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字的成語「自取其禍」
本頁導讀:此網(wǎng)頁介紹成語“自取其禍”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nèi)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比喻禍事由人引起的成語、?由自取成語、肅曰:“共自取其禍 我如何救得你?”這句話什么意思、魯肅對諸葛亮說:“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改轉(zhuǎn)述句、自取滅亡歇后語、文言文的翻譯、跟咎由自取相近的成語惹禍上身歇后語自取其咎是什么意思“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你?” 句子換說法,意思不變。諸葛亮借刀殺關(guān)羽?劉備死前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不是有言外之意?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自取其禍”的詞條資料
2:比喻禍事由人引起的成語
3:?由自取成語
4:肅曰:“共自取其禍 我如何救得你?”這句話什么意思
5:魯肅對諸葛亮說:“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改轉(zhuǎn)述句
6:自取滅亡歇后語
7:文言文的翻譯
8:跟咎由自取相近的成語
成語“自取其禍”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zì qǔ qí huò
成語簡拼:ZQQH
成語注音:ㄗˋ ㄑㄨˇ ㄑ一ˊ ㄏㄨㄛ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jié)構(gòu):動賓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自取其殃
成語出處:宋 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卷下:“故門高之弒,樂器之焚,亦是自取其禍也。”摘自www.blwype.cn
成語解釋:取:取得;禍:禍事。自己招來禍事。
成語用法:自取其禍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處事。
成語造句: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56回:“可笑世上那些謀殺親夫的,我看他們都是自取其禍。”
成語“自取其禍”的擴展資料
1. 比喻禍事由人引起的成語天災人禍 tiān zāi rén huò 【解釋】天:自然。自然的災害和人為的禍患。也比喻害人精(罵人的話)。 【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折:“屠世雄并無此事,敢是另有個天災人禍,假稱屠世雄的么。” 【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成語 【用法】聯(lián)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例句】王朔《動物兇猛》:“當時我已經(jīng)在胡思亂想,把種種意外、天災人禍都考慮到了。”公益成語:www.blwype.cn
2. ?由自取成語
咎由自取 拼音:[ jiù yóu zì qǔ ] 基本釋義: 咎:災禍。災禍或罪過是自己招來的。指自作自受。出處:清·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紳士)因此破家蕩產(chǎn);鬻兒賣女;時有所聞;雖然是咎由自取;然而大家談起來;總說這卜知府辦的太煞認真了。”近義詞:罪有應得、自取其禍、作法自斃、作繭自縛、自食其果、自取其咎、自作自受反義詞:無妄之災、改過自新、回頭是岸、禍從天降公益成語:www.blwype.cn
3. 肅曰:“共自取其禍 我如何救得你?”這句話什么意思
肅曰:“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這句話的意思是:魯肅說:“是你自己造成的禍患,我怎么能救得了你?”個人看法。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4. 魯肅對諸葛亮說:“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改轉(zhuǎn)述句
魯肅對諸葛亮說:“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改轉(zhuǎn)述句原句:魯肅對諸葛亮說:“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改轉(zhuǎn)述句:魯肅說諸葛亮自取其禍,他救不了諸葛亮。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5. 自取滅亡歇后語
蚍蜉撼大樹——自取滅亡、自不量力自取滅亡的歇后語大全飲鴆(zhen 鴆酒。劇毒)止渴——自取滅亡 飲酒止渴——自取滅亡引狼人室——不顧后患;自招災禍;自取滅亡 小丑跳梁——自取滅亡 錦雞撲火——自取滅亡 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不堪一擊;粉身碎骨;自取滅亡 飛蛾撲燈——自取滅亡;惹火燒身;引火燒身 稻草人救火——自顧不暇;自身難保;同歸于盡;引火燒身;自取滅亡www.blwype.cn
6. 文言文的翻譯
責人當以其方http://baike.baidu.com/view/2275754.htm越人養(yǎng)狗http://baike.baidu.com/view/1274967.html蘇秦刺股http://baike.baidu.com/view/340054.htm其實你的白話文在百度百科上都有,包括文言文的,注釋等等,都很全,你可以看看百度百科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7. 跟咎由自取相近的成語
自作自受 [zì zuò zì shòu]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自己做了蠢事壞事,自己倒霉。 貶義出 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僧問金山穎:‘一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穎曰:‘自作自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僧問金山穎:‘一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穎曰:‘自作自受。’”近反義詞近義詞作法自斃 作繭自縛 咎由自取 玩火自焚 自掘墳墓 自討苦吃自食其果 自取其禍 引火燒身 惹是生非 搬磚砸腳 自做自當自投羅網(wǎng)反義詞嫁禍于人 自得其樂 自慚形穢來自www.blwype.cn
8. 惹禍上身歇后語
這句歇后語有幾種說法:耗子逗貓——自取其禍;惹禍上身太歲頭上動土——膽子大;自取其禍;惹禍上身養(yǎng)蛇咬自己 —— 自取其禍;惹禍上身公益成語:www.blwype.cn
9. 自取其咎是什么意思
自取其咎釋義:
咎:罪過,禍害。自己造成災禍或自己找罪受。
自取其咎 [zì qǔ qí jiù]
生詞本
基本釋義
咎:罪過,禍害。自己造成災禍或自己找罪受。
貶義
出 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此乃學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過也。”
例 句
這也是他們~,不能怪我們不仁。
近反義詞
反義詞
木匠戴枷
百科釋義
自取其咎( zì qǔ qí jiù ),是漢語詞匯,解釋為自己造成災禍或自己找罪受。摘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10. “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你?” 句子換說法,意思不變。
改成肯定句公自取其禍,我無法救你!摘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11. 諸葛亮借刀殺關(guān)羽?劉備死前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不是有言外之意?
