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知()行()”「知易行難」
成語“知易行難”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知易行難成語讀音:zhī yì xíng nán
成語簡拼:ZYXN
成語注音:ㄓ 一ˋ ㄒ一ㄥˊ ㄋ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反義詞:行易知難
成語出處:《尚書 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成語用法:知易行難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看似容易做時難。
成語造句:現在提出這問題,蓋亦知易行難,遂只得空口說白話,而望墾辟于健者也。(魯迅《準風月談 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成語“知易行難”的擴展資料
1. “知易行難”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1、設立經濟特區
1948年春節前夕,鄧小平本著“知難行易”的心態來到深圳特區。當鄧小平提出沿海建立特區時,作出了相關多的政策對深圳進行實踐。當初不少人強烈反對,擔心社會主義機體會受到資本主義毒瘤的侵害。實踐卻證明,深圳已成為大陸經濟建設的窗口。
2、愛迪生尋找燈絲
愛迪生發現燈泡里的空氣影響燈泡使用壽命,認識到燈絲的熔點要高,花費數年,嘗遍1600多種材料,寫了兩萬多頁的筆記才找到合適的燈芯。把電燈的發明與電燈的生產相比,知比行更難。
3、考試成績
家長訓斥兒子,你的外語成績又下降了。你知道落后的原因嗎?兒子說,知道,用功不夠。家長“乘勝追擊”,既然知道原因了,你該怎么辦?兒子一本正經地說,從明天開始6點起床背單詞,保證成績進前10名。
然而第二天早晨,不管家長如何大聲呼喊,這個中學生繼續鼾聲如雷,遲遲不愿起床。“道理知道”了,但“做起來難”。
4、網絡導航
李興平的hao123網址導航的成功,就是簡單的一個html的幾個頁面,給別的網站做一些連接成導航形式,卻幫助了很多初級網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百度以3000萬的價格收購。
hao123網址導航就非常簡單,簡單到一個初中生都能做出來,但是令很多大的門戶站都望塵莫及,現在已經成為互聯網流量的一個入口!這就是大道至簡,最成功的的事情可能就是你沒留意的在身邊最簡單的事情。
5、行知而為
陶行知先生早年叫陶知行,后來認識到,行動先于知識,于是改名為行知,先行后知之意。為此,他還門寫了一首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關于知與行的關系,明代大儒王陽明也認為,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致良知,知行合”。可見,知與行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絕大的人生課題。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求一篇知易行難的一辯辯論稿
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為什么是知易行難! 第一,知易行難是不斷被前人所印證的。 早在幾千年以前,孔子就已經說過:“言知之易,行之難。”《尚書》中也提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也。”而在現代,建筑長江三峽大壩的設想和詳細方案早在毛主席時代就已經被提出,可是為什么我們還是花上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把它建成?誰不知道只要植樹造林就能防止土地沙漠化,可是我們的土地還是以驚人的速度被沙化。這些都無不印證著,知易行難! 第二,知易行難中的知與求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求知是什么?求知就是探索真理,這正與現代漢語字典中的行的概念不謀而合!而科學家的大量試驗探索無不是在印證,各種猜想和理論!而證明不可否認是一個行的過程。歌德巴赫早在1742年就提出了他的猜想,可是為了證明他的猜想,各國數學家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愛因斯坦早就提出了相對論,可是至今我們任然無法證明!,這些不都說明了知易行難嗎? 第三,自古以來明知故犯的人是何其之多啊!那些因貪污而入獄的人難道不知道“君子斂財,取之有道”的道理嗎?那些知法犯法者,難道不知道觸犯法律的的后果嗎?那些闖紅燈的人難道不知道被汽車撞了的結果嗎?他們當然知道!但是個人的欲望讓他們丟掉了,禮義廉恥,心存僥幸。控制個人欲望是何其的難啊!這不都說明了行比知難嗎? 第四,知易行難更符合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體系,我們在行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我們所無法預知的不確定因素,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些無不加大了行的困難程度!