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的成語「暮四朝三」
成語“暮四朝三”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mù sì cháo sān成語簡拼:MSCS
成語注音:ㄇㄨˋ ㄙˋ ㄔㄠˊ ㄙㄢ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朝三暮四、朝四暮三
成語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①《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原指說法、做法有所變換而實質不變。②比喻反復無常。
成語用法:暮四朝三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反復無常的人。
成語造句:婚姻簿中應細覽,俺姐姐只解清談,陪不得尋常俗物胡淫濫,使不得暮四朝三。明·孫仁孺《東郭記·媒妁之言》
英文翻譯:chop and change <play fast and loose>
成語“暮四朝三”的擴展資料
1.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全文翻譯翻譯:
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夠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減少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子們的欲望。
然而過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就先瞞哄獼猴們:“(我)給你們橡粟,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橡粟,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嗎?”猴子們聽后都服服帖帖了。? ? ?
《朝三暮四》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本文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記載了狙公賦芧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復無常。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連珠并列組成,故事與故事之間雖然沒有表示關聯的語句和段落,但內容上卻有統一的主題思想貫穿著,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現出一種似連非連、若斷若續、前后貫通、首尾呼應的精巧結構。
作者簡介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內容來自gyjslw.com
2. 朝三暮四中的朝和暮分別是什么意思?
朝是早上。暮是晚上。
朝三暮四:(古)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
(今)比喻辦事反復無常,經常變卦,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擴展資料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源于《莊子·齊物論》: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釋義:宋國有一個養猴人養了一大群猴,他很喜歡這些猴子。他寧可節衣縮食,都想給猴子們多一些橡子吃。然而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沒有足夠的橡子給猴子們吃。于是,養猴人對猴子們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么樣?“
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這樣,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愉快的答應了。
因而,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原意就是指實質不變,改換名目(玩弄術)使人上當。但這個成語在運用的過程中意思有了延伸,現在多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朝三暮四內容來自gyjslw.com
3. 朝三暮四什么意思?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解釋: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典故:春秋時候,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人,非常喜愛猴子。他在家里養了一大群猴兒,時間長了,漸漸能懂得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盡量節省家中的用度,買可口的東西喂給這群猴子吃。后來漸漸不支,養不起這么一大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們的食量。
但又擔心猴子們不聽從,便騙它們說:’以后每天給你們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樣?’猴子們聽了很生氣,一個個跳了起來,吼叫不止。養猴人便改口說:’那么早上給你們四枚,晚上給你們三枚,行不行?’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順從地伏在了地上。
近義詞:朝秦暮楚、反復無常?
反義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內容來自gyjslw.com
4.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一、基本解釋:玩弄手法欺騙人。
二、比喻:聰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三、出處:戰國?莊子《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譯文:養猴人來到院子里,說:‘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給你們四顆栗子。”猴子們非常憤怒。然后他說:‘那么變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養猴人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但是猴子卻轉怒為喜,也就是因為這樣。
擴展資料
與朝三暮四比喻意義相近的成語有
一、朝秦暮楚 [ zhāo qín mù chǔ ]
【解釋】: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自】: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譯文】:依托生存于四國中間的位置的那些小國家,有時因政治方向傾向于秦國,有時又傾向于楚國。
二、反復無常 [ fǎn fù wú cháng ]
【解釋】:無常:變化不定。形容常常變化,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又是那樣,變動不定。
【出自】:南朝·梁·費昶《行路難》詩:“當年翻復無常定。”
【譯文】:當年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又是那樣,定不下來。內容來自gyjslw.com
5. 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有什么區別?
沒有區別。
朝三暮四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zhāo sān mù sì,意思是聰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辦事反復無常,經常變卦。
典故:
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于是養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
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復無常。
擴展資料:
朝三暮四:
【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翻譯】:狙公(喂猴子的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怎么樣?”眾狙(一群猴子)皆怒,說:“憑什么?憑什么早上三顆,晚上四顆?不高興。”
于是,狙公就改了,說:“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怎么樣?”結果,莊子用的詞很有意思——“眾狙皆悅”。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而喜怒為用,也就是因為這樣的
【示例】: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的。 魯迅《墳·燈下漫筆》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朝三暮四內容來自gyjslw.com
6.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釋義:原比喻聰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反復無常。有個玩猴子的人拿橡實喂猴子,他跟猴子說,早上給每個猴子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所有的猴子聽了都急了;后來他又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所有的猴子就都高興了(見于《莊子·齊物論》)。
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莫(暮)四。’眾狙皆怒。”
例句:他總是朝三暮四,沒主心骨。
擴展資料
源于莊周《莊子·齊物論》。這個故事本來的寓意是對管理與被管理者兩種愚的巧妙諷刺,被嘲諷的后者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貽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卻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而慣使些‘自欺欺人宜緩兵之下策’也自然終因非長久之計而實則遭怨。現在,被引申為目標不堅定或者感情上不一。
典故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為耍猴的人。
《列御寇·黃帝篇》也對這則故事進行了詳細地擴寫,說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于是養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復無常。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竭盡心力去求“一”,卻不知道其本來就是相同的,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在總數上、本質上沒有變,都是七個,但順序不同,對猴子的影響也不一樣。
參考資料:朝三暮四-百度百科內容來自gyjslw.com
7. 朝三暮四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后來人們便用”朝三暮四“來比喻那些反復無常的小人。
朝三暮四出自《莊子齊物論》:
說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于是養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栗子,晚上給四個栗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聽后,認為晚上的栗子增加了,都很滿意。
擴展資料
引申:
其實,栗子的數量并沒有改變,但是猴子們一聽到晚上增加了一顆,就覺得占了便宜,所以很高興。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有很多的小國。他們為了生存與利益,今天可以依靠這個大國,明天又可以順從另一個大國。只要有利益,他們并不介意道義上的損失。
這個故事,便是用來諷刺這些國家的國君。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朝三暮四內容來自gyjslw.com
8. 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有什么哲學意義
“朝三暮四”的成語故事原本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騙術,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在這個故事里,因為栗子的總量并沒有變化,所以猴子們的行為顯得很愚蠢。實際上,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可能得出的結論會大不一樣。古人們認為總量是沒有變化的,因此覺得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和早上四個晚上三個是完全一樣的。其實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還是有區別的,它們能給猴子帶來不同的效用。那么,什么才是效用呢?
