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成語“仰()()詩”「仰而賦詩」

2025年07月28日成語大全5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仰而賦詩”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臨清流而賦詩什么詩、<<赤壁賦>>的翻譯、看圖賦詩一首,褒義的。、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記》的翻譯???、看圖賦詩一首,褒義的。、陶弘景丹陽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經史。覩 葛洪《神仙傳》,便有志于養生。每言仰 視青云白日,不以為遠。、賦詩一首我叫李為仰,是搞食用油加工的,自己知識有限,懇請高人賦詩一首,萬分感謝。“臨清流而賦詩”這首詩是什么?“臨清流而賦詩”這首詩是什么?松濤的《齊白石的人格》原文<<赤壁賦>>的翻譯求王羲之的《蘭亭詩》詳細譯文(在線等待)陶弘景丹陽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經史。覩 葛洪《神仙傳》,便有志于養生。每言仰 視青云白日,不以為遠。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賦詩,開創了恬淡自然的田園之風。《飲酒》一詩中表達“人閑逸而自在,山等

目錄索引:
1:成語“仰而賦詩”的詞條資料
2:臨清流而賦詩什么詩
3:<<赤壁賦>>的翻譯
4:看圖賦詩一首,褒義的。
5: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記》的翻譯???
6:看圖賦詩一首,褒義的。
7:陶弘景丹陽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經史。覩 葛洪《神仙傳》,便有志于養生。每言仰 視青云白日,不以為遠。
8:賦詩一首

9:我叫李為仰,是搞食用油加工的,自己知識有限,懇請高人賦詩一首,萬分感謝。

10:“臨清流而賦詩”這首詩是什么?

11:“臨清流而賦詩”這首詩是什么?

12:松濤的《齊白石的人格》原文

13:<<赤壁賦>>的翻譯

14:求王羲之的《蘭亭詩》詳細譯文(在線等待)

15:陶弘景丹陽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經史。覩 葛洪《神仙傳》,便有志于養生。每言仰 視青云白日,不以為遠。

16: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賦詩,開創了恬淡自然的田園之風。《飲酒》一詩中表達“人閑逸而自在,山

成語“仰而賦詩”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yang er fu shi
成語簡拼:YEFS
成語注音:˙一ㄤ ˙ㄦ ˙ㄈㄨ ˙ㄕ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解釋:仰頭歌唱作詩。

