包含“人之”的成語「奸人之雄」
成語“奸人之雄”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姦人之雄成語讀音:jiān rén zhī xióng
成語簡拼:JRZX
成語注音:ㄐ一ㄢ ㄖㄣˊ ㄓ ㄒㄩㄥ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非相》:“夫是之謂奸人之雄。”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奸人:奸惡詐偽的人;雄:指杰出人士。奸惡詐偽之人的魁首。多指權詐欺世的野心家
成語用法:奸人之雄作賓語;指壞人。
成語造句:漢·荀悅《漢紀·哀帝紀》:“孫寵、息夫躬,辨足以移眾,權足以獨立,奸人之雄,宜時罷退。”
成語謎語:壞頭
成語“奸人之雄”的擴展資料
1. 奸一莫人之衷雄是組成成語莫衷一是 [mò zhōng yī shì] [釋義] 不能決定哪個是對的。 形容意見分歧,沒有一致的看法。 [出處] 清·吳趼人《痛史》:“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公益成語:gyjslw.com
2. 奷、人、衷、一、雄、莫、之、是、組成兩個成語
莫衷一是,奸人之雄,就是這樣的公益成語:gyjslw.com
3. 臨、之、奸、雄、下、人、無、地、組成兩個成語語
1、下臨無地
xià lín wú dì
【解釋】臨:居高處朝向低處。從高往下看,望不見底。形容地勢極其陡峭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近義詞】下臨無際
【例句】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游雁蕩山日記》:“俯閾而窺,下臨無地。”
2、奸人之雄
jiān rén zhī xióng
【解釋】奸人:奸惡詐偽的人;雄:指杰出人士。奸惡詐偽之人的魁首。多指詐欺世的野心家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非相》:“夫是之謂奸人之雄。”
【結構】偏正式
【用法】作賓語;指壞人
【例句】漢·荀悅《漢紀·哀帝紀》:“孫寵、息夫躬,辨足以移眾,足以獨立,奸人之雄,宜時罷退。”公益成語:gyjslw.com
4. 以奸開頭的成語
奸擄燒殺、奸淫擄掠、奸同鬼蜮,行若狐鼠、奸夫淫婦、奸人之雄、奸渠必剪、奸回不軌奸淫擄掠: 奸淫婦女,掠奪財物。奸人之雄: 奸人:奸惡詐偽的人;雄:指杰出人士。奸惡詐偽之人的魁首。多指詐欺世的野心家奸臣當道: 奸佞的小人控制朝政。指壞人當奸擄燒殺: 奸淫婦女,搶劫財物,殺人放火。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奸詐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惡劣到極點。公益成語:gyjslw.com
5. 英雄一家命不值,沙場健將不如奸。不爛之知馮三寸,害你一門寡又喪。求解詩中講的是什么人,又或者是什么
老虎 詩意指楊門虎將 滿意請,謝謝公益成語:gyjslw.com
6. 三國時誰是最奸的雄主
何謂奸雄? 奸雄就是用狡詐手段謀取大的野心家。 在三國的人物中,真正的奸雄不是曹操, 而是劉備。由于三國一書的作者從內心深處的抑曹仰劉觀點,自然就把曹操描寫成奸雄。 但三國讀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劉備才是真正的奸雄。 曹操本來也夠奸雄的資格了, 但有劉備在, 他實在不應該 ’榮膺’ 奸雄這一稱號. 看看劉備的一生: 吞劉璋, 迫劉表, 坑呂布, 騙曹操, 懵袁紹, 伐孫, 摔阿斗, 囑孔明, 迎張松, 欺袁術. 無不體現其奸雄的性格. 劉備每逢遇到生人做自我介紹的時候, 都不忘說一句, “我乃漢室宗親”. 要知道, 在那時侯, 人們的頭腦中正統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 外姓都可以紛紛割地稱王, 擁兵自重. “漢室宗親” 當然應該得到承認和更多人的支持了. 