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人君子的意思是啥
成語“賢人君子”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賢人君子成語讀音:xián rén jūn zǐ
成語簡拼:XRJZ
成語注音:ㄒ一ㄢˊ ㄖㄣˊ ㄐㄨㄣ ㄗ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賢才君子
成語出處:唐·陳子昂《明必得賢科》:“凡賢人君子,未嘗不思效用,但無其類獲進,所以湮沒于時。”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指有才有德的人
成語用法:賢人君子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有才有德的人。
英文翻譯:virtuous and talent person
成語“賢人君子”的擴展資料
1. 何為圣人,賢人,小人,君子.就我的理解試著回答一下不知你是否滿意?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通,無所不為,無所不惠,無所不及謂之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通,無所不惠謂之賢;克己慎獨,忍讓非攻,惠澤黎民,堅韌不屈是謂君子;陽奉陰違,口蜜腹劍,搬弄是非,朋比為奸,損人不利己,妒賢喪天良等小人也(猶以做了壞事而不自知為真小人,此類小人后天可教化為正常人)。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儒家君子 賢人是什么境界
互相吹噓的境界理論上來說,當某個人在儒家學術研究上有了一定成就之后,就會得到君子、賢人的評價。但是事實上,如果某個人人緣極好,得到了大多數儒生的贊揚時,也能得到君子、賢人的評價,嗯,比如王莽。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之情 是誰提出的
語出清朝張惠言 《<詞選>序》:“其緣情造端,興乎微言……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什么是閑人,賢人,庸人,俗人,圣人,愚人,君子
閑人,賢人,庸人,俗人,圣人,愚人,君子依次意思是有時間的人,賢良的人,平庸的人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口上識君子,筆上識賢人這倆句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伯樂能夠賞識好馬,現在美玉只有儒雅的人才懂的賞識。指東西雖好,卻需要有品位有認識的人才能發現它的價值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孔子曾經把人分為五類:愚人 士人 君子 圣人 賢人
當然適應。這是按照人的性情天分和處事高低劃分的。比如,士人需要經常被點撥教育才能行于正道,才能有所進步。而圣人君子更具慧根,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源泉,并能惠及大眾。至于愚人,可能是冥頑不化者,或者是走上奸惡道路的人。以下答案為摘錄:一、圣人:在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中,孔子說的“所謂圣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于云霓,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則可謂圣人矣。”在這里的圣人指的是能深刻了解了宇宙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變化的客觀規律,并能非常熟練地根據瞬息萬變的實際情況,判斷是非,決定取舍,且具有人類博大意識,又能為人類謀幸福的杰出的人物。比如孔子說:“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禮記·禮運》)。又比如弟子問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可謂仁乎?”他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論語·雍也》)”,便是對圣人的具體說明。亦即莊子所謂“天為宗,以德為本”的大人物。 二、賢人與善人;在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中“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身;躬為匹夫而愿寶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至于“善人”指的是能本著仁與道的原則,消除殘暴禍害人民的并能為社會發展帶來進步的人物。孔子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論語·子路》)。他慨嘆說:“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論語·述而》)。意即,上述這樣有能力的圣人我不能見到了,能看到堅持行仁道政治的人也可以。所以無論是賢人或善人,則都是真正能做到全心全意服務于社會與人民大眾的人。也就是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成人:即一般所謂完人。但這一名詞,孔予以前就已有了。例如晉文公返國當政以后行賞時即說過:“耽我以道,說我以仁,暴浣戒行,昭明我名,使我有成人等,吾以為上賞”。孔子所謂成人大致也是這個概念。“子路問‘成人’”孔子答:“若藏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為成人,矣。”他接著說,“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謂‘成人’矣”(《論語·憲問》)。可以看出,孔予所謂“成人”有古今兩種:前者是第一流的,后者是第二流的。 四、士。孔子所說的士,主要有三類人:一是指政治人才。是指能學習、積累仁道知識,傳播仁道思想,并有介入現實政治能力和能為仁道獻身的知識分子。他所說的:“士志于道”,亦即作為士,應當立志學仁道,傳仁道,行仁道,為仁道而獻身。作為公式來說,他所要的士,猶之乎理在的政治干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事業獻身的英雄模范人物。只不過奮斗的出發點不完全相同而已。孔子肯切地指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為人”是仁的表現,也是孔子要培養的士的一個最大的特征。