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成語“()去幾()”「相去幾何」

2023年04月25日成語大全154

成語“相去幾何”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xiāng qù jǐ hé
成語簡拼:XQJH
成語注音:ㄒ一ㄤ ㄑㄨˋ ㄐ一ˇ ㄏㄜ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補充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相去無幾、彼此彼此
反義詞:相去天淵、天淵之別
成語出處:《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去:距離。相差有多少呢?形容差距不大。
成語用法:相去幾何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造句:使法而無變政之震蕩,則奄奄一息,其于支那相去幾何矣。李群《殺人篇》

成語“相去幾何”的擴展資料

1.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圖形與幾何知識點整理
認識立體圖形 (1)幾何圖形:從實物中抽象出的各種圖形叫幾何圖形.幾何圖形分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 (2)立體圖形:有些幾何圖形(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個平面內,這就是立體圖形. (3)重點和難點突破: 結合實物,認識常見的立體圖形,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球、棱柱、棱錐等.能區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占有一定空間,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內. 點、線、面、體 1)體與體相交成面,面與面相交成線,線與線相交成點. (2)從運動的觀點來看 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點、線、面、體組成幾何圖形,點、線、面、體的運動組成了多姿多彩的圖形世界. (3)從幾何的觀點來看 點是組成圖形的基本元素,線、面、體都是點的集合. (4)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球、棱柱、棱錐等都是幾何體,幾何體簡稱體. (5)面有平面和曲面之分,如長方體由6個平面組成,球由一個曲面組成. 歐拉公式 (1)簡單多面體的頂點數V、面數F及棱數E間的關系為:V+F-E=2.這個公式叫歐拉公式.公式描述了簡單多面體頂點數、面數、棱數特有的規律. (2)V+F-E=X(P),V是多面體P的頂點個數,F是多面體P的面數,E是多面體P的棱的條數,X(P)是多面體P的歐拉示性數. 幾何體的表面積 (1) 幾何體的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上、下底的面積和) (2) 常見的幾種幾何體的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①圓柱體表面積:2πR2+2πRh (R為圓柱體上下底圓半徑,h為圓柱體高) ②圓錐體表面積:πr2+nπ(h2+r2)360(r為圓錐體低圓半徑,h為其高,n為圓錐側面展開圖中扇形的圓心角) ③長方體表面積:2(ab+ah+bh) (a為長方體的長,b為長方體的寬,h為長方體的高) ④正方體表面積:6a2 (a為正方體棱長 認識平面圖形 (1)平面圖形: 一個圖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如:線段、角、三角形、正方形、圓等. (2)重點難點突破: 通過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圓,了解它們的共性是在同一平面內. 幾何體的展開圖 (1)多數立體圖形是由平面圖形圍成的.沿著棱剪開就得到平面圖形,這樣的平面圖形就是相應立體圖形的展開圖.同一個立體圖形按不同的方式展開,得到的平面展開圖是不一樣的,同時也可看出,立體圖形的展開圖是平面圖形. (2)常見幾何體的側面展開圖: ①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②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扇形.③正方體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④三棱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 (3)立體圖形的側面展開圖,體現了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聯系.立體圖形問題可以轉化為平面圖形問題解決. 從實物出發,結合具體的問題,辨析幾何體的展開圖,通過結合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轉化,建立空間觀念,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展開圖折疊成幾何提體 通過結合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相互轉化,去理解和掌握幾何體的展開圖,要注意多從實物出發,然后再從給定的圖形中辨認它們能否折疊成給定的立體圖形 正方體相對兩個面上的文字 (1)對于此類問題一般方法是用紙按圖的樣子折疊后可以解決,或是在對展開圖理解的基礎上直接想象. (2)從實物出發,結合具體的問題,辨析幾何體的展開圖,通過結合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轉化,建立空間觀念,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3)正方體的展開圖有11種情況,分析平面展開圖的各種情況后再認真確定哪兩個面的對面. 截一個幾何體 (1) 截面:用一個平面去截一個幾何體,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2) 截面的形狀隨截法的不同而改變,一般為多邊形或圓,也可能是不規則圖形,一般的截面與幾何體的幾個面相交就得到幾條交線,截面就是幾邊形,因此,若一個幾何體有幾個面,則截面最多為幾邊形 第二節 直線 射線 線段 直線 射線 線段 的表示 (1) 直線、射線、線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線:用一個小寫字母表示,如:直線l,或用兩個大些字母(直線上的)表示,如直線AB. ②射線:是直線的一部分,用一個小寫字母表示,如:射線l;用兩個大寫字母表示,端點在前,如:射線OA.注意:用兩個字母表示時,端點的字母放在前邊. ③線段: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用一個小寫字母表示,如線段a;用兩個表示端點的字母表示,如:線段AB(或線段BA). (2) 點與直線的位置關系:①點經過直線,說明點在直線上;②點不經過直線,說明點在直線外 直線的性質 (1)直線公理:經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 簡稱: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2)經過一點的直線有無數條,過兩點就唯一確定,過三點就不一定了. 線段的性質 線段公理 兩點的所有連線中,可以有無數種連法,如折線、曲線、線段等,這些所有的線中,線段最短. 簡單說成: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兩點間的距離 (1) 兩點間的距離連接兩點間的線段的長度叫兩點間的距離. (2) 平面上任意兩點間都有一定距離,它指的是連接這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學習此概念時,注意強調最后的兩個字“長度”,也就是說,它是一個量,有大小,區別于線段,線段是圖形.線段的長度才是兩點的距離.可以說畫線段,但不能說畫距離 比較線段的長短 (1)比較兩條線段長短的方法有兩種:度量比較法、重合比較法. 就結果而言有三種結果:AB>CD、AB=CD、AB<CD. (2)線段的中點:把一條線段分成兩條相等的線段的點. (3)線段的和、差、倍、分及計算 做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可以通過度量的方法,先量出已知線段的長度,再利用刻度尺畫條等于這個長度的線段,也可以利用圓規在射線上截取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 如圖,AC=BC,C為AB中點,AC=12AB,AB=2AC,D 為CB中點,則CD=DB=12CB=14AB,AB=4CD,這就是線段的和、差、倍、分. 