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的成語「慘不忍言」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慘不忍言”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什么意思啊、用同歸于盡,迫不及待,慘不忍言造句、什么不什么言的成語、形容非常慘的成語、形容很慘的成語、“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語出何處?何解?、言,不成語有哪些什么不什么言是個啥子成語關于不忍的成語“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是什么意思?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慘不忍言”的詞條資料
2:"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什么意思啊
3:用同歸于盡,迫不及待,慘不忍言造句
4:什么不什么言的成語
5:形容非常慘的成語
6:形容很慘的成語
7:“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語出何處?何解?
8:言,不成語有哪些
成語“慘不忍言”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cǎn bù rěn yán
成語簡拼:CBRY
成語注音:ㄘㄢˇ ㄅㄨˋ ㄖㄣˇ 一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慘不忍睹
反義詞:津津樂道
成語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最近數年,百姓死亡流離,如水愈深,如火愈熱,往往赤地千里,炊煙斷絕,易子而食,慘不忍言。”www.blwype.cn
成語解釋:慘:悲慘;言:講,說。不忍心把悲慘情形說出口
成語用法:慘不忍言作謂語、定語;指不能說出口。
成語造句:地震后的災區真是慘不忍言
英文翻譯:be too deplorable to describe
成語“慘不忍言”的擴展資料
1.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什么意思啊意思為: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發表意見了,這叫草率;話已經說到這了,你本來應該自然而然地往下說,可你卻吞吞吐吐,遮遮掩掩,這叫有話不說;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說話,叫做盲目。
出自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的《論語·季氏篇》。
原文如下: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譯文如下:
孔子說:“侍奉在君子旁邊陪他說話,要注意避免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這是瞎子。”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2. 用同歸于盡,迫不及待,慘不忍言造句
他抱著手雷與敵人同歸于盡。聽到考上重點高中的消息,他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告訴父母。他這次的考試成績慘不忍言。內容來自www.blwype.cn
3. 什么不什么言的成語
妙不可言、
慘不忍言、
口不擇言、
苦不可言、
急不擇言、
毫不諱言、
自不待言、
貴不可言、
樂不可言、
苦不堪言、
書不盡言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滿意請及時,謝謝!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4. 形容非常慘的成語
目不忍睹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慘
賣兒鬻女 指生活無依,被迫賣掉自己的女兒。
目不忍視 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極其悲慘。
賣妻鬻子 謂因生活所迫,把妻子兒女賣給別人。
羅雀掘鼠 原指張網捉麻雀、挖洞捉老鼠來充饑的窘困情況,后比喻想盡辦法籌措財物。
苦不可言 指痛苦得無非用言語來形容
苦海無邊 原為佛家語,形容深重無比的苦難。常和“回頭是岸”連用。
苦不堪言 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極點,已經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佳人薄命 指年輕美女命不好
家敗人亡 家庭敗落,家人死亡
家破人亡 家庭破產,人口死亡。
紅顏薄命 紅顏:美女的容顏;薄命:命運不好。舊時指女子容貌美麗但遭遇不好(多指早死、寡居或丈夫不好)。
多災多難 指災難深重
慘不忍睹 睹:看。凄慘得叫人不忍心看。
慘不忍聞 聞:聽。凄慘得叫人不忍心聽。
慘絕人寰 人寰:人世。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慘痛的事。形容慘痛到了極點。
遍體鱗傷 渾身受傷,傷痕象魚鱗一樣密。形容受傷很重。
沿門托缽 缽:和尚吃東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緣。比喻挨家乞討。
