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的成語「逐末棄本」
成語“逐末棄本”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逐末棄本成語讀音:zhú mò qì běn
成語簡拼:ZMQB
成語注音:ㄓㄨˊ ㄇㄛˋ ㄑ一ˋ ㄅㄣ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逐末舍本
成語出處:唐·魏徵《嫂叔舅服議》:“今在舅服止一時,為姨居喪五月,徇名喪實,逐末棄本。”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見“逐末舍本”。
成語用法:逐末棄本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處事。
成語“逐末棄本”的擴展資料
1. 舍本逐末成語解釋舍本逐末的意思: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成語】: 舍本逐末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解釋】: 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處】: 《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
【舉例造句】: 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舍本逐末。
【拼音代碼】: sbzm
【近義詞】: 舍近求遠、貪小失大、舍本從末
【反義詞】: 追本求源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本末倒置
【英文】: 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
【故事】: 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問他現在要辦的事情很多該如何處理,孟子說應該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辦的就先辦,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喪期間吃飯狼吞虎咽,喝湯時響聲很大,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當前該干什么。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舍本逐末這個成語出自哪個朝代 什么時期
舍本逐末
【解釋】: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自】:《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
戰國時候,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到趙國去拜訪趙威后,以示友好。趙威后很熱情地接待來訪的使臣。使臣在獻上齊王準備的禮物后,又呈上一封齊王寫的信。
趙威后收下了信,并馬上拆開來看。她請使臣坐下,親切地問道:“久未問候,貴國的莊稼長的好嗎?”使臣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我是奉了敝國國君之名前來問候您的,可是您不先問候敝國國君,反倒先問起莊稼,這分明是先賤而后貴。難道說,一個治理萬民的君王,會比不上莊稼和百姓嗎?”
趙威后聽了并沒有生氣,反倒笑著對使臣說:“這你就錯了!沒有莊稼,如何養活人民?這不是貴賤之分,而是本末之別啊!難道說要先舍根本,去問那些末節嗎?”
齊國使臣對趙威后的這一番話非常佩服,并且為自己剛才無禮的態度感到慚愧。
現在,人們用“舍本逐末”來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問題,而顧細枝末節。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舍本求末和舍本逐末是一個意思么?
是的,都是一個意思。【解釋】: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出自】:《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示例】: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舍本逐末什么意思?
【解釋】: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出自】:《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示例】: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近義詞】:舍近求遠、貪小失大【反義詞】:追本求源【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舍本逐末是什么意思
舍本逐末【拼音】:shě běn zhú mò【釋義】: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出處】:《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例句】: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舍本逐末的歷史人物以及事跡
戰國時候,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到趙國去拜訪趙威后,以示友好。趙威后很熱情地接待來訪的使臣。使臣在獻上齊王準備的禮物后,又呈上一封齊王寫的信。 趙威后收下了信,并馬上拆開來看。她請使臣坐下,親切地問道:“久未問候,貴國的莊稼長的好嗎?”使臣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我是奉了敝國國君之名前來問候您的,可是您不先問候敝國國君,反倒先問起莊稼,這分明是先賤而后貴。難道說,一個治理萬民的君王,會比不上莊稼和百姓嗎?” 趙威后聽了并沒有生氣,反倒笑著對使臣說:“這你就錯了!沒有莊稼,如何養活人民?這不是貴賤之分,而是本末之別啊!難道說要先舍根本,去問那些末節嗎?” 齊國使臣對趙威后的這一番話非常佩服,并且為自己剛才無禮的態度感到慚愧。 現在,人們用“舍本逐末”來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問題,而顧細枝末節。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舍本逐末的貴賤及本末各是什么意思
貴賤:地位的高低。
本末:指事情的開始到終結。
原文: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鐘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撤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
白話釋義:
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后,(使者帶來的)書信還沒有打開,趙威后對使者說:“今年的收成還好吧?百姓沒有憂患吧?(你們的)大王身體還好吧?”使者(有點)不開心,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收成、百姓的狀況,怎能把低賤者放在前頭,而把尊貴者放在后邊呢?”趙威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如果沒有收成,百姓憑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怎么有舍去根本先問末節的道理呢?”
她接著又問:“齊有隱士鐘離子,還好吧?他主張有糧食的人讓他們有飯吃,沒糧食的人也讓他們有飯吃;有衣服的給他們衣服,沒有衣服的也給他們衣服,這是在幫助君王養活百姓,齊王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葉陽子還好吧?他主張憐恤鰥寡孤獨,振濟窮困不足,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為何至今還不加以任用?