第三節 角 一:角 (1)角的定義:有公共端點是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其中這個公共端點是角的頂點,這兩條射線是角的兩條邊. (2)角的表示方法:角可以用一個大寫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三個大寫字母表示.其中頂點字母要寫在中間,唯有在頂點處只有一個角的情況,才可用頂點處的一個字母來記這個角,否則分不清這個字母究竟表示哪個角.角還可以用一個希臘字母(如∠α,∠β,∠γ、…)表示,或用阿拉伯數字(∠1,∠2…)表示. (3)平角、周角:角也可以看作是由一條射線繞它的端點旋轉而形成的圖形,當始邊與終邊成一條直線時形成平角,當始 邊與終邊旋轉重合時,形成周角. (4)角的度量: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單位.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 鐘面角 (1)鐘面一周平均分60格,相鄰兩格刻度之間的時間間隔是1分鐘,時針1分鐘走112格,分針1分鐘走1格.鐘面上每一格的度數為360°÷12=30°. (2)計算鐘面上時針與分針所成角的度數,一般先從鐘面上找出某一時刻分針與時針所處的位置,確定其夾角,再根據表面上每一格30°的規律,計算出分針與時針的夾角的度數. (3)鐘面上的路程問題 分針:60分鐘轉一圈,每分鐘轉動的角度為:360°÷60=6° 時針:12小時轉一圈,每分鐘轉動的角度為:360°÷12÷60=0.5°. 方向角 (1)方位角是表示方向的角;以正北,正南方向為基準,來描述物體所處的方向. (2)用方位角描述方向時,通常以正北或正南方向為角的始邊,以對象所處的射線為終邊,故描述方位角時,一般先敘述北或南,再敘述偏東或偏西.(注意幾個方向的角平分線按日常習慣,即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3)畫方位角 以正南或正北方向作方位角的始邊,另一邊則表示對象所處的方向的射線. 二:角的比較與運算 度分秒的換 (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單位.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 (2)具體換算可類比時鐘上的時、分、秒來說明角的度量單位度、分、秒之間也是60進制,將高級單位化為低級單位時,乘以60,反之,將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單位時除以60.同時,在進行度、分、秒的運算時也應注意借位和進位的方法. 角平分線的定義 (1)角平分線的定義 從一個角的頂點出發,把這個角分成相等的兩個角的射線叫做這個角的平分線. (2)性質:若OC是∠AOB的平分線 則∠AOC=∠BOC=12∠AOB或∠AOB=2∠AOC=2∠BOC. (3)平分角的方法有很多,如度量法、折疊法、尺規作圖法等,要注意積累,多動手實踐.具體的地址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_7MllnV3cr2BDiNmH1KjuPFJDFOW0ABGfOSMiheJkr2lW6Ry5G04Q-UhjnnVY3dxyN-186kqfyWUbojHg0_cbJsjAHdPNBdF1s2XaLqqLO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相去幾何指什么生肖?
相去幾何的意思是:去掉相是什么?古代官職“相”下面是“侯”,,“侯”就是老大,所以是“猴”往死里壓祝樓主中大獎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什么意思?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出自《老子》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唯之與阿:唯,恭敬地答應的聲音,是晚輩對長輩的回應;阿,怠慢地答應的聲音,是長輩對晚輩的回應。一說阿同’呵’,斥責、呵斥。?
相去幾何:去,離開,指距離;幾何,多少。(恭敬地應答的聲音與呵斥的聲音)相差倒底有多少?
“唯”與“阿”兩字,是指我們講話對人的態度,將二者譯成白話,在語言的表達上都是“是的”。但同樣“是的”一句話,“唯”是誠誠懇懇的接受,“阿”是拍馬屁的應對,不管事實對或不對,一味迎合對方的意見,這便是“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之處。許多青年朋友和我們談話時,每說:“你的看法很好,不過我……”,這就是“阿”。“不過”、“但是”這類轉語,往往隱含著低聲下氣,不敢得罪人的順從心理。然而,真理是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不能隨便將就別人,做順水人情的。
故整句的翻譯為 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
另有成語:
1.唯阿之間
唯阿之間 (wéi ā xhī jiān)?
解釋:唯、阿:為答應聲。比喻差別不大。
出處:《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宋書·蔡興宗傳》:“宰衛相去,唯阿之間。”
2.相去幾何?[xiāng qù jǐ hé]
相去幾何,漢語詞匯,拼音為xiāng qù jǐ hé,是彼此之間相距多遠的意思。出自《老子》。
中文名
相去幾何
注音
xiāng qù jǐ hé
出處
《老子》第二十章
釋義
表示差別不大
【詞目】相去幾何
【讀音】xiāng qù jǐ hé
【釋義】去:距離;幾何:多少。彼此之間相距多遠呢?表示差別不大。
【出處】《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幫我翻譯下這篇古文!
戴震這年才會說話,大概是聰明積累的時間太長,跟隨老師讀書,看一遍就能背下來,每天背幾千字不肯停下來,老師教《大學章句》至《右徑一章》以下。問老師:“這憑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話,而曾子記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學生記下來的呢?”老師回答他說:“這是朱文公說的。”(他)馬上問:“朱文公是什么時候的人。”(老師)回答他說:“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說:“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師)說:“差不多兩千年了。”“既然這樣朱文公怎么知道這些?”老師無法回答,說:“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孩子。”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什么意思?
你問這些只是想簡單知道個大概,還是詳細了解?如果是前者,之需要看下邊一段即可,如果是想詳細了解,那還得多讀一下南懷瑾的《老子他說》
簡單解釋:
有無相生也好,難易相成也好,此等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在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領域也經常出現.其實,他們反映的是對立和聯系,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個基本的哲學問題.
詳細:
《老子·道經·二章》的’有無相生’與《四十章》的’有生于無’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不可以相混.’有無相生’于形而下之’器’的層面,是老子所否定的.其中’有無’是一般名詞,是相對的關系,二者相互依賴而存在,相反相成,互為消長,而不能互相取代.’有生于無’于形而上之’道’的層面,是老子所要闡明的主要思想.其中’有無’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關系,無即是有,有即是無.’無生有’或’有生于無’是就邏輯上的先后而言,實際上無生有就是無成為有,有生無就是有成為無.文章從’有無相生’之’生’為生存之義、’有無相生’于相對的邏輯思維層次、’有生于無’于絕對的邏輯思維層次、’有生于無’之’生’為生出之義、《老子·道經·二章》的結構和次序問題五個方面作了論證.
老莊二人相較,給人的感覺是老子多講陰陽,莊子多講有無.陰陽是’器’、’事理’的層面,有無是’道’、’道體’的層面,二者是完全不同的.雖然如此,莊子講有無,其學術淵源也是本之于老子的.