何謂君可自取?——白帝城托孤之惑 說到三國,不能不提諸葛亮,說到諸葛亮,則不能不提白帝城托孤。 正是白帝城劉備以舉國相托,這才成就了“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的武侯諸葛亮。也正是白帝城中,劉備那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演義》中作“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的托孤之辭,以及之后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以”,使得這對“情如魚水”的君臣在民間傳為千古美談,被后世奉為“君臣相知”的楷模。 但事實上,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guān)系,雖說是流芳百世,但其間亦不乏異議者,尤其對于劉備托孤時的那番話,自古以來便頗有爭議。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便引述了持反對意見者——東晉人孫盛的意見。 孫盛曰:……備之命亮,亂孰甚焉!……茍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讬孤之謂。……謂之為,不亦惑哉! 孫盛的這番話大意便是:劉備對諸葛亮說這番話,是多么的糊涂啊!如果他所托付的是他所認為的忠臣,那么就沒必要說出“君可自取”這樣有違君臣之道的話,如果所托非人,就更不應該向他開啟“篡逆”的道路。所以自古以來,遺詔里留下的必定是告諭之辭,象“君可自取”這種虛情假意的話,不是托孤時應該說的。 憑心而論,孫盛的話是很有道理的,至少,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得不認同他的部分觀點——劉備那句“君可自取”絕非其真實意圖的表達。于是后人開始爭論這樣的問題:劉備為什么會說出這樣一番在人們看來有些不可理喻的托孤之辭?在這番“詭偽之辭”的背后,所隱藏的真實意圖究竟是什么呢? 劉備的這番托孤之辭,在《三國演義》中記作:“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由于《三國演義》影響面甚廣,所以不少人忽略了原始出處,也就是正史《三國志》中的記載。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劉備的托孤之辭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演義和正史的記載雖然相差無幾,但還是略有不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而《三國志》中是“君可自取”。 正是這略有不同,使得人們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劉備的這番話。其中方北辰教授的意見頗為有趣。方教授認為“君可自取”中的“取”不當作“取而代之”來理解,而是“選取”的意思,這樣一來,“君可自取”就不是演義中“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的意思,而變成了授予諸葛亮廢立之了,因為劉備不止一個兒子,諸葛亮可以在劉禪不成器的情況下另立新君。 筆者認為,方教授另辟蹊徑的解釋,應當說是可以比較好地回答人們的疑惑的。但筆者同時也認為,作為研究歷史的學者也好,喜歡歷史的愛好者也罷,都不可以,也不應該為了讓一件事看起來說得通而篡改文義。 因此,對于方教授這個頗有創(chuàng)意的解釋,筆者不得不表示質(zhì)疑。接下來筆者要做的,就是證明方教授的這個解釋其實是說不過去的。 經(jīng)過筆者檢索《三國志》及裴注全文,除掉那些“自取其禍”之類的不算,單說關(guān)系到皇位或者統(tǒng)治的,在劉備托孤這一條以外,另有兩處提到所謂的“自取”。將這三處“自取”進行比較,或許能對我們有所幫助。 其中一處是《三國志·張昭傳》注引《吳歷》曰: 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處記載的是孫策托孤給張昭,與劉備托孤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似乎還不容易幫助人們確定“自取”一詞的意思。 我們不妨那么再看看另一處,《三國志·孫策傳》記載說,當袁術(shù)篡逆的時候,孫策寫了封信給他,“責而絕之”。這封信被收錄在《吳錄》里,據(jù)說是孫策叫張纮寫的,信很長,這里只截取一小段: 吳錄載策使張纮為書曰:“……今備、繇既破,操等饑餒,謂當與天下合謀,以誅丑類。舍而不圖,有自取之志,非海內(nèi)所望……” 孫策的信中說袁術(shù)“有自取之志,非海內(nèi)所望”,很明顯就是說袁術(shù)的篡逆之舉不得人心,那么至少可能肯定的是,在《吳錄》中,“自取”的意思顯然就是“取而代之”。 古人運用漢語,尤其是著史時,對于遣詞造句是非常慎重的,力求“言簡意賅”,出現(xiàn)歧義的情況是不多見的。陳壽的《三國志》、胡沖的《吳歷》、張勃的《吳錄》,成書年代相差無幾,并且陳壽和張纮都是聞名于世的好文筆,因此,筆者認為,不論劉備托孤還是孫策托孤,其中的“自取”都只可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取而代之”。 至于劉備,當然還有孫策,他們在托孤時為什么會說出“君可自取”這類的話,筆者以為,不外乎兩個因素,一是情,一是勢,歷代家學者均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剖析,筆者或另撰文請教,在這里就不敷言了。但需要指出的是,孫盛的評價乃是理性的分析,而人是感性的,很難要求人們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理性,我們對歷史人物的分析,也不應當始終放在某種理想化的情況下來進行分析。 那在,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或許我們可以再換一種思維方式:劉備的托孤之辭別無深意,無非是自身休養(yǎng)有限又或者人老糊涂了,總之就是不如孫盛這般理性,結(jié)果情急之下,說出這番話來,就筆者看來,亦無不可吧。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wǎng)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