這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善于自我包裝. 還別說, 這種包裝有時還真管用, 當初劉備在第一次見到張飛的時候, 只這一句就把張飛給鎮得服服帖帖, 張飛一說, 關羽也老老實實跟著干起了革命事業. 后來劉備在進位漢中王和進一步升為蜀漢皇帝時, 這一條果然派上了大用場. 三讓徐州. 徐州的陶謙本想巴結一下曹操, 讓手下保護路過的曹操的家, 護送一程, 誰知手下不配合, 半路上殺了曹操的老爹和全家, 你想曹操能就此罷休? 發誓殺盡徐州所有的百姓. 這時候接手徐州, 曹操豈不遷怒于他? 那不是代人當靶子? 以劉備當時的千把人手, 他絕對不想也不敢和曹操的幾十萬大軍作對. 再說了, 徐州乃四面受敵之地, 對于急于找塊根據地壯大力量的劉備來說, 徐州并不是理想之地. 于是就發生了陶公祖三讓徐州的故事. 劉備受到呂布的攻擊, 投靠曹操. 劉備胸懷大志, 又怕曹操看出來, 就每天在后園澆水種菜, 以為韜晦之計. 可曹操還是看出了他的 ”胸懷大志, 腹有良謀, 有包藏宇宙之機, 吞吐天地之志”. 有一次同劉備煮酒論英雄, 曹操竟說出天下英雄 ”唯使君與曹耳” 的話來. 以曹操的英雄, 尚不敢居劉備之先, 野心一下被識破, 劉備竟嚇得筷子都脫手掉到了地上, 就在這時, 外面正好響了個炸雷, 好一個劉備, 從容地拾起掉在地上的筷子, 并說: “一震之威, 乃至于此”. 曹操聽了, 一笑了之, 竟再不疑劉備. 詩曰: “勉從虎穴暫趨身, 說破英雄驚殺人. 巧借聞雷來掩飾, 隨機應變信如神”. 發生了這件事后, 劉備就整天尋機脫身. 曹操擒了呂布, 是用是殺, 還在猶豫. 這時候最著急的是劉備, 劉備深知, 以曹操駕馭手下的本領, 完全可以控制住呂布, 如果二人聯手, 他的野心也許根本就不可能實現了. 于是就出現了下面精彩的一幕: 呂布被綁縛在地, 趁曹操出去的一會功夫, 呂布向當時曹操的座上客劉備求情, 劉備點頭答應. 一會兒, 曹操回來, 問劉備呂布怎么處理, 是用還是殺? 劉備說: “公不見丁建陽, 董卓之事乎?” 這二人都是呂布先認作干爹而后又親手殺之, 曹操當然知道. 那呂布聽了劉備的回答, 氣得破口大罵: “是兒最無信者”. 而曹操上了一當, 還以為劉備是為他好呢. 劉備和曹操打仗, 趙云在長坂坡于百萬軍中舍命救得阿斗, 血染征袍, 精疲力盡的趙云將正在懷中熟睡的阿斗雙手遞給劉備, 劉備接過阿斗, 卻一下摔在了地上, 并說: “為汝這孺子, 幾損我一員大將”. 趙云一見, 忙跪在了地上, 哭著說: “云雖肝腦涂地, 不能報也”. 劉備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來撫慰趙云呢? 實在是沒有辦法, 當時的劉備不像曹操, 他沒沒勢也沒錢, 除了摔阿斗, 還真想不出什么辦法來對趙云進行感激和獎勵. 其實, 劉備這一著的用意, 就是后來的普通百姓也都瞧出來了, 不是有句歇后語叫做 ”劉備摔孩子 ------買人心” 的嗎? 劉備被曹操擊潰后, 要到荊州依附劉表, 劉表不顧手下將領的極力反對, 接納了劉備.劉備初到劉表處時, 還規規矩矩, 小心翼翼, 劉表也一度認為劉備是個至誠君子. 后來有一次劉表請劉備喝酒, 劉備喝得差不多的時候, 失口說出了劉表的碌碌無能, 言外之意, 他要是有劉表的荊州九郡之地, 將會大展雄才. 根本就沒把劉表放在眼里. 劉表聽了, 不僅非常不滿, 而且也開始提防劉備了. 最后只得把劉備派到外地去駐守 正當劉備棲身袁紹處時, 關羽卻在袁紹的對頭曹操處大開殺戒, 殺的不是別人, 正是袁紹以為資本的愛將顏良和文丑. 顏良在戰場上被殺, 敗軍回報說是被一個赤面長須大漢殺的, 這時袁紹的謀士沮授說是劉備的拜把兄弟關羽殺的, 袁紹急喚刀斧手推出玄德斬之, 劉備忙說:”天下同貌者不少, 你怎么知道赤面長須的人就是關某呢?”. 袁紹一聽, 馬上放了劉備, 還責備沮授說: “誤聽汝言, 險殺好人”. 于是袁紹又派大將文丑進攻曹操, 文丑又被關羽斬了, 這一次, 已經弄清了, 殺人者就是關羽. 