成語“仰而賦詩”的擴展資料

1. 臨清流而賦詩什么詩
出自宋代林正大所作【括賀新涼】原文 蘭亭當日事。有崇山、茂林修竹,群賢畢至。湍急清流相映帶,旁引流觴曲水。但暢敘、幽情而已。一詠一觴真足樂,厭管弦絲竹紛塵耳。春正暮,共修禊。惠風和暢新天氣。騁高懷、仰觀宇宙,俯察品類。俯仰之間因所寄,放浪形骸之外。曾不知、老之將至。感慨舊游成陳跡,念人生、行樂都能幾。后視今,猶昔爾。陶淵明歸去來: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途,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尊。引壺觴以自酌,盼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游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遠。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予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畫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邱。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喜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哉!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溪疑!望!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2. <<赤壁賦>>的翻譯
前赤壁賦的全文翻譯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于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在江面上)無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訴,余音在江上回蕩,絲絲縷縷繚繞不絕。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飲泣。
蘇氏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東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喜笑顏開,更換杯盞重新飲酒。菜肴果品都被吃個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
后赤壁賦(蘇軾)[原文及翻譯]
原文如下: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①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注①:“讒”應為“山”旁。】
翻譯如下: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3. 看圖賦詩一首,褒義的。
山高草木深,葉綠君瀟灑,乾坤往此處,望何處,天下第一江山。來自www.blwype.cn
4. 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記》的翻譯???
譯文  我因為獲罪而遭貶,乘船南游,在吳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里。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得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不能辦到。   一天路過學宮,向東看到草樹郁郁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城里。循著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遺跡。我喜愛,來回地走,于是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筑亭子,叫“滄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影子在門窗之間交錯相接,尤其是在有風有月的時候更宜人美麗。   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灑脫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人跡罕至,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得到了休息,心靈得到了凈化;看到的、聽到的沒有邪惡,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會受外物影響而感動。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排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為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于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鉆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超脫了。附:原文  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南游,旅于吳中,始僦[19]舍以處。時盛夏蒸燠[20],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1]郡學[2],東顧[3]草樹郁然,崇阜[4]廣水,不類[5]乎城中。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6]之南,其地益[7]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8]有國,近戚孫承佑[9]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埼[10],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11]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12]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13]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18]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14]勝焉。 注釋  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為五代時吳越廣陵王元璙的花園,在園內建滄浪亭,后以亭名為園名。五代末此處為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北宋慶歷年間為詩人蘇舜欽購得。后代人在它的遺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樸素簡潔的語言,自然流暢的筆調,記述了滄浪亭演變的始末。    [1]過:拜訪   [2]郡學:蘇州府學宮,舊址在今蘇州市南,滄浪亭就在其東面   [3]顧:看   [4]崇阜:高山   [5]類:像   [6]杠:獨木橋   [7]益:更加   [8]錢氏:指吳越王錢镠   [9]孫承祐:吳越王錢俶的小舅子,任節度使,鎮守蘇州,在蘇州大建園亭   [10]北碕:北邊曲岸上   [11]川:水流   [12]則:于是   [13]斯:這   [13]以為:認為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5. 看圖賦詩一首,褒義的。
山高草木深,葉綠君瀟灑,乾坤往此處,望何處,天下第一江山。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6. 陶弘景丹陽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經史。覩 葛洪《神仙傳》,便有志于養生。每言仰 視青云白日,不以為遠。
他常常對人說:“仰觀青云白日所顯現的天象,離我歸隱山林修仙養道的時日不遠了。”陶弘景起初官拜宜都王侍讀,后來改遷奉朝請,這是一個閑職,定期參加一些朝會了事。齊武帝永明年間,陶弘景辭去官職歸隱茅山。茅山有個金陵洞,洞長環回一百五十余里,又叫華陽洞天,內有三茅司命的府廟,因此當時人叫它茅山。由這個洞名,陶弘景自號為華陽居士。此后,凡有記載他的書文,都用華陽居士這個稱謂。陶弘景隱居茅山,就象士大夫以能參加古代圣賢的禮教玄晏為榮、葛洪懷抱木皮守持本真一樣。陶弘景不但有林樂之好,而且尤為喜愛著書立說。晉紳庶士中仰敬他的人很多,有的不遠千里來拜謁他求道。陶先生曾說:“我讀修煉以外的雜書不到萬卷,同時也讀有關修仙成道的書,當小小的研究吧。”齊高祖問詢陶弘景:“卿歸隱泉林,山中有什么東西那么吸引著你啊?”陶弘景賦詩作答。詩中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齊高祖讀詩后,非常贊賞陶弘景。本內容來自www.blwype.cn
