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攻”「大舉進攻」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大舉進攻”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大舉進攻的意思是什么、中國沒有很強的導彈防御系統,一旦美國大舉進攻中國,中國用什么方法攔截美國的導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威脅南京的事件是什么 A九一八事變 B西安事變 C盧溝橋事變 D八一三事變、甲隊在最后一分鐘大舉進攻乙隊。被乙隊斷球反攻,最終攻破甲隊大門 這個病句怎么改?、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離延安是在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 ) A.山東解放區 B.中原解放區 C.陜甘、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大舉進攻上海的歷史事件是什么、張昭作為東吳老臣為何在曹操大舉進攻東吳時總想投降?馬超為父報仇大舉進攻失了潼關主要的責任在誰大舉進攻的舉是什么意思?國民黨大舉進攻陜甘寧邊區的目的是什么姜維曾經9次大舉進攻魏國,為何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大舉進攻”的詞條資料
2:大舉進攻的意思是什么
3:中國沒有很強的導彈防御系統,一旦美國大舉進攻中國,中國用什么方法攔截美國的導彈?-
4: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威脅南京的事件是什么 A九一八事變 B西安事變 C盧溝橋事變 D八一三事變
5:甲隊在最后一分鐘大舉進攻乙隊。被乙隊斷球反攻,最終攻破甲隊大門 這個病句怎么改?
6: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離延安是在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 ) A.山東解放區 B.中原解放區 C.陜甘
7: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大舉進攻上海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8:張昭作為東吳老臣為何在曹操大舉進攻東吳時總想投降?
成語“大舉進攻”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dà jǔ jìn gōng
成語簡拼:DJJG
成語注音:ㄉㄚˋ ㄐㄨˇ ㄐ一ㄣˋ ㄍㄨ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反義詞:小打小鬧
成語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3回:“因吳佩孚此時目光,已從軍事移到政治方面,也不大舉進攻?!惫娉烧Z網:www.blwype.cn
成語解釋:大舉:重大的行動。大規模出兵,向敵方進攻
成語用法:大舉進攻作謂語、賓語;指大規模行動。
成語造句:敵人大舉進攻,紅軍奮起反抗
英文翻譯:attack in force
俄文翻譯:широкомасштáбный
成語“大舉進攻”的擴展資料
1. 大舉進攻的意思是什么大舉進攻釋義:大規模出兵,向敵方進攻 來自百度漢語|大舉進攻_百度漢語[拼音][dà jǔ jìn gōng][出處]民國通俗演義摘自www.blwype.cn
2. 中國沒有很強的導彈防御系統,一旦美國大舉進攻中國,中國用什么方法攔截美國的導彈?-
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報復性攻擊就行了。而且,現代戰爭沒有大規模一說,一旦局部戰爭失利,核武器就要上場了,就會演變為全面核戰爭。在核戰爭狀態下,導彈欄不攔無所謂,當年美蘇爭霸時期,就有所謂”末日計劃“就是把核武器漫無目的亂扔出去,到時候全球環境污染、形成核冬天,誰都別活了摘自www.blwype.cn
3. 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威脅南京的事件是什么 A九一八事變 B西安事變 C盧溝橋事變 D八一三事變
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威脅南京的事件是八一三事變。八·一三事變以后,日軍對上海的進攻直接威脅著蔣介石的統治中心南京,也威脅到英、美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這就使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增調軍隊,實行抗戰政策。從此,中國軍民發起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壯烈戰斗。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齋藤與藏駕車直沖軍用的中國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保安士兵擊斃,這一事件被稱為“虹橋機場事件”。以此為借口,8月11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向上海市長提出如下要求——中國方面的事件責任者謝罪,并處刑。限制停戰協定(地區內)內保安隊員人數、裝備、駐軍地點;撤除該地區內所有防御工事;設立監視以上實行的日支兵團委員會、力行取締排日抗日。來自www.blwype.cn
4. 甲隊在最后一分鐘大舉進攻乙隊。被乙隊斷球反攻,最終攻破甲隊大門 這個病句怎么改?
