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師襲遠」成語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勞師襲遠”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秦國在鄭國的留守官員杞子派人告訴秦穆公他已負責鄭國京城北門的防務,要是派兵來偷襲一定成功。秦穆公不聽蹇叔勞師襲遠不會成功的主張,派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率軍攻鄭,結果中了伏擊,三人被俘勞”開頭的成語
勞燕分飛 [ láo yàn fēn fēi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láo yàn fēn fēi ]勞:伯勞。伯勞、燕子各飛東西。比喻夫妻、情侶別離。出 處《樂府·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例 句這對年青的夫婦為了各自的前途,被迫~。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勞什么無什么成語
勞開頭的成語有:勞苦功高、勞師動眾、勞民傷財、勞燕分飛、勞而無功、勞思逸淫、勞師遠、勞身焦思、勞筋苦骨、勞形苦心、勞神苦形、勞神苦思、勞師廢財、勞而少功、勞逸不均、勞心焦思、勞神費力、勞形苦神、勞問不絕、勞師糜餉、勞民費財、勞心苦思、勞民動眾。符合勞什么無什么成語只有勞而無功。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什么叫勞師襲遠
“勞師遠”里面的“勞”是運動的意思;“師”是指大部隊;“”指偷;“遠”是遠方的敵人。整句話連起來就是說:用大部隊偷遠方的敵人不容易成功,是得不償失的虧本買賣。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崤之戰句式.詞類活用.實詞虛詞整理
文言現象 一、古今異義 1)晉文公卒 2)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3)國可得也 4)穆公訪諸蹇叔 5)蹇叔之子與師 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無禮則脫 9)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 10)以乘韋先 11)為從者之淹 12)未報秦施而伐其師13)彼實構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二、一詞多義 焉 1)擊之,必大捷焉(語氣助詞,不譯) 2)余收爾骨焉(兼詞,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討焉(代詞,他們) 且 1)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連詞,況且) 2)且使遽告于鄭(連詞,并且) 3)死且不朽(副詞,將要) 以 1)勞師以遠(連詞,相當于“而”) 2)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連詞,來) 3)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介詞,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詞,因為) 5)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介詞,把) 其 1)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 2)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副詞,表祈使、商量語氣,還是) 3)其為死君乎?(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 4)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代詞,代軍隊) 5)吾子取其麋鹿(代詞,那里) 則 1)輕則寡謀(就,連詞) 2)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是,副詞,加強判斷) 3)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原來已經,副詞)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1)若潛師以來:發兵 (2)秦師遂東:向東出發 (3)左右免胄而下:下車步行 (4)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做生意 (5)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晉于是始墨:同上 (9)先軫朝,問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諸原:竭盡全力 2、名詞作狀語: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詞作名詞: (1)勞師以遠:遠方的國家 (2)入險而脫:險要的地方 4、動詞用作名詞: (1)則束載、厲兵、秣馬矣:裝載之物 5、意動用法: (1)秦不哀吾喪:以……為哀 6 、使動用法: (1)勞師以遠:使……勞累 (2)而以貪勤民:使……勞 (3)彼實構吾二君:使……結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滿意 (5)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四、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通“避”,躲避 (2)以間敝邑:通“閑”,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通“饜”,滿足 甘心 (4)墮軍實而長寇讎:通“隳”損害 毀壞 (5)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通“縲”,捆綁犯人的繩子 (6)鄉師而哭:通“向” 五、特殊句式: 1、賓語前置句: 爾何知! 2、定語后置句:牛十二犒師 3、介詞結構后置: (1)使出師于東門之外 (2)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敗秦師于肴 (5)使歸就戮于秦 [編輯本段]疏通文句,深入研討 第一段: 重點詞:管、若、以、國、訪、諸(之于)、其、焉、與、辟。 活用詞:勞師以遠(勞,使 ...... 勞累,使動用法;遠,遠方的鄭國、形容詞用作名詞。 秦師遂東(向東方進發,方位詞用作動詞。) 1.這一段的內容怎樣概括?