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開頭的成語「人自為戰」
成語“人自為戰”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人自為戰成語讀音:rén zì wéi zhàn
成語簡拼:RZWZ
成語注音:ㄖㄣˊ ㄗˋ ㄨㄟˊ ㄓㄢ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各自為戰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為戰:作戰。人人能獨立地戰斗。
成語用法:人自為戰緊縮式;作謂語、補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造句:今深入萬里,置之死地,士無反顧之心,所謂人自為戰者也。(《晉書 袁喬傳》)
英文翻譯:each man fighting all by himself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漢軍大將韓信帶領10萬人去攻打依附于項羽的趙國,趙王和主將陳余在井阱一帶集中20萬大軍抵抗。井阱這條路很窄,兩輛戰車不能并行,行進的隊伍拉得很長,形勢對韓信十分不利,但他們的士兵都能獨立作戰,最終取勝
成語“人自為戰”的擴展資料
1. 什么是社會秩序社會秩序 表示社會有序狀態或動態平衡的社會學范疇。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提出的“治”,就表示社會的有序狀態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與鞏固,“亂”則表示社會秩序的破壞和社會的無序狀態。16世紀英國哲學家T·霍布斯用社會契約論來解釋社會秩序的起源:獨立的個人為擺脫“人自為戰”的混亂狀態,相互締結契約,形成社會秩序。社會秩序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1)一定的社會結構的相對穩定,也即所有社會成員都被納入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系,每一個人都被置于一種確定的社會地位,各成員及各種社會地位之間的關系都被社會明確規定。(2)各種社會規范得到正常的遵守和維護。(3)把無序和沖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沖突和無序的現象,但把它們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也是一種社會秩序。根據社會秩序在社會歷史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分為進步的社會秩序和退步的社會秩序、新的社會秩序和舊的社會秩序。根據社會秩序的社會性質,可以分為封建社會的社會秩序、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和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在同一個社會內部,社會秩序還可以分為經濟秩序、政治秩序、勞動秩序、倫理道德、社會日常生活秩序等幾個大的方面,其中經濟秩序和政治秩序的穩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社會秩序是通過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被全體成員自愿地維護的。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秩 序則主要是憑借國家力,通過強制的手段得以維護的。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其實非置之死地是人自為戰,今予只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這是韓信攻打趙國勝利后和他部下說的一句話,可以這么理解:現在的形勢一定要讓他們(指士兵)置于死地,(讓他們感到處在險境,然后殊死作戰),為自己的生命作戰,(如果)現在給他們可以逃生的處境,他們都會逃跑,怎么能夠為我所用呢?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戰是什么成語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拼死。對敵人拼死決戰。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身經百戰: 親身經歷過很多次戰斗。比喻況歷多,經驗豐富。驍勇善戰: 勇猛,善于戰斗。心驚膽戰: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拼死戰斗。不宣而戰: 指不宣布開戰,就突然發起進攻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后一戰。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斗。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裹血力戰: 猶言浴血奮戰。形容頑強地拼死戰斗。孤軍作戰: 孤立無援的軍隊單獨奮戰。比喻單獨辦事,沒有人支援。攻城野戰: 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戰。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魂飛膽戰: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兢兢戰戰: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畏懼的樣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龍爭虎戰: 形容斗爭或競賽很激烈。同“龍爭虎斗”。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怯防勇戰: 小心設防,勇敢出戰。人自為戰: 為戰:作戰。人人能獨立地戰斗。心驚肉戰: 形容擔心災禍臨頭,恐慌不安。同“心驚肉跳”。心寒膽戰: 形容十分驚恐。有征無戰: 指不戰而勝。陰疑陽戰: 比喻侵略者氣焰囂張,逼使被侵略者奮起自衛。以戰養戰: 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以計代戰: 用計謀來代替陣前的交戰。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英勇善戰: 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戰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古代有哪些用兵如神的軍事人才?