從文字上看,《老子》中講陰陽僅《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1例.《莊子》中復合詞’陰陽’的使用共22例,單字’陰’、’陽’并稱共8例,單字’陽’作與陰相對之義共2例(1).但《莊子》中的陰陽多作萬物、自然之意,是與人事相對稱的概念.而《老子》中使用了許多反義的概念,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虛實、強弱、外內、開合、去取、寵辱、得失、清濁、敝新、唯阿、昭昏、察悶、全曲、直枉、多少、大小、輕重、靜躁、雄雌、行隨、歔吹、白黑、吉兇、張斂、興廢、與奪、剛柔、厚薄、貴賤、進退、陰陽、損益、寒熱、生死、親疏、利害、禍福、正奇、善夭、智愚、牝牡等等(2).
傳本《老子·道經·二章》(3)緊接《一章》’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之后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主張新編的學者多將這二章重新分類(4),如嚴靈峰《新編老子章句》(5)更定為四篇五十四章,’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歸于第一篇道體,’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歸于第三篇道用.王垶《老子新編校釋》及《老子新編譯解》(6)新編為九章一百十二條,’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歸于明道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歸于喻理章.艾畦《分類重編〈老子〉八十一章》(7)重編為四篇九十二條,’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歸于宇宙論篇,’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歸于方法論篇.雖打破傳本二篇八十一章結構,但其側重分析的初衷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時,據守傳本的學者,多將《一章》的’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與《二章》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解為一事,并引《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為證,將’有無相生’與’有生于無’解為一事.如黃瑞云先生解《二章》說:’老子認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認為’反者道之動’,即天地萬物變化發展,最終又歸于無.無又生有,有歸于無,周而復始,至于無窮,故曰’有無相生’.’(8)臺灣學者李震先生也說:’《老子》一章告訴我們,道包括無與有,二者同實而異名,因此可見道之玄.……《老子》以’有無相生’來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9)則是’有無相生’與’有生于無’二者都沒有解對.
我們認為,’有無相生’與’有生于無’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有無相生’于形而下之’器’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只可以說’有無相生’,而不可說’有生于無’.其中’有無’是一般名詞,是相反相成的關系.’有生于無’于形而上之’道’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只可以說’有生于無’,而不可說’有無相生’.其中’有無’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關系.老子在中國古代學術的概念思維方面,雖有極高的成就,但其學說中卻同時包含著形上與形下兩個層面,二者交互穿插,這是不能不予以分別的.
以下試從五方面做一論證.
一 ’有無相生’之’生’為生存之義
《老子·道經·二章》(10)全文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其文意大致可以分析為三層.首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說理.第二句’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仍是說理,是對首句的進一步說明.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以下,是說事,是前面所說之理的結論.
其中第二句連舉六對反義概念,連用六個’相’字.六對概念的關系均為相反而相成、相互依賴而存在,自王弼以下學者并無異辭.茲略舉數家:
漢嚴遵(嚴君平)《老子指歸》:’無以有亡,有以無形.難以易顯,易以難彰.寸以尺短,尺以寸長.山以谷摧,谷以山傾.音以聲別,聲以音停.先以后見,后以先明.故無無則無以見有,無有則無以知無;無難無以知易,無易無以知難;無長無以知短,無短無以知長;無山無以知谷,無谷無以知山;無音無以知聲,無聲無以知音;無先無以知后,無后無以知先.’
魏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名數也.’
元吳澄《道德真經注》:’物之有無,事之難易,形之長短,勢之高下,音之辟翕,聲之清濁,位之前后,兩相對待.一有則俱有,一無則俱無.’
高亨先生:’此老子之相對論也.老子以為物相相對者,一則存于人之認識,故曰:’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推而言之,天下皆知有之為有,斯無已;皆知難之為難,斯易已;皆知長之為長,斯短已;皆知高之為高,斯下已;皆知音聲巨之為巨,斯小已;清之為清,斯濁已;皆知前之為前,斯后已.反而言之,亦復如是.老子以為物相相對者,二則存于物之本體.故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推而言之,美惡相存,善不善相因也.’
朱謙之先生:“蓋天下之物,未有無對待者.……故有無,一對待也;……難易,一對待也;難以易顯,易以難彰,無難則無以知易,無易則無以知難,此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一對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長,無長則無以明短,無短則無以見長,此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一對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頹,無山則無以見谷,無谷則無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傾也.音聲,一對待也;安樂悲怨,其出不同,無悲則無以知樂,無樂則無以知悲,此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一對待也;先以后見,后以先明,無后則無以知先,無先則無以知后,此先后之相隨也(用嚴君平義).”
陳鼓應先生:’’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則說明一切事物在相反關系中,顯現相成的作用,它們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賴、相互補充.’
高明先生:老子’第一次指出宇宙間一切事物皆有正與反兩個方面,彼此相反而又先后依存.舉’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先后’六事為例,具體闡述它們的矛盾現象,無’有’即無所謂’無’,無’難’即無所謂’易’.諸如’長短’、’高下’、’音聲’、’先后’以至于美丑、善惡,皆為相反相成,相互影響和作用.’
張松如先生:’下文列舉出六對矛盾:有無、難易、長短、音聲、高下、前后,……這些無一不是相反的關系,也無一不顯出相成的作用.’
以上各家,都是將《老子·道經·二章》所舉六對概念看作是于同一性質的.既是于同一性質,因此這六對概念的含義也是可以互訓的.也就是說,此章’有無相生’的’有無’,與’難易’等五對概念的邏輯關系是一樣的;’有無相生’的’相生’,與’相成’等五種表述的含義也是一樣的.
’生’字由訓詁方面看,為會意字.《說文》:’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生’字為常用字,引申有生出、生存等多義.由《老子·道經·二章》文義互訓而加以判斷,’難易相成’的’成’是說難易相互成就,’長短相形’的’形’是說長短相互顯現,’高下相傾’的’傾’是說高下相互顯出差別.因此則知’有無相生’的’生’也應該是指有無相互依賴而存在.此’生’字應解為生存,即為顯現出來之義,也就是一般所說有沒有的存在之義.嚴遵解’有無相生’為’無以有亡,有以無形’,’亡’是沒有、消失之意(18),’形’即’長短相形’的’形’.’無以有亡’意為沒有因為有而顯出沒有.所以,由句法和訓詁方面來看,’有無相生’就是有和無相互依賴而存在.
二、’有無相生’于相對的邏輯思維層次
再由義理方面來看,借助《莊子·秋水》’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加以理解,則知這六對概念包含有兩層意義,一是’相反’,二是’不可以相無’.’相反’的一層含義是不言而喻的,無須具述,關鍵在于’不可以相無’.所謂’不可以相無’,從正面說是雙方’相互而有’,也就是相互依賴而存在;從反面說就是雙方不可以相互取消,或者說不可以相互取代.