(限用一句話) 交代了肴之戰的起因和決策過程,著重介紹騫叔對這次爭的態度和預見。 2.這一段實際上寫的是兩個場面,為什么會為一段? “騫叔進諫”和“騫叔哭師”這兩個場面的最主要人物是騫叔,合為一段為的是突出騫叔這個人物對此次戰爭的看法,表現在他的哪些話語中?從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1)騫叔勸諫穆公。 1“勞師以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秦軍長途跋涉偷遠方的鄭國很勞苦,而鄭國一定會有防備,以逸待勞。 2“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既然鄭國會和悉秦軍此次行動,秦軍就無用武之地,這樣秦軍內部就一定會上下不齊心,產生違背紀不服約束的情緒。 3.“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這里要注意;“誰”雖為泛指,實際上指的是晉國。下文“晉人御師必于肴”可證。 指出:秦軍偷鄭國,會遭到晉國伏擊。 (2)騫叔哭孟明等人。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也!” 預見此次秦軍出征必敗。 (3)騫叔哭送其子。 “晉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進一步指出,晉軍必定在肴地伏擊秦軍,秦軍此次出征會以失敗告終。 騫叔這三段話表現出他穩健持重、老謀深算、富有遠見的思想性格。 4、騫叔這三段話的目的何在?其語氣有何不同? 直接、間接地諫勸穆公,阻止秦軍這次錯誤的軍事行動。但以不同的說話對象,其語氣有別: (1)諫穆公:冷靜分析、用語委婉。 (2)哭孟明:感嘆語氣。 (3)子:語氣更重,一片親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現了怎樣的態度?(用幾個詞語概括)從中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態度:訪――辭――使出師--詛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剛愎自用。 第二段: 重點詞:左右、免骨、乘、脫。 活用詞:入險而脫(險地,形容詞用作名詞。) 1.這一段寫王孫滿觀師,他怎樣看待出征的秦軍?其理由是什么? 秦軍必敗(先說“必敗”,后又用反問句“能無敗手”強調這個意思。) 理由:(1)從主觀上看,“輕而無禮”,“輕則寡謀,無禮則脫”。 (2)從客觀上看,“入險地”。 王孫滿能從秦軍上下車的禮數看出問題,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斷也是合乎邏輯可以成立的。 2.這一段寫王孫滿對秦軍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孫滿的看法與蹇叔的看法不謀而合,可作為“蹇叔論戰”的一個旁證。“尚幼”的王孫滿在如此見識,與年老卻因被野心驅使而失去判斷力的秦穆公形成鮮明對照。 第三段: 重點詞: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謙詞、婉語:寡君、敝邑、敢,不腆。 1. 鄭商人弦高遇秦軍采取了怎樣的對策?這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對策:(1)犒師。扮作鄭國使者去犒勞秦軍,暗示鄭國早已獲悉秦軍偷的企圖。 (2)“使遽告于鄭”。派人立刻回鄭國報告敵情。 思想性格:熱愛國家、沉著機智、善于辭令。 2.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證了蹇叔的論述:“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2)表現鄭國內部團結一致、上下齊心,說明秦軍偷鄭國不會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點詞:視、則、淹、唯是、若何。 活用詞:使皇武子辭焉(致辭,名詞用作動詞。) 以閑敝邑(空閑、休息、使動用法) 1.這一段主要寫了怎樣的內容? 鄭國采取果斷措施,消除了作為秦軍內應的隱患。皇武子的致辭,實際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語氣委婉的逐客令。 2. 皇武子致辭后,產生了怎樣的結果? (1)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 (2)孟明不再攻鄭,“滅滑而還”。 3 . 孟明的話與哪一段誰的話相印證,說明了什么? 與第一段蹇叔“遠主備之”的論述相印證。事實證明蹇叔富有遠見,料事如神。 第五段: 重點詞:奉、縱、患、施、謀、興、御、敗。 活用詞:以貪勤民(使 ...... 勞苦,使動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喪服,形容詞用作動詞。) 1、這一段包含幾層意思?主要寫的是什么? 兩層意思:(1)詳寫晉國內部原軫和欒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軍問題上的激烈爭論。 (2)略寫秦晉崤之戰的情況和結果。 主要寫是前者,因此這段可稱為“原軫論戰”或“原軫力主擊秦師”。 2、原軫和欒枝各自的主張和理由是什么? 原軫: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 欒枝:不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3、原軫是怎樣駁倒對方觀點的?從“原軫論戰”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思想性格? 原軫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駁斥: (1)駁欒枝所說的“秦施”。欒枝說的是過去的秦晉關系,原軫說的是現在的秦晉關系。 (2)說明伏擊秦軍并不違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誠善于論辯。 第六段: 重點詞:請、實、構、逞、拘、原、暫、免、顧、釋、惠、賜、稽首、累臣、釁鼓、不朽。 敬詞、尊稱:君、辱。 1、 這一段圍繞著“晉釋三帥”寫了哪幾件事?又反映出什么問題? 三件事:(1)文嬴請釋三帥。 (2)原軫怒斥晉襄公釋“秦囚”。 (3)陽處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晉在“ 崤之戰”中雖獲勝利,但其內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齊心,暗示秦晉爭霸的斗爭遠遠未結束。 2、從原軫反對“縱囚”的表現,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忠直剛烈、魯莽粗暴。 第七段: 重點詞:替、眚、次。 活用詞:秦伯素服郊次(穿著素服,名詞用作動詞。) 以辱二三子(使 ...... 