并不是我們知道了,就可以忽略外在的客觀因素,主觀的認為一切萬事大吉了。所以從馬克思為主義哲學的角度看,知易行難! 鑒于以上闡述,我方堅定的認為,知易行難 這個辯題我方是反方,我們立論的缺點就是沒有列出難易的標準!! 但是我們的正方致命的弱點就是沒有解決像:我們明知道吸煙有害健康,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吸煙!的問題以及類似的問題。被我們攻的有些沒有還手之力!還有對方也沒有找到很好的立足點來攻擊我們!雖然在辯論中提到了,但終歸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入的調理過! 其實知難行易,也是有立足點的,知也有使他人知道的意思,還有一知半解的知,然人自大 而不能達到全知,社會的影響讓我們的知有局限性,我們的知是深刻的理解,并使知道,而不理解,從這方面來是趙括的紙上談兵怎么能算是知呢!當然不能全盤否定明知故犯的存在,但可以把它歸為少數個例,從而來解決這些問題,吸煙有害健康,是別人告訴你的,你自己根本不可能立刻得到驗證,在內心深處是不相信的!或者吸煙帶來的壞處,就個人而言不足以讓人放棄吸煙.有很多問題只要換個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認識,這就是辯論的美妙之處! 這些是準備的一些打點.. 陳良宇 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貪污受賄、濫用職,知法犯法。試問對方辯友如何解釋他的行之難呢? 答:聽了對方辯友的慷慨陳詞,我也感到蕩氣回腸,但是我仔細一想,對方辯友,您說的是不對的。按照您這種邏輯,陳良宇他大可以在法庭上大喊:我只是不知道法律,不知者無罪。是這樣么對方辯友? 馬列主義 我們來看看馬列主義,兩位偉人經過艱難的行,反復實踐,做錯了不斷修正,最終總結,思考得出理論。直到現在您還認為知比行難么? 答:如果像對方辯友所說,把知的過程也界定成知的話,那么我們就會發現,今天基本上知是無所不在。然而不是!馬列去探求真理是一個行為,如果像對方辯友所說有困難的話,那就是求知的行為難啊! 再來談談馬列吧!我們都說,理論必須聯系實踐,運用于實踐。遵義會議上中共第一次運用馬列解決實際問題,這一偉大的行卻經歷了無數磨難。難道您到現在還不承認知易行難么? 答:我們毫不否認中共認知馬列主義之難,但是我要說,將馬列運用于實踐更難啊!看看大躍進,看看人民公社,這不都是在確立正確方針后執行之難所帶來的惡果么? 我倒是想請教對方辯友了,馬列主義傳入中國這么多年了,為什么共產主義還不能實現?這不正是知易行難么? 答:您說只是找不到實現共產主義的方法,這些探索方法,這種將理論聯系實踐,不正是行之難么?感謝對方辯友證明了我方觀點! 莫非您想告訴我普遍真理馬列主義是不正確的? 孫中山 偉大革命家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我們堅信他在認知上的深度,然而實際上他的革命卻失敗了,這難道不正是證明知易行難么? 答:姑且不計孫先生的功過成敗,當就他本人來說一個知識分子上臺的第一后果就是理想化的主義,即過分夸大了理論作用而忽略了實踐之難。這無一不說明了知易行難啊! 您在這里是說孫中山先生的理論存在缺陷是吧?非常感謝您,想必您也知道知難行易的觀點是由孫先生提出的,所以知難行易是錯誤的觀點。既然如此,那么知易行難得證。 如果只能坐而知,不能起而行的人,那只會是亡國而不可救國的。革命完全在實行,決不是在桌子上,書面上做功夫 知與悟 我們說知與悟有著本質的差別,兩者在程度上的深淺不同。 知,對事物的一般性了解.。悟,是對事物很深層次的理解。 也就是說,知了,未必就會悟了。 真知 按照您的說法,只要犯錯就是不知,那么我們有兩個問題請您正面回答。 第一,如果只要會犯錯就是不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個世界上有誰知道道理? 第二,如果按照您所說,一直保持正確的觀念才是知的話,那么真知,您的知,是不是人類滅亡的時候才會出現? 良知 傳統儒家告訴我們:“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下下。”孟子不也說。?仁、義、禮、智”是人之四端嗎?王陽明先生更告訴我們,今天所謂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這樣生而有之的知,不是比踐行它要難得多么? 致良知 有心意便有良知,良知是可貴的,但是良知要能致,這個致就是行,即所謂實現良知,便是知易行難啊! 格物致知 難的應當是行動的過程,困難重重,當行動的過程克服了困難之后,真知就自然產生了,這也就是今天的“格物致知” 理論與實踐 其實認知,理論,實踐,再認知,再理論,都是一個不停的循環過程,都是得出理論難,把理論運用實踐更難,但這個更難的過程,得出理論的過程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更好的的實踐。 為什么理論會不停的發展,那是因為實踐會不停的出各種問題,不僅正確的實踐難,正確的聯系實際更難,最終,還是實踐難才會要求理論的不停發展,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實踐啊! 