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幽明”的成語「考績幽明」

2023年04月30日成語大全124

成語“考績幽明”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考績幽明
成語讀音:kǎo jì yōu míng
成語簡拼:KJYM
成語注音:ㄎㄠˇ ㄐ一ˋ 一ㄡ ㄇ一ㄥ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唐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
成語用法:考績幽明作定語;指考核官吏。

成語“考績幽明”的擴展資料

1. 考字能組成什么成語?
如喪考妣彰往考來考績幽明若喪考妣循名考實旁求博考詢事考言班班可考歷歷可考公益成語:gyjslw.com
2. 諸葛亮用了哪些計謀?
孔明兵法二十四篇(以下是全文)
——三國時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勢的著名政治家及軍事家,蜀國丞相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現已失傳。
視聽第三 賞罰第十 將苑之兵篇
納言第四 喜怒第十一 將苑之逐惡篇
察疑第五 治亂第十二 將苑知人性篇
治人第六 教令第十三 將苑之將才篇
舉措第七 斬斷第十四 將苑之將器篇
考黜第八 思慮第十五 將苑之將弊篇
治軍第九 陰察第十六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父母早死,為避東漢末戰亂,隨叔父到荊州。叔父死后,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隱居十年,結交士人,觀察天下大勢。后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聯吳抗曹、據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赤壁之戰前夕,親往江東聯絡孫吳,結成抗曹聯盟,使曹操敗退。又幫助劉備經營荊州,占領益州,建立蜀漢政。劉備征吳失敗后,於臨死前在白帝城將自己的孩子及復興漢室的大業托付給他。從此,諸葛亮擔負起蜀國重擔,重新與孫吳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亂,并屢次北伐曹魏,兢兢業業,嘔心瀝血,以致積勞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他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曹魏的司馬懿與他多次交兵后,亦贊嘆他是「天下奇才」。
視聽第三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形微而不見,聲細而不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以內和外,以外和內。故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故經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國之有君,以內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或有吁嗟之怒而不得聞,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怨生不聞,則枉者不得申,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天聽。」此之謂也。
納言第四
納言之政,謂為諫諍,所以采眾下之謀也。故君有諫臣,父有諫子,當其不義則諍之,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夫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故有道之國,危言危行;無道之國,危行言孫,上無所聞,下無所說。故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賤,故行成名著,后世以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第五
察移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蔞似瓜,愚者實之。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說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兇。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謀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或無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強者辭,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災暴之患,禍亂之變。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刑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之情不得伸也。上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沉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及顧,此罪人欲自免也。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治人第六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故經云:「道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號好惡而民之知禁。」日月之明,眾下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是乃堯、舜之君,遠夷貢獻,桀、紂之君,諸夏背叛,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猶如養苗,先去其穢。故國之將興,而伐於國,國之將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務知人之所以患皂服之使,小國之臣。故曰,皂服無所不克,莫知其極,克食於民,而人有饑乏之變,則生亂逆。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如此,富國安民,不亦宜也?夫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兇年,秋存余糧,以給不足,天下通財,路不拾遺,民無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有余。故今諸侯好利,利興民爭,災害并起,強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圣人之政治者。古者齊景公之時,病民下奢侈,不遂禮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質,而勸民之有利也。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壁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繡纂組,綺羅綾轂,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事,輜駢出入,袍裘索澤,此非庶人之所飾也。重門畫獸,蕭墻數仞,冢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經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兇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
舉措第七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故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措諸枉,其國乃安。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林,賢士出於眾下。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弟,鄉里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志,行義以達其道;或有忠質於君,明黨相讒。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采賤,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懸賞以待功,設位以待士,不曠庶官,辟四門以興治務,玄纁以聘幽隱,天下歸心,而不仁者遠矣。夫所用者非所養,所養者非所用,貧陋為下,財色為上,讒邪得志,忠直遠放,玄纁不行,焉得賢輔哉?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是以聘賢求士,猶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財為婦。故女慕財聘而達其貞,士慕玄纁而達其名,以禮聘士,而其國乃寧矣。