受辱,使動用法。) 1、這一段寫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鄉師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過飾非,能引咎自責,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2、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看,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內容:末段秦穆公終于悔悟,認識到蹇叔的判斷和分析是正確的,這就點明了秦國失敗的原因,從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結構:“秦伯哭師”與首段“蹇叔哭師”遙相呼應,使全文渾為一體。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帶有勞字的成語
一勞永逸、按勞取酬、鞍馬之勞、勞師遠、案牘之勞、饑飽勞役、勞思逸淫、讓逸競勞、汗馬之勞、不敢告勞、勞師糜餉、魂勞夢斷、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文言文高手請進~~~翻譯幾句古文~~
1.檣櫓灰飛煙滅
曹軍船只的檣(桅桿)和櫓(船槳)全被燒得灰飛煙滅。
2.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割斷筋肉;一般的廚師每月更換一把刀,因為用刀砍斷骨頭。
3.卒皆夜驚恐。
戍卒們一到晚上就驚恐害怕。
4.復北上,行于石罅中。
再往北上,走在狹谷中的小道上。
5.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黔地本來沒有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
6.失期,法皆斬。
誤了期限,按照秦法律都要被斬首。
7.勞師以遠,非所聞也。
興師動眾去擊遠方(的國家),不是我所聽說過的。
8.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9.春風又綠江南岸。
春風吹來,又使長江南岸綠了起來。
10.攀援而登,箕踞而邀。
攀援著登上山,兩腿伸直岔開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狀,這是古人不講禮貌或適意自得,無拘無束的一種坐姿)而玩賞。
11.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
12.但觀之,慎弗聲。
只能在一旁觀看我們 ,千萬不要發出聲音。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有個成語什么遠
寧靜致遠!好高騖遠、為期不遠、舍近求遠、山高皇帝遠、任重道遠、淡泊以明志,馳高鶩遠、思深憂遠、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識微見遠、鞭長駕遠、逐近棄遠、懷敵附遠、慮不及遠、才高識遠、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明鑒未遠、登高望遠、殷鑒不遠、天高地遠、離題太遠、格高意遠、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山高路遠、言高旨遠。堂高廉遠、清微淡遠、言高趣遠、辭微旨遠、謹終追遠、水激則旱,矢激則遠、志存遠、日暮途遠、弛高騖遠、天高聽遠、實曠來遠、計深慮遠、山高水遠、年湮代遠、言文行遠、氣度雄遠、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鉤深致遠、日近長安遠、年湮世遠、篤近舉遠、防微慮遠、慎終追遠、言近旨遠、堂高級遠、天長地遠。鉤深圖遠、慎終思遠、寓意深遠、洞幽燭遠、悅尼來遠、潛師遠、天差地遠、商鑒不遠、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勞師遠、舍近取遠、機深智遠、由近及遠。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崤之戰中 勞師以襲遠 的以什么意思
以,動詞。用來的意思。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馬島戰爭,勞師遠征的英國為什么會取得勝利
1、英國武器的技術水平占據優勢,例如鷂式超過了阿根廷海軍的飛機一代,所以戰爭中未被擊落。2、英國動員應變能力強、動員準備充分。戰爭僅幾十個小時,英國就組織了一只龐大的軍隊3、英國有歐盟和美國的支持,正是由于法國開放了飛魚導彈的參數和停止向阿根廷交付導彈,才使阿根廷發射了僅有的6枚飛魚導彈后,就沒有導彈了。4、阿根廷自身的缺陷,阿根廷根本沒想打仗,所以才導致軍備松懈,武器不足,后勤落后...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勞師襲遠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勞師遠láo shī xí yuǎn[釋義] 發動軍隊擊遠方的敵人,多指冒險的軍事活動。[例句] 剿賊于既聚之余,何如蹙賊以難聚之勢?又而無~之危,輕進損威之失,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是也。(《清史稿·毛昶熙傳》)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文言文中的遠稱什么
遠
(遠)
yuǎn ㄩㄢˇ
1. 距離長,與“近”相對:~方。~道。~程。~景。~足(較遠的徒步旅行)。~見(遠大的眼光)。~慮。~謀。~客。遙~。~走高飛。舍近就~。
2. 時間長:~古。~祖。長~。永~。
3. 關系疏,不親密:~親。疏~。~支。
4. 深奧:言近旨~。
5. 姓。
遠
(遠)
yuàn ㄩㄢˋ
◎ 避開:近君子,~小人。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后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求古文翻譯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出自<崤之戰>
譯文:
魯僖公三十二年的冬天,晉文公去世。庚辰日,將要移靈到晉國舊都曲沃去停放,剛抬出國都絳城時,棺柩里突然發出響聲,如同牛鳴。卜筮官郭偃命令隨行的大夫們下拜,并傳告:“先君文公指示國家用兵的大事,將會有西方的軍隊越過我國國境而過,趁機攻打,必大獲全勝。”
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兵來擊,鄭國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為這事征求蹇叔的意見。蹇叔說:“興師動眾去擊遠方,從來沒有聽說過。軍隊勞累不堪,力量消耗盡了,遠方的君主有所防備。恐怕不可以吧?