中國出色的軍事家實在太多了。除了我選的十個外,像孫臏、吳起、李牧、劉裕、拓跋燾、李靖、阿骨打、伯顏、戚繼光等,隨便拿出一個,在世界上都是響當當的,所以只好本著以下的原則選出了十個。 1.每個人都能代表一個時代,在同時期的軍事家中,他們都是最出色的(因為同時期的人物可以相比,誰優誰劣大家一看就明白,所以很容易選。不同時期的人物只能通過他們的事跡和統帥的特點相比較); 2.每個統帥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3.按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幾個時期進行選拔。 孫武: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白起:最善于野戰圍殲;韓信最善于靈活用兵,以少勝多;曹操:最善于納諫;李世民:最善于后發制人,疲敵制勝;李光弼:最善于防御;岳飛:最為全面的統帥;成吉思汗:不用多說;朱元璋:最卓越戰略家;努爾哈赤:其事跡與成吉思汗差不多。 春秋時期 最優秀的統帥無疑是孫武,即使在世界上,他也是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我曾說過,只要《孫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偉大的兵書都只能是第二流的。《孫子兵法》是無與倫比的。孫武同樣也擅長指揮,柏舉之戰就是中國戰爭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的統帥有很多是非常出色的,其中白起、孫臏、吳起、李牧、廉頗是其中的代表,好在他們都是同時期的人,很好選擇,孫臏、吳起都很優秀(孫臏指揮過馬陵、桂陵之戰,吳起指揮過陰晉之戰),但和孫武相比,還是遜色了一些。李牧、廉頗(指揮過鄗代之戰)也同樣優秀,他們和白起生活在同一時期,遺憾的是他們沒有交過手,幾次機會都擦肩而過,而且他們的戰績也都不如白起。 這里我要提一下李牧,他的軍事思想和白起非常相似,都以打殲滅戰為主,他指揮的趙破匈奴之戰、肥之戰、番吾之戰都是殲滅戰。在戰國后期李牧是唯一能與白起相抗橫的人,他們本來是可以站在一起打上一仗的,那將是無與倫比的一次會戰,但歷史卻和我們開了個玩笑,他們都能沒活到戰爭的結束,他們不是被敵人擊敗的,而是被自毀長城的。李牧如果活在別的時期,我是可以把他考慮進去的,遺憾的是他和白起活在了一個時期,他被白起巨大的光環給擋住了身影。另外李牧在軍事理論方面不如孫臏、吳起,二個皆有兵法傳世,而且吳起還進行過著名的軍事改革,所以在這里我選擇了白起。 白起征戰沙場達37年之久,戰勝攻取者七十余城,殲敵百萬,未嘗敗績。史學家司馬遷稱贊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敵我形勢,然后采取正確的戰略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并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等。白起最突出的軍事思想是善于野戰進攻,戰必求殲,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于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但白起能夠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張打殲滅戰,這是非常難得的。其指揮的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西方的漢尼拔指揮了一個以少勝多的圍殲戰——坎尼戰役,殲敵8萬人,就被西方軍史家推崇的無以復加,但他的戰績在白起面前,簡直就是小萊,當時西方的一個國家恐怕也沒有100萬吧!長平之戰即使放在今天也豪不遜色,拿二戰來說,能超過長平之戰的(必須是圍殲戰),只有德軍的基輔戰役,像斯大林格勒戰役也只殲滅了33萬。 秦漢時期 著名的統帥有秦始皇、項羽、張良、韓信、衛青、霍去病和劉秀。 秦始皇統一天下主要靠的是他的武將和謀臣,以及前世秦國君主打下了良好基礎。就象秋天的桃子,你不去摘,他也會落下來的。 項羽的勇猛精神,的確無人能及,但項羽有勇無謀,是難成大事的。韓信在被劉邦拜大將后,曾與劉邦談論天下大勢,自己也承認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都不如項羽,項羽一聲怒喝,千人會嚇礙膽戰腿軟。但韓信還說,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只算匹夫之勇。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后來的事實證明了的確如此,唯一的謀士范增一怒而走。漢軍用計謀把耍項羽的團團轉,劉邦正面與項羽相拒,韓信千里迂回,彭越在項羽后院打游擊,項羽沒頭蒼蠅一樣疲于奔命,按了葫蘆起了瓢,最終被漢軍合圍,其霸業以失敗而告終。在有些時候,項羽還不如張飛,張飛雖猛,但也有粗是有細的時候,項羽就象白癡一樣,只知用蠻力。 張良與項羽正好相反,因為身體不好,張良一直沒有親自統率過軍隊,作為謀士,他的確出了不少妙策,但有勇無謀不是最好的,有謀無勇同樣也不是最好的。 大將軍衛青前后七次出擊匈奴,立下不世之功,但著名的漠北之戰卻沒有參加,而且自霍去病出世后,他的戰績一直不如霍去病。 驃騎將軍霍去病前后六次出擊匈奴,作戰勇猛,果敢深入,每戰皆勝。但他所率的軍隊全部是漢軍最精銳的部隊,想打敗仗都不容易。這點他比韓信強多了,韓信訓練一批精兵,就會被劉邦要走,所以他統率的軍隊很多都是剛改編的。而且霍去病身上驕氣太重,不恤士卒。 后人一談匈奴,便會談衛青、霍去病,但是他們二人并沒有滅掉匈奴,漠北之戰后,也就結束他們的軍事生涯。 光武帝劉秀也是個杰出的統帥,曾指揮過著名的昆陽之戰,稱帝后,也曾出征過幾次,而且君臣關系相當融洽。但劉秀身上缺少像秦皇漢武那種霸氣,也許是書讀太多的原因。劉秀手下將領很多(云臺28將,還有馬援、來歙等),后期的戰爭主要由他們來指揮的。