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去脈”「來龍去脈」
成語“來龍去脈”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lái lóng qù mài成語簡拼:LLQM
成語注音:ㄌㄞˊ ㄌㄨㄥˊ ㄑㄨˋ ㄇㄞ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有頭有尾、前因后果、一脈相承
反義詞:有始無終、有頭無尾
讀音糾正:脈,不能讀作“yǒnɡ”或“mò”。
錯字糾正:龍,不能寫作“壟”。
成語辨析:來龍去脈和“前因后果”都有“緣由和結果”的意思。但來龍去脈是形象的比喻;著重指人或物的來歷以及事情的前后關聯的線索;“前因后果”;只是陳述性的;指事物的全過程。
成語出處:明 吾丘瑞《運壁記 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 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來龍:龍頭之所在。過去看風水的人把山脈比作一條龍;認為從頭到尾都像血脈似的連貫著;可以看出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比喻事情前后關聯的線索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成語用法:來龍去脈聯合式;作主語、賓語;用于事件描述。
成語造句:焦裕錄嚴肅地說:“要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打垮它、制服它。”(峻青《焦裕錄的光輝》)
英文翻譯:cause and effect
俄文翻譯:вся история <перипетии>
日文翻譯:いきさつ,経過(けいか),経緯(けいい),始末(しまつ
其他翻譯:<德>Hergang <innere Zusammenhǎnge>
成語謎語:葉公驚倒,心跳停止;欲到中國游名山
成語“來龍去脈”的擴展資料
1. “易經”的來龍去脈?易經yì jīng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一、《易經》名字的解釋:
《易經》一般又稱為《周易》。
<一>、關于《周易》的“周”字,歷來有很多種說法:
1、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因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籠罩萬事萬物,所以卦爻的含義,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認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為一般人所接受,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稱。
<二>、關于“易”字的解釋有很多,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2、金鳥,大日,生命。“易,飛鳥形象也。”
3、蜥蜴變化為易。“易,即蜴。蜥蜴因壞境而改變自身顏色,曰之易,取其變化之義。”
4、化繁就簡則為易。《簡易道德經》:“簡則簡,易則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萬物皆在一簡一易中矣。’
5、《系辭》則說:“生生之謂易”。
6、清代的陳震著《周易淺述》則將“易”的定義分為兩種:
⑴、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
⑵、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
7、此外,“易”歷來有一名含三義的說法:
⑴、簡易,即“易”雖包羅萬象,但有一個最簡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裝進這個“模式”里,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說明。即“大道至簡是也”。
⑵、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也就是講“辨證法”的。
⑶、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恒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究竟“易”為何義,下面我們不妨從“易”字的由來、及其形體的發展變化,來作較為深入的分析、探討。
<三>、關于“易”字在我國文字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對其形體變化和其字義的理解基本有以下兩種意見和觀點:
1、第一種觀點認為:“易”字是個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就像頭朝上的一條“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就更像“蜥蜴”的樣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體,與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現代楷書的寫法和形體。
此種觀點認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義為“變化”。當“易”字被假借為“交換”、由“交換”又引申為“改變”之義之后,那么當“蜥蜴”講的“易”就寫作“蜴”了。“易”字還可以當“容易”講。
這就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是“蜥蜴變化為易”觀點的理論依據。
2、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易”字是個會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最初是左邊三點,中間一條長弧線,右是半個圓圈。或左邊是半個圓圈,中間一條長弧線,右邊三點。(在古文中,同一個字,不少是正反互寫的。)
其形義解釋為:
①、半個圓圈是半個太陽;
②、中間的長弧線是一條擋住太陽的浮云;
③、旁邊的三點是從云縫里透射下來的陽光。(也可以說是表示多云的“多”,因為古人以“三為數之眾,九為數之極。”)
是故,“易”字的原義是“乍晴乍陰”之意。
甲骨卜辭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氣”,“不其易日”就是“天氣不好”了。
“易”由其本義“乍晴乍陰”,后又引申出“變換”、“交換”、“更易”、“交易”等義。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是以甲骨文中的形體為基形發展過來的。半邊的太陽、散射的陽光都沒有變,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長弧線、變為先向左拐、后向右彎的弧線罷了。而太陽里像“鳥的眼睛”的那一點,其實就是我們所見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飛鳥之形,這也就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是金鳥,大日,生命。“易,飛鳥形象也。”觀點的理論依據和由來。)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經變成方形的“日”,弧線的下部和三點陽光已訛變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這個會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體、發展成為漢代的隸書之“易”和現代楷書的“易”了。
綜上所述,我個人比較贊成“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的說法。這是因為:
1、《易經》是揭示、論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發展、變化規律的經典書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陰陽,此種說法比較吻合《易經》八卦構成和排列的規律法則,及其內涵的核心思想。
3、無論哪種說法、觀點,都不能否認“易”的“變化”之含義。日月象數蘊含交替、變化之義。
但無論是什么樣的解釋,說《周易》是講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剛柔相推,變在其中”,都是不錯的。
