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捉”「生擒活捉」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生擒活捉”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他們是趙奢,趙括后代,子孫威名赫赫,他們因何事留下污點?、生擒活捉怎么讀、諸葛亮治蜀中的一擒一縱的擒指的是什么、三國中七擒孟獲,七次分別是怎樣抓孟獲?、霹靂火秦明所帶的隊伍有多少人被花榮生擒活捉、生擒活捉在十二生肖屬什么、五虎上將的最終結局如何?誰是第一個死的,誰是最后一個死的呢?威震逍遙津的武將為啥會被一員小將射殺?七擒孟獲的原文諸葛亮治蜀中的一擒一縱的擒指的是什么什么擒什么捉的成語完顏宗弼的女婿龍虎大王在哪次戰役中被宋軍活捉?三國演義《七擒孟獲》中:第一次被捉,孟獲為什么不服氣?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生擒活捉”的詞條資料
2:他們是趙奢,趙括后代,子孫威名赫赫,他們因何事留下污點?
3:生擒活捉怎么讀
4:諸葛亮治蜀中的一擒一縱的擒指的是什么
5:三國中七擒孟獲,七次分別是怎樣抓孟獲?
6:霹靂火秦明所帶的隊伍有多少人被花榮生擒活捉
7:生擒活捉在十二生肖屬什么
8:五虎上將的最終結局如何?誰是第一個死的,誰是最后一個死的呢?
成語“生擒活捉”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SQHZ
成語注音:ㄕㄥ ㄑ一ㄣˊ ㄏㄨㄛˊ ㄓㄨㄛ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生擒活拿
成語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故此是天然蛻下,氣候俱到,肋節俱完的,與生擒活捉、壽數未滿的不同,所以有如此之大。”來自www.blwype.cn
成語解釋:生:活;擒:捉。活捉對手
成語用法:生擒活捉作謂語、賓語;用于戰斗或對抗等。
成語造句:蔡東藩《明史演義》第16回:“被明軍生擒活捉,扛抬而去。”
英文翻譯:hold captive
成語“生擒活捉”的擴展資料
1. 他們是趙奢,趙括后代,子孫威名赫赫,他們因何事留下污點?有這么一個家族,他們是馬服君趙奢、趙括的后代,子孫更是立下赫赫戰功,東漢伏波將軍馬援、蜀漢五虎上將馬超,都是這個家族的榮耀,不過也曾因為刺殺漢武帝留下了污點!刺殺漢武帝這事就先從馬何羅說起!
馬何羅,漢書上將其寫作莽何羅。這是因為后來的東漢明帝皇后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而馬援即馬通之曾孫。當年馬何羅、馬通和馬安成合謀夜闖深宮行刺武帝,此事對于馬家后人,確實不光彩。因此,在寫史書的時候將其寫成莽何羅。
馬何羅以前曾經是江充知心的好朋友,更在巫蠱之禍發生后,太子劉據斬殺江充起兵時,馬何羅和他的弟弟馬通一起出力死戰,成了平叛的英雄。漢武帝將馬何羅和馬通兄弟二人一同封侯,并讓馬何羅做自己的侍中仆射,與金日磾一樣負責自己的安全(皇帝的安全不可能只有一個人負責,要不萬一那個侍中出了事,就麻煩了,所以負責漢武帝安全的人有一大批,這批人因官職大小不同統稱為侍中、郎官)。
不久,巫蠱冤案逐漸真相大白,漢武帝心中感悟,他痛恨自己逼死了兒孫,他是皇帝不能認錯,就將江充的全族殺絕,又將蘇文活活燒死,與江充有關的人也紛紛被劃成江充的黨羽、幫兇,這幫人面臨著滅頂之災。武帝的憤怒使得曾經與江充親善又曾圍攻過太子劉據的馬何羅兄弟十分驚恐。他們怕這事終有一天會牽連到他們兄弟頭上。他們兄弟商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將漢武帝除掉再說。