統一戰爭結束后,劉秀棄武修文,這與東漢的軍事成就不如西漢是有很大關系的。 兩漢最杰出的軍事家當韓信,和上述幾人相比,韓信有著非常鮮明的統帥特點:就是靈活用兵,以少勝多。他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于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杰作。兵法上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打仗最重要的是靈活用兵。以多打少,誰都會打,以少勝多,才是最難打的,這也是林彪不如粟裕的地方,話題扯遠了。此外,韓信還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后,最為卓越的將領。孫武長于理論、白起長于野戰、韓信則長于靈活用兵。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韓信的缺點不是在軍事上,而是在政治上,韓信在政治上犯有嚴重的失誤,幾次關鍵時刻都優柔寡斷,最終死于婦人之手,后人評價韓信“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實無虛言。 三國時期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大融合的時期。三國時期的軍事家多為知識分子,而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則以北方少數民族為主。 三國時期最杰出的軍事家當曹操,諸葛亮和司馬懿等根本不能與曹操相比。特別是諸葛亮,書中都把他寫神了,但他犯了許多重大的錯誤,以后我會門寫關于諸葛亮失誤的文章。曹操一生打了許多敗仗,在我所選的十個人中,他敗的最慘,所以讓他入選大家一定有爭議。但曹操的統帥特點也非常鮮明,他是中國戰爭史上最聽話的統率,這里的聽話不是任人擺布,而善于、敢于聽取部下的正確建議,這也是曹操手下謀士眾多的原因,像第一謀士荀彧,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此外還有郭嘉、程昱、賈詡、司馬懿、荀攸、許攸等,曹操的謀士之多,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出第二人,而曹操對他們的計謀也言聽計從。在在統一北方戰爭中,曹操深謀遠慮,善納良策;利用漢室名義,爭取民心,征撫兼施;重視戰略基地建設,實行屯田,發展經濟,減輕民賦,安定社會秩序;治軍嚴整,賞罰分明;善任將吏.兼收并蓄,用兵靈活,力爭主動,面臨危局,臨陣若定,善于捕捉戰機,抓住作戰關鍵,出奇制敵,終于取得內線作戰和戰略性決戰的勝利。特別是官渡之戰,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 曹操不但是卓越的軍事家、統帥,還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和軍事理論家,像曹操這樣全面的,在中國古代的軍事家中是找不出第二個的。 南北朝時期 兩晉南北朝時期最著名的軍事家有兩個,一個是宋武帝劉裕,一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辛棄疾在他的詞中稱劉裕北伐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劉裕稱帝三年后便去世,沒能等到拓跋燾。魏太武帝拓跋燾也是雄才大略之人,承道武帝和明元帝的基業,先二次率軍進攻夏都統萬城,長途奔漠北,掩其不備,大破柔然,威服高車,為穩定北方創造有利條件。然后滅北燕、北涼,統一了北方,但他和曹操一樣,都被長江所阻,只能望江興嘆。如果他們二人有一個能統一中國,我會毫不猶豫地將其選中,但他們都沒能做到,而且無論和三國的曹操相比,還是和唐太宗相比,他們都有一些不如他們的地方。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特別是唐朝,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軍事上也不例外。這一時期著名的軍事統帥有隋朝的楊素、唐朝的李世民、李靖、李績、李光弼、郭子儀、李晟、黃巢、后周的柴榮等。其中最有代表的是李世民、李靖和李光弼。 李世民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而且還是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對歷史了解不多的人,包括當初的我在內,只知道貞觀之治、敢于納諫和以史為鏡這些,很少知道李世民還是個軍事家。毛澤東在評價中國帝王時,說李世民是中國帝王中最善于用兵的。李世民最鮮明的統帥特點是:后發制人,疲敵制勝,這在中國古代的軍事家中也是最突出的。他在統一在戰爭中迫降薛仁杲的淺水原之戰,消滅劉武周的柏壁之戰,一舉擊滅王世充、竇建德兩大集團的洛陽、虎牢之戰,擊敗劉黑闥的洺水之戰,這幾個戰略決戰都是后發制人,疲敵制勝的典型戰例。六個主要集團,李世民就消滅了四個。李世民不僅善于疲敵制勝,而且敢于堅持自己正確的看法,在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多次拒絕了部將錯誤的建議。如淺水原之戰拒絕了竇軌的建議,率兵追擊,最終大勝。柏壁之戰中先后兩次拒絕了諸將出戰的請求,在追擊過程中,又拒絕了劉弘基提出的待后續部隊和糧草到來之后再行決戰的建議,繼續追擊,終于大獲全勝。洛陽、虎牢之戰中又拒絕了劉弘基、李淵撤兵的建議,力排眾議,并派人說服了李淵,對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這與其善于納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外,李世民還膽量過人,智謀超群。在五隴阪之戰和涇陽之戰中,都是用計謀智勝突厥軍的。李世民即位后,采取了開明的民族政策,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被各民族稱為“天可汗”。 