軍隊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勞師動眾而無所得,士兵們必然產生怨恨之心。況且行軍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秦穆公謝絕。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們帶兵從東門外出發。蹇叔為這事哭著說:“孟子,我今天看著軍隊出征,卻看不到他們回來啊!”
秦穆公派人對他說:“你知道什么!活到七十歲就死去,你墳上的樹早就長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獨子加入這次出征的軍隊,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必然在肴山設伏兵截擊我們的軍隊。肴有南北兩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國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
一定會死在這兩座山之間的峽谷中,我準備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國的軍隊于是向東進發了。魯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軍經過周都城的北門。左右兩邊的戰士都脫下戰盔,下車致敬,接著有三百輛兵車的戰士跳躍著登上戰車。王孫滿這時還小,看到這種情形。
向周王說:“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講禮貌,一定會失敗。輕狂就少謀略,沒禮貌就不謹慎。進入險境并而不謹慎,又缺少謀略,能不失敗嗎?”經過滑國的時候,鄭國商人弦高將要到周都城去做買賣,在這里遇到秦軍。先送上四張熟牛皮,再送十二頭牛慰勞秦軍。
說:“敝國國君聽說你們將要行軍經過敝國,冒昧地來慰勞您的部下。敝國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給一天的食糧;要走,就準備好那一夜的保衛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鄭國報信。鄭穆公派人到賓館察看,原來杞子及其部下已經捆好了行裝,磨快了兵器,喂飽了馬匹。
鄭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辭,說:“你們在敝國居住的時間很長了,只是敝國吃的東西快完了。你們也該要走了吧。鄭國有獸園,秦國也有獸園,你們回到本國的獸園中去獵取麋鹿,讓敝國得到安寧,怎么樣?”于是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揚孫逃到宋國。
孟明說:“鄭國有準備了,不能指望什么了。進攻不能取勝,包圍又沒有后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滅掉滑國就回秦國去了。晉國的原軫說:“秦國違背蹇叔的意見,因為貪得無厭而使老百姓勞苦不堪,上天送給我們的好機會。送上門的好機會不能放棄,敵人不能輕易放過。
放走了敵人,就會產生后患,違背了天意,就會不吉利。一定要討伐秦軍!”欒枝說:“沒有報答秦國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軍隊,難道還有已死的國君嗎?”先軫說:“秦國不為我們的新喪舉哀,卻討伐我們的同盟國,秦國就是無禮,我們還報什么恩呢?
我聽說過:‘一旦放走了敵人,會給后世幾代人留下禍患’。為后世子孫考慮,可說是為了已死的國君吧!”于是發布命令,立即調動姜戎的軍隊。晉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為他駕御兵車,萊駒擔任車右武士。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這一天,晉軍在肴山打敗了秦軍。
俘虜了秦軍三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著黑衣服給晉文公送葬,晉國從此以黑衣服為喪服。文嬴向晉襄公請求把秦國的三個將帥放回去,說:“他們的確是離間了我們秦晉兩國國君的關系。秦穆公如果得到這三個人,就是吃了他們的肉都不解恨,何勞您去懲罰他們呢?