你要知道并正確地理解一個理論是難,但是,你要把這個理論運用于實踐更難 我們都說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根據各種背景的不同來來修正認知,以及實現理論。 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義,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認為,“凡人”之所以不能“做圣”,主要就是由于“知”與“行”分家了,“行”離開“知”便是亂“行”,“知”離開“行”便不是“真知”。因此,他主張的實質在于把“知”和“行”結合起來,不能離開“行”而求“知”。 在現實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道德過錯,關鍵是能夠勇于改過從善。悔悟是去病之藥,然而,倘若只悔而不改,還是要出問題。因此,改之為貴,只要能改正自己的過錯,這便是行知難啊! 行:一種是探索真理,一種是實踐真理 知是一種靜態的認同和理解 道理論據: 尚書: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也。 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為何實事求是知易行難?
本身很簡單的問題,非要搞得上高調,沒勁!從古至今,上說帝王將相,下評響馬倭寇,不論身裹綾綢,還是足無草履,有幾個人是始終實事求是的?從政的,需鼓吹自己的政策好,才有百姓擁護,從商的,需鼓吹自己的貨物好,才有人買,從農的也許是較為實在的吧,所以說鄉下人實在呢!俺從農村來,所以,,,呵呵,挺實在吧?!但也不是時時實事求是。很多時候,實事求是得罪人,討人厭,而且在很多時候,需要不實事求是的言行。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是什么意思
最有價值的道理往往是最樸素的,看起來很容易去做,但是自己真正做的時候卻不是那么簡單。
擴展資料:
大道至簡
中華道家哲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知易行難
知易行難指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實較難;明白認知事物的規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大道至簡 (中華道家哲學)??百度百科_知易行難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知易行難,行易精難,精易本難是誰說的?
《建國方略》 孫中山著是《孫文學說》、《實業計劃》、《民初步》三書的合稱。《孫文學說》又名《知難行易的學說》或《心理建設》,是《建國方略》的“心理建設”。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知易行難的同義詞
知易行難——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近義詞:行之惟艱——知道并不難,去做就難了。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知行合一,得到功成,甚麼意思
簡單一點就是在這個世上不管做什么事情,看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實則不易,只有用自己的真心、汗水、智慧、操守、無私以及做人的品行努力的實踐磨煉才有可能功成名就…這才是人間大道、正道…但是能真正做到這些是不容易的,要不斷的反省、鞭策…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知難行易和知易行難各是什么意思?那個說法對?
孰對孰錯沒有定論,這兩個詞時常被辯論課題。1 知易行難 出處:《尚書·說命中》:“內說拜稽首曰:容‘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即認識事情的道理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做起事來就比較難了。 2 知難行易 孫中山于1918~1919年間寫成《孫文學說》,全面討論知與行的關系,提出了著名的“知難行易”學說。 要做起來容易,要理解卻很難。認清事物(本質)是很困難的,實踐(或行動)就要比它容易一些。(定義引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635029.html?si=1)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知易行難是什么意思
知易行難釋義: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知易行難[拼音] [zhī yì xíng nán] [出處] 《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知易行難的詩詞妙句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1.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大道至簡,悟在天成。……說的是什么意思?