說起馬何羅,雖然他在史書上是以反叛而被記載的,其實馬何羅卷進江充的案子有點無辜,雖然他以前曾經是江充知心的好朋友,馬何羅與江充關系雖然不錯,但剛開始并沒有加入江充的陰謀,至于后來在與太子大戰中立了功,從漢武帝這邊講,卻是有功之臣。隨著在漢武帝身邊日久,馬何羅越來越發現晚年的漢武帝是個是非不分的糊涂蟲,說不定哪天,自己就會因為前面的事人頭落地。而馬氏一家的血統,終于激發了馬何羅兄弟“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血性。
馬何羅家族的歷史還得從戰國時代的長平之戰說起,馬何羅的祖先本不姓馬,而姓趙,是馬服君趙奢、趙括的后代。關于這一點宋代歐陽修、宋祁等人撰寫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有詳細的記載:“趙奢為惠文王將,封馬服君,生牧,亦為趙將,子孫因以為氏,世居邯鄲。秦滅趙,牧子興徙咸陽,秦封武安侯。”就是說趙奢除了一個“紙上談兵”的兒子趙括外,還有一個兒子叫趙牧,時任趙國的將軍,世居在邯鄲。當秦滅趙之時,趙牧之子趙興,當時也任趙國的將軍。
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國后,為防止六國舊部死灰復燃,危及社稷,就把六國貴族大姓和豪富十二萬戶遷徙至京城咸陽,以便就近監控,這其中就有趙興這一支。遷到秦都咸陽后,由于贏、趙同出一個祖先(秦始皇的祖先非子,是由造父撫養長大的。非子因感激造父,讓其中的一個兒子姓趙),也為了安撫趙國人,所以就封趙興為武安侯。這時的趙興遠離故土,為了不忘伯父趙括長平之戰之恥,就以祖父趙奢的封號為姓,先姓“馬服”,后省“服”字,改為單姓馬。
可想而知,因一次兵敗而拒絕姓趙,改用曾給族人帶來榮譽的封號為姓,這證明馬氏是一個多么富有血性的家族。因此,不甘心死得不明不白的馬氏兄弟決心爭得個魚死網破也不奇怪。
雖然馬氏兄弟下了“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決心,但當時擔任侍中駙馬都尉的金日磾是個細心人,他很快就發現了馬何羅的異常舉動。
在漢武帝時代有一個出身于顯赫的匈奴王族,卻被漢武帝賜姓“金”,從“降虜”、“馬奴”一躍而成為漢朝首屈一指的重臣,為了保護漢武帝他以身相拼。這個人名叫金日磾,以其傳奇的經歷和正直忠孝而譽滿天下!
金日磾(前134一前86),字翁叔,他本來只叫日磾,由于他曾鑄銅人像(又稱金人)以祭天,遂被漢武帝賜姓“金”,稱金日磾,從此他的子孫就都姓了金。一向忠心于漢武帝的金日磾觀察到馬何羅兄弟經常在甘泉宮附近徘徊,而且神色也有些慌張,他心里不禁就起了疑心。在暗中注意著馬氏兄弟的行蹤,有時故意和他們一起出入宮禁。馬何羅兄弟也覺得金日磾的行動有些異常,他們警覺到金日磾已經有所戒備,因而一直不敢輕舉妄動。正好有一天,金日磾得了一場病,在宮中值廬內休息。馬氏兄弟一看有機可乘,立刻加緊了叛亂的步伐。
馬何羅、馬通和他們的小弟馬安成假傳圣旨,乘夜出宮,擊斬武庫守官,奪得了武器。第二天一早,漢武帝還在睡夢之中的時候,馬何羅已經領著矯詔發來的士卒包圍了甘泉宮。
馬氏兄弟本想趁著黑夜起事,但因殿內宿衛防守嚴密,所以一直沒敢直接沖進去。好不容易等到清晨,這時值班的宿衛剛剛撤走,換班的宿衛還沒來到的這個短短的空隙中,馬何羅讓馬通和馬安成在宮外策應,他自己身懷一把利刃,從外面急急進入宮內,準備趁宿衛交接班之機刺殺漢武帝。
可巧,金日磾休息一夜之后,病好了一些。他早上起來去廁所,看到外面沒有宿衛,知道這是換班時間。他腦子里忽然想到已經有一天沒有見到馬何羅了,心中不由得緊張起來,便返身向漢武帝寢殿走去,金日磾在漢武帝的寢殿外剛站住腳,隱隱約約看見一個人從東廂房顯出身形。這人眼睛直往后看,身子貼著墻壁悄悄地向殿門這邊溜過來。
那人再次回過頭來時,看到了守在漢武帝寢殿門口的金日磾,不由得嚇了一大跳。頓時呆在那里。金日磾這次總算看清了,原來他就是自己一直提防著的馬何羅。