到了西漢,儒家學派將《周易》與《詩》、《書》、《禮》、《樂》、《春秋》等奉為經典,并稱“六經”。于是《周易》又被稱為《易經》。
<四>、關于“經”字的解釋:
1、、“經”字的由來及發展變化:
“經”字原是個象形字,沒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織布時撐線時用的“工”,上部的三條曲線就是織布的“經線”之形。
⑵、在小篆中,為了使其“經線”的詞義更為明確,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這樣“經”字就變成了左形右聲的形聲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讀作(sī)而應讀(mì),由于人們誤認為“纟”同“絲”,已經習慣地將“纟”也讀成(sī)了。
“纟”字是個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絲檸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體和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大體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體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體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書的寫法。
e、“纟”是簡化字的形體。
宋朝研究《說文解字》的學者徐鍇說:“一蠶所吐為‘忽’,十忽為“絲”;‘糸’,五忽也。”
可見“纟”(糸)是極細小的絲(二分之一絲)。
“纟”(糸)字的本義就是“細絲”。
《說文》:“纟,細絲也。象束絲之形。”
⑶、“經”是楷書的寫法。
⑷、“經”是簡化字。
2、“經”字的詞義解釋:
⑴、“經”字的本義是指織布的縱線,跟“緯”相對。
《文心雕龍﹒情采》:“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其大意是:經線正,緯線才能成;文章的內容定好了,文辭才能流暢。
⑵、后來從“經緯”之義又引申為南北東西之義,南北謂之“經”;東西謂之“緯”。
《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
⑶、因為沒有“經”正,也就沒有“緯”成。所以“經”是主要的。人體氣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稱為“經”,如:“經脈”、“經絡”等。
⑷、同理,也正因為“經”的重要,所以記載一定階級最高思想道德標準的書籍、傳統的具有威性的著作、或宣揚宗教教義的書籍,就稱為“經典”、“經書”等。
《唐書﹒經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也就是說,古代在圖書目錄中,以甲乙丙丁為次序,甲部的書籍均為經典。
⑸、古通“徑”。
……等等。
3、所以“經”字在《易經》中所蘊含的意義應該包括:
⑴、通“徑”字,路徑、途徑、門徑。即辨別、反映、揭示、掌握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方法。
⑵、事物發展變化的軌跡、規律。
⑶、對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認識、心得體會、心經。
⑷、論述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論、經典。
二、《易經》的產生:
1、《易經》產生的年代:
關于《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的起源:
而關于《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圣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圣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⑴、一曰《連山》,產生于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征“山之出云,連綿不絕”。
⑵、二曰《歸藏》,產生于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征“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表示萬物皆生于地,終又歸藏于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三曰《周易》,產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也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三、《易經》的成書時代:
1、成書于春秋時期:郭沫若說:天地對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很晚;周金文中無八卦的痕跡,甚至無“地”字;乾坤等字古書中很晚才出現......。足見《易經》不能早于春秋時期。
2、成書于西周初年:張岱年根據卦爻辭中的故事,如“喪牛于易”,“喪羊于易”,“高宗討鬼方”,和“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沒有引用,推論《易經》成書不能晚于成王時代。
3、成書于殷周之際:金靜芳等認為,《易經》是殷周之際的作品。他們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總結占筮活動的大量記錄,經過篩選整理,寫成《易經》。有的學者還從中國思想發展的邏輯進程和殷商之際社會矛盾中考察《易經》的成書時代,也認為是殷周之際。
四、《易經》的內容: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后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⑴、《彖》是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注釋。
⑵、《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注釋。
⑶、《文言》則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⑷、《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注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掛》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
⑹、《雜掛》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系。
⑺、《序掛》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于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盡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于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圣的使命。
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六、《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卦象的核心:
《易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⑴、從自然現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⑵、從社會現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象外,《易經》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并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七、《易經》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系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并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著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后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征來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后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展到最后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八、《易經》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系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系在一起的。