1、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最有價值的道理其實是最樸素的道理,認識事情的道理比較容易,而去做或者去實行這件事比較困難。
2、知行合一,得到功成: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實較難;明白認知事物的規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3、大道至簡,悟在天成:
復雜的事情簡單去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去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去做,長期堅持,自然功成。
擴展資料
大道至簡解釋:
中華道家哲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知行合一解釋: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大道至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知易行難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2. 知易行難的成語意思及歇后語
【成語】: 知易行難【拼音】: zhī yì xíng nán【解釋】: 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出處】: 《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舉例造句】: 現在提出這問題,蓋亦知易行難,遂只得空口說白話,而望墾辟于健者也。 ★魯迅《準風月談·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拼音代碼】: zyxn【近義詞】: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反義詞】: 行易知難【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看似容易做時難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3. 知易行難與知難行易辯論賽
知難行易/知易行難 主席:楊 瀾 正方:南京大學 知難行易 反方:輔仁大學 知易行難 主席:歡迎收看中國中央電視臺和新加坡電視機構共同主辦的‘95國際大辯論會。今天 將要進行的是人們期待已久的大決賽,也可謂本屆辯論會的高潮。 在過去的6夭當中,8支辯論隊伍分別進行了四場初賽和兩場半決賽,各隊都有出色的表現 ,可謂精彩紛呈。 從表面上來看,辯論賽仿佛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游戲,然而它所引發出來的知識與智慧,特 別是辯手們表現出來的個性的風采和整體的青春魅力,我認為都超越了辯論本身。當然, 既然是辯論,就總有勝負之分,所以今天坐在場上的兩支隊伍都是“過關斬將,志在必得 ”。雙方只要稍一留意就會發現這中間有一個很有趣的巧合,從我這個角度來說,正好是 男左女右,一邊是“長袖善舞,中幗不讓須眉”,另一邊也是“好奇勃發,好男要跟女斗 ”。過去我們都說“龍虎斗”、“龍虎斗”,看來今天要改成“龍鳳相爭”了。 現在我來介紹一下今天的辯論雙方。坐在我右手邊的是正方——南京大學隊。她們的4位辯 手分別是:一辯鐘婳婳同學,社會學系三年級;二辯鄔建敏同學法律系四年級;三辯韓璐 同學,經濟系二年級;四辯楊蔚同學,中文系一年級研究生(掌聲)。那么坐在我左手邊 的是反方~輔仁大學隊。如果您看過過去幾場比賽,對這幾位辯手您可能也相當熟悉了。 他們是:一辯顧振豪同學,法律系法學組三年級;二辯林立書同學,法律系財經法學組三 年級;三辯劉伯彥同學,大眾傳播系新聞學三年級;四辯林正疆同學,法律系財經法學組 三年級。(掌聲) 我們今天的評判團由海內外的知名李者組成,我向大家介紹一下。這5位成員分別是:中國 政法大學法律系江平教授(掌聲)。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及哲學教授、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 院士杜維明教授(掌聲)。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王元化教授(掌聲)。 那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主任孫康宜教授(掌聲)。上海戲劇學院余秋雨教授。(掌聲) 各位觀眾,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是傳統文化意義上的經典命題,歷代的諸位賢哲們都為此 發出過深深的感嘆,也留下許多著名的論斷。在現實生活當中,知與行究竟孰難孰易,每 個人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都會做出不同的回答。希望今天的8位辯手在這個問題上也會做出 令人信服的論述。作為正方的南京大學隊的辯論立場是:“知難行易”。而作為反方的輔 仁大學隊的辯論立場是:“知易行難。”雙方的立場由抽簽而定。 首先我們歡迎正方一辯鐘婳婳發言,時間3分鐘。 正方:謝謝主席!尊敬的評委,各位嘉賓,來自寶島的對方辯友,大家好!洪荒久遠的5 0萬年前,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生活著我們的祖先北京猿人。滄海桑田,斗轉星移, 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過去,他們學會了鉆木取火。火的運用是跨時代的大發現。