見此情景,金日磾心中已經明白幾分,他故意問馬何羅前來做甚,馬何羅驚慌失措,他心里飛快地盤算,現在自己已經是騎虎難下了,外面士卒已矯詔發來了,就是現在偶然用話搪塞過去,但發兵一事無法隱瞞,反正死路一條,何不拼死一搏。
馬何羅想到這里,也不理睬金日磾的問話,急步沖進寢殿大門,由于他手忙腳亂,正好碰到了掛在墻上的寶瑟。“當”的一聲,那寶瑟落到地上,丁丁冬冬響個不停。馬何羅自己也嚇了一跳,他正想把弦按住,卻被金日磾從后面死死地抱住了。馬何羅一心想掙開金日磾,但金日磾畢竟是匈奴人,從小生長在草原上,摔跤正是他的拿手好戲,馬何羅想要脫身比登天還難。馬何羅在掙扎之中,那把利刃卻“咣當”一聲掉在地上。
那天清晨,漢武帝還在擁被高臥,忽聽得一聲異響從外室傳來,他從睡夢中驚醒,急忙跳下榻來,披衣到外室看個究競。只見外室里有兩個人打成一團,漢武帝定睛一看,一個是金日磾,另一個是馬何羅。漢武帝正想喝令他們停止問個清楚。
金日磾攔腰抱著馬何羅不放,馬何羅還在死命掙扎。看到漢武帝從內室出來,金日磾大聲喊道:“馬何羅要行刺。”一面喊,一面死死抱住馬何羅不放。漢武帝聽了這一句,嚇得睡意皆消。
殿前值班的宿衛聽到異響,也都圍繞過來,左右衛士欲殺馬何羅,漢武帝恐誤傷金日磾,而制止了手下。金日磾原是匈奴人,是草原兒女,摔跤是他的拿手好戲,經過一番廝打,終于用力一摔,將馬何羅扳倒,狠狠地將其摔到殿下去了。金日磾把馬何羅摔到殿下之后,宿衛們一擁而上,將馬何羅生擒活捉,用繩索綁住。
宿衛們立刻將馬何羅捆綁起來。漢武帝馬上訊問馬何羅,沒用多長時間,馬何羅的意圖就查問出來了。漢武帝從馬何羅的供述中得知馬通和馬安成還在宮外策應,就急忙派使者去令奉車都尉霍光和騎都尉上官萊前來保駕,捉拿叛臣。
馬通和馬安成看到天色大亮,還不見馬何羅出來,心中都有一種不祥的預兆。他們還在翹首以待的時候,忽聽得遠處人喊馬嘶,大隊漢軍將他們團團圍住,領兵的正是奉車都尉霍光和騎都尉上官萊。馬通和馬安成盼來盼去,盼來了催命鬼。他們欲奔無路,,只好束手就擒,被霍光和上官萊送交廷尉訊問查辦。這件案子是圖謀刺殺當今皇上,廷尉依照謀反律治罪,將馬氏三兄弟一并斬首,大概是江充案殺人實在太多,漢武帝只殺了馬何羅兄弟三人,故馬氏未遭族滅。
這一事件雖然給馬氏家族以一次沉重的打擊,但馬家并沒有從此一撅不振。又過了幾十年,隨著王莽取代西漢建立了“新”朝,馬家東山再起,馬通的曾孫著名的伏波將軍馬援先在王莽時任新城大尹,后來歸降東漢光武帝,被封為伏波將軍、新息侯,他一生戎馬控惚,功勛卓著,為東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再加上馬援的小女兒被立為東漢第二代皇帝漢明帝的皇后,另一個馬家人馬融更成為當時儒家學說的大儒,名門望族加外戚之家,這就更加使馬氏人口迅速發展。而到了東漢末年,馬家子孫馬超因為父親被曹操所殺憤而起兵,與曹操大戰數場,打得戎馬一生的曹操割袍剃須的故事隨著《三國演義》的廣泛推廣更成為了一段佳話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2. 生擒活捉怎么讀
生擒活捉【讀音】shēng qín huó zhuō【釋義】指活捉,即捉拿活著的目標。來自www.blwype.cn
3. 諸葛亮治蜀中的一擒一縱的擒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擒孟獲。 一擒一縱: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后,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張翼兩路追趕,王平、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么能叫人心服?”諸葛亮也不勉強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www.blwype.cn
4. 三國中七擒孟獲,七次分別是怎樣抓孟獲?