易子而食 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圍,城內糧盡,百姓交換子女以當食物。后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鬻兒賣女 鬻:賣。指生活無依,被迫賣掉自己的兒女。
易子析骸 謂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極言天災人禍所造成的慘狀。
血肉橫飛 形容發生爆炸等災禍時,死傷者血肉四濺的慘狀。
血流如注 形容血流得急而多。
頭破血流 頭打破了,血流滿面。多用來形容慘敗。
體無完膚 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形容遍體都是傷。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或被批評、責罵得很厲害。
傷心慘目 傷心:使人心痛;慘目:慘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慘,使人不忍心看。
三災八難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
凄風苦雨 凄風:寒冷的風;苦雨:久下成災的雨。形容天氣惡劣。后用來比喻境遇悲慘凄涼。
傾家蕩產 傾:倒出;蕩:掃除,弄光。全部家產都被弄光了。
凄風冷雨 見“凄風苦雨”。
皮開肉綻 皮肉都裂開了。形容傷勢嚴重。多指受殘酷拷打。公益成語:www.blwype.cn
5. 形容很慘的成語
【阿鼻叫喚】:梵語指陷入阿鼻地獄后的呼叫聲。比喻非常悲慘、呼喚求救的聲音。
【嗷嗷待哺】:嗷嗷:哀鳴聲;待:等待;哺:喂食。饑餓時急于求食的樣子。形容受饑餓的悲慘情景。
【不忍卒讀】:卒:盡,完。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
【慘不忍言】:不忍心把悲慘情形說出口。
【餓莩遍野】:莩:餓死的人。到處是餓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
【餓殍遍野】:殍:人餓死后的尸體。到處是餓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
【餓殍枕藉】:餓殍:餓死的人;枕藉:交疊而臥。餓死的人縱橫交疊,形容饑荒之年的悲慘景象。
【負老提幼】:背著老人,帶著孩子。形容百姓全體出動,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
【負老攜幼】:背著老人,帶著孩子。形容百姓全體出動,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
【鬼哭狼嗥】:①形容哭叫悲慘凄厲。②形容聲音大而雜亂,令人驚恐。
【鬼哭神號】:①形容哭叫悲慘凄厲。②形容聲音大而雜亂,令人驚恐。
【鬼哭天愁】:形容悲慘凄涼。
【鬼泣神嚎】:形容哭叫悲慘凄厲。同“鬼哭神號”。
【鬼泣神號】:形容哭叫悲慘凄厲。同“鬼哭神號”。
【鬼抓狼嚎】:形容哭叫悲慘凄厲。同“鬼哭神號”。
【號寒啼饑】:因為饑餓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
【鶴怨猿啼】:形容凄涼悲慘的場景。多用以指戰亂、災禍后哀鴻遍野的凄慘景象。
【驚心慘目】:眼見之后內心震動,感到悲慘。
【苦雨凄風】:苦雨:久下成災的雨;凄風:寒冷的風。形容天氣惡劣。后用來比喻境遇悲慘凄涼。
【目不忍見】:形容景象極其悲慘。同“目不忍視”。
【目不忍視,耳不忍聞】:眼睛不忍看,耳朵不忍聽。形容景象極其悲慘。
【凄風楚雨】:形容天氣惡劣,或比喻境況的凄涼悲慘。同“凄風苦雨”。
【凄風寒雨】:形容天氣惡劣,或比喻境況的凄涼悲慘。同“凄風苦雨”。
【凄風苦雨】:凄風:寒冷的風;苦雨:久下成災的雨。形容天氣惡劣。后用來比喻境遇悲慘凄涼。
【凄風冷雨】:凄風:寒冷的風;冷雨:冰冷的雨。形容天氣惡劣。后用來比喻境遇悲慘凄涼。
【凄凄慘慘】:形容凄涼悲慘的局面。
【傷心慘目】:傷心:使人心痛;慘目:慘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慘,使人不忍心看。
【十八層地獄】:層:重。地獄: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靈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認為人在生時為非作惡,死后進入十八層地獄,不得翻身。比喻悲慘的報應。
【死無葬地】:葬:埋葬。死了沒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結局很悲慘。
【桃花薄命】:桃花:借指女人;薄命:命多悲慘。比喻女子容貌美麗但命運不好。
【啼饑號寒】:啼:哭;號:叫。因為饑餓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
【天愁地慘】: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慘。形容極其悲慘(多用作渲染氣氛)。
【析骨而炊】:同“析骸以爨”。指被圍日久,糧盡柴絕的困境。亦以形容戰亂或災荒時期百姓的悲慘生活。
【析骸而爨】:爨:燒火煮飯。劈開人的骨頭來燒火做飯。形容戰亂或災荒時期百姓的悲慘生活。
【析骸以爨】:指被圍日久,糧盡柴絕的困境。亦以形容戰亂或災荒時期百姓的悲慘生活。
【易口以食】:猶易子而食。口,丁口。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易子而食】: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圍,城內糧盡,百姓交換子女以當食物。后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www.blwype.cn
6. “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語出何處?何解?