然而直到一 百多年前,科學家才揭開了機械能轉化為熱能規律,從而科學地說明了鉆木取火的真正奧 秘。這就無可辯駁的證明了我方立場:知難行易。所謂“行”是人對外界事物作用的過程 ,包括對“知”的運用;所謂“知”是指對“行”的認識,解決做什么,為什么做和怎樣 做的問題。知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個結果。所謂“知難行易”,是說求知得知難,行 動使用易。知難行易與說說容易做起來難的言行觀“風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為一談。 我方主張知難行易,理由如下:首先,認識發生學告訴我們,行先知后,知難行易。人一 生下來便會行,所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要成為像對方辯友那樣才學淵博 的翩翩君子,寒窗十年苦,談何容易。個人求知無窮盡,人類探索亦無止境。“鉆之彌深 ,仰之彌堅。”①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晚年還堅持學習《易傳》,緯編三絕。可見求知難哪 !其次,辯證法告訴我們知行密切相關。人類的行為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其中,知是 關鍵。無知之行只是簡單重復。有了知,才有了自覺行為;有了知,才有了開拓引進。知 作為行的認識、概括和總結,是行路明燈,是行動指南;掌握了行的知識和方法才會有成 就。知,只有長期艱苦探索才會小有所成,因而知比行顯得更難。再次,日常經驗告訴我 們,行之不易,歸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語說得好:“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說 的就是這個道理。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識和方法,行起來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總而 言之,知行相比,知難行易。謝謝各位!(掌聲) 主席:好,各位觀眾,現在我們來看看反方是如何破題立論的。、請反方一辯顧振豪同學 發言,時間3分鐘。請! 反方:主席,各位評委,大家好!題目把知、行兩個東西分開來,就是要我們討論其中的 難易程度。如果把純粹的認知與行動弄得混淆不清,那么難易從何產生?對方辯友所犯的 第一個矛盾就是把知包含在行的過程。這是還要討論行的必要嗎?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知 行的配合,但不同的時代則需要知行學說。大體而言,知只有兩種,一方面是道德倫理的 良知,一方面是科學經驗的所謂知識。接下來讓我從這兩方面,分別論述“知”和 “行” 之間的關系.第一,環顧當今社會,教育、科技日漸普及,但是人們的道德行為卻是日益 墮落。所謂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社會不安的秩序才是我們所應當 面臨的問題。這時我們不禁懷疑,真的是知難行易嗎?難道是知識教育文化不夠?難道問 題不是出在具體的落實與實踐方面嗎?我們難道不知道所謂的仁義禮智?我們難道不知道 所謂一般的公民道德嗎?傳統儒家告訴我們什么,所謂:“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下下。”①孟子不也說。‘仁、義、禮、智”是人之四端②嗎?王陽 明先生更告訴我們,今天所謂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對于為人處世 的一些基本道理,對于所謂一般的佛理道德,這些都是我們本來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們 本心所擁用的。這難道不是很清楚很簡單的嗎?難在哪里呢?難在“行”啊!難在具體的 實踐方面。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環境種種的限制以及變數,所以說行難更甚于知難 啊!從第二個方面——科學經驗方面來說,也是知易行難。頂夸克在物理學上早就能夠論 證出所謂頂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還必須等到加速器產生,我們才能確切真實掌握住這樣 的概念。愛因斯但發明相對論后,人們卻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艱辛過程才能創造出原子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一般的通病是什么?一般的通病就是:說是一回事,做又是 另外一回事。所以我方才要在這里解析什么是知難行易。什么是知易行難。唯有認清知易 行難的情況,才能夠認清什么情況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所以知不單只是知 ,行也不單知行知行必須相互配合。所以明白了知易行難的道理之后,我們就要對癥下藥 ,希望能夠藥到病除!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顧振豪同學!現在我們請正方二辯 鄔健敏同學進一步闡述正方觀點,時間也是3分種。 正方:謝謝主席!大家好!對方辯友提出了一個觀點說:“說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 ”顯然,他們把今天的“知行關系”偷換成了“言行關系“,嘴上說一說就代表你心里真 的知道嗎?鸚鵡經過訓練還能說人話呢,但是我們能夠說這些鸚鵡像對方辯友一樣學識淵 博嗎?顯然不能啊!(掌聲)今天,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發展高科技,開拓新領域,已 成為世界潮流。