考黜第八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 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務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為私,乘作奸,左手執戈,右手治生,內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扶強抑弱,加以嚴刑,枉責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絕語辭,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長吏數易守宰,兼佐為政,阿私所親,枉克所恨,逼切為行,偏頗不承法制,更因賦斂,傍課采利,送故待新,夤緣徵發,詐偽儲備,以成家產,此所苦四也;或有縣官慕功,賞罰之際,利人之事,買賣之費,多所裁量,其價數,民失其職,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無此五者,不可不遷。故書云:「三載考績,黜陟幽明。」
治軍第九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兵革之器,以自輔衛。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佑,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內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唐堯戰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后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則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御之備,強征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處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軍任將,張禽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夫將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若機關之發,所向者破,而敵自滅。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讎不怨,非敵不戰。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夫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若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故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后求戰,暗者先戰而后求勝;勝者隨道而途修,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將服其威、士其力,勢不虛動,運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於前,無敵於后,此用兵之勢也。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強,能存能亡,疾如風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終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於 貴買,貧於遠輸,攻不可再,戰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 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夫善攻者敵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強。 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設所 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 知戰日,可備者眾,則備者寡。以慮相備,強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議之知其得 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 樂,謀之知其善備。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不仰 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 不逆其虛,道上之戰,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饑於遠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 佚於安靜,疑於不戰,惑於見利,退於刑罰,進於賞賜,弱於見 逼,強於用勢,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暗昧,迷 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計。故立旌旗以視其目, 擊金鼓以鳴其耳,設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 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不相 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則 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 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 每戰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間之道,軍 之所親,將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 ,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已則斗,靜以理安 ,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以逸待 勞,以飽待饑,以賞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來。整整之旌,堂堂之鼓,當順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險阻 ,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軍之道全矣。
賞罰第十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 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 臣怒,罰妄加則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讒之敗 。夫將持生殺之威,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 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人國之五危也,賞伐不明,教令有 不從,必殺可生,眾奸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 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法令不從;以私為 公,人有二心。故眾奸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 威武不行,見敵不起;下不勸工,上無強輔;法令不從,事亂不 理,人有二心,其國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儉,忠直可使理 獄,廉平可使賞賜。賞罰不曲,則人死服。路有饑人,廄有肥馬 ,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賞,先令而后 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賞罰不正,則忠臣死於非 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賞賜不避怨仇,則齊桓得管仲之力;誅罰 不避親戚,則周公有殺地之名。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王道平平。」此之謂也。
喜怒第十一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喜怒之 間,必明其類。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喜怒之際, 不可不詳。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行其私而廢其功,將不可發私怒,而興戰必用眾心,茍合以私 忿而合戰,則用眾必敗。怒不可以復悅,喜不可以復怒,故以文 為先,以武為后,先勝則必后負,先怒則必后悔,一朝之忿,而 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悅而不喜。可 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則刑罰施,刑罰施則眾奸塞。不 加威武,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眾惡不理,其國亡。
治亂第十二