袁紹又令把劉備推出斬之, 劉備不慌不忙, 又說: “曹操素忌備, 今知備在明公處, 恐備助公, 故特使云長誅殺二將, 知公必怒, 此借公之手以殺劉備也”. 袁紹一聽, 有理. 反而責怪部下幾乎使他受害賢之名. 劉備又說要寫封信給云長讓他來投袁紹, 袁紹聽了, 心里很高興, 說: “吾得云長, 勝顏良文丑十倍也”. 其實劉備此時最想做的就是自己如何從袁紹處脫身, 怎會還把關羽往這里拉呢. 可憐的袁紹. 脫身的技巧. 劉備脫身的技巧就是能看準要害, 一說就準. 劉備胸懷大志, 自然不肯久居人下. 先是曹操, 后是袁紹, 都一一上了他的當. 劉備自從被曹操說破雄心之后, 一直惴惴不安, 尋機脫身. 正好袁術在淮南混不下去了, 想投袁紹, 曹操最怕的就是二袁聯合, 劉備當然也清楚這一點. 于是, 在劉備就對曹操說: “術若投紹, 必從徐州過, 備請一軍就半路截擊, 術可擒矣”. 曹操正愁這件事呢, 一聽馬上同意. 劉備急急忙忙帶軍離開了許都, 關羽和張飛還不明白劉備為什么這么匆忙, 劉備告訴他們, 他現在是籠中鳥, 網中魚, 如何不急? 劉備走后, 曹操聽了謀士的話反應過來, 馬上派人追回劉備, 劉備對派去的人說, 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何況我已和皇帝說過了. 就這樣輕松地逃離了樊籠. 劉備在袁紹處時, 對關羽殺顏良文丑的事算是蒙過去了. 下一步就是如何脫身, 劉備看準袁紹敗于曹操以后, 正想的是天下有誰能和他聯合抗曹, 于是就對袁紹說: “劉景升鎮守荊襄九郡, 兵精糧足, 宜與相約, 共攻曹操”. 袁紹說派人去過, 但他不同意. 劉備忙說: “此人是備同宗, 備往說之, 必無推阻”. “紹大喜從之”. 就這樣輕易地蒙過袁紹脫身了. 劉備在迎張松的過程中充分顯示他的奸雄性格. 張松何許人也? 乃蜀中劉璋手下一謀士, 是個賣主求榮的主. 卻說那張松看透劉璋的暗懦無能, 決定將西蜀出賣, 他的首選是當時勢力最大的曹操, 可惜張松去的時機不好, 那時曹操剛剛打敗了幾個勁敵, 正在躊躇滿志, 目中無人的時候, 根本沒把張松當回事. 于是乎, 張松的熱臉貼在了曹操的冷屁股上, 偏偏這買主求榮的張松也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主, 雙方鬧僵, 曹操要殺張松, 多虧眾謀士相勸才沒有被殺, 弄得張松灰頭土臉地逃回. 故事就發生在這時, 張松受辱于曹操, 因為出發前說了大話, 沒法回川交待, 聽說劉備在荊州, 便想取道荊州看看劉備的為人. 剛到郢州界口, 就見劉備派大將趙云帶五百來人的隊伍迎接他來了, 用現在的話說, 就到外省的地界去迎接. 來到荊州界首, 關羽又領人馬來迎接, 上馬前行了三五里, 劉備領著諸葛亮和龐統, 親自來迎接 (量一張松在劉備眼里真的那么重要嗎? 意在西川也. 在曹操處劉備豈無細作?). 和曹操一對比, 張松好不感動! 張松在荊州, 一連三天, 全是宴請, 劉備絕口不提川中之事, 張松臨走, 劉備依依不舍, 甚至潸然淚下, 張松終于被感動得不行了, 親口將西川交給了劉備并答應做內應. 事后的局勢發展證明, 這是劉備后來能夠成功取得西川的重要開端. 這也說明, 劉備早在荊州時, 就已把在西川的 ”宗親” 劉璋視為獵物了. 入川后滿口的 ”宗親” 自然也是欺騙路人的了. 益州的劉璋受到張魯的進攻, 請劉備進川幫助對付張魯, 哪知引狼入室, 劉備比張魯還很, 干脆奪了劉璋的全部基業, 把 ”宗親” 劉璋發配到荊州. 劉備剛一進川的時候, 左右的謀臣武將們都勸劉備在劉璋迎接他的時候除掉劉璋, 劉備堅決不同意, 說劉璋是他的宗親, 怎么忍心殺劉璋呢. 后來在宴會上龐統等不聽劉備的命令, 硬是想殺掉劉璋, 這下劉備讓龐統等逼極了, 才說了真話: “初到蜀中, 恩信未立; 若行此事, 上天不容, 下民亦怨.” 龐統等這時候才明白, 劉備不是不想殺掉劉璋, 而是時機未到, 殺掉以后也很可能失去人心, 很難站得住腳. 可謂深謀遠慮, 連 ”鳳雛” 龐通也甘拜下風. 劉備當上了蜀漢的皇帝不久, 鎮守荊州的關羽被東吳的呂蒙用計殺害并奪回了荊州. 劉備失去了荊州和關羽, 要起傾國之兵討伐東吳, 以諸葛亮為首的大臣極力勸諫, 都認為兩個小國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大的曹魏. 