人類已深深懂得知難行易,唯有迎難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認 為知難于行,更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創造知識比運用知識更難。今天,人們對電燈已熟 視無睹,可當年愛迪生歷經磨難,癡心不改,試過1600多種材料,做了:萬多次實驗,寫 下了兩萬頁筆記。可見知有多難啊!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周游列國,潛心于革命 之學,險些命喪于倫敦,終于積心血而成《建國方略》。面對這樣的事實,對方辯友難道 還要告訴大家說知很容易嗎?叔本華說得好: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家是入類的燈塔,如果 沒有他們,人類將在迷茫的大海中飄泊啊!第二,探索方法比運用方法更難。求知不止包 括一般原理,更要掌握具體的方法。傳說遠古時鯀盲目采用水來土掩的方法,結果反而使 洪水泛濫成災,而禹以父為鑒,摸索出疏導的方法,終于取得了抗洪救災的全面勝利。第 三,認識規律比按規律辦事更難。認識規律是一個積沙撿金的過程。規律不是推銷員,不 會自己找上門來,它有待人們不懈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資源就是一個認識規律的難題,一 旦人類攻克了這一難題,沙漠變綠洲就不再是海市蜃樓。綜上所述,知是一個艱難曲折過 程,他需要“天將降大任與斯人”的責任感,需要“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氣,更需要 “ 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毅力。一次我方認為知難行易!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鄔建敏同學的發言!現在我們來看看反方二辯鄰里同學是如何反駁正方觀點 的。時間也是3分鐘。 反方:大家好!對方辯友告訴了我們怎樣的命題呢?對方辯要知是告訴了我們知而不行只 是未知啊!對方辯友,在這樣的命題下,我們看看今天的立論點該站在哪里?如果是這樣 子的話,對方辯友告訴了我們,所有的知識、所有知道的事情都是假的,除非你一一的去 實現。舉個例子吧。今天我們知道丟垃圾是不道德的,我也知道不丟垃圾是道德的。那么 當我在丟垃圾的時候,你能告訴我說:我那個時候已經忘記道德嘍,我不知道道德了?等 到丟完的時候才恍然大悟的說:我的道德又重新出現了。換句話說,對方辯友告訴了我們 什么?對方辯友在這樣的架構下,只是告訴了我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到底什么 是知?什么是未知?不要忘記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方辯友 不要混淆了。好的,再讓我們從三個方面告訴大家,知雖然可能是很難的,但是行是更難 的。首先,在天時方面來講,孟子說過:“雖有智慧,不如趁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若不是三國的時代趨勢,劉備的三顧茅廬及赤壁的東風巧現,孔明縱然有運籌帷幄之智 ,也無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道,終將落入“英雄無用武之地”呀?我們再來看看地理環境 的限制。憑借今日建筑方面的發達科技我們就可輕易知道建筑長江三峽大壩要用什么辦法 ,要用什么材料,但是從動工到完成也必須花上15年的光景。這工程浩大艱辛,全然都是 環境所致的。再者,知易行難是我們人類生活中的邏輯。人人都知道男性女性要互相的關 懷,男性要平等的對待女性,但是經過20年漫長的婦女運動,婦女的地位仍然沒有改善, 所以我們才要在北京舉行婦女大會繼續努力呀! (掌聲)再者,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現 今社會的個體不論是環保、女、民主、法制、教育、和平、文化、道德都體現了知易行 難的道理,而唯有認清知易行難的真正含義,才能使人人去了解,去透悟。坐而言不起于 行是國人的通病。我們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使人人勇于立行,恥于空談,才能 發揮真正中國傳統愚公移山的力行精神!我的申論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林立書同學!現在我們請正方三辯韓璐同學發言,時間也是3分鐘。請。 正方:大家好!對方一辯給我們談到道德倫理,又說嘴上一套做又一套,請問這是真正的 知道道德嗎?請對方辯友給我們解釋,什么是“滿口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呢? 對方辯友又說,有些人不是不知道,而是說不愿意去做,那么,這是不是要給小偷找借口 呢?因為小偷說“我真的不是不知道偷東西不好,可是我就是忍不住要伸出第三只手” 啊 !對方二辯又說到了男性比女性更需要關懷,那么既然對方辨友認為知易行難,我們想要 請教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打開男性封閉的心靈?怎樣才能讓男性成為一個開放的人呢?好 ,我方認為知難行易。翻開歷史史山,人類求知探索的偉業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 生命誠可貴”,但是李林塔爾為了科學卻獻出了生命。“愛情價更高“,但是諾貝爾為了 事業卻終生孤獨。李時珍遍嘗百草才獲得“回春之術”,司馬遷勵精圖治終成........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