一、孟獲被諸葛亮抓了七次。
1、一擒一縱
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后,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張翼兩路追趕,王平、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么能叫人心服?”諸葛亮也不勉強他,陪著他一起騎著馬在大營外兜了一圈,看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后又問孟獲:“您看我們的人馬怎么樣?“孟獲傲慢地說:“以前我沒弄清楚你們的虛實,所以敗了。今天承蒙您給我看了你們的陣勢,我看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要打贏你們也不難。” 于是孔明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2、二擒二縱
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么勝敗及兵家常事,回去要與孔明再戰,若再被擒才服。孔明聽后爽朗的大笑說那你準備好了在來吧。便放他回去孟獲被釋放以后,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里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3、三擒三縱
孟獲對弟弟孟優說,我們已知蜀軍軍情,你領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獻寶,藉機殺了孔明。 孔明問馬謖是否知道孟獲的陰謀,馬謖笑著將孟獲的陰謀寫于紙上。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內下藥,讓孟優等蠻人吃喝。
當夜,孟獲帶三萬兵沖入軍中要捉孔明,進帳才知上當,孟優等蠻兵全部爛醉如泥。魏延、王平、趙云又分兵三路殺來,蠻兵大敗,孟獲一人逃往瀘水。 孟獲在瀘水被馬岱扮成蠻兵的士兵截獲,押見孔明。孟獲說這次是弟弟孟優飲酒誤事,仍不服氣。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4、四擒四縱
孟獲為了報仇,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蜀兵。孟獲穿犀皮甲,騎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體,涂著鬼臉,披頭散發,像野人般朝蜀營撲來。孔明卻下令關閉寨門不戰,等待時機。等到蠻兵威勢已減,孔明出奇兵夾擊,孟獲大敗,逃到一棵樹下,見孔明坐在車上,沖過去便要捉拿,不料卻掉入陷坑里反被擒獲。孟獲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5、五擒五縱
孟獲躲入禿龍洞求援,銀冶洞洞主楊鋒感激日前孔明不殺其族人之恩,在禿龍洞捉了孟獲,送給孔明。孟獲當然不服,要再與孔明于銀坑洞決戰,孔明又放了他。
6、六擒六縱
孟獲在銀坑洞召集千余人,又叫妻弟去請能驅趕毒蛇猛獸的木鹿大王助戰,正在安排要與蜀軍決戰之時,蜀軍已到洞前。孟獲大驚,妻子祝融氏便領兵出戰。
祝融氏用飛刀傷了蜀將張嶷,活捉了去,又用絆馬索絆倒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計捉了祝融氏,用她換回了張嶷、馬忠二將。孟獲要木鹿大王出戰。木鹿騎著白象,口念咒語,手里搖著鈴鐺,趕著一群毒蛇猛獸向蜀軍走去。孔明取出早已準備好的木制巨獸,口里噴火,鼻里冒煙,嚇退了蠻兵的怪獸,占了孟獲的銀坑洞。
第二天,孔明正要分兵緝擒孟獲忽得報,說孟獲的妻弟將孟獲,帶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一聲令下全部拿下,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獲不服,說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7、七擒七縱
孟獲又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孔明決戰。孔明用油車火藥燒死了無數蠻兵,孟獲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像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
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愿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里敬服。從今以后,不敢再反了。” 孟獲回去以后,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制。
二、南征意義: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不僅解除了蜀漢的南顧之憂,穩定了后方,而且從南方調撥了不少人力物力,充實了蜀漢的財政力量,從而可以心于北方,揮兵北向秦中了。諸葛亮平定南中后,命令孟獲和各部落的首領照舊管理他們原來的地區。有人對諸葛亮說:“我們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為什么不派官吏來,反倒仍舊讓這些頭領管呢?”