在此意義上,則知’陰陽’這一對概念與《老子·道經·二章》所說六對概念完全于同一性質.陰陽也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一對概念.一方面,陰陽是對立的.陰就是陰,而不是陽;陽就是陽,而不是陰.另一方面,陰陽相互依賴而存在.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陽也沒有陰;陰不能取代陽,陽也不能取代陰.雙方皆非超越對立的全稱概念.我們只可以說陰與陽二者互為消長,或者陰多陽少,或者陰少陽多.但是不能夠說陰就是陽,或陽就是陰;不能夠有純陽或者純陰(19).這種只有相互消長而無相互取代的邏輯關系,借助宋人所作’太極圖’恰可有一形象的說明.
對于《老子·道經·二章》中的六對概念,古今學者有’對待’、’相對’、’相對論’等不同稱謂,我們認為以’相對’的稱謂較為不失原義.從邏輯思維方面來看,先秦諸子中具有三種不同的層次:第一是’矛盾’的邏輯思維形式,第二是’相對’的邏輯思維形式,第三是’大象無形’的邏輯思維形式.
’矛盾’的邏輯思維形式以法家韓非為代表(20).其最主要的性質就是’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就是現代形式邏輯所說的’矛盾律’.即以長短為例,依照’矛盾不相容’的邏輯思維形式,長就是長,長多少就是長多少,與短無關,因此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無限地追求長,而無須考慮短.
’相對’的邏輯思維形式以道家老莊為代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由于諸家各持一說,互相非難,所以老子和莊子都著重闡述了’相對’的邏輯思維形式.’相對’的邏輯思維形式較之’矛盾’的邏輯思維形式更高一層,學者早有論述,如馮契先生說:’莊子的相對主義起著反對主觀主義的作用,是哲學向辯證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先秦諸家在認識論上都有獨斷論的傾向,而莊子則認為經驗和理性都是相對的.從而否定了人們認識上的’獨斷的迷夢’.’(21)李震先生也說:’筆者以為莊子泯是非之說,并不意謂莊子在知識方面的懷疑論,而在于肯定感性和理性認識之限度.莊子所追求的真知是絕對性的,亦即有關’道’的認識.’道’不是理智分析的對象,’道’超越了是非相對的層面’.
關于’相對’的邏輯思維形式,莊子也有許多論述.莊子認為,事物的個性和各自的原則,包括各家各派的是非之爭,不能作為衡量事物存在的根據和進行價值判斷的標準.這是因為:第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究竟有沒有是非的分別,彼此二者不能互證.第二,是非不是絕對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彼此所以是所以非,是由于彼此各有是非的原因.是非出于彼此自身,因此彼此同樣都不具有普遍意義.第三,彼此雖然對立,卻又互為存在的條件.’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方方可.’
因此,大致說來,道家一派講’相對’的邏輯思維形式,是要對它進行否定,是由否定的態度上講(26),這一點由莊子尤可證明.而老子也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唯與阿都是嘆詞,是答應的聲音.吳澄《道德真經注》解唯為正順,阿為邪諂.劉師培《老子斠補》以為唯之與阿猶言從之與違.唯與阿,善與惡,同樣是偏失,沒有什么不同.
三、’有生于無’于絕對的邏輯思維層次
’大象無形’的邏輯思維形式仍以老莊為代表.《老子·四十一章》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四十五章》又說:’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莊子·齊物論》也說:’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大’是至大,’無’是無對,也就是絕對.至大的象,涵括了所有的形,所有的象,無所不形,無所不象.因而有形同于無形,有象同于無象,至大而無對,孤立而自存,所以說’大象無形’.在’大象無形’的邏輯思維形式中,有方與無隅、有器與晚成、有音與希聲、有象與無形等等表面對立的雙方,就不再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關系,而是同一的關系.’大象無形’的邏輯思維形式是較’相對’的邏輯思維形式更高一個層次.
先秦諸子百家多有關于’一’的討論.《莊子·天下》稱老子的學說是’主之以太一’,說明老子的學說是’一元’的.
老莊都有很多關于’一’的闡述.《老子》中說:’載營魄抱一.’’三十輻,共一轂.’’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道生一.’.《莊子》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由此而論,《老子·道經·一章》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闡述的主要就是’道’與’無’與’有’的同一關系.對此,宋程大昌說:’當其已出也,則有之與無固可分矣.而其未出,則混合無間也,故曰此兩者同也.同即一也,一即未為一三可以生萬而未至為萬者也.《易》暨《五經》《論》《孟》皆嘗言一而未嘗言其何以為一也,老氏之師弟子則于此特詳矣,曰混成、曰渾淪、曰渾沌,皆言其未分為二也.’元丁易東說:’道以無為體,以有為用,兩者皆出于道,所謂一源也.而有無異名,無即微也,有即顯也.惟一源,故無間也.同謂之玄者,謂之有不可,謂之無亦不可.以為有耶?則其體似無.以為無耶?則其用似有.故謂之玄.玄者,有無不可分之謂也.’元吳環中(吳埈)說:老子’獨于道字上不十分說破,一書間見迭出.埈反復沈潛,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地一以靈,谷地一以盈’,喟然嘆曰:一乎一乎,其為道之根柢乎!是一也,斂之則無,散之則有.莊周曰:人地一,萬事畢.信斯言也.道果生于一矣,果能此道矣.’三人所說是極有見地的.
’有’’無’同一,’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有無’合在一起就是’道’.’道’、’無’、’有’三者都是同一的.從《老子·道經·一章》及以上敘述中可以提出四個要點:第一,’道’是一元的,也就是說’道’是絕對同一的.’道’至大無外,在’道’之外別無他物.第二,既然’道’是一元的,那么’道’就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是宇宙起源上的,也是抽象概念上的.第三,既然’道’是一元的,那么’道’就既是天地萬物的起源,又是天地萬物的演化.第四,既然’道’是一元的、絕對同一的,那么’道’就是無名的.可以對’道’加以任何稱謂,但是任何稱謂都并不是’道’本身.
對于老子的’道’、’無’、’有’三者的關系,古今學者眾說不一(34),其中以認為’道’是無是有和認為’道’非無非有兩說最可關注.