和李世民生活在同一時期的李靖,指揮了平蕭銑和輔公祏的作戰,消滅了六大集團中另外的兩個,后來又指揮了滅東突厥之戰、擊吐谷渾之戰,他和李世民相比,他的特點就不如李世民。 李光弼是與安史之亂聯系在一起的,但一提安史之亂,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李光弼,而是郭子儀,是李光弼不比郭子儀嗎?我可以肯定地說,郭子儀是不如李光弼的,其中的原因與二人的性格有關。二人同為唐代中興名將,唐朝之所以能廷續百余年,在某種意義上說,全靠此二人,史書上說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這一點都不假。郭子儀治軍寬,做人圓滑,從不得罪人。而李光弼則個性較強,治軍嚴肅,手下畏懼,經常得罪人。這就造成了一個風光、一個寂寞了。 李光弼的統帥特點也非常鮮明:他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善于防御的統帥,這毫不夸張。他指揮的太原之戰,是古代城邑保衛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一個典型戰例,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光弼智謀超群,在作戰中采用頑強堅守與不斷尋機出擊相結合的戰法,靈活運用地道、石炮等守城戰術和技術,出奇制勝,不滿萬人的兵力一舉殲敵10萬余人。此外,像常山之戰、九門之戰、嘉山之戰、河陽之戰等,都是著名的防御戰,像常山之戰、河陽之戰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的戰役。唐軍九節度使圍鄴,大敗,唯李光弼與王思禮全軍而還。李光弼在邙山之戰中,也有過失敗,但失敗的原因并不在于李光弼,唐肅宗重用宦官監軍,對他們言聽計從,在決戰時機尚未成熟時強令決戰,仆固懷恩又挾私報復,違抗軍令,因而導致了邙山之敗。 在李世民、李靖、李光弼三人,李靖的特點不如李世民和李光弼那樣鮮明,也沒能超過前面的孫武、白起、韓信和曹操,所以只能將其忍痛舍去。 宋遼金西夏時期 在宋遼金西夏這一時期中,岳飛是最出色的統帥,一般人只知道岳飛是個英雄,并不知道岳飛的軍事才能。但對軍事有一定了解的人便會知道,岳飛是古代名將中,最為全面的,善于野戰、城邑攻堅戰、山地攻堅戰、防御戰、水戰、以步制騎等。名將宗澤稱其:“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岳飛不但在戰術上善于指揮,而且在戰略上更為突出,當時南宋對金國采取的是防御戰略,唯岳飛不受當時戰略思想束縛,主張進攻戰略,并組織多次成功的反擊作戰。所以這一時期的將領在戰略、戰術上都沒有人能夠達到岳飛的成就。 蒙元時期 蒙古(元)時期最杰出的無疑是成吉思汗,這就不必細說了,此外還有一些著名的將領要提一下,比如速不臺、哲別、木華黎、托雷、拔都、忽必烈、伯顏、阿術等,特別是速不臺和伯顏,速不臺曾兩次西征,先后在迦勒迦河、賽約河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老毛子們,威震歐洲。伯顏蒙宋戰爭中,先后郢州之戰、鄂州之戰、丁家洲之戰、臨安之戰中,一路勢如破竹、以少勝多,殲滅了宋軍主力,從而結束了長達45年的蒙宋戰爭,統一了中國。 成吉思汗的霸業在其死后不但沒有隨之消亡,反而是剛剛開始,這與亞歷山大等西方著名的統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究其原因,不僅是蒙古有一批速不臺和伯顏那樣的統帥,而且成吉思汗的子孫也都是善于征戰的將領。像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托雷,孫子蒙哥、忽必烈、拔都、旭烈兀等。所以蒙古帝國才得以橫跨歐亞數百年。 明朝 明代有代表性的軍事家有朱元璋、徐達和戚繼光。 朱元璋和李世民一樣,其軍事才能鮮為人知,但他的軍事才能卻和李世民一樣出色,毛澤東說朱元璋的軍事才能在帝王中僅次于李世民。朱元璋的統帥特點非常鮮明,他是一個卓越戰略家,在這方面能與朱元璋相媲美的只有毛澤東。朱元璋在兩淮之戰,明滅元之戰,明攻山東之戰,明攻河北、大都之戰,明攻閩廣之戰,明滅夏之戰,明攻云南之戰,明太祖北征沙漠之戰中,都親自制定作戰方針,而最終的戰爭進程和朱元璋所欲料則完全一至,每言必中,堪稱用兵如神,其駕馭戰爭的能力也堪稱無與倫比。 戚繼光的軍事才能在抗倭戰爭中已顯露無疑,臺州之戰靈活用兵、以少勝多,堪稱經典,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戚繼光進行的改革。明代時期,火器有較大發展,中期時,火器手即占到全員的一半以上。此時,火力戰斗已成為戰斗的首要階段;指揮使用各種性能火器的兵種協同作戰,成為指揮官的主要職責,僅僅身先士卒已難當重任。進攻時,首先充分發揚火力,再利用火力戰果實施沖擊的戰術,防御時,誘敵至預定的火袋或火制地帶實施火力突的戰術,利用熾盛火力或地雷陣遲滯、阻止和殺傷敵人的戰術等,均成為常用戰法。戚繼光正是在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他所練的新軍(戚家軍)最為典型,以隊為基本建制單位,每隊12人,基本隊形為二路縱隊的“鴛鴦陣”;戰斗時,根據敵情、地形,可變為二等分的兩路縱隊并列的“兩儀陣”,或變為近似二列橫隊的“小三才陣”及基本上為一列橫隊的“三才陣”。可惜名額有限,無法將其列入。 相比之下徐達就要遜色一些,這并不是說徐達在軍事上不如二人,而是沒有鮮明的特點。在明滅元的戰爭中,徐達都是按著朱元璋制定的戰略方針去作戰,雖然也屢有佳作,但和朱元璋、戚繼光相比,還是遜色。 清朝 清朝和以往的時期相比,杰出的的軍事人物不多,只有努爾哈赤、多爾袞和近代的曾國藩、左宗棠很有特點。曾國藩、左宗棠因為是近代人物,所以就不多說了。多爾袞是個出色的戰略家,但和朱元璋相比,還是遜色一些。 