治亂之政,謂省官并職,去文就質也。夫綿綿不絕,必有亂結 ,纖纖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 故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 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軍之亂,紛紛擾擾,各惟其理。明君治 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后,先理綱,后理紀;先理令,后理罰;先 理近,后理遠;先理內,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強,后 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網則紀張,理 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外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則弱伸 ,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此乃治國之道也。
教令第十三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 人之所瞻也。夫釋己救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故 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后,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先習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習其旌旗指麾之變,縱橫 之術;二曰,使耳習聞金鼓之聲,靜動行止;三曰,使心習刑罰 之嚴,爵賞之利;四曰,使手習五兵之便,斗戰之備;五曰,使 足習周旋走趨之列,進退之宜;故號為五教。教令軍隊,各有其 道。左教青龍,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軒轅,大 將軍之所處,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鼓俱進。聞鼓 則進,聞金則止,隨其指揮,五陳乃理。正陳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舉其青旗,則為直陣;二鼓,舉其赤旗,則為銳陣;三鼓 ,舉其黃旗,則為方陣;四鼓,舉其白旗,則為圓陣;五鼓,舉 其黑旗,則為曲陣。直陣者,木陣也;銳陣者,火陣也;方陣者 ,土陣也;圓陣者,金陣者;曲陣者,水陣也。 此五行之陣,輾轉相生,沖對相勝,相生為救,相勝為戰,相 生為助,相勝為敵。凡結五陣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一長,五 長為一師,五師為一枝,五枝為一火;五火為一撞,五撞為一軍 ,則軍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務知節度。短者持矛戟,長者持 弓弩,壯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糧牧,智者為謀主。鄉 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習陣,三鼓起食,四鼓嚴辦 ,五鼓就行。聞鼓聽金,然后舉旗,出兵以次第,一鳴鼓三通, 旌旗發揚,舉兵先攻者賞,卻退者斬,此教令也。
斬斷第十四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輕,二曰慢, 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當 斷不斷,必受其亂,故設斧鉞之威,以待不從令者誅之。軍法異 等,過輕罰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斬。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 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 ,此為輕軍,輕軍者斬。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 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食不稟糧,軍不省兵, 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者,以獲其 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變改姓名,衣物不鮮,旌旗裂壞,金 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弦,法令不行 此為欺軍,欺軍者斬。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 起,指揮不隨,避前向后,縱發亂行,折其弓弩之勢,卻退不斗 ,宜左或右,扶傷舉死,自托而歸,此謂背軍,背軍者斬。出軍 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車騎相連,咽塞路道,后不得先, 呼喚喧嘩,無所聽從,失亂行次,兵刃中傷,長短不理,上下縱 橫,此為亂軍,亂軍者斬。屯營所止,問其鄉里,親近相隨,共 食相保,不得越次,強入他伍;干誤次第,不可呵止,度營出入 ,不由門戶,不自啟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 飲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誤軍者斬。 斬斷之后,此萬事乃理也。
思慮第十五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 不出其位。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 ,非其事不慮其計。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 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是以九重之臺,雖高必壞。故仰 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 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敗;虞受晉璧馬,宮之奇知其害; 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 夫隨覆陳之軌,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 ,不及堯、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君子視 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陰察第十六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外傷則內孤,上惑則下 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 國危則不安。是以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富者得志, 貧者失時,甚愛太費,多藏厚亡,竭財相買,無功自,憂事眾 者煩,煩生於怠。船漏則水入,囊穿則內空,山小無獸,水淺無 魚,樹弱無巢,墻壞屋傾,堤決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遲,乘 危者淺,履水者懼,涉泉者溺,遇水者渡,無楫者不濟,失侶者 遠顧,賞罰者少功,不誠者失信。唇亡齒寒,毛落皮單。阿私亂 言,偏聽者生患。善謀者勝,惡謀者分,善之勸惡,如春雨澤。 麒麟易乘,駑駘難習。不視者盲,不聽者聾。根傷則葉枯,葉枯 則花落,花落則實亡。柱細則屋傾,本細則末撓,下小則上崩。 不辨黑白,棄土取石,羊虎同群。衣破者補,帶短者續。弄刀者 傷手,打者傷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麒麟,要之疾 足;賢不必圣人,要之智通。總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 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此 之謂五德。
將苑之兵篇
夫兵之者, 是三軍之司命, 主將之威勢. 將能執兵之, 操兵之要勢, 而臨群下, 譬如猛虎, 加之羽翼而 翔四海, 隨所遇而施之. 若將失, 不操 其勢, 亦如魚龍脫於江湖, 欲求游洋之勢, 奔濤戲浪, 何可得也.
將苑之逐惡篇
夫軍國之弊, 有五害焉: 一曰, 結黨相連, 毀 賢良; 二曰, 侈其衣服, 異其冠帶; 三曰, 虛夸妖術, 詭言神道; 四曰, 關察是非, 利以動眾; 五曰, 伺候得失, 陰結敵人. 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 可遠而不可親也.
將苑之人性篇
夫人之性, 莫難察焉. 美惡既殊, 情貌不一. 有溫良而為詐者, 有外 恭而內欺者, 有外勇而內怯者, 有盡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 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 咨之以計謀而 觀其識; 四曰, 告知以禍難而觀其勇; 五曰,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 臨 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苑之將才篇
夫將材有九.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而知其饑寒, 察其勞苦, 此之謂人將 . 事無茍免, 不為利擾, 有死之榮, 無生之辱, 此之謂義將. 貴而不驕, 勝而 不恃, 賢而能下, 剛而能忍, 此之謂禮將. 奇變莫測, 動應多端, 轉禍為福, 臨危制勝, 此之謂智將. 進有厚賞, 退有嚴刑, 賞不逾時, 刑不擇貴, 此之謂 信將. 足輕戎馬, 氣蓋千夫, 善固疆場, 長於箭戟, 此之謂步將. 登高履險, 馳射如飛, 進則先行, 退則后殿, 此之謂騎將. 氣凌三軍, 志輕疆虜, 怯於小 戰, 勇於大敵, 此之謂猛將. 見賢若不及, 從諫如順流, 寬而能剛, 勇而多計 , 此之謂大將.
