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以口”的成語「以為口實」
成語“以為口實”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yǐ wéi kǒu shí成語簡拼:YWKS
成語注音:一ˇ ㄨㄟˊ ㄎㄡˇ ㄕ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引為口實
成語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楚語下》:“使無以寡君為口實。” 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口實:話柄。作為談話的資料。指作為指責、攻擊或嘲笑的話柄
成語用法:以為口實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造句: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黎庶追思,以為口實。”
成語“以為口實”的擴展資料
1. 幫我總結一下三國里諸葛亮的事跡!!謝!!!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后,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階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后,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里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愿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后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后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并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后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墻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游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墻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諸葛亮故事
------以下是應網友要求而整理。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后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后,司馬0 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NOTE: 南陽武侯祠同樣有“三顧茅廬”一說,難以定論。大家可以看。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傳之以為口實”怎么翻譯?
出自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指傳播這件事并把這件事作為話柄。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求《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的翻譯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
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譯文: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里還有竹子呢?
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
既然心里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認識和行動不統一,理解道理和實際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對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但事到臨頭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
子由寫了《墨竹賦》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可是卻為養生的人所;輪扁,是制造車輪的,可是卻被讀書人所運用。現在,您在畫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得了他的繪畫方法。
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并不看重。各地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
后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里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我向與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里有萬尺長的竹子呢?“
我對這做出了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養老了。“隨著把他所畫的《筼筜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
“筼筜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于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筼筜谷在陜西洋縣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
文同是蘇軾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畫家,善畫山水,尤善畫竹,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竹葉畫法,開后世“湖州竹派”,曾畫《筼筜谷偃竹》贈蘇軾。
元豐二年(1079)正月,文與可病逝。七月,蘇軾在湖州曝曬書畫,看到文與可的這幅遺作,寫了這篇題記。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 急求翻譯
青龍二年春天,亮率領部眾到達武功,分兵屯田,作為長久駐扎在這的根基。這一年秋天病逝,黎民百姓對其追悼哀思,并且作為口口相傳的事實。到今天梁州、益州的百姓,傳述亮的事跡的話還經常能在耳邊聽到,即使甘棠歌頌召公、鄭人歌頌子產,也遠遠不能相比。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閱讀文本選段,完成1-4題。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
1.B2.C3.A4.(1)(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去那里求畫。 ? (2)與可當天與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晚上煮筍吃,打開信得到了這首詩,忍不住笑起來,飯噴得滿桌都是。 ? (3)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曬書畫,看到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畫卷痛哭失聲。(意對即可)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口實的引證解釋
1.口中食物。
高亨注:“須自求口中之食物。”引申為食品。亦指飲食。《后漢書·光武帝紀下》:“明勑下以遠方口實所以薦宗廟,自如舊制。”李賢注引《漢官儀》:“口實,膳羞之事也。”《魏書·夏侯道遷傳》:“好言宴,務口實,京師珍羞,罔不畢有。”
2.指俸祿。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杜預注:“臣不徒求祿,皆為社稷。”
3.古代俸祿皆以米計,故又借指為糧食。
《資治通鑒·晉惠帝元康九年》:“且關中之人百馀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處之與遷,必須口實。”胡三省注:“口實,謂糧食也。”
4.古代死者入殮時口中所含之物。
《公羊傳·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實也。”何休注:“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漢劉向《說苑·修文》:“口實曰唅……天子唅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
5.謂經常議論、誦讀的內容。
《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慙德,曰:‘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孔傳:“恐來世論道我放天子常不去口。”《南齊書·文惠太子傳》:“太祖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諷誦,以為口實。”
6.引申為定論。
宋蘇洵《仲兄字文甫說》:“昔者君子之處於世……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則天下以為口實。”清李楷《序》:“乃世所援以為口實者:元輕白俗,郊寒島瘦。予竊以為不然。”
7.指話柄;談笑的資料。
唐劉知幾《史通·因習》:“遂盜葛龔所作而進之。既具錄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時人謂之曰:‘作奏雖工,宜去葛龔。’及邯鄲氏撰《笑林》,載之以為口實。”宋孔平仲《續世說·排調》:“舉朝嗤笑,以為口實。”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九章:“前年躲警報在榿木溝同陳登云開過玩笑的那回事,不就是拿她--這個滿身苕氣的女人做過口實嗎?”