這里主要說一說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與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兩個少數民族統帥,在他們身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雖然努爾哈赤的成就不如成吉思汗,但并不代表他沒有這個才能。金庸先生曾說過,努爾哈赤是繼成吉思汗后,世界歷史上400年間最卓越的軍事天才。雖然這話有些過,但不難看出努爾哈赤的過人之處。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戰爭的戰爭中,先后在兆佳城之戰、渾河之戰、古勒山之戰、葉赫城之戰中(特別是渾河之戰,創造了以4人擊敗800人的奇跡),憑著堅強的意志、超人的智慧、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外交爭取與軍事進攻相結合,采用遠交近攻、分化瓦解、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等策略,僅以遺甲13副起兵,經過36年的艱苦征戰,最終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終贏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堪稱奇跡(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用了21年)。 努爾哈赤在明與后金的戰爭中,先后在撫順之戰、清河城之戰、薩爾滸之戰、河西之戰獲勝,取得大片土地。特別是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采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經5天激戰,明軍東、西、北三路全軍覆沒,唯南路軍逃回。損失杜松、劉綖以下將領310余人,士卒45870余人,馬、騾、駝28600余匹,以及大量武器裝備。像這樣的戰役(包括臺州之戰等以少勝多的戰役),在西方戰史上,只有拿破侖的奧斯特里茨戰役能與其媲美(在西方國家很少有靈活用兵、以少勝多戰役,他們認為那是不可想像的。包括二戰在內,也找不出幾個以少勝多的戰役來。所以當斯大林聽說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以60萬打敗80萬,殲敵55萬的戰報后,連說奇跡)。 努爾哈赤最終在寧遠之戰中敗給了袁崇煥,主要原因并不是才能上的,而是火力上明顯不如明軍,明軍用的是西洋大炮,努爾哈赤雖然人多,但無濟于是,后來耿仲明降清,帶去了大量的紅衣大炮,清軍才得以所向無敵。努爾哈赤和成吉思汗一樣,死的時候僅僅是其霸業的開始。而且努爾哈赤的子孫也是世代為將,其子褚英、代善、阿巴泰、德格類、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其侄阿敏、濟爾哈朗,其孫博洛、豪格、杰書、薩哈璘、尼堪、圖賴、岳樂、岳讬,從孫勒克德渾、康熙,曾孫勒爾錦都是著名的將領,清朝的天下,幾乎都靠努爾哈赤的子孫打下來的。后來八旗子弟逐漸腐敗,清朝也逐漸走向沒落。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 文章來源: 德意志帝國 TOP10:李舜臣 是朝鮮歷史唯一一個拿得出手的人物。 他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海戰奇才。 很難相像在朝鮮壬辰衛國戰中沒有了他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 鳴梁海峽之戰中,他以十二艘戰艦擊退倭艦三百三十余艘更是創下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第十位 ——李舜臣(朝鮮) TOP9:隆美爾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隆美爾這個名字。 當時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人,因為他有一個美麗的外號“沙漠之狐”。 他是二戰中最出色的將領之一。 法蘭西戰役中他率領的第七裝甲師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該師殲滅敵人之多、自身損失之少、運行速度之快、挺進距離之遠都讓人無法相信。 在北非的戰爭中,他更是屢屢以弱勝戰,創下無數輝煌戰績。 他強悍勇猛,如同下山之虎;他狡詐多智,如智,如同機警之狐。 他是勇敢和機智的夢幻組合。 丘吉爾曾這樣評價隆美爾:“盡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撕殺,請準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第九位 ——隆美爾(德國) TOP8:卡立德 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的英雄。 阿拉伯民族也不例外。 在公元七世紀阿拉伯民族的擴張中涌現出了無數的名將。 卡立德便是其中之一。 他被阿拉伯人驕傲地稱為“安拉之劍”。 他率阿拉伯大軍在雅穆克戰役中大破東羅馬軍。 他使得當時另一杰出人物東羅馬皇帝希拉克悲哀地和敘利亞告別:“美麗的敘利亞,永別了!”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第八位 ——卡立德(阿拉伯) TOP7:蘇沃洛夫 蘇沃洛夫,俄國歷史上的第一名將。 他是西方戰爭史上罕見的用兵奇才。 他在俄土戰爭中屢建奇功,他在遠征意大利時大敗法軍。 他是拿破侖時代唯一一個能于拿破侖相匹敵的統帥。 可歷史卻遺憾地沒有能給他們正面交鋒的機會。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第七位 ——蘇沃洛夫(俄羅斯) TOP6:古德里安 你知道坦克戰么?你知道閃電戰么? 如果是,那你一定聽說過古德里安這個名字。 因為他是坦克之父,因為他是閃電戰英雄。 古德里安,堪稱二戰中陸地上最優秀的統帥。 