少年中國說(梁啟超1900年2月10日)
解釋:面對著您希望您不再提當年的事,那些荒廢的少年時光讓人不忍回顧
原文:
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是語也,蓋譯歐西人之言也。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梁啟超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惟怯懦也,故茍且;惟豪壯也,故冒險。惟茍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梁啟超曰:傷哉,老大也!潯陽江頭琵琶婦,當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于鐵,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宮南內,白發宮娥,一燈如穗,三五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憶侯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拿破侖之流于厄蔑,阿刺飛之幽于錫蘭,與三兩監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卷歐洲,血戰海樓,一聲叱咤,萬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嗚呼!面皴齒盡,白發盈把,頹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美人豪杰且然,而況于尋常碌碌者耶?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于人,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杰,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歷史家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而今頹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人懷中之肉,西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豈所謂“老大嫁作商人婦”者耶?嗚呼!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啟超曰: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如其老大也,則是中國為過去之國,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國,而今漸漸滅,他日之命運殆將盡也;如其非老大也,則是中國為未來之國,即地球上昔未現此國,而今漸發達,他日之前程且方長也。欲斷今日之中國為老大耶?為少年耶?則不可不先明國字之意義。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
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有服從,人人皆主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自百年以來也。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候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制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于國家之體質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嬰兒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體之一二官支,先行長成,此外則全體雖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為胚胎時代,殷周之際為乳哺時代,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為童子時代,逐漸發達,而今乃始將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長成所以若是之遲者,則歷代之民賊有窒其生機者也。譬猶童年多病,轉類老態,或且疑其死期之將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過去之謂,而未來之謂也。
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時代也;幽、厲、桓、赧、則其老年時代也。高、文、景、武,漢朝之少年時代也;元、平、桓、靈,則其老年時代也。自馀歷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謂為一朝廷之老也則可,謂為一國之老也則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猶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謂中國者何與焉。然則,吾中國者,前此尚未出現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爾。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
瑪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國事被罪,逃竄異邦,乃創立一會,名曰少年意大利。舉國志士,云涌霧集以應之,卒乃光復舊物,使意大利為歐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歐洲第一之老大國也,自羅馬亡后,土地隸于教皇,政歸于奧國,殆所謂老而瀕于死者矣,而得一瑪志尼,且能舉全國而少年之,況我中國之實為少年時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國土,凜凜四百余兆之國民,豈遂無一瑪志尼其人者。
龔自珍氏之集有詩一章,題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嘗愛讀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國民而自謂其國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國民而自知其國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諺有之曰:“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然則國之老少,又無定形,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者也。吾見乎瑪志尼之能令國少年也,吾又見乎我國之官吏士民能令國老大也,吾為此懼!夫以如此壯麗濃郁翩翩絕世之少年中國,而使歐西、日本人謂我為老大者何也?則以握國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幾十年八股,非寫幾十年白摺,非當幾十年差,非捱幾十年俸,非遞幾十年手本,非唱幾十年諾,非磕幾十年頭,非請幾十年安,則必不能得一官,進一職。其內任卿貳以上,外任監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備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飲食步履視聽言語,尚且不能自了,須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責之以國事,是何異立無數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且彼輩者,自其少壯之時,既已不知亞細、歐羅為何處地方,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猶嫌其頑鈍腐敗之未臻其極,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腦髓已涸,血管已塞,氣息奄奄,與鬼為鄰之時,然后將我二萬里山河,四萬萬人命,一舉而畀于其手。嗚呼!老大帝國,誠哉其老大也。而彼輩者,積其數十年之八股、白摺、當差、捱俸、手本、唱諾、磕頭、請安,千辛萬苦,千苦萬辛,乃始得此紅頂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號,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畢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兒,拾金一錠,雖轟雷盤旋其頂上,而兩手猶緊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顧也,非所知也,非所聞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國也,瓜分也,彼烏從而聽之,烏從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兩年內,洋人不來,強盜不起,我已快活過了一世矣。