諸葛亮說:“我們派官吏來,沒有好處,只有不方便。因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糧食接濟不上,叫他們吃什么。再說,剛剛打過仗,難免死傷了一些人,如果我們留下官吏統治,一定會發生禍患。現在我們不派官吏,既不要留軍隊,又不需要運軍糧。讓各部落自己管理,漢人和各部落相安無事,豈不更好?”
大家聽了諸葛亮這番話,都欽佩他想得周到。諸葛亮率領大軍回到成都。后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興。打那以后,諸葛亮一面積蓄財富,一面訓練人馬,一心一意準備大舉北伐。
三、人物簡介:
孟獲:中國三國時期南中少數族首領。系三國時期蜀漢益州建寧郡( 今云南晉寧東 )大姓。生卒年不詳。后官至御史中丞。
蜀先主劉備死的前后,孟獲追隨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漢,并誘煽夷人同叛。據《漢晉春秋》有載:其時蜀南夷帥作叛,諸葛亮來到南中,百戰百捷。聞知有一個名叫孟獲的人,向為本地的夷、漢所服,于是務要生擒他。后來諸葛亮果然擒孟獲于盤東。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5. 霹靂火秦明所帶的隊伍有多少人被花榮生擒活捉
秦明帶隊五百人,被花榮淹死一大半,生擒活捉一百五七十人,奪了七八十匹好馬。摘自原書——“秦明帶出的五百人馬:一大半淹在水中,都送了性命;生擒活捉有一百五七十人。奪了七八十匹好馬,不曾逃得一個回去。”求(⊙o⊙)本內容來自www.blwype.cn
6. 生擒活捉在十二生肖屬什么
你好,答案是狗狗的人感情起伏大,易燥易怒。 依賴心強,杞人憂天,倔強逞勇。重理論而在現實中缺乏行動力及判斷力,不可獨斷獨行否則易遭極大的挫折。喜愛批評別人追根究底,善猜疑喜挑剔。有時會莫名的自我封閉或沉默不語。(以上各項缺點經修持是可以克服的) 事 業 事業上力求謹慎和保守,若能向外發展,可以在上半年一試。打工族若想跳槽換工作,容易找到稱心的工作,同時也帶來轉運。切要注意的是,在外出或工作轉變沒有成功之前,不能走漏消息,造成好事多磨。 愛 情 若有婚外戀情者,非常容易曝光而引發丑聞,切要注意防范了。夫妻之間可能會出現疑幻疑真,鏡花水月難以琢磨,需要多一點情趣和關心,解除疑云。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7. 五虎上將的最終結局如何?誰是第一個死的,誰是最后一個死的呢?
前言:五虎將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旗下的五員戰將,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云。這五個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幫助劉備在建立蜀漢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最終被授予五虎將的稱號。
那么這五個人的最終結局如何?誰是第一個死的,誰是最后一個死的?