初戰波蘭,閃電戰粉墨登場,一舉擊潰了堅強的波蘭人。 再戰法蘭西,他在兩周之內橫掃法國。他的進攻速度不僅令對手,甚至令他的上級和希特勒都感到心驚膽寒。 三戰蘇聯,他更是將閃電戰發揮至極詣。在五個月內,連戰連捷,兵鋒所指,擋者披糜,戰車直逼莫斯科城下,俘虜蘇軍幾達兩百萬人。 雖然德國戰敗了,但請你記住這個人的名字——海因茨DangerCode;威廉DangerCode;古德里安。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第六位 ——古德里安(德國) TOP5:凱撒大帝 凱撒大帝,古羅馬的象征。 同時他也是一位極會用兵的人物。 他征戰高盧,積累了足夠的實力。 后來,他與龐培爭雄,在法薩羅一戰以弱勝強,一舉擊潰龐培。 其后兵鋒指處,無人能敵。 小亞細亞、北非、西班牙,一次次戰爭中,凱撒幾乎成了勝利的代名詞。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第五位 ——凱撒(古羅馬) TOP4:拿破侖 在世界近現代史上,有誰能和拿破侖相提并論? 拿破侖,這個差一點就成了全歐洲大皇帝的人,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才。 土倫戰役拿破侖初露崢嶸。之后,他在軍事上的成就簡直讓人無法相信。 試問有誰還能像他那樣取得那么多場輝煌的勝利? 試問有誰能像他那樣讓整個歐洲都為之顫栗? 他是法國人心中永遠的驕傲。 “整座阿爾卑斯山都在我的腳下!”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第四位 ——拿破侖(法國) TOP3:成吉思汗 這個世界上有人不知道成吉思汗的名字么? 沒有。 成吉思汗,冷兵器時代閃電戰的英雄。 他的蒙古騎兵讓東方的儒家世界、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 他生平爭戰無數,滅國百余,兵威之勝無人能及。 他的他的子孫建立起的蒙國帝國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人們稱他們為“世界的征服者”。 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第三位 ——成吉思汗(蒙古) TOP2:漢尼拔 如果有人問我在世界歷史上你最喜歡的將領是誰? 我會毫不猶豫的說出漢尼拔這個名字。 他是一個孤膽的英雄。 在與羅馬的戰爭中,他率領六萬人插入羅馬境內,孤軍奮戰,屢創奇跡。坎尼一役更是把他的生命推上的巔峰。 但是,愚蠢的迦太基的貴們卻斷送了這個上帝賜給他們的天才。 漢尼拔最終成了一個失敗者,但是,他的名字比任何一個勝利者都讓人尊敬。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第二位 ——漢尼拔(迦太基) TOP1:亞歷山大 一直感覺亞歷山大是個傳說中的神話人物。 因為他在他的遠征中取得的戰績太讓人不可思議了。 伊蘇斯一役,他以四萬余人對抗波斯大流士的十六萬人。以五千人傷亡的代價擊斃敵軍十萬。 在高加米拉之戰中,更是一舉打敗波斯軍20余萬人(有史料稱:大流士集結了來自24個部族的軍隊約100萬人),而自己僅傷亡數百。 這一切都太讓人無法相信了。 他的戰爭的觸角一直到達印度。 有時候想一想,如果那個時候,他的軍隊繼續前進,前進,最終到達中國,將會是怎樣一副情況。 中國的戰國名將能敵得過他么?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第一位 ——亞歷山大(馬其頓)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人有哪些成語
人百其身 謂愿意用一百人來換取死者的復生。表示對死者極沉痛的悼念 人不聊生 人民無法生活下去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舊時謂人不替自己打算,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人才輩出 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斷地大量涌現 人才濟濟 謂人才眾多 人存政舉 謂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則善政行。語出《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穎達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則能興行政教。” 人單勢孤 人數少,力量單薄 人地生疏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人定勝天 人力可以戰勝自然 人多口雜 見“人多嘴雜” 人多闕少 謂求官職的人多而空額少。闕,舊時指官職的空額 人多勢眾 人多勢力大 人多嘴雜 謂談論的人多,各種議論都有。亦指在場的人多,七嘴八舌 人非草木 見“人非木石” 人非木石 謂人有思想感情,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于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人非物是 謂人事變遷,景物依舊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慶之事則心情舒暢 人浮於事 語本《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鄭玄注:“食謂祿也。在上曰浮。祿勝己則近貪,己勝祿則近廉。”原謂人的職位高過其所得俸祿的等級,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謂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 人各有志 謂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為其難 人給家足 人人飽暖,家家富裕 人喊馬嘶 人叫喊,馬嘶鳴。