句式雜糅甲隊在最后一分鐘大舉進攻乙隊時,被乙隊斷球反攻,最終攻破甲隊大門(“甲隊??反攻”是被動句,“最終??大門”是主動句,兩個句子合在一起,主動句變為了“甲隊最終攻破甲隊大門”表意錯誤應去掉“被”或在“最終”前加上“乙隊”。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5.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離延安是在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 ) A.山東解放區 B.中原解放區 C.陜甘
C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史實,回顧已學知識可知1947年3月,國民黨調集大軍進攻陜北解放區,企圖聚殲中共軍隊。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之后西北野戰軍在青化砭蟠龍沙家店等戰役先后重創國民黨軍隊,國民黨軍隊對陜甘寧的重點進攻破產,由此可知C符合題意,故選C。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6.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大舉進攻上海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后,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于長期作戰,而在上海采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余人,宣布死傷4萬余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余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于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后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并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7. 張昭作為東吳老臣為何在曹操大舉進攻東吳時總想投降?
個人認為不是,張昭并沒有通曹,他只是不想打仗而已。因為他知道,東吳歸順曹操以后,東吳上下除了孫一家之外,其他的人仍然是可以繼續從事之前的官職,與之前無異。而他自己呢,自然也是如此,他不僅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還可以保住自己的事業,只不過是換了個主人而已,對他來說這根本不算什么。
當時的東吳老臣里面,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有如此想法,有一大半的人都是這種想法,他們在乎的才不是東吳到底在誰的手里。在孫手里還是在曹操的手里,跟他們沒有什么關系,因為他們只不過是一個朝廷的大臣而已,說實在一點,他們只不過是打工的,只要能夠有工作就行了,至于誰是老板,無所謂。
而且他們不想打仗的原因也是因為不想失去性命,因為一旦東吳和曹操開火的話,那勢必就會有傷亡,想想看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打敗,最后如果不是關羽放他一馬,估計就全軍覆滅了。所以說,張昭他們也不希望東吳會淪落到這個地步,因為如果東吳全軍覆滅的話,那估計像張昭這樣的老臣也是性命難保的。
其實沒法去批判張昭這樣的做法是對還是錯,因為在危險面前,所有人想到的都是自保,這本來就無可厚非,當然了,個人覺得張昭在當時是不會通曹的。另外那些主戰的武將們自然也是沒有錯的,他們誓死保衛東吳,這本來就值得贊頌。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8. 馬超為父報仇大舉進攻失了潼關主要的責任在誰
馬超
馬超為父報仇大舉進攻失了潼關主要的責任在馬超。因為歷史上是馬超造反在先,馬騰被殺在后,如果馬超不造反他父親就不會被殺。
當時馬超和曹操是很大的敵人,在他,造反之后,僅僅用了幾天的時間,也多了很多的城池占據了很重要的地方,這些形式對他是非常不利的,當時,大家都說,西涼的人非常,善于打仗,善于在馬上行走,所以他非常擔心,而曹操這邊確實很冷靜。
當他到達潼關之后,與敵軍對峙,聽說觀眾的援兵也在源源不斷的一直在進行,中原,他聽了之后就非常的高興,眾人都非常奇怪,認為潼關非常的難攻,大家都覺得非常冒險為戰爭捻一把汗,而曹操卻十分的高興,他說,關東地域遼闊,如果在征討,一定會用很長的時間,還不如一次性把它們都消滅了而且他們把部隊都,調到了這里來,說明他們的后方一定是非??仗摰模梦覀兛梢郧昂髪A起來消滅他們。
擴展資料:
馬超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人,馬騰的兒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馬超入京為官,但都被馬超拒絕。而后馬騰入京被封為衛尉,馬超就統領了馬騰的部隊。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治兵關中,馬超聯合關中諸侯韓遂等抵抗曹操,曾一度對曹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被曹操用離間計擊敗退走,而后聚攏部隊再次攻取隴上諸郡,失敗后依附漢中張魯。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9. 大舉進攻的舉是什么意思?
大舉進攻的舉,是指行動或動作。大舉,即重大的行動或大規模的行動。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0. 國民黨大舉進攻陜甘寧邊區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當時的GCD軍隊宣稱: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只為盡可能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所以蔣調整作戰方略,該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當時選擇的兩個點就是延安和山東,延安方面,毛率眾撤出,山東方面,給予蔣迎頭痛擊,著名的國軍黃牌師,整編第74師,全軍覆沒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11. 姜維曾經9次大舉進攻魏國,為何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將略之才!蜀漢政,命中注定就只能偏霸一方,關上門奔小康可以,出門奪天下是不可以的,劉備奪了益州,丟了荊州,等于既進了保險箱,又進了死胡同。諸葛亮的隆中對說得很清楚,要天下有變,而且要益州和荊州同時出兵才行,而且,益州,天府之國,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被崇山峻嶺包圍著,你人都出不去,怎么奪天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