認為’道’是無是有的,如嚴遵《老子指歸·道可道篇》:’有名,非道也;無名,非道也.有為,非道也;無為,非道也.無名而無所不名,無為而無所不為.’牟宗三先生也說:’有不要脫離了無,它發自無的無限妙用,發出來又化掉而回到無,總是個圓圈在轉.不要再拆開來分別地講無講有,而是將這個圓圈整個來看,說無又是有,說有又是無,如此就有一種辯證的思考出現.有而不有即無,無而不無即有.這個圓周之轉就是’玄’,《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玄.玄是個圓圈,說它無,它又無而不無就是有;說它有,它又有而不有就是無,因此是辯證的.’
認為’道’是非無非有的,如宋司馬光《道德真經論》解《老子·道經·一章》說:’玄者,非有非無,微妙之極致也.’宋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說:’玄之又玄,則猶云深之又深,遠之又遠,非無非有,非異非同.’張岱年先生也說:’道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無中含有,有中含無.道實非有非無,似有似無,于無觀有,于有觀無,即所以不滯于有為之際,而為觀道之方法.’若由’道’無名一點而言,認為’道’非無非有是不錯的.既然’道’無名,當然就非有非無,甚至還可以說是’非道’.如馮友蘭先生所說:’不僅’有’’無’是’異名同謂’,道和有無也是異名同謂.不可以說’道’是有、無的統一,也不可以說有、無是道的兩個方面.說統一就多了’統一’兩個字.說兩個方面就多了’兩個方面’四個字.因為道、有、無雖然是三個名,但說的是一回事.’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翻譯
快樂與痛苦的距離又有多遠呢? How far is the pain from happiness?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幫我翻譯白話文..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理解:
禮貌客氣的回答和輕慢敷衍的回應,都是回應,兩者差別能有多少呢?
美貌和丑陋、善良和兇惡,這兩者真的相差很遠嗎?
任何事物本無好壞優劣之分。但是人們所害怕東西,客觀的看起來也不是什么事,但是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并給予徹底解決!
如果人們所畏懼的沒有被解決,希望就會漸漸破滅。人群中的恐懼彌漫開來,那種恐懼廣大無邊際的樣子,讓人惶惶不可終日,沒有完結。
人們希望破滅,沒有理想和信仰,追求物欲財富,眾人整日醉生夢死的樣子,如同天天殺牛宰羊祭祀神仙享受大餐,如同春天登上高臺欣賞美景。而我呢,在所畏懼的沒有發生之前,獨自恬淡的過著平靜的生活,有時又像還沒長大成孩子的嬰兒,頹喪失意的樣子,好像找不到回家的路而在原地發呆。
大家都衣食有余,而唯獨我好像被遺棄了。難道我有著孤僻、不諳熟人情世事的心,昏昧無知?
世間被利益驅使,普通人過得清楚明白、細致挑剔為自己謀利,只有我糊涂愚昧,普通人明察秋毫、斤斤計較總怕被人騙,只有我沉悶封閉。
所畏懼的發生前,人們又是拜神、又都忙于為享樂、為自己,社會極度不公。那種社會的動蕩的樣子就像大海的水波搖動一樣,像急速的風飄蕩一樣,沒有終止。
社會中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忙忙碌碌,好似每個人又都對社會有用,可是唯獨我頑固愚蠢好像見識淺薄一般,似乎無所作為。
只有我和別人不一樣,把精力側重在探求人們所畏懼事物的本源。
那些大德之人的表現,一定不會被大眾情緒干擾,而始終追求真理、追隨大道。
如果整個社會放棄對道的追求,那么世風就會日下,直至帶來滅頂之災。所以國家社會等等的興衰更替本是正常。
只有對道進行不懈追求,人類才能不斷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形態,進而突破自身以及社會瓶頸。而每一次人類社會的去舊革新,都如同鳳凰涅槃一般,使人類永生。
注意:
本章和第二章相呼應。眾人和俗人是兩種人。
注釋:
古人交往中,唯是客氣禮貌,阿是輕慢敷衍。惡,厭惡,憎恨。荒,無邊際。
未央:未盡、未已、沒有完結。熙熙,熱鬧的樣子。享,祭獻、上供。
太牢,是古代人把準備宴席用的牛、羊、豬事先放在牢里養著。
遺,落下。春字本義:草木生長的季節。臺,觀四方而高者《說文》。
泊,淡泊、恬靜。兆,征兆、跡象。嬰,人始生曰嬰《釋名》。孩,未成年的人。
傫傫,頹喪失意的樣子。余,過剩、多出來的。遺,落下、舍棄。
愚字本義:性格孤僻、不諳熟人情世事。沌沌,昏昧無知的樣子。
俗,普通。昭,日明也《說文》。昭昭,明白清楚。昏,日冥也《說文》。
昏昏,糊涂愚昧。察察,清楚、繁細。悶悶,沉悶無樂。
澹,水波搖動的樣子。飂,風疾速的樣子。止,停住、中斷進程。
以,用也《說文》。頑,頑固、愚蠢。鄙,見識淺薄。貴,地位高,高價,重視。
食,吃。母,本源、基礎。孔,很。容,儀容、容納。從,追隨。
譯文:
唯諾與敷衍,區別在哪兒?
美善與丑惡,相差有多遠?
人們所畏懼的,就不能不畏懼。
無邊際的樣子,好似無法完結。
眾人熱鬧的樣子,好像祭獻供奉品,好像春天登臺。
我獨自恬靜樣子,在有征兆之前,就像還沒長成孩子的嬰兒。
頹喪失意的樣子,好像沒有去的地方。
眾人都有富余,而我好像被單獨遺棄了。
我難道有顆愚人之心,昏昧無知?
普通人清楚明白,只有我愚鈍暗昧。普通人明察秋毫,我卻獨自沉悶無樂。
水波搖動的樣子像大海;風急速的樣子像沒有終止。
眾人都有用,只有我愚蠢的好像見識淺薄。
只有我和別人不一樣,去重視探求本源。
有大德的表現,一定是追隨道。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去的意思
距離。此處指時間上的距離。翻譯:周朝和宋朝相差多少時間。或多少年。手打,望。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我是人間三月春,秋去冬來有幾何,你若賞花無處尋,回頭便在相逢處?