若不得已,則割三頭兩省之土地,奉申賀敬,以換我幾個衙門;賣三幾百萬之人民作仆為奴,以贖我一條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難辦。嗚呼!今之所謂老后、老臣、老將、老吏者,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風一夜催人老,凋盡朱顏白盡頭。”使走無常當醫生,攜催命符以祝壽,嗟乎痛哉!以此為國,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歲而殤也。
梁啟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將遷居地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處。將遷居者,不愛護其窗櫳,不潔治其庭廡,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顧茫茫,中國而為牛、為馬、為奴、為隸,則烹臠鞭棰之慘酷,惟我少年當之;中國如稱霸宇內,主盟地球,則指揮顧盼之尊榮,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彼而漠然置之,猶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此岳武穆《滿江紅》詞句也,作者自六歲時即口受記憶,至今喜誦之不衰。自今以往,棄哀時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國之少年。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7. 言,不成語有哪些
妙不可言、
言不由衷、
大言不慚、
不言而喻、
出言不遜、
直言不諱、
要言不煩、
口不擇言、
言而不信、
一言不發、
苦不堪言、
立言不朽、
言不及行、
不堪言狀、
言不及私、
知無不言、
不言不語、
自不待言、
大辯不言、
言不踐行、
言不及義、
慘不忍言、
貴不可言、
言行不一、
樂不可言、
毫不諱言、
不言自明、
言之不盡、
口不言錢、
款言不聽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8. 什么不什么言是個啥子成語
妙不可言,慘不忍言,毫不諱言,急不擇言,苦不堪言,書不盡言,苦不可言,興不代言,自不待言,行不顧言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9. 關于不忍的成語
于心不忍 愛不忍釋 慘不忍睹 慘不忍聞 慘不忍言 耳不忍聞 目不忍睹 目不忍見 目不忍視 不忍釋卷 不忍卒讀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0.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是什么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寧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鄉,我不能容忍這種茍合之態。出自屈原《離騷》
個人簡介: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國人,楚王同姓貴族。早年深得懷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閭大夫。由于貴族保守集團的反對,終遭失敗,被懷王疏遠,放逐漢北。當楚國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時,他在彷徨苦悶、悲憤憂郁的心情中投汨羅江自沉。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篇,從不同的方面藝術地表達了他熱愛祖國的深切情懷。
《離騷》是戰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有深遠影響。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南宋朱熹《楚辭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賦注》等注本。
對后世影響:
《離騷》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漢代以后,后世文人無不對屈原推崇備至。究其原因,似可歸功于屈原那砥勵不懈、特立獨行的節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堅持真理、反抗黑暗統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經歷過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西漢賈誼因為才高受嫉,謫遷長沙,作《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擬。司馬遷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勵,“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報任安書》),卻慘遭宮刑,司馬遷從“屈原放逐,著《離騷》”的事跡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記》的撰述。梁代鐘嶸《詩品》說李陵的詩作“其源出于楚辭。文多凄愴,怨者之流”。陶淵明《感士不遇賦》:“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已矣’之哀。”“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直是把屈原的旨趣當作自己的行為準則。唐代詩人李白豪邁地宣稱:“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離騷》一樣,往往大量編織神話傳說、日月風云和歷史人物,構成具有象征意義的雄奇圖畫。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憂國憂民的精神,也與屈原有淵源關系,他在《戲為六絕句》中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聲稱不僅要學習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學習屈原作品的思想內容。特別是在外族入侵、國破家亡的緊急關頭,愛國志士們多以屈原的氣節來鼓勵自己。南宋詞人劉克莊在金人入侵的形勢下,寫詩頌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示自己決不投降敵國的堅定信念。他在《屈原》一詩中說:“羋姓且為虜,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復著《離騷》。”
在現代文學史上,受屈原精神影響的作家更多,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戰國之世……在韻言則有屈原起于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后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五四運動”前后,魯迅艱難地探索著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1926年出《彷徨》時引《離騷》詩句作為書前的題詞:“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顯示出屈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對魯迅的巨大影響。可以說,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有節操之堅執,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既是安頓歷代文人士子痛苦心靈的家園,也是砥礪志士仁人堅貞操守的金石。
名家評價:
漢·劉安《離騷傳》: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漢·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第五》: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來自www.blwype.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