北宮家的女兒嬰兒子還好嗎?她摘去耳環玉飾,至今不嫁,一心奉養雙親,用孝道為百姓作出表率,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獎?這樣的兩位隱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見,齊王怎能治理齊國、撫恤萬民呢?於陵的子仲這個人還活在世上嗎?他在上對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業,又不和諸侯交往,這是在引導百姓朝無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齊王為什么至今還不處死他呢?”
此文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夕。其書“基本上以道家為宗,取各家之長而棄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秦漢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呂不韋是秦國一代名相,任職于戰國末年。呂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嬴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后,被任用為秦國丞相。
在戰國時期,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并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多達三千人。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
他素來善于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云,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征殺之士,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后世,永垂青史,這一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借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愿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內容簡介:
《呂氏春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規模宏大,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紀按照月令編寫,文章內容按照春生、夏長、秋殺、冬藏的自然變化邏輯排列,于應和天時的人世安排,體現了道家天道自然與社會治理的吻合。
哲學意義上的自然主義,是對人類反省而形成的。反映在國家治理思維上,古希臘曾經誕生了自然法思想,以芝諾為代表的斯多葛派主張自然法,到古羅馬的西塞羅,對自然法理論完整化體系化。自然法學說認為,人類社會的現存法律為人定的(包括制定法和習慣法),而超越于人定法之上的是自然法。所謂自然法,指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表現了自然的和諧和完美。
人定法則由于人類的認識局限和私利屏蔽,肯定會有缺陷,因之,人定法必須服從于自然法。具體的法理,就是人定法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不可能經由人定法來證明,而必須依賴于自然法來證明,不合于自然法的人定法沒有合法性。
合于自然法為“善法”,不合于自然法為“惡法”,惡法非法。在中國,老子的道,具有自然法的意義,但是,老子僅僅強調了“道法自然”,再沒有細說。《呂氏春秋》則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通過十二紀,把人的行為與自然秩序一體化,在自然秩序中驗證社會管理的正當性。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文言文 舍本逐末的原文
一、原文 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兩曲,加二斗水,相參和,釀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參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爾第不循我法也。”其人曰:“我循爾法,用二斗水,一兩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異于是! 二、譯文 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請教釀酒的方法。酒家告訴他:“一斗的米,加上一兩酒引(酒藥子),再加上二斗的水,相互摻和,這樣過了七天,就變成酒了” 然而這個人比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兩酒引,這這樣摻和起來做酒了,過了七天后嘗一嘗,還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過去責怪酒家,說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釀酒之法,酒家說:“你肯定沒有按照我說的方法去做呀。”這個人說:“我是按照你說的做的:用二斗水,一兩酒引子。”酒家問他:“米放了沒有?”他低下頭想了想說“是我忘記放米了!” 哎!連酒最基本的東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釀酒卻釀不出酒,反而生氣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當今世上的不少求學的人,忘記去打基礎,而想直接一步登天,結果什么也學不了,不跟這個人是一樣的嗎?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舍本逐末本的意思
就是說投資是看著更多的利益而去投資的‘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舍本逐末什么意思
舍本逐末釋義: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詳細解釋【解釋】: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出自】:《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示例】: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舍本逐末的意思
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
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顧細枝末節。多用于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譯文:
依據“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家產簡單),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可知若人民舍本逐末不利于國家的守與戰,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擴展資料:
典故: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處理那里的軍政要務,然后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
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
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于心計,這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么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
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舍本逐末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舍本逐末譯文
舍棄根本,卻追求末節,形容輕重倒置。也說 舍本求末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3. 舍本逐末的意思
舍本逐末 shě běn zhú mò 【詞語解釋】拋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形容輕重倒置。 【字詞解釋】 舍:舍棄 逐:追求 本:原義為樹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末:原義為樹梢,借指事物的末節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4. 舍本逐末中的逐是什么意思
逐:追求。
【漢語文字】舍本逐末
【詞語解釋】
舍:舍棄
本:原義為樹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逐:追求
末:原義為樹梢,借指事物的末節
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顧細枝末節。現多用于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舍近求遠、貪小失大、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南轅北轍
【反義詞】追本求源、追根尋源
【另外寫法】棄本逐末、舍近謀遠
【造句】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舍本逐末。
出處:
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志下》:“鑄錢采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后漢書·臧宮傳》:“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后問齊使》:“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舍本逐末”這條成語,意思是說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中國古代以耕讀為國家之本,工商為末,所以“舍本逐末”就是放棄耕讀,從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為舍本逐末。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