孔子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還強調“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于議也”(《論語·里仁》)。意思是士應該立志于行仁道,如果以吃的不好,穿的不好為羞恥,那就不能同他談論行仁道了,他也就不配稱士了。用現在的話說,孔子要求于士的,亦即能夠艱苦樸素,克己奉公。這也是與古代的士的大不同之點。由此也可看出,孔子所說的士,也是從古代歷史演變而來的。二是孔子的士不同于古代的士。從《左傳》、《禮記》等典籍考證,士在古典社會,是居于庶民之上、大夫之下的靠做官食祿的有智有勇的一個階層。所謂“有士民,有工民,有商民,有農民”。工、商,農三民都“庶民”,亦即奴隸身份的勞動者,而士民則是自由身份的知識分子。這種人無所謂國家,民族觀念,誰能給予官、祿,即為誰效命,即古語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因此,到春秋時期,士階層不少的人便離開本國,效命異國了,也有些厭倦亂世而穩居在野的,即所謂“辟世之士”(《論語·微子》)。孔于為了進行政治活動,看到了士階層的這支力量,并耍運用這種力量,亦即運用士的智、勇,把士培養為行仁道的革新政治人才。例如:他答子貢問為仁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可知孔子是把士看做行仁道的工具而團結的。孔子解釋說:“唯十合一為士”,“學者由博返約,故云唯十合一”。“傅”是博學,“約”是集中,即集中所學應用到仁的這是最高原則上。傳,曰:只“通今辨古,然不謂之士”。據此,可以說:所謂的“士”必須具有堅決行“仁”道的思想、氣概、勇敢和一定學識、能力的知識分子,即是孔子所說的士的概念。與此同時這些所謂的“士”,已不是古典社會所謂“自由人’身份的士,而是在人格上,認識上有仁德修養,在生活上有志致身、并獻身于仁道事業的政治家。所以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說明了士應有的思想和行為表現。“弘”是氣量要弘“毅”是要有堅強的毅力,’重”是說實現仁道政治是重大的任務,“死而后已”,是說致身、獻身子仁道,“不亦遠乎”,是說準備長遠干下去、干一輩子,不能把時間估計得近和短了。三是孔子的士的形象。以上所說的是孔子培養士的最高標準。但孔子培養的士的形象還包括在家孝敬父母,在社會上尊敬長者,遵守社會公德與公共秩序,即所說的“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對于別人是“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這些表現也是士應該兼而有之的。也正因為如此,孔子之后的社會之中才會有“志士”、“義士”、“戰士”等等。 五、君子與小人。從古代典籍上看,孔子提到“君子,”、“小人.”的地方很多,有的是從社會地位、身份說的,“君子”是指統治階級,小人是指勞動人民,如他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這是延用傳統的名詞。孔子自己給“君子”、“小人”所下的定義,在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中“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志;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慮明達,而辭不爭;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謂君子矣。”。當然,在孔子看來的小人與他認為的君子正好相反,這是以有無仁者的道德情操為標準來區分,茲就其可取之處闡述于后。其實在中國古代社會‘君子’、‘小人’為身份上的對待語。君子指貴族,有‘少主人’的意味小人蓋謂人中之低微者。其后意義全變,兩語區別,不以階級的身份為標準,而以道德的品格為標準。所說“其后”沒有具體指出什么時代以后。從孔子論說“看子”、“小人”和所作的定義看,至少從孔子時代起就以道德品格為標準來區別“君子”、“小人”了。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君子“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君子固窮,小人窮斯亂矣”(《論語·衛靈公》),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所有這些,都清楚地說明,道德品質是區別“君子”“小人”的標準,也說明了孔子所說的“君子叫小人”的概念。這樣的概念,兩千年來在我國一直是區別人們道德品質好壞的標準,而且直至現代還被廣大群眾用作秫呼好人和壞人的代名詞。為了使做君子的人一生保持自己的情操,孔子還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他告誡的少年“戒色”,是合乎生理衛生知識的。他告誡的壯年“戒斗”,主要原因,是出于維護社會秩序,不使自己與別人的身體遭受損害,也防止發生耐別人造成傷亡,自己陷于法綱,看來也有其道理。他告減的老年’戒得”,主要是保持晚節的問題;但就有道德情操的“君子”來說,是會不“貪得”的,不僅老年,青、壯年也是如此。就進入老年時學做“君子”的人來說,“戒得”當然需要,因為一般說來,人的生理衰老、血氣衰弱,思想多易趨于保守,顧慮隨之要多,對財物便可能產生貪的欲望。但是,貪與不貪財物,從根本上說,是階級意識問題,而不決定于人的生理變化。在這個問題上孔子沒有具體說明。不過,即便如此,也有一定實際意義。孔子的這三條戒律,可以說在社會主義社會,對青少年、壯年、老年人都還是應當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與借鑒作用的。 在當時的孔子看來,一個人修養成為有道德情操的君子,對人對事就可以做得臺情合理,“內省不疚”。孔子指出:“君子道者蘭,一一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說的是有道德情操修養的君子,對事應有的表現,說具體,也就是不論在多么危難、多么艱險、多么嚴峻的問題和事態面前,都能表現態度沉著,毫不憂愁、惶惑和畏懼,并且卓有信心和決心認真對付它,克服它,戰勝它。這個仁、知、勇的修養,都是修己的內在功夫,都是君子所必具的主觀條件。如果是沒有道德情操的小人,當然就恰恰相反,這是不言而喻的。孔子的君子,作為對有力地位的人來說,要求更高。孔子答“子路問君子”時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意即,修養自己“執事敬”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修養自己安定中層社會人們生活的本領’修養自己安定廣大老百姓生活的本領。這都是孔子修己內在功夫的社會實踐,也是有力地位的“君子”對社會的廣泛的最高責任。它與孔子的“仁、知、勇”相表里,是“仁,知、勇”內在修養功夫的必然表現。孔子關于對君子這對范疇的概念,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區別人們有無道德情操的標準。對后世的影響是極為廣泛和深遠的。 總之,從孔子關于“圣人”、“賢人”“善人”、“成人”、“士”、“君子”和“小人”的這些標準來看,中國目前的社會恰恰缺失的是這樣一種標準,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說在近幾十年中看到的往往是貴階層中無恥劃界的面孔,官場之上偽君子在盛行,商場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成員少了真誠的禮信……。在今天之中國社會上,人們除去金錢之外,還有沒有一點點最真的東西,當我們而對孔子的時候,難道不該反思反思嗎?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文學《賢人君子》