一生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的劉備這一次卻沒有聽諸葛亮的, 蓋因他認為當時以他的力量有能力先滅東吳, 滅了東吳, 自然增加了與曹操抗衡的本錢. 最終還是親自帶領七十五萬大軍征討東吳, 劉備的這一行動, 當然不排除他為關羽報仇的原因, 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動機是他想先統一南方, 再與曹操抗衡. 否則, 在東吳同意交出所有仇人和交還荊州之后, 他就該收兵了. 袁術的皇帝癮太大, 有了點人馬和地盤, 再加上那塊惹禍的石頭 ------玉璽, 就迫不及待地稱起帝來, 引來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 袁術大敗, 成了過街老鼠. 正在袁術外攻內叛不堪一擊的時候, 劉備這時候趁火打劫, 名利雙收. 劉備打敗了袁術, 趕緊寫表申奏朝廷, 更成了天下仰慕的英雄. 劉備被東吳的陸遜一把火燒得逃回白帝城, 七十萬大軍盡數化為灰燼, 又氣又急又羞, 得了重病, 自知不起, 于是把諸葛亮叫到塌前, 對諸葛亮說: “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邦定國, 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 則輔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諸葛亮聽了, 當時就把頭磕得流出血來了. 其實, 阿斗可輔不可輔, 劉備自己最清楚, 俗話說, “知子莫如父”, 諸葛亮也清楚. 正因為知其不可輔, 才有了這一番遺囑, 意思是要諸葛亮明知其不可輔也 ”硬要輔”. 完了, 又命令幾個兒子拜諸葛亮為義父. 你想, 經過這一番折騰, 諸葛亮不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才怪呢. 劉備死后, 諸葛亮一直扶著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 直到病逝于五丈原.公益成語:gyjslw.com
7.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奸”與“雄”
曹操之“奸”
1.對待君父——欺君罔上
2.對待政敵——趕盡殺絕
3.對待部下——以術相馭
4.對待朋友——不講信義
5.對待百姓——殃及池魚
曹操之“雄”
1.機警智慧
2.豁達大度
3.任人唯賢,從諫如流
4.身先士卒
5.功勛卓著 ,削平北方公益成語:gyjslw.com
8. 奸雄之人無人之地是哪兩個成語
奸人之雄? ? ?無人之地?
奸人之雄
拼音:jiān rén zhī xióng
解釋:奸人:欺瞞狡詐的人;雄:魁首。原指混淆是非的善辯之人。后多指善弄術,狡詐欺世的野心家。
出處:《荀子·非相》:“聽其言則辭辯而無統,用其身則多詐而無功,上不足以順明王,下不足以和齊百姓,然而口舌之均,應唯則節,足以為奇偉偃卻之,夫是之謂奸人之雄。”
無人之地?
[拼音]
wú rén zhī dì
[釋義]
沒有人居住的地方。同“無人之境”。公益成語:gyjslw.com
9. 誰是三國鼎立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人
曹操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誰來翻譯一下: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
天下間只有庸庸碌碌的人不受責備不被贊揚。全下天的人都恨他,這人可以稱得上是非同尋常的奸雄了……所以,美名滿天下的,未必不是小人;惡名遍天下的,未必不是偉人。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曹操是奸是雄???為什么???