1、 天道運行的規律:“唯變所適”。
《系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恒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恒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么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九、《易經》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后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并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參考資料:百度詞典、祖行編著《圖解易經》。
易經的流傳與學派
據中國君友會文獻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后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后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餅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后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征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并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臺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根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后,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干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公益成語:gyjslw.com
2. “來龍去脈”的成語的出處是什么?
“來龍去脈”的成語的出處是:明·吾邱瑞《運甓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塊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來龍去脈:lái lóng qù mài釋義:本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現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例句:你必須盡快把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然后告訴我。我終于弄清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實際“來龍去脈”最早與古代的風水學有關。古代風水學家講究山川形勢,他們把山稱為“龍”,觀察山脈的走向、起伏,尋找聚氣之勢;他們也喻河流為“龍”,追尋水的源頭和流向,由此產生出“來龍去脈”之說。后來這一成語逐漸引用到其他方面。
公益成語:gyjslw.com
3. 來龍去脈這一成語產生于什么
來龍去脈 ( lái lóng qù mài ) 解 釋 原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像龍體一樣起伏。現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個人的來歷。 在風水術中也有體現.龍:舊時研究風水的人,把連綿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龍”。來龍:龍頭之所在叫做“來龍”。地處來龍,就會吉祥順利、興旺發達。①從龍頭到龍尾像脈管一樣連貫著的地勢叫做“來龍去脈”。②比喻人或物的來歷,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亦作“來龍結脈”。 出 處 明·吾丘瑞《運壁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公益成語:gyjslw.com
4. “來龍去脈”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
本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現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1、【解釋】:本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現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出自】:明·吾邱瑞《運甓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塊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近義詞】:有頭有尾、前因后果、一脈相承。2、?原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像龍體一樣起伏。現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個人的來歷。 在風水術中也有體現.龍:舊時迷信風水的人,把連綿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龍”。來龍:龍頭之所在叫做“來龍”。地處來龍,就會吉祥順利、興旺發達。3、從龍頭到龍尾像脈管一樣連貫著的地勢叫做“來龍去脈”。比喻人或物的來歷,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亦作“來龍結脈”。 ? ?出 處 明·吾丘瑞《運壁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 ? 4、來龍去脈,原是過去風水先生的說法,認為山勢如龍,從頭到尾都有血脈連貫。現在常用來比喻事物的來歷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公益成語:gyjslw.com
5. 來龍去脈的成語產生于
2來龍去脈 ( lái lóng qù mài ) 解 釋 原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像龍體一樣起伏。現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個人的來歷。 在風水術中也有體現.龍:舊時研究風水的人,把連綿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龍”。來龍:龍頭之所在叫做“來龍”。地處來龍,就會吉祥順利、興旺發達。①從龍頭到龍尾像脈管一樣連貫著的地勢叫做“來龍去脈”。②比喻人或物的來歷,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亦作“來龍結脈”。 出 處 明·吾丘瑞《運壁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 用 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用于事件描述 示 例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是怎么回事呢?” 焦裕錄嚴肅地說:“要弄清它的~,打垮它、制服它。” ★峻青《焦裕錄的光輝》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