8.借口。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若不恤其患,而以為口實,其無乃不堪任命,而翦為仇讎?”杜預注:“口實,但有其言而已。”《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司馬尚曰:‘將軍稱兵犯闕,知者以為忠,不知者反以為叛,適令讒人借為口實,以將軍之才,隨處可立功名,何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蘇撤的《墨竹賦》原文,誰有啊?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 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 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 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 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 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 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 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 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 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襪材當萃于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曰:“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 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 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也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 “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 十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 有萬尺之勢。”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一也。 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 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 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 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以為開頭,以指結束的成語
【為叢驅雀】叢:叢林;驅:趕。把雀趕到叢林。比喻不會團結人,把一些本來可以團結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
【為德不終】指沒有把好事做到底。同“為德不卒”。
【為德不卒】卒:完畢,終了。指沒有把好事做到底。
【為惡不悛】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為而不恃】為:做;恃:倚仗。做了好事而不自認為有功。
【為富不仁】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
【為法自弊】作定自弊。
【為非作歹】做種種壞事。
【為非作惡】做種種壞事。同“為非作歹”。
【為國捐軀】捐:獻;軀:身體,指生命。為國家犧牲生命。
【為國為民】指不謀私利,為國家和人民效力。
【為鬼為魅】為:作為;魅:傳說中的鬼怪。指象鬼魅一樣陰險狠毒,在暗地里害人的人。
【為鬼為蜮】蜮:傳說中能含沙噴射人影,而使人致病的動物,比喻陰險毒辣的人。指象鬼蜮一樣陰險狠毒,在暗地里害人的人。
【為官擇人】從工作的需要出發設立機構,挑選人才。
【為好成歉】比喻好心得不到好報,將恩作仇。
【為虺弗摧】虺:小蛇。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難辦。比喻弱敵不除,必有后患。
【為虎傅翼】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為害無窮】為:成為,作為;害:禍害;無窮:沒有窮盡。成為無窮無盡的禍害。形容禍害極大。
【為虎作倀】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變成倀鬼,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兇。
【為今之計】從當前的處境打算,從當前的情況出發,先解決眼前的急難。
【為民除患】替百姓除禍害。同“為民除害”。
【為民除害】替百姓除禍害。
【為民父母】這:作為,充當;父母:即父母官。擔任地方行政長官。
【為民請命】請命:請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當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當者陳述困難,提出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傳之以為口實”怎么翻譯?
出自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指傳播這件事并把這件事作為話柄。
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口()有啥成語
【病從口入】疾病多是由食物傳染。比喻應該注意飲食衛生。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疾病常因飲食不慎而發生,禍患常因說話不慎而造成。
【白費口舌】談話一無所獲。
【筆伐口誅】伐:聲討,攻打;誅:痛斥,責罰。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病由口入】疾病多是由食物傳染。比喻應該注意飲食衛生。同“病從口入”。
【唇干口燥】形容說話過多而出現口干舌燥的現象。
【唇焦口燥】焦:干。形容說話過多而口唇干燥。
【出人口,入人耳】原指兩人私下談話,第三者不會知道。后多指話一說出口,就會為人們傳開。
【草入牛口,其命不久】草進到牛嘴里,牛一定會把它吃掉。比喻難以逃脫厄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過。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防:阻止;甚:超過。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還難。指不讓人民說話,是不明智的。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過;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還難。指不讓人民說話,是不明智的。
【禍從口出】災禍從口里產生出來。指說話不謹慎容易惹禍。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指說錯了話要惹禍,吃錯了東西要生病。后多以強調言語必須謹慎。同“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禍從口出,患從口入】指說錯了話要惹禍,吃錯了東西要生病。后多以強調言語必須謹慎。
【禍從口生】指言語不慎招致災禍。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莠:丑,壞;莠言:壞話。好話壞話都出自一人之口。指人說話反復無常。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無論一家有多少人口,都有一人全面主持家事。指辦任何事情都要有為首領頭的人。
【目瞠口哆】哆:張口的樣子。瞪大眼睛,張開嘴巴。形容因驚嚇或害怕而發愣。
【目定口呆】睜大眼睛直盯著不動,張著嘴說不出話。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