讓他們回到秦國去受刑,以滿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樣?”晉襄公答應了她。先軫朝見襄公,問起秦國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說:“夫人為這事情請求我,我把他們放了。”先軫憤怒地說:“戰士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把他們從戰場上抓回來,一個女人霎那間就把他們從國內赦免了。
毀了自己的戰果而助長了敵人的氣焰,亡國沒有幾天了!”不回頭就吐了口唾沫。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邊,已登舟離岸了。陽處父解下車左邊的驂馬,晉襄公的名義贈給孟明。孟明叩頭說:“貴國國君寬宏大量,不把我們這些俘虜的血涂抹戰鼓,讓我們回到秦國去受死刑。
如果國君把我們殺死,死了也不會忘記這次的失敗。如果尊從晉君的好意赦免了我們,三年之內必定回卷土重來以報今天的恥辱!”秦穆公穿著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對著被釋放回來的將士哭著說:“我違背了蹇叔的勸告,讓你們受了委屈,這是我的罪過。”
沒有廢棄孟明,秦穆公說:“這是我的錯誤,大夫有什么罪呵!況且我不會因為一點小過失而抹殺他的大功勞。”
原文: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遠,非所聞也。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于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滅滑而還。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故,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萊駒為右。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肴,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
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擴展資料:
秦晉崤之戰是春秋時期一場著名的戰爭。文章依次敘寫了蹇叔哭師、秦師驕狂、弦高犒師、晉伏秦師、晉釋秦帥等細節,無不情節逼真,委婉動人;又巧設謎局,引人入勝。不僅揭示秦師敗滅原因,而且借戰爭申發勞師遠、以貪勤民者必敗的戰爭觀和政治觀。
秦晉崤之戰事件: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國勢日盛,已有圖霸中原之意。但東出道路被晉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不聽大臣蹇叔等勸阻,執意要越過晉境偷鄭國。晉襄公為維護霸業,決心打擊秦國。
為不驚動秦軍,準備待其回師時,設伏于崤山(xiao二聲”)(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險地而圍殲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視等率軍出鄭國,次年春順利通過崤山隘道,越過晉軍南境,抵達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
機警的弦高斷定秦軍必是鄭,即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回國報警。孟明視以為鄭國有備,不敢再進,遂還師。晉國偵知,命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并聯絡當地姜戎埋伏于隘道兩側。秦軍重返崤山,因去時未通敵情,疏于戒備。
晉軍見秦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地域,立即封鎖峽谷兩頭,突然發起猛攻。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將士個個奮勇殺敵。秦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全部被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晉崤之戰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襲的成語有什么
的成語 :
突然擊、
凡蹈故、
東西、
蹈常故、回
十珍藏、
軒冕相答、
重金湯、
蹈前人、
什珍藏、
衣兼食、
常綴瑣、
冶承弓、
循故常、
因陳規、
潛師遠、
傳爵紫、
傳圭組、
勞師遠、
人故技、
人故智、
仍陋簡、
一破衫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帶“勞”的成語
一勞永逸 以逸待勞 好逸惡勞 不敢告勞 任勞任怨 勞燕分飛 往返徒勞 東勞西燕 不勞而獲 案牘勞形 汗馬功勞 積勞成疾 徒勞無功 心勞日拙 徒勞無益 舉手之勞 伯勞飛燕 不辭勞苦 吃苦耐勞 費財勞民 費力勞心 案牘之勞 鞍馬勞頓 計功程勞 賞勞罰罪 勞苦功高 一舉手之勞 以佚待勞 一勞久逸 勞而無功 犬馬之勞 負任蒙勞 饑飽勞役 積勞成病 鞍馬勞神 鞍馬之勞 不勞而成 好佚惡勞 刻苦耐勞 讓逸競勞 勞民傷財 勞身焦思 夢斷魂勞 勞思逸淫 舟車勞頓 心勞意攘 能者多勞 勞逸結合 勞師遠 劬勞之恩 送往勞來 徒勞往返 汗馬之勞 鞍馬勞倦 鞍馬勞困 分勞赴功 反勞為逸 旰食之勞 魂勞夢斷 涓滴之勞 肩勞任怨 焦心勞思 五勞七傷 宵旰焦勞 宵旰憂勞 忍苦耐勞 食辨勞薪 食饑息勞 任怨任勞 劬勞顧復 勞心焦思 勞心苦思 勞形苦心 勞師動眾 勞師糜餉 勞筋苦骨 勞民動眾 勞民費財 心勞意冗 以逸擊勞 逸以待勞 用逸待勞 暫勞永逸 12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勞師襲遠”擴展: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繁體成語:勞師襲遠
成語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讀音:láo shī xí yuǎn
成語解釋:發動軍隊襲擊遠方的敵人,多指冒險的軍事活動。
英文翻譯:exhaust the troops by attacking a faraway enemy
造句:剿賊于既聚之余,何如蹙賊以難聚之勢?又而無勞師襲遠之危,輕進損威之失,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是也。(《清史稿 毛昶熙傳》)
成語用法:勞師襲遠作謂語、定語;用于軍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注音:ㄌㄠˊ ㄕ ㄒ一ˊ ㄩㄢˇ
成語簡拼:LSXY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