此詩意境很深,主要表達的是曖昧的情話但這詩好像絕配,無從改動。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相的成語有哪些
  相安無事 相:互相;安:安穩。指彼此相處沒有什么爭執或沖突,還過得去。  相持不下 雙方對立,彼此相持,不肯讓步。  相得益彰 相行:互相配合、映襯;益:更加;彰:顯著。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相反相成 兩個看起來是相反的事物,實際上是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指相反的東西有同一性。  相輔而行 互相協助進行或互相配合使用。  相輔相成 輔:輔助。指兩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輔助,缺一不可。  相機行事 看當時實際情況,靈活辦事。  相煎何急 煎煮得為什么那樣急。比喻兄弟間自相殘害。  相見恨晚 只恨相見得太晚。形容一見如故,意氣極其相投。  相驚伯有 伯有:春秋時鄭國大夫良霄的字,相傳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無緣無故自相驚擾。  相敬如賓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對等賓客一樣。  相親相愛 形容關系密切,感情深厚。  相去無幾 去:距離;無幾:沒有多少。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相忍為國 為了國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讓步。  相濡以沫 濡:沾濕;沫:唾沫。泉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相視而笑,莫逆于心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相視莫逆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 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相提并論 相提:相對照;并:齊。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相形見絀 形:對照;絀:不夠,不足。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出不足。  相形失色 失色:失去光彩。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得大大不如。  相沿成習 依照相傳下來的一套慢慢地成了習慣。  相依為命 互相依靠著過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誰也離不開誰。  相映成趣 映:對照,映襯。相互襯托著,顯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相知恨晚 相知:相互了解。認識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相知有素 素:向來。指一向互相了解的好朋友。  相機而動 觀察時機,看到適當機會立即行動。  相機行事 相:察看;機:機會。觀察時機,看具體情況靈活辦事。  相門有相 宰相門里還出宰相。舊指名門子弟能繼承父兄事業。  相鼠有皮 相:視。看看老鼠尚且還有皮。舊指人須知廉恥,要講禮義。  相貌堂堂 形容人的儀表端正魁梧。  相女配夫 指衡量女兒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女婿。  相時而動 觀察時機,針對具體情況采取行動。  相安相受 指互相幫助,使彼此安居。  相差無幾 彼此沒有多大差別。  相待如賓 相處如待賓客。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相得甚歡 得:投合。形容雙方相處融洽,非常快樂。  相得益章 指互相配合、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  相對無言 指彼此相對說不出話來。  相逢恨晚 形容一同如故,意氣極其相投。  相逢狹路 在狹窄的道路上相遇。比喻仇人相遇,互不兼容。  相顧失色 顧:看;失色:因驚恐而變了臉色。你看我,我看你,嚇得臉色都變了。  相煎太急 形容兄弟或內部之間的殘殺或破壞。  相克相濟 互相制約而又互相促進。  相切相磋 指相互研討。  相去幾何 去:距離;幾何:多少。彼此之間相關多遠呢?表示差別不大。  相去懸殊 比喻相差很遠。  相生相成 互相轉化,互相促進。  相生相克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互相生發以互相克制的關系。后引申為一般物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相失交臂 比喻機會錯過。  相視而笑 雙方互相看著,發出會心的微笑。形容二者情合意洽的情態。  相帥成風 層層影響成為風氣。帥,同“率”。  相忘形骸 指彼此不拘形跡,無所顧忌。  相習成風 習:習慣。指都習慣于某種做法或看法,而成為一種風習。  相形見拙 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出不足。同“相形見絀”。  相呴相濟 指互相救助。  相呴以濕 彼此以呼出的氣濕潤對方。后比喻在困難時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幫助。  相沿成俗 因某種做法傳下來,形成風俗習慣。  相因相生 互相承,互相促進。  相與為一 相與:相互。相互結合成為一體。  相莊如賓 相處如待賓客。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本相畢露 原形完全顯露了出來。  不相上下 分不出高低好壞。形容水平相當。  不相為謀 謀:商量。相互之間沒法商量。指彼此觀點不同,不宜共同謀劃事情。  不相聞問 聞問:通消息,通音訊。指沒有聯系或斷絕往來。  大相徑庭 徑:小路;庭:院子;徑庭:懸殊,偏激。比喻相差很遠,大不相同。  恨相知晚 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誼太遲了。形容新結交而感情深厚。  互相標榜 標榜:吹噓,夸耀。互相稱頌,互相吹噓。多用貶義。  互相推諉 諉:也作“委”,推辭;推諉:把責任推給別人。彼此之間互相推托,誰也不愿承擔責任。  將相之器 將:將帥;相:宰相;器:度量,才干。有擔任將帥或宰相的度量和才能。  交相輝映 各種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  兩相情愿 兩方面都愿意。  皮相之見 皮相:從表面上看。沒有說到點子上的膚淺看法。  私相授受 指不是公開的給予和接受。  兇相畢露 畢:盡,全。兇惡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來。指原來偽裝和善,遇事就露出了本相。  遙相呼應 遠遠地互相聯系,互相配合。  一相情愿 一相:也作“一廂”,一方面。指只是單方面的愿望,沒有考慮對方是否同意,或客觀條件是否具備。  真相大白 大白:徹底弄清楚。真實情況完全弄明白了。  自相殘殺 殘:傷害。自己人互相殺害。  自相驚憂 自己人互相驚動擾亂,造成不安。  自相矛盾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自相魚肉 魚肉:當作魚肉一般任意宰割。比喻內部自相殘殺。  不相問聞 指沒有聯系或斷絕往來。  大相逕庭 指彼此相差極遠或矛盾很大。  恨相見晚 后悔彼此建立友誼太遲了。形容新結交而感情深厚。  金相玉映(金相玉振、金相玉式) 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完美。也形容人相貌端美。  兩相情原 指雙方互相愿意。  無相無作 ①佛教語。指棄絕眾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務空言。  皮相之談 皮相:從表面上看。沒有說到點子上的膚淺看法。  七相五公 所舉皆漢代公卿,后泛指眾多的文武大臣。  一相情原 指單方面的愿望或不考慮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意愿。亦作“一廂情原”。  真相畢露 真面目完全顯露出來。  自相殘害 殘:傷害。自己人互相殺害。  自相驚擾 自己人互相驚動,引起騷亂。  自相水火 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樣不能相容。  安危相易 易:變易,轉變。平安與危難互為因果,相互轉換。  盎盂相擊(盎盂相敲) 比喻一家人爭吵。  拔刀相助 舊小說中多指打抱不平。  白首相知 白首:白頭發,引申為時間長。意謂老年知己。  白頭相守 指夫妻恩愛相守到老。  白眼相看 看別人時眼睛朝上或旁邊,現出白眼珠,表示輕蔑,不屑一顧,對人不禮貌。  奔走相告 指有重大的消息時,人們奔跑著相互轉告。  兵戎相見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伯樂相馬 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陳陳相因 陳:舊;因:沿。原指皇倉之糧逐年增加,陳糧上壓陳糧。