第一個:關羽
關羽是五虎上將之首,也是這五人中聲望和官職最高的人,劉備入川之后關羽坐鎮荊州地區,在魏蜀吳三方勢力的荊州守住了不少時間。后來因為關羽主動發動襄陽和樊城之戰,先后戰勝曹仁和于禁,曹魏孤軍死守樊城后,曹操聽從司馬懿的建議聯合東吳一起夾擊關羽,讓關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接著呂蒙白衣渡江,偷荊州成功,徐晃大戰沔水,偷關羽成功,關羽在遭到接連打擊之后,迅速兵敗逃亡,再加上荊州南郡守將麋芳、傅士仁投敵讓關羽丟了去路,最終被困在麥城。身邊僅剩下數十騎的關羽往益州突圍之際,于臨沮遭到吳將馬忠的伏擊,被生擒活捉,于公元220年初被殺。
第二個:張飛
與關羽一樣,張飛與關羽劉備桃園三結義是一對異姓兄弟,三人感情也十分不錯。張飛同關羽類似同萬人敵角色,在大戰呂布,大戰馬超中都有不俗的表現。張飛在劉備入川之后也跟隨劉備,為劉備入川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入川之戰擊敗了巴郡太守嚴顏,巴西之戰中擊敗了魏國名將張郃。
此后關羽被斬殺,張飛和劉備不顧百官勸告執意討伐東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江州,但是張飛在出兵前對士兵不體恤,犯了點小錯就鞭打士兵,以至于張飛和士兵之間的關系非常差。在鞭打張達、范強二人后,張飛在睡覺之際被二人殺害,首級送往江東,被害于蜀漢章武元年(221年)。
第三個:黃忠
黃忠老當益壯,有萬夫不當之勇,出場就大戰關羽,隨后跟隨劉備平定了荊州地區。在劉備入川之際黃忠成了劉備帳下主要將領,為劉備入川立下了戰功被授予討虜將軍。隨后漢中大戰黃忠一戰成名斬殺了魏國西線大將夏侯淵,導致曹魏震動。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出兵伐吳,因黃忠年老不用而改用張苞關興等人,黃忠因此不服。于是單槍匹馬出戰遇到關羽的仇人潘璋,因急于給關羽報仇中了埋伏,被馬忠射中逃回營地,最終失血過多而死,死于公元221年。
第四個:馬超
馬超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悲情人物,其父親馬騰被曹操殺害之后起兵反曹,曾經殺得曹操狼狽逃竄,差點喪命了。后來有人反叛馬超導致馬超家全部被殺害,僅和其堂弟馬岱逃出來,慘遭滅門的馬超先逃亡漢中,后來轉投劉備,成為劉備旗下的一員戰將。
馬超轉投劉備后幫助劉備拿下益州,此后在漢中爭奪中的發揮平平,劉備稱帝之后封馬超為涼州牧,驃騎將軍。此后馬超幫助魏延守漢中,讓少數民族不敢進犯。后曹魏五路攻蜀,馬超一夫當關嚇退一路大軍。馬超因有心結未能解開,滅族之仇恨未能報仇,以至于早早去世,死于公元222年。馬超在臨終前,讓他的堂弟馬岱繼承了他的爵位。
第五個:趙云
趙云是早期跟隨劉備的主要將領之一,也是五虎將中最后一個去世的人。趙云脫離公孫瓚后,跟隨劉備東征西戰,一直是劉備旗下的主要將領。在長坂橋上的七進七出證明趙云武藝高強。在隨后的益州、漢中之戰中,趙云也是屢立奇功,是劉備稱帝的功臣之一。趙云而且心向漢室,劉備伐吳期間趙云屢次勸阻,頗有全局觀的一個將領。
劉備死后趙云跟隨諸葛亮北伐,成為五虎上將中唯一能參加北伐的將領。北伐期間趙云擔任先鋒,力敵韓德父子仍有萬夫不當之勇。但畢竟年齡已大,趙云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去世,死于公元二二九年,是五虎將里唯一一個壽終正寢的。
從三國演義中來看,五虎上的死亡順序是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和趙云,其中關羽兵敗被殺,是第一個死的,張飛被部將殺害,黃忠中計被射殺,馬超久病成疾,年僅47歲,英年早逝,唯獨趙云自然死亡,是最后一個死的。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的最終結局。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主,不代表正史。)公益成語:www.blwype.cn
8. 威震逍遙津的武將為啥會被一員小將射殺?