【目瞪口哆】瞪:眼睛發愣;哆:張口的樣子。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吃驚的樣子。
【目瞪口呆】目瞪:睜大眼睛直視;口呆:嘴里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目瞪口僵】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結】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噤】目瞪:睜大眼睛直視;口噤:嘴里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目瞪口歪】形容氣極時的神情。
【目瞪口張】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呆口咂】咂:用舌抵齒發聲。目光發呆,口中發出嘖嘖之聲。形容驚呆的樣子。
【磨破口舌】比喻說了很多的話。
【面朋口友】指非真誠相交的朋友。
【目怔口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睜口呆】驚懼得睜大雙眼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受氣而發楞。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寧為雞口,勿為牛后】寧:寧愿;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同“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人多口雜】指談論的人多,各種議論都有。
【是非口舌】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舌尖口快】尖:尖銳,鋒利。快:銳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說話爽快。也指說話尖刻,不肯讓人。
【授人口實】授人:給人;口實:話柄。留給別人的話柄。多指供人攻擊和非議的話柄。
【俗諺口碑】俗:通俗。諺:諺語。口碑:指流傳的口頭俗語。廣泛流傳的通俗的諺語和俗語。
【統一口徑】比喻大家對待問題采取一致的態度。
【枉費口舌】白費口舌。
【瓦罐不離井口破】汲水的瓦罐免不了打破在井臺上。比喻長期干某行當的人往往就在某種行當中失敗或喪生。也比喻擔著風險干事總有失手的時候。
【心服口不服】服:信服。心里信服嘴上卻不承認。
【心服口服】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性急口快】性子急,有話就說。
【心問口,口問心】形容內心反復思考,自問自答。
【心拙口夯】夯:同笨。心思笨拙,又不善于說話。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話就說。
【性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話就說。
【牙白口清】比喻說話清楚。
【牙清口白】牙齒潔白,口齒清楚。比喻說話清楚明白。
【貽人口實】貽:遺留;口實:話柄。指做事或說話不小心,給人家留下了話柄。
【予人口實】[give sb. a handle for] 給人留下指責的話柄
【一時口惠】口惠:口頭上許給別人以好處。口頭上一時空言給人恩惠,事實上并沒有兌現。
【引為口實】作為談資。也指作為指責、攻擊他人的把柄。
【以為口實】作為談資。也指作為指責、攻擊他人的把柄。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折沖口舌之間】折沖:引申為進行外交談判;口舌:爭吵。在辯論、爭吵中進行外交談判
【指畫口授】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形容詳細地解說。
【在人口耳】被人們所稱道、傳頌的。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又賭亮之奇雅出自哪兒
進諸葛亮集表 陳壽
原文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與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求援吳會。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之。于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歷,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凌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青龍二年春,亮率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譯文
諸葛亮年輕時就表現出超群的才華,頗有英雄霸士的風范,身長八尺,容貌很偉岸,當時的人都感到很奇異。遇到漢末天下擾亂,跟著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親自在野外耕種,并不求聲名顯達。當時左將軍劉備知道諸葛亮有不凡的才干,于是前后三次到他的草廬去拜訪;諸葛亮深明劉備確實雄姿杰出,于是結下深厚情誼。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荊州,劉琮舉兵投降,而劉備失去時勢,寡不敵眾,沒有立身之地。諸葛亮當時才二十七歲,就貢獻計策,親自出使到孫那里,請求吳國助援。孫素來佩服劉備,又看到諸葛亮儒雅奇偉,非常敬重他,即刻派遣三萬大軍用來幫助劉備。劉備才能用這支軍力跟魏武帝交戰,大敗曹軍,并乘勝追擊,把江南一帶都平定下來。后來劉備又向西取得益州。益州平定后,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稱帝后,再拜他為丞相兼任錄尚書事。劉備去世后,繼位的劉禪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諸葛亮處理。于是向外連結東吳,內部平定南越的叛亂,明訂法律制度,整頓軍備,又對于工器技巧,傾力研究改良(按:指諸葛亮改良制造的連弩、木牛、流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嚴明,獎懲必定遵守誠信的原則,沒有做惡事不受懲戒的,更沒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揚的。終于能做到官吏中沒有奸詐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勵,路旁有貴重的東西擺著,也不會有貪心的人去撿它,強壯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強食,這都是由于受到他嚴謹的風范所感化的緣故啊! 在這段期間內,諸葛亮充分表現出他的志向來,那就是激進的話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話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蕩國內。又因為他自以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無人能涉足中原,與占盡優勢的國家(按:指魏吳)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顯耀他的武略。然而,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較擅長,出奇謀卻是他的弱點;又治理人民的器識遠勝于做為一名將軍的謀略。而且,跟他敵對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眾寡懸殊,攻和守的局勢也不是一成不變,所以雖然每年勞師動眾,卻不能成功。從前蕭何推薦韓信,管仲舉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長處,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緣故。諸葛亮的器識表現在政理上頭,大概能跟管仲、蕭何相媲美了,可是當時的名將卻沒有能及得上城父、韓信的,所以,終于使他的功業遲遲不能建立,公理大義也難于伸張了。這或許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歸給誰都有定數的,實在不能拿才智去爭取罷!