后多比喻沿老一套,無創造革新。  赤誠相待 赤誠: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赤心相待 赤心:真誠的心。真心誠意對待別人。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眼紅:激怒的樣子。仇敵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唇齒相依 象嘴唇和牙齒那樣互相依靠。比喻關系密切,相互依靠。  代代相傳 一代接一代地相繼傳下去。  道殣相望 殣:餓死。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  倒屣相迎 屣:鞋。古人家居脫鞋席地而坐,爭于迎客,將鞋穿倒。形容熱情歡迎賓客。  短兵相接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斗。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阿黨相為 阿黨:偏袒、偏私一方。為了謀求私利相互偏袒、包庇。  惡語相加 把惡毒的語言加到別人身上。  恩恩相報 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于人的行為回報給有恩于己的人。  二虎相斗,必有一傷 兩只兇惡的老虎爭斗起來,其中必有一只受傷。比喻敵對雙方實力都很強,激烈斗爭的結果,必有一方吃虧。  反唇相譏 反唇:回嘴、頂嘴。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譏諷對方。  反唇相稽 反唇:回嘴、頂嘴;稽:計較。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責問對方。  反戈相向 戈:古代的兵器;向:對著。掉轉兵器,相與對立。比喻幫助敵人反對自己。  非意相干 非意:意料之外;干:冒犯。意外的無故冒犯。  佛眼相看 比喻好意對待,不加傷害。  桴鼓相應 桴:鼓槌。用鼓槌打鼓,鼓就響起來。比喻相互應和,配合得很緊密。  輔車相依 輔:頰骨;車:齒床。頰骨和齒床互相依靠。比喻兩者關系密切,互相依存。  腹心相照 腹心:內心;照:映照,見。以真心相見。比喻彼此很知心,達到心心相印的程度。  肝膽相照 肝膽:比喻真心誠意。比喻以真心相見。  剛柔相濟 剛強的和柔和的互相調劑。  各不相謀 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各不相讓 讓:歉讓。互不謙讓、讓步。  骨肉相殘 比喻自相殘殺。  骨肉相連 象骨頭和肉一樣互相連接著。比喻關系非常密切,不可分離。  刮目相待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  刮目相看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官官相護 指官員之間互相包庇。  冠蓋相望 冠蓋:指仁宦的冠服和車蓋,用作官員代稱;相望:互相看得見。形容政府的使節或官員往來不絕。  和睦相處 彼此和好地相處。  紅豆相思 紅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愛情。比喻男女相思。  呼吸相通 比喻認識一致,利害相關。  緩急相濟 緩:和緩,舒緩;急:危急,急迫。不論在平時還是在緊急之時都給予幫助。  禍福相生 指禍害與幸福是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的。  禍福相依 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積不相能 積:積久而成的;能:親善。指一向不和睦。  雞鶩相爭 雞鶩:比喻平庸的人。舊指小人互爭名利。  蟣虱相吊 蟣:虱的幼卵。吊:慰問。蟣和虱相互憐憫。比喻自憐即將滅亡。  降心相從 降低自己去遵從別人。  教學相長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竭誠相待 竭誠:竭盡誠意。待:對待。竭盡誠意地對待別人。  解囊相助 拿出財物幫助別人。  言行相詭 詭:違反,違背。說的和做的相違背。指言行不一。  燕雀相賀 燕雀因大廈落成有棲身之所而互相慶賀。后多用作祝賀新屋落成之語。  遙遙相對 遠遠地對著。多形容兩樣事物的性質或形狀相類似,配得上。  衣缽相傳 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  一脈相承 從同一血統、派別世代相承流傳下來。批某種思想、行為或學說之間有繼承關系。  一脈相傳 一脈:一個血統。從同一血統、派別世代相承流傳下來。批某種思想、行為或學說之間有繼承關系。  以禮相待 用應有的禮節接待。  以沫相濡 沫:唾沫;濡:沾濕,濕潤。泉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意氣相得 形容志趣極其相合。  意氣相投 意氣:志趣性格;投:合得來。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異地相逢 異地:他鄉。在他鄉相遇。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冤冤相報 冤:冤仇;報:報復,報應。佛家語,認為冤仇總會有報應。  朝夕相處 從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常生活在一起,關系密切。  針鋒相對 針鋒:針尖。針尖對針尖。比喻雙方在策略、論點及行動方式等方面尖銳對立。  白首相莊 指夫婦到老猶相敬愛。  白頭相并 猶言白頭偕老。夫妻相親相愛,一直到老。  拔刀相向 指動武。  蚌鷸相持 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徒使第三者得利。  表里相符 猶表里如一。  表里相濟 表里:指內外;濟:救助。原意是指內外互相庇護。后泛指內外互相救助。  表里相依 指關系密切,互相依存。  表里相應 內外互相應合。  楚囚相對 形容人們遭遇國難或其他變故,相對無策,徒然悲傷。  仇人相見,分外明白(仇人相見,分外眼明或仇人相見,分外眼睜)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唇齒相須(唇輔相連) 猶唇齒相依。比喻關系密切,相互依靠。  等禮相亢 猶言分庭抗禮。以平等之禮相待。  道殣相枕(道殣相) 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  得失相半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不相上下。  道不相謀 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  貂狗相 指真偽或優劣混雜在一起。  豆萁相煎 比喻兄弟相殘。同“豆萁燃豆”。  額手相慶 把手放在額上,表示慶幸。同“額手稱慶”。  烽火相連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指邊防常抓不懈,比喻戰火不斷。  輔車相將 比喻兩者關系密切,互相依存。同“輔車相依”。  輔牙相倚 頰骨與牙床相互倚傍。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格不相入 猶言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協調,不相容。  鼓旗相當 兩軍對敵;對抗。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刮目相見 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  官官相為 指官員之間互相包庇。同“官官相護”。  瓜葛相連 瓜、葛:都是蔓生植物,其藤能攀隨在別的物體上。①比喻輾轉攀連的社會關系。②比喻兩件事或兩個人相互牽聯的關系。  官官相衛 指官員之間互相包庇。同“官官相護”。  括目相待 用不同于以前的新的眼光來看待。  亥豕相望 指文字訛錯很多。  鴻案相莊 ①表示夫妻和好相敬。②指結為伉儷。  話不相投 猶言話不投機。形容話說不到一起。  禍福相倚 指禍與福相因而生。  雞犬相聞 指人煙稠密。  箕裘相繼 箕:簸箕。裘:皮袍。比喻子繼父業。  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難時互相關心幫助。  肩背相望 指相繼而起,連續不斷。  交臂相失 猶言交臂失之。比喻遇到了機會而又當面錯過。  舉手相慶 指舉手加額,以相慶賀。  口耳相承 指接受傳聞。  口耳相傳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適以相成 指恰好可以相輔相成。  兩虎相爭 兩只老虎相互爭斗。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斗。  鱗次相比 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同“鱗次櫛比”。  另眼相待 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指看待某個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視的人得到重視。  脈脈相通 血管彼此相通。比喻關系密切。  面面相睹(面面相看、面面相窺) 相視無言。形容因緊張或驚懼而束手無策之狀。。  函矢相攻 指自相矛盾。  