曹操是三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三國演義里把曹操塑造成一個國賊,根本意義上是有其歷史背景的,羅貫中身處元代,那時候民眾反元思想極為強烈.小說中’尊劉’的思想由此而生.然而,在真正的歷史中,曹操遠遠要比小說中描寫的要杰出的多,也好的多. 首先,曹操有著非比常人的政治目光,下面兩段話出自<三國志>我把它們都翻譯過來,方便大家參考. 何進要消滅十常侍,何皇后極力反對.袁紹建議召京城之外的軍閥進京,借他們的手來除掉宦官集團.曹操當時就很不以為然,于是笑道’宦官集團,從以前就存在,他們之所以能興風作浪,就是因為受到了皇帝的寵信.現在要想平亂,除掉他們的帶頭人就可以了,這種事情派一個獄足就可以辦妥,又何必去召外省軍閥進京呢?如果一定要把所有宦官斬盡殺絕,這件事情必然會鬧大,因為泄露消息而釀成大禍’何進沒有聽取其意見,結果正如曹操所言,何進被宦官殺掉,董卓進京,朝廷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袁紹看到董卓挾持少帝,就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建立一個流亡政府.并且幾次邀請曹操加入,曹操對紹說’董卓罪大惡極,已經成為全國頭號的恐怖分子.我們現在帶領武裝部隊討伐他,天下人都會支持,這是因為我們是正義之師.但是,現在皇帝被他綁架,他還沒有撕票,國家政還沒有崩潰.我們不想著去救出皇帝,卻要另立政府,這不是惟恐天下不亂嗎?’袁紹沒有聽進去,曹操不再多言,表面嬉笑,心里憎惡,認為其乃篡逆賊子,已有殺紹之心. 以上兩段,充分說明了,曹操的政治目光,遠遠要高于當時的青年才俊.比起,袁紹等胡殺亂砍,貪圖小利,曹操才算得上真正的亂世英雄! 曹操的雄才大略,不僅見于他在軍事上,還見于他在治國上. 曹操占據青州的時候,田地荒蕪,居民流離失所.農耕不修,經濟衰退,簡直就是一個無可救藥的重災區.曹操就施行軍民屯田制,不僅大力發展了生產力,還從中獲得充足的軍糧.使民有所食,軍有所養.而在同時,其他的諸侯卻要差的太遠.袁紹的軍隊在吃桑椹,袁術的軍隊在吃河蚌.其他各路諸侯,縱兵搶糧,搶得到就吃糧食,搶不到的就吃樹葉,樹葉再吃不上,就吃人.活脫脫一群混吃等死的垃圾.更別提在他們統治下的黎民,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易子而食啊.吃死尸也成為了流行時尚.比起這些諸侯,曹操讓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試想,這樣一位有巨大貢獻于百姓的人物,如果還是國賊,那么混吃等死的諸侯又算作什么呢? 曹操滅掉袁紹之后,地盤逐漸擴大,國力卻越發強盛.國家境內,幾乎沒有農民起義現象的發生.百姓安康,政治清明.可以說,曹操作為一個當時政府的實際統治者.確實,無愧于明公這個稱號. 以上提供的資料,都是三國演義里極少甚至沒有提及的,希望因此可以讓大家清楚認識曹操是怎樣一個人. 曹操在小說里殺過很多人,象董承,伏完,等保皇派.然而,任何一個歷史變革,一場政治斗爭,一次利角逐,都有其血腥的一面.我就請問,假如挾天子的不是曹操,是劉備,難道他會交出自己的力嗎?當初,劉璋待劉備非常好,結果又怎樣?連兄弟的基業都可以翻臉奪之,更何況朝廷神器,天下柄呢? 曹操有一篇自白書寫的相當實在,他說’我一開始,只想做一名郡守,造福一方百姓.后來,國家動亂,我就想做一名軍官,領兵平亂,如果可以,還希望榮升征西將軍,希望死后在我的墓碑上寫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那么此愿足矣.后來,我官越做越到,直到位極人臣.那我現在還有什么可求的呢?如果還有,那么我就想如齊桓、晉文這樣的霸者,雖然有著強,但是仍然象侍奉周室那樣對待漢朝皇帝.這已經令我非常的滿足了.假如,我不在這個職位,難道天下就太平了嗎?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假如我不在,那么在我這塊根據地里,還不知道有幾個人稱王稱霸呢!’這是大實話,是任何人都不敢說的大實話.曹操一語道破,當時的時代就是個諸侯割據的時代,他只不過是王朝霸業的統治者之一.和其他軍閥割據是一樣的.他最后,對這篇自白書,還做了個很明確的解釋’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讓你們都給我閉嘴!’說的非常痛快,確實都閉嘴吧,大家既然都一樣有著野心,又何必遮掩呢!這也充分顯示出了曹操敢作敢為,敢說敢當的豪杰風范,王者氣魄. 曹操非常的愛惜人才,而又胸懷寬廣.這在三國演義中,也有詳細描述.尤其是兩次對張繡的作戰上,他失去了愛將典韋,自己的兒子和侄子.但是,他后來不但原諒了張繡,還接納了他.