賢人君子 【解釋】指有才有德的人。【出處】唐·陳子昂《明必得賢科》:“凡賢人君子,未嘗不思效用,但無其類獲進,所以湮沒于時。”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蘭為什么稱為君子
芝蘭生于深林中,不為無人而不芳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成語()人君子
正人君子 [zhèng rén jūn zǐ]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舊時指品行端正的人。現多作諷刺的用法,指假裝正經的人。 貶義出 處《舊唐書·崔胤傳》:“胤所悅者阘茸下輩,所惡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懼,朝不保夕。”賢人君子 [xián rén jūn zǐ ] 基本釋義指有才有德的人。出 處唐·陳子昂《明必得賢科》:“凡賢人君子,未嘗不思效用,但無其類獲進,所以湮沒于時。”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怎么解釋?
自古以來,(凡是)開國的和中興的君忘,,哪個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然后和他一同治理國家的呢?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之情”出自誰
清 張惠言 《<詞選>序》:“其緣情造端,興乎微言……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賢者處世能三省,君子立身有九思?
是說賢人君子處事立世不毛躁,能用心思考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3. 何為圣人,賢人,小人,君子.
1、圣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圣人”。
這個詞語最初出于對“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門指向完美的。但后來的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種宗教、學派,也都有自己認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黃老列莊;儒家的堯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認的。
所謂“圣人”,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
2、賢人
所謂的賢人,就是有才有德的人,所愛好、厭惡的情感與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選擇與舍棄的事物與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順應天道、地道、人道客觀規律,處理問題能夠標本兼治,尤其注意從根本上解決。
所說的話能夠作為天下人的行為準則,按照他說的話去做就能成功。身為平民時有志向、有抱負,希望能夠身居高位為人民造福,成為王侯將相時也不積攢財物。
3、小人
(1)人格卑下的人
小人是君子的“反義詞”。指喜歡做些搬弄是非、挑撥離間、隔岸觀火、落井下石之類的人,也就是說小人就是不走正道,卑鄙的。
(2)古意指身體矮小的人。
小人是指古今歷史上或傳說中身體特別矮小的人。
(3)是對兒童的稱謂。
從前有時會把兒童稱為小人,如把兒童愛看的連環圖稱為“小人書”,亦有人認為小人書的“小人”是指書中的人物圖像。某些方言也將兒童成為小人,如上海話中將小男孩稱呼為“男小人’(但稱呼小女孩則為“小姑娘”)。
(4)是古人的自稱。
古人百姓自稱用謙詞,小人在古代亦稱“鄙人”,稱呼對方為“大人”,“老爺”,“掌柜”。
(5)是與“國人”相對的人的稱謂。
與“國人”相對。四郊之外土地為野或鄙。住在田野小邑的人,西周、春秋時稱“野人”。
4、君子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
(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2)對統治者和貴族男性的通稱,常與“小人”或“野人”對應
(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4)舊時妻對夫之稱。
(5)對別人的尊稱,猶言先生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白話譯文:善良美麗的少女,人格高尚的人理想的對象。
擴展資料:
關于《黃帝內經》對真人、至人、圣人、賢人四種圣賢的描述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白話譯文:
其次有稱作圣人的,安處于天地間的和氣,順合于八風的變化,讓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會產生惱恨的情緒,行為并不脫離世俗,但舉動又不受世欲牽制。
在外不使形體過度勞累,在內不讓思想有所負擔,務求精神安逸愉悅,以悠然自得為已功,形體不會衰憊,精神不會耗散,也同可活到百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圣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賢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小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君子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