名實相符 名聲與實際一致。  陌路相逢 與陌生人相遇在一起。  目目相覷 形容人們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同“面面相覷”。  鷗水相依 比喻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環境。  氣義相投(氣誼相投) 指志趣、情誼互相投合。  青眼相看 青眼:眼睛正視,黑眼珠在中間,比喻對人尊重或喜歡。形容以看得起的態度相待。  入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歷久難移。  聲氣相求 指志同道合,意氣相投。  十口相傳 許多人輾轉相傳。  首尾相繼(首尾相連) 指前后連接不斷。  首尾相衛 比喻互相援救。  首尾相援 指前后互相照應。  水火相濟,鹽梅相成 烹飪賴水火而成,調味兼鹽梅而用。喻人之才性雖各異,而可以和衷共濟。  一脈相通 指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猶如一條脈絡貫穿下來可以互通。  以類相從 指按其類別各相歸。  以毛相馬 根據毛色判斷馬的優劣。比喻從表面上看問題,其所得認識往往與實際不符。  義氣相投 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有無相通 互通有無,互相接濟。  魚水相歡(魚水相投) 形容夫婦關系和好諧調如魚水。  玉石相揉 比喻好壞混雜。  鷸蚌相持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后把兩個都捉住。比喻雙方爭執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鷸蚌相斗(鷸蚌相危)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鷸蚌相爭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杖履相從 指追隨左右。  素不相能 能:親善。指一向不和睦。  同敝相濟 猶同惡相濟。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同惡相黨 共為惡者相結為黨。  同惡相恤(同惡相助) 指對共同憎惡者,必相互援助以對付之。  同類相從 指物之同類者互相依從。  同類相妒 形容同類者不易相處。  同類相求 指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同利相死 指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同明相照 指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賢者揄揚而聲名更顯。  同氣相求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結合在一起。  同聲相求 指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聲相應 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同業相仇 猶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業的人不易相處。  同憂相救 指憂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五色相宣 各種相互映襯。形容詩歌辭藻華麗。  相安相受 指互相幫助,使彼此安居。  相克相濟 互相制約而又互相促進。  相切相磋 指相互研討。  相生相成 互相轉化,互相促進。  相生相克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互相生發以互相克制的關系。后引申為一般物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相呴相濟 指互相救助。  相因相生 互相承,互相促進。  邂逅相逢 不期而遇。  心口相應 想的與說的相一致。  心手相忘 極言得心應手。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  惺惺相惜 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愛護、同情、支持。  形影相對 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形影相附 在孤寂的處境中相依相伴。  形影相依 ①指在孤寂的處境中相依相伴。②形容孤單無依。③互相依靠,緊密相連。  言行相悖 說話和行動不一致,互相矛盾。  言行相符(言行相副) 說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顧 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鹽梅相成 鹽味與酸味相調和。比喻濟世的賢臣。  遙呼相應 遠遠地互相聯系,互相配合。  針芥相投 磁石引針,琥珀拾芥。指相互投契。  枝干相持(枝葉相持) 比喻相互扶持。  指囷相贈 囷:圓形的谷倉。指著谷倉里的糧食,表示要捐贈給他人。形容慷慨資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趾踵相錯(趾踵相接) 形容人數之多。  踵跡相接(踵武相接、踵趾相接、踵足相接) 謂腳跡相連。形容人數眾多,接連不斷。  眾口相傳 眾人輾轉述說。  銖兩相稱 形容兩者輕重相當或優劣相等。   哀樂相生 悲痛和喜樂互為因果。  舳艫相繼 舳:船尾。艫:船頭。指船首尾相接,數量很多。  醉吐相茵 后以這一典故喻指寬以待人必然會有好的回報。  白衣卿相 古時指進士。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是說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   伴食宰相 伴食:陪著人家一道吃飯。用來諷刺無所作為,不稱職的官員。  出將入相 出征可為將帥,入朝可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職位都很高。  地獄變相 舊時比喻社會的黑暗殘酷。  帝王將相 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將。指封建時代上層統治者。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 關:函谷關。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民風好文,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民風好武,多出將帥。  吉人天相 吉人:善人;相:幫助,保佑。迷信的人認為好人會得到天的幫助。多用作對別人的患病或遇到困難、不幸的安慰話。  浪子宰相 指北宋徽宗時宰相李邦彥。  窮形盡相 原指描寫刻畫細致生動,現在指丑態畢露。  山中宰相 南朝梁時陶弘景,隱居茅山,屢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請教國家大事,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比喻隱居的高賢。  王侯將相 泛指封建社會中位尊、祿厚、重、勢大的貴族。  相門有相 宰相門里還出宰相。舊指名門子弟能繼承父兄事業。  莊嚴寶相 佛教稱莊嚴的佛像。比喻某種人的真面目(含貶義)。  白衣宰相 指宰相家中身無名位而仗勢擅的人。  冰炭不相容 冰:冰塊;炭:炭火。比喻兩種對立的事物不能并存。  不打不相識 指經過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結交、相處。  出入將相 猶出將入相。  乞窮儉相 乞丐似的寒酸相。  圣君賢相 圣明的君主與賢良的輔佐大臣。有君臣相契意。相,輔弼之臣,后指宰相。  玉質金相 金、玉:比喻美好;質:本質;相:外貌。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完美。也形容人相貌端美。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人世諸多心,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世間歷史功過
任庭前花開花落,看窗外云卷云舒。人生如秋夢,為之一心,愁苦幾何?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3. 請問:《道德經》第二十章。“善之與惡,相去若何?”是不是就是“善之與惡,相去幾何?”的意思。
阿彌陀佛!不是。若何和幾何還是有區別的。“若”指相似,意思也就是善惡本一體,無從去分別。“幾”代表距離,意思是善惡本不同,所以這兩句話還是有稍許分別。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4. 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去的意思
翻譯成相隔比較好,說的是時間嘛,周朝、宋朝時間上相隔很久遠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blwype.cn/post/4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