在經濟學的發展史中,“效用”概念的出現無疑是一個突破。物品效用在于滿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能滿足人類天生的肉體和精神欲望,才成為有用的東西,才有價值。在經濟學中,效用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從一組商品和服務之中獲得的幸福或者滿足的尺度。有了這種衡量尺度,我們就可以在談論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時候有所參考,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好處時有了衡量標準。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產生于物品的性,是客觀的;效用是消費者消費某種物品時的主觀感受。
效用價值論強調物對人的滿足程度,而滿足程度完全是主觀的感覺,主觀價值是客觀交換價值的基礎。物品的有用性和稀少性都是價值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都是主觀價值的起源。例如在不同地點,人們對饅頭的不同主觀評價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村子里住著一位窮人和一位富人,有一天村里突然發洪水了,窮人背著家里最貴重的東西——一袋饅頭爬上了一棵樹,富人背著家里最貴重的東西——一袋金子也爬上了這棵樹。洪水沒有消退的跡象。第一天,窮人吃了一個饅頭,富人什么也沒吃,眼睜睜地看著窮人吃。第二天,窮人又吃了一個饅頭,富人的肚子已經直打鼓了。到了第三天,富人實在是忍不住了,于是富人對窮人說:“我用一錠金子換你一個饅頭。”在這個艱難時期,饅頭對人的效用無疑比金子大。
經濟學依賴一個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們在作選擇的時候傾向于選擇在他們看來具有最高價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務。效用是消費者的主觀感覺,取決于消費者對這種物品的喜歡程度。消費者對某種物品越喜歡,這種物品帶來的效用就越大,他就越愿意購買,需求就越高。比如有人喜歡抽煙,那么香煙對于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對于一位不愿意聞煙味的女士來說,香煙就會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負效用的物品。很顯然,在作決定的時候,煙民自然會把香煙視為至寶,而女士們可能更內容來自gyjslw.com
9. 朝四暮三的意思?
朝四暮三
【拼音】zhāo
sì
mù
sān
【解釋】原指使用騙術欺騙人。后比喻經常變卦,反復無常。
【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栗子)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o指反復無常或愚弄他人。
【示例】宋黃庭堅《再答明略二首》之二:“使年七十今中安,安能朝四暮三浪憂喜。”另參見動物部·走獸“眾狙”、植物部·木本“狙公分栗”。內容來自gyjslw.com
10.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釋義:原比喻聰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反復無常。有個玩猴子的人拿橡實喂猴子,他跟猴子說,早上給每個猴子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所有的猴子聽了都急了;后來他又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所有的猴子就都高興了(見于《莊子·齊物論》)。
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莫(暮)四。’眾狙皆怒。”
例句:他總是朝三暮四,沒主心骨。
擴展資料
源于莊周《莊子·齊物論》。這個故事本來的寓意是對管理與被管理者兩種愚的巧妙諷刺,被嘲諷的后者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貽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卻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而慣使些‘自欺欺人宜緩兵之下策’也自然終因非長久之計而實則遭怨。現在,被引申為目標不堅定或者感情上不一。
典故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為耍猴的人。
《列御寇·黃帝篇》也對這則故事進行了詳細地擴寫,說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于是養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復無常。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竭盡心力去求“一”,卻不知道其本來就是相同的,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在總數上、本質上沒有變,都是七個,但順序不同,對猴子的影響也不一樣。
參考資料:朝三暮四-百度百科內容來自gyjslw.com
11. 朝三暮四古文意思
朝三暮四 這個故事源于《莊子*齊物論》。 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其實橡子的總數沒有變,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圣人不使人知,豈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后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象十年前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無常了。
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