形容紛亂擾攘或熱鬧歡騰 人荒馬亂 形容局勢動蕩不安 人極計生 謂人到絕境就會產生計謀 人急偎親 謂人到危急時則想投靠親友 人間地獄 指人間極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間天上 ①人世社會和神仙世界。②猶人間天堂。指景物極美好的處所 人間天堂 指人世間極美好的地方 人間重晚晴 唐李商隱《晚晴》詩:“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本謂人們珍視晚晴天氣,后多用以比喻社會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人杰地靈 謂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處,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謂杰出的人物生于靈秀之地 人盡其才 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人困馬乏 ①人馬疲倦困乏。②形容體力疲勞不堪 人老珠黃 舊喻婦女年老色衰,被人嫌棄,就象珍珠年久變黃,失去珍貴價值一樣 人離鄉賤 謂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人滿為患 因人多造成了困難 人面狗心 ①《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學低下的人。②猶言人面獸心 人面獸心 ①外貌是人,心腸如獸。形容人不開化,近似禽獸。②形容為人兇殘卑鄙 人面桃花 相傳唐崔護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飲。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佇立。明年清明再訪,則門庭如故,人去室空。因題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后用以為男女邂逅鐘情,隨即分離之后,男子追念舊事的典故 人命關天 謂牽涉人命,事關重大 人莫予毒 沒有誰能傷害我,誰也不能把我怎么樣。形容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楚是以再世不競。” 人怕出名豬怕壯 豬長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會招致麻煩 人強馬壯 形容軍隊戰斗力很強或軍容壯盛 人強勝天 人的力量強盛,可以戰勝自然 人琴俱逝 見“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馀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兩亡 見“人琴俱亡” 人情冷暖 指在別人失意時就對他冷淡,在別人得意時就對他親熱 人情冷暖 見“人情冷暖” 人情世故 為人處世的道理 人情世態 人世間的情態。多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情分 人情洶洶 見“人情洶洶” 人情洶洶 形容人心動蕩不安 人情之常 通常情況下人們共有的情理或態度 人窮志短 人的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去樓空 語本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馀黃鶴樓。”后即以“人去樓空”表達面對舊居懷念故人之意 人人自危 每個人都感到自己處境危險。指局勢緊張恐怖 人山人海 形容人聚集得極多 人涉昂否 別人涉水過河,而我獨不渡。《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須我友。”毛傳:“昂,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張,不隨便附和 人神共嫉 人與神都憎恨厭惡。極言民怨之甚 人神同嫉 見“人神共嫉” 人生七十古來稀 七十歲高齡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謂享高壽不易 人生如寄 亦作“人生若寄”。謂人生短促,猶如暫時寄寓世間 人生若寄 見“人生如寄” 人聲鼎沸 人聲喧嚷嘈雜,猶如鼎里的水沸騰起來一樣。鼎,古代烹煮用具 人事不省 謂昏迷不醒,失去知覺 人事不醒 見“人事不省” 人事不知 見“人事不省” 人壽年豐 人享長壽,年成豐收。形容太平興旺 人頭畜鳴 ①詈辭。謂雖然是人,但卻愚蠢如畜類。②指人的行為極端惡劣 人亡邦瘁 《詩·大雅·瞻昂》:“人之云亡,邦國殄瘁。”毛傳:“殄,盡;瘁,病也。”鄭玄箋:“賢人皆言奔亡,則天下邦國,將盡困窮。”后因以“人亡邦瘁”謂賢者不在位,國家因而衰敗 人亡家破 人死了,家毀了。極言遭遇之不幸 人亡政息 謂賢臣不在位,則所行善政便會遭到廢棄。語出《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穎達疏:“若位無賢臣,政所以滅絕也。”后指執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參見“人存政舉” 人微輕 謂身份卑微,威信勢不足以服眾 人微望輕 謂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 人微言賤 猶言人微言輕 人微言輕 謂地位低,言論、主張得不到重視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自己處于被宰割的地位。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人心不古 謂世人的心地沒有古人厚道。多用以感嘆世風澆薄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的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人心隔肚皮 謂人的心思難以猜測 人心皇皇 見“人心惶惶” 人心惶惶 亦作“人心皇皇”。