張遼,字文遠,曾為呂布手下八健將之一,在呂布殞命白門樓后,歸順曹操,后成為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首。他曾和李典、樂進兩人守衛合肥,恰逢孫帶領十萬大軍來。此時敵眾我寡,張遼分析形勢,采取主動出擊的辦法,于逍遙津埋伏,大破孫十萬大軍,差點將孫生擒活捉,詳情如下。
樂進與孫先鋒甘寧對戰,戰不數合,詐敗而走將孫大軍引入逍遙津北,張遼從左邊殺來,李典從右面殺來,圍攻孫。孫從沒見過如此大陣仗,頓時驚慌失色,身邊只有凌統手下三百余騎,自然不是張遼軍隊的對手。孫在凌統的死戰掩護下,這才縱馬跳過河流,逃得一命。
凌統身中數槍,手下三百精兵,都被張遼殺死。猛將呂蒙、甘寧也被張遼殺得膽戰心驚,只有逃命的份。在逍遙津之戰后,江東無論男女老少,只要聽到張遼之名,人人害怕,就連小孩子,只要聽到張遼之名,也不敢啼哭。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凌統所領三百余人,盡被殺死。統身中數槍,殺到橋邊,橋已折斷,繞河而逃。孫在舟中望見,急令董棹舟接之,乃得渡回。呂蒙、甘寧皆死命逃過河南。這一陣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然而,令江東眾人人人害怕的張遼,卻是死于一個小將手里,被小將一箭射殺。這是怎么怎么一回事呢?
夷陵之戰后,東吳和蜀漢各派使者來往,恢復聯盟,重歸于好。魏文帝曹丕聽說后,認為吳蜀聯盟,肯定會討伐曹魏,于是先下手為強,準備討伐東吳。他以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起水陸軍馬三十余萬,討伐東吳孫。
由于曹丕盲目討伐東吳,沒防備蜀漢。蜀漢已經和東吳言歸于好,一方有難,另一方肯定會支援。曹丕攻打東吳,蜀漢派出趙云兵出陽平關,準備奪取長安。曹丕聽到這個消息,頓時驚慌失色,準備撤兵。
他在撤兵時,被東吳士兵追殺,戰死、淹死者無數。就連曹丕的龍舟也被點燃了,他只能棄了龍舟,登上小船來到岸上。這時,東吳小將丁奉帶領一支軍隊殺來。在這關鍵時刻,張遼急拍馬來迎,保護曹丕,卻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翻身落馬。
幸好徐晃救了張遼,一同保護著魏文帝曹丕逃走,軍隊損失慘重。馬匹、車仗、船只等軍資器械都被東吳孫韶、丁奉得到了。回到許昌,張遼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將其厚葬。一代戰神張遼,沒有死在其他名將手里,卻死在了東吳名不見經傳的丁奉手里。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著。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
丁奉,字承淵,在孫活著時,名不見經傳,只是一員普通戰將,以驍勇善戰聞名。他常和徐盛并肩作戰,為東吳南征北戰。在孫死后,丁奉逐漸嶄露頭角。如在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中,丁奉“雪中奮短兵”,大破魏軍,奪取東興大捷。吳景帝孫休時期,臣孫綝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丁奉設計將其除去,還政于皇帝。此后,丁奉因功被封為大將軍、徐州牧。這時的丁奉才成為大將。
結語
張遼從跟隨呂布,直到歸順曹操,再跟著曹丕作戰,立下無數功勞,不知道流了多少血,受過多少次傷,都沒事。如果張遼死在關羽、張飛、趙云等名將的手上,他也沒什么遺憾,沒想到卻死在了東吳小將丁奉的箭下,真是天意弄人。這是演義中,張遼的結局。內容來自www.blwype.cn
9. 七擒孟獲的原文
原文:
諸葛亮率軍至南中,所戰皆捷。聞有孟獲者,為夷漢所服,于是令生致之。既得,亮使觀營陣,曰:“此軍如何?”獲對曰:“向不知虛實,故敗。今蒙使觀營陣,若止如此,定能勝!”
亮笑,心知獲尚不服,縱之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欲釋獲。獲曰:“天下威,南人不復反矣。”于是亮進軍,南中平。
譯文:諸葛亮帶領軍隊到了南方的中部,凡打仗的都勝利了。聽說有叫孟獲的人,是南蠻人所信服的。因此下命令使他生著到來。已經成功了,諸葛亮使他參觀漢軍的兵營陣列,說:“這些軍隊怎么樣?”