望;)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絕對高分懸賞!讀過三國的人,懂歷史三國的人進來,評下!!
先說一下政治治國吧:曹操,荀彧,鐘繇,陳群,諸葛亮,蔣琬,費祎,張昭,張纮這些人不錯
曹操是我最喜歡的三國人物之一,除了他的疑心這一點。他不僅會打天下也會治天下,他把著魏國政治走向的一個舵,把握的只是一個宏觀層面,大的事項,他會用人,所以荀彧,鐘繇,陳群他們的政治才能得以充分發揮。魏國有很多政治人才,像傳說中的西門豹,選荀彧,鐘繇,陳群,原因只是他們更優秀一點。要知道曹操是很能帶兵打仗的,所以不可能有很多時間治國,有相當多的時間要分給軍事,戰爭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很花時間,所以曹操就得把自己和群臣商量的政策放給人做,魏國沒出過什么大亂子,還能配合曹操的軍事行動,荀彧,鐘繇,陳群等人功不可沒。
諸葛很吊,劉備早掛,蜀國的治國全靠諸葛,它的作用相當曹操于魏國,但什么事都事必躬親,還操心恢復漢室,純作死
蔣琬,費祎還行,但劉禪在上,你再挺實也沒用,他們的地位也沒諸葛那么高。張昭,張纮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樣的,孫也是開拓不足守成有余,但是他們能力也是可以的
不知道能啥樣,有一定期望的:王允
再說行軍計謀:曹 操,諸葛,司馬懿,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鐘會,羊 祜 杜預,龐統,法正,徐 庶,陸遜,陸抗,周 瑜,呂 蒙
曹操不用說了,你就是再埋汰他,他也是個很吊的軍事家。其他的分行軍和計謀說一說,能帶兵的司馬懿,鐘會,羊 祜,杜預,陸遜,陸抗,周 瑜,呂 蒙其他的多數是以軍師身份出現。司馬和郭嘉以游戲打個比喻,司馬是攻擊力中上,防御力強悍,你想滅他很難但他想搞你有很大可能,郭嘉那就是一個攻擊力變態的主,只要打死你,寧可斷胳膊斷腿,但前提是不會給魏國帶來太大的傷害。賈詡,程昱一般不放屁,但一放必中的,于你無路可走別人也沒辦法,你可以問問他的那種。龐統,法正我認為很強的,龐統能和郭嘉干一下,就是死得太早,和徐庶一樣場景太少。諸葛沒有三國演義那么神很多人都接受了,但就是給他打給7折也是會死人的,和曹操一樣不多說了。荀彧,荀攸多體現在政治上,偶爾吱個聲,鐘會,羊 祜,杜預2流吧,紅花是需要綠葉的,當三國時期人才濟濟時強強相碰,人的水平會提高,你想干掉人家也不得不提高。鐘會,羊 祜,杜預竟和臭棋簍子下棋了,估計也是強的有限。姜維和陸抗白瞎了,讓自己的國家耽誤了。陸遜和孫,哎,無語,我所了解的也就是分分合合的。周瑜,又一個很吊的人,又是一個短命的人。相信他在,誰都要忌憚三分,吳國也能更霸氣。呂蒙這老冒,智商提高了,開始受到重用了,也兩腿一蹬,翹辮子了。不知道他活著吳國能是一番什么景象。總的說打仗我認為最牛B的是曹操,司馬,周瑜,姜維差點。曹操,司馬,周瑜能作為主將上陣殺敵,雖然主將上陣有很多弊端,譬如分出兵力保護,一旦出事影響全局,但這樣能帶給士兵氣,很多時候戰爭的勝利是靠戰意,像蕭峰,像亮劍。而且他們哥三也有一個作為軍師的腦袋,打仗時臨敵指揮也能讓手下的人更好的了解怎么打,如臂使指。其他軍師類型的人沒列第一也有作戰武將對計謀的實施問題。
武力就不說了,上面有很細的了,我認為有很多不相上下的,真要打起來,可能體力好的一方勝。呵呵
這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胡謅一番,當打發時間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