人們內心驚恐不安 人心難測 謂人的內心難以探測 人心叵測 人的心地不可探測。謂人心險惡 人心所向 眾人所向往的,所擁護的 人心惟危 謂人心容易為物欲所蔽,難以寧帖。危,不安 人心向背 指人民群眾的擁護或反對 人煙稠密 謂居民密集 人煙稠密 見“人煙稠密” 人煙稠密 謂居民密集 人言可畏 流言蜚語是可怕的。語出《詩·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仰馬翻 ①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激戰時傷亡慘重的情景。②比喻亂得不可收拾 人一己百 謂別人化一分氣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別人。語本《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人云亦云 隨聲附和,心無定見 人之常情 人們通常具有的心情 人自為戰 ①人人自動進行殊死戰斗。形容人人都拚搏奮戰。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②用以比喻各人獨立工作 人自為政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張。比喻各行其是 人足家給 同“人給家足”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戰是什么成語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拼死。對敵人拼死決戰。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身經百戰: 親身經歷過很多次戰斗。比喻況歷多,經驗豐富。驍勇善戰: 勇猛,善于戰斗。心驚膽戰: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拼死戰斗。不宣而戰: 指不宣布開戰,就突然發起進攻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后一戰。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斗。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裹血力戰: 猶言浴血奮戰。形容頑強地拼死戰斗。孤軍作戰: 孤立無援的軍隊單獨奮戰。比喻單獨辦事,沒有人支援。攻城野戰: 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戰。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魂飛膽戰: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兢兢戰戰: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畏懼的樣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龍爭虎戰: 形容斗爭或競賽很激烈。同“龍爭虎斗”。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怯防勇戰: 小心設防,勇敢出戰。人自為戰: 為戰:作戰。人人能獨立地戰斗。心驚肉戰: 形容擔心災禍臨頭,恐慌不安。同“心驚肉跳”。心寒膽戰: 形容十分驚恐。有征無戰: 指不戰而勝。陰疑陽戰: 比喻侵略者氣焰囂張,逼使被侵略者奮起自衛。以戰養戰: 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以計代戰: 用計謀來代替陣前的交戰。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英勇善戰: 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戰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什么成語與人有關的
舍己為人、
一表人才、
千人一面、
助人為樂、
人來人往、
先人后己、
旁若無人、
目中無人、
一鳴驚人、
后繼有人、
引人注目、
荒無人煙、
人山人海、
振奮人心、
怨天尤人、
誨人不倦、
人仰馬翻、
孤家寡人、
人才濟濟、
人聲鼎沸、
仰人鼻息、
人困馬乏、
寄人籬下、
人跡罕至、
夜深人靜、
鮮為人知、
耐人尋味、
出人意料、
膾炙人口、
引人入勝
天災人禍、
人杰地靈、
貌不驚人、
惹人注目、
駭人聽聞、
令人神往、
差強人意、
先發制人、
治病救人、
不省人事、
悲天憫人、
受制于人、
人情世故、
盛氣凌人、
人才輩出、
草菅人命、
發人深省、
慘無人道、
拾人牙慧、
慘絕人寰、
咄咄逼人、
仁人志士、
人云亦云、
扣人心弦、
天上人間、
無人問津、
震撼人心、
息事寧人、
沁人心脾、
出人頭地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什么叫人自為戰?
人自為戰?
【拼音】: rén zì wéi zhàn
【解釋】: 為戰:作戰。人人能獨立地戰斗。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舉例造句】: 今深入萬里,置之死地,士無反顧之心,所謂人自為戰者也。 ★《晉書·袁喬傳》
【拼音代碼】: rzwz
【用法】: 作謂語、補語、定語;指英勇作戰
【故事】: 楚漢相爭時期,漢軍大將韓信帶領10萬人去攻打依附于項羽的趙國,趙王和主將陳余在井阱一帶集中20萬大軍抵抗。井阱這條路很窄,兩輛戰車不能并行,行進的隊伍拉得很長,形勢對韓信十分不利,但他們的士兵都能獨立作戰,最終取勝。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