孟獲回答說:“以前不知道虛實,因此失敗。現在蒙您的恩使我觀看兵營陣列。只是這樣,一定可以勝利!”諸葛亮笑,心里知道孟獲還不服,放了他使他繼續作戰。七次放了七次活捉。但諸葛亮還想放了孟獲。孟獲說:“漢軍威鎮天下,南方人再不反了。”于是諸葛亮進軍,南方平定。
出處:出自西晉陳壽《三國志》中的《諸葛亮七擒孟獲》。
擴展資料
事件結果
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要孟獲心服口服。因此便笑著將他放走再戰。
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后,仍要繼續放他走。(關于七擒七縱的具體過程在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孟獲及其他土著首領終于對諸葛亮徹底信服了,不肯離去,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您代表著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會再反叛了。)”
于是帶領蜀漢大軍到滇池,與諸葛亮盟誓,蜀軍成功平定南中。
孟獲后來遷為御史中丞。蜀軍歸還后,因諸葛亮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慣例,采取“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馬忠、呂凱等人采取懷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當地少數族的上層分子,此后南中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叛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擒孟獲摘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10. 諸葛亮治蜀中的一擒一縱的擒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擒孟獲。 一擒一縱: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后,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張翼兩路追趕,王平、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么能叫人心服?”諸葛亮也不勉強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來自www.blwype.cn
11. 什么擒什么捉的成語
擒什么捉的成語 :擒龍捉虎、生擒活捉、捉虎擒蛟擒龍捉虎 [qín lóng zhuō hǔ ] 基本釋義擒住老虎捉拿蛟龍。比喻降伏強敵,本領高強。出 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7回:“要圖定國安邦計,預備擒龍捉虎人。”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2. 完顏宗弼的女婿龍虎大王在哪次戰役中被宋軍活捉?
建炎四年三月,金軍滿載搶劫而來的金銀財寶,撤至平江(今江蘇蘇州)一帶。然而,宋將韓世忠已率八千水軍屯于鎮江焦山,截斷了金軍渡江北歸的去路。入夜,完顏宗弼到鎮江金山龍王廟附近偵察地形,準備由此渡江北歸,結果遇到韓世忠伏兵的擊,幾乎被俘。第二天,兩軍在江中大戰。韓世忠親率將士與敵接戰,他的夫人梁紅玉則登上指揮艦的高臺,擊鼓指揮戰斗。激越的鼓聲不僅準確地傳達出作戰命令,而且極大地振奮了將士的士氣。宋軍將士爭先奮戰,按著指揮命令不間斷地向敵艦發起攻擊。韓世忠率領的戰艦則根據梁紅玉旗之所示,直沖完顏宗弼的座船。金兵由此大亂,激戰中,完顏宗弼的女婿龍虎大王被宋軍生擒活捉。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3.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中:第一次被捉,孟獲為什么不服氣?
1、原因 孟獲認為是諸葛亮故意設計誘惑自己上當才被捉,認為自己是被諸葛亮所騙,并不是正面戰場被捉,因而不服氣。原文如下: 獲曰:“山僻路狹,誤遭汝手,如何肯服!”孔明曰:“汝既不服,吾放汝去,若何?”獲曰:“汝放我回去,再整軍馬,共決雌雄;若能再擒吾,吾方服也。” 譯文:孟獲說:“山路狹窄才使我被你們捉住,這怎么能讓我信服!”孔明說:“你既然不服氣,那我就放棄回去怎么樣?”孟獲說:“你放我回去,帶我重新整頓好軍隊再來和你一決雌雄;如果你還能抓住我,我才服你。” 2、人物簡介 孟獲是中國三國時期南中一帶少數民族的首領,曾經起兵反叛蜀漢,后來被諸葛亮七擒七縱并降服。《三國志》本傳中并未記載孟獲其人,他的相關事跡僅在《漢晉春秋》和《襄陽記》等史籍中有記載,小說《三國演義》中也對“七擒孟獲”的故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內容來自www.blwype.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