將苑之將器篇
將之器, 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 伺其禍, 為眾所服, 此十夫之將. 夙興夜寐, 言詞密察, 此百夫之將. 直而有慮, 勇而能斗, 此千夫之將. 外貌 桓桓, 中情烈烈, 知人勤勞, 悉人饑寒, 此萬夫之將. 進賢進能, 日慎一日, 誠信寬大, 閑於理亂, 此十萬人之將. 仁愛治於下, 信義服鄰國, 上知天文, 中察人事, 下識地理, 四海之內, 視如室家, 此天下之將.
將苑之將弊篇
夫為將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貪而無厭, 二曰妒賢嫉能, 三曰信讒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猶豫不自決,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詐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禮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有“績”這個字的四字詞語
蠶績蟹匡 (cán jì xiè kuāng) 匡:背殼。比喻名是實非,兩不相干。 豐功偉績 (fēng gōng wěi jì) 豐:大。偉大的功績。 考績幽明 (kǎo jì yōu míng) 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公益成語:gyjslw.com
4. 考績幽明是成語嗎
不是成語幽明 成語 :函幽育明、黜陟幽明、闡幽明微、幽明永隔、考績幽明、黜幽陟明帶有幽明的成語只有這么多公益成語:gyjslw.com
5. 含幽字成語
含有“幽”字的成語有:1.幽閨弱質;2.曲徑通幽;3.考績幽明;4.洞幽燭微;5.空谷幽蘭。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含有幽字的成語
吊古尋幽 吊:憑吊;幽:幽境。憑吊古跡,尋找幽境,感懷舊事。 洞幽燭微 洞:洞察;幽:深遠;燭:照亮;微:微末,精細處。形容目光銳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細微之處。 考績幽明 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 空谷幽蘭 山谷中優美的蘭花。形容十分難得,常用來比喻人品高雅。 清音幽韻 比喻文章造詣極深。 曲徑通幽 曲:彎曲;徑:小路;幽:指深遠僻靜之處。彎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靜的地方。公益成語:gyjslw.com
7. 考字開頭的成語有哪些
考績幽明 [kǎo jì yōu míng] 生詞本基本釋義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 褒義出 處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以“考”字開頭的成語有嗎?
考績黜陟 ?(kǎo jì chù zhì) 解釋:考核官吏,按其政績好壞以定升降。 出處: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上》:“古諸侯皆義其位,視民如子,愛國如家,于是建諸侯之賢者以為牧,故以考績黜陟,不統其政,不御其民。” 示例:知人知事,自古為難,故~,察其善惡。 ★唐·吳兢《貞觀政要》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考績幽明 ?(kǎo jì yōu míng) 解釋: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 出處:《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示例:吾賤且辱,不得與~之說。 ★唐·柳宗元《宋薛存義序》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考名責實 ?(kǎo míng zé shí) 解釋:考核名稱與實際是否相符。 出處:唐·劉知幾《史通·題目》:“巨細畢載,蕪累甚多,而懼榜之以略。考名責實,奚其喪歟?”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公益成語:gyjslw.com
9. 有幽字的四字詞語
闡幽明微 洞幽察微 吊古尋幽 考績幽明 曲徑通幽 清音幽韻 顯微闡幽 闡幽抉微 出幽遷喬 黜幽陟明 黜陟幽明 洞幽燭微 洞幽燭遠 遁世幽居 抉奧闡幽 空谷幽蘭 剖幽析微 窮幽極微 深山幽谷 探幽索隱 通幽洞靈 通幽洞冥 通幽動微 通幽洞微 微顯闡幽 無幽不燭 下喬入幽 尋幽入微 尋幽探勝 幽期密約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怎樣用考績黜陟造句
昔堯舜氏不下席而天下理者,蓋黜陟幽明能折中爾。 ————★唐·陳子昂《上軍國利害事·出使》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績字的四字詞語
蠶績蟹匡 匡:背殼。比喻名是實非,兩不相干。 豐功偉績 豐:大。偉大的功績。 考績幽明 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 敗績失據 指事業失敗而無所憑依。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考績幽明是成語d
考績幽明kǎo jì yōu míng[釋義] 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語出] 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公益成語:gyjslw.com
13. 考字能組成什么成語?
考績幽明
發音
kǎo

yōu
míng
釋義
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
出處
《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公益成語:gyjslw.com
14. 以‘考’字開頭的成語?
考績幽明 發音 kǎo jì yōu míng 釋義 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 出處 《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blwype.cn/post/5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