張繡的謀士賈詡,幾次在戰場上讓曹操丟盡顏面.但是,歸降曹操后,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并且禮敬有加.這種英雄的胸懷,和以大局為重的戰略目光,是當時各路諸侯都做不到的! 曹操的一生,陳壽的評價最為中肯’漢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并起,而袁紹占據四洲,勢力非常強大.只有曹操,運籌帷幄,征討四方,廣納賢士,擅用人才,施行仁政于民,建立霸業于國,以大局為重,不計較私人仇恨.最后,終于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他的胸才偉略最為出眾的原因.所以,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是當世出類拔萃的英雄啊’ 以上種種文獻,均來自于三國志,我加以翻譯.撰文的時候比較匆忙,可能有所疏漏,還希望大家原諒.以此文章,紀念我對曹公的景仰. 眺望孤單.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孫權是什么雄?
孫是英雄。英雄,指見識、才能或作為非凡之人。三雄之中,聲譽最佳。《三國志·孫傳》記陳壽做評語曰:“孫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又裴松之注引《吳歷》記建安十八年,曹***率軍號稱步騎四十萬攻孫于濡須,孫率眾七萬御之,相持一月有余。曹***見孫舟船器仗軍伍嚴整,不可侵犯,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乃撤軍還。據此,孫稱英雄,當之無愧。然而,雖然孫量力周旋,善保江東,成鼎立之一足,實不易;但無論就志向抱負,還是文韜武略,乃至進取精神,以及對后世的影響而言,孫都在曹***、劉備二人之下。“英雄”排名實居最末。 梟雄,雄杰之謂,含有兇狠橫的意思。稍帶貶義。名聲不如英雄好聽,但相較帶有一股強悍之風。《三國志·周瑜傳》記劉備赴京口見孫,周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建議孫扣留劉備,不使其返。按一部《三國演義》,劉備是被極力頌揚的人物,一舉一動都透著“仁義”二字,似與“梟雄”的稱謂不符。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少好結交豪杰,早年起義兵討黃巾,有雄才而不甘居于人下,敢于見利忘義,“梟雄”之稱雖出自敵口,但還算公允。劉備寄居曹***門下時,曹***曾從容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耳。”可見劉備之雄。較之曹操、孫,“梟雄”雖不及“奸雄”,但勝過“英雄”。公益成語:gyjslw.com
13. 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孫權是什么雄?
孫是英雄。英雄,指見識、才能或作為非凡之人。三雄之中,聲譽最佳。《三國志·孫傳》記陳壽做評語曰:“孫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又裴松之注引《吳歷》記建安十八年,曹***率軍號稱步騎四十萬攻孫于濡須,孫率眾七萬御之,相持一月有余。曹***見孫舟船器仗軍伍嚴整,不可侵犯,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乃撤軍還。據此,孫稱英雄,當之無愧。然而,雖然孫量力周旋,善保江東,成鼎立之一足,實不易;但無論就志向抱負,還是文韜武略,乃至進取精神,以及對后世的影響而言,孫都在曹***、劉備二人之下。“英雄”排名實居最末。 梟雄,雄杰之謂,含有兇狠橫的意思。稍帶貶義。名聲不如英雄好聽,但相較帶有一股強悍之風。《三國志·周瑜傳》記劉備赴京口見孫,周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建議孫扣留劉備,不使其返。按一部《三國演義》,劉備是被極力頌揚的人物,一舉一動都透著“仁義”二字,似與“梟雄”的稱謂不符。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少好結交豪杰,早年起義兵討黃巾,有雄才而不甘居于人下,敢于見利忘義,“梟雄”之稱雖出自敵口,但還算公允。劉備寄居曹***門下時,曹***曾從容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耳。”可見劉備之雄。較之曹操、孫,“梟雄”雖不及“奸雄”,但勝過“英雄”。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