7. 賦詩一首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8. 我叫李為仰,是搞食用油加工的,自己知識有限,懇請高人賦詩一首,萬分感謝。
誠意油郎(藏頭詩)李花無言自芳菲為謝春風酒一杯仰首問天心無愧誠意油郎占花魁李花無言:《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花魁句:見賣油郎獨占花魁。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9. “臨清流而賦詩”這首詩是什么?
“臨清流而賦詩”這首詩是出自宋代林正大所作《括賀新涼》
這句話的意思是:臨近清流而作詩。
原文:
蘭亭當日事。有崇山、茂林修竹,群賢畢至。湍急清流相映帶,旁引流觴曲水。但暢敘、幽情而已。一詠一觴真足樂,厭管弦絲竹紛塵耳。春正暮,共修禊。
惠風和暢新天氣。騁高懷、仰觀宇宙,俯察品類。俯仰之間因所寄,放浪形骸之外。曾不知、老之將至。感慨舊游成陳跡,念人生、行樂都能幾。后視今,猶昔爾。
陶淵明歸去來: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途,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尊。引壺觴以自酌,盼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游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遠。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予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畫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邱。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喜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哉!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溪疑!
作者簡介:林正大(約1200年前后在世),宋代詞人。字敬之,號隨庵,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慶元前后在世。開禧中(1206年)為嚴州學官。其好以前人詩文,檃栝其意,制為雜曲,因此被稱為宋代最為“業”的檃栝詞人。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10. “臨清流而賦詩”這首詩是什么?
“臨清流而賦詩”這首詩是出自宋代林正大所作《括賀新涼》
這句話的意思是:臨近清流而作詩。
原文:
蘭亭當日事。有崇山、茂林修竹,群賢畢至。湍急清流相映帶,旁引流觴曲水。但暢敘、幽情而已。一詠一觴真足樂,厭管弦絲竹紛塵耳。春正暮,共修禊。
惠風和暢新天氣。騁高懷、仰觀宇宙,俯察品類。俯仰之間因所寄,放浪形骸之外。曾不知、老之將至。感慨舊游成陳跡,念人生、行樂都能幾。后視今,猶昔爾。
陶淵明歸去來: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途,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尊。引壺觴以自酌,盼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游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遠。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予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畫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邱。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喜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哉!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溪疑!
作者簡介:林正大(約1200年前后在世),宋代詞人。字敬之,號隨庵,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慶元前后在世。開禧中(1206年)為嚴州學官。其好以前人詩文,檃栝其意,制為雜曲,因此被稱為宋代最為“業”的檃栝詞人。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1. 松濤的《齊白石的人格》原文
齊白石的人格 ■松濤 ①一代國畫大師齊白石,不但藝術成就為世人所嘆服,而且人格也別具魅力,其傲,其癡,其謙,堪稱三絕。 ②齊白石傲,傲如古松。 ③在近代,畫而優則仕的人屢見不鮮。但先生傲骨一身,恥于從俗。不僅自己布衣一生,還刻了一方“白石書屋不出公卿”的印來儆戒子孫不要混跡官場。 ④先生出身農家,早年靠做木工維持生計,所以常遭人輕視。34歲那年作客胡沁園家中,胡家有位門客丁拔貢擅長治印,先生求他賜印一枚,丁拔貢因瞧不起這個出身寒微的畫匠而婉言拒絕,先生遂傲然不復再求,回家買了印泥,又揀回石頭一擔,照著一本借來的《二金碟堂印譜》, 磨了刻,刻了磨,弄得房間里石漿滿地,無處落足。先生也許沒想到,自己這一傲,竟傲出了個治印高手。 ⑤齊白石癡,癡如頑石。 ⑥先生喜歡畫螃蟹,也非常喜歡吃螃蟹。一日與家人吃飯,先生忽然停箸,斂氣凝神地盯著盤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見狀驚問何故,先生如夢方醒,一邊把蟹腿指給夫人看, 一邊眉飛色舞地說:“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滾圓,我輩畫蟹,當留意。”夫人素知他癡,也懶得去數落,罰他吃一只螃蟹了事。 ⑦先生讓弟子侍畫于側,常出其不意地考問:“蝦背從第幾節彎起”,“螳螂翅上的細筋有多少根”,“牡丹的花蕊和菊花的花蕊有什么區別”等諸如此類怪問題,弄得眾弟子往往手足無措,先生卻娓娓而談,如數家珍。 ⑧齊白石謙,謙如空谷。 ⑨同行相輕,是文人的通病。先生雖然譽滿華夏,但對前輩畫家和同輩畫家都非常恭謹,顯示了一位大師,一位長者應有的謙遜風范。 ⑩先生作畫,師古而不拘古意,主張“下筆要我有我法”,但他對先輩畫家的成就卻深表景仰,尤其推崇徐渭(號青藤),朱耷(號雪個)和吳昌碩三人,曾賦詩說: 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 我愿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輪轉來。 11先生對同時代的畫家也尊重有加,他常以一句話來自律:“勿道人之 ,勿說己之長,人罵之一笑,人 之一笑。”正是這種謙遜和寬容,使先生和同時代的許多畫家保持著深厚的友情和藝術上的取長補短。30年代中期,某記者造謠說先生看不起徐悲鴻,認為徐悲鴻只不過到國外鍍了層金而已。先生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對人說:“悲鴻是我多年的知己,他畫人畫馬冠絕當世,我佩服之至!” 12先生的傲,使他 ;先生的癡,使他 ;先生的謙,使他 。如果先生沒有這人格上的三絕,又怎能成為集詩、書、印、畫四絕于一身的巨擘呢?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2. <<赤壁賦>>的翻譯
前赤壁賦的全文翻譯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于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在江面上)無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訴,余音在江上回蕩,絲絲縷縷繚繞不絕。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飲泣。
蘇氏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東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喜笑顏開,更換杯盞重新飲酒。菜肴果品都被吃個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
后赤壁賦(蘇軾)[原文及翻譯]
原文如下: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①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注①:“讒”應為“山”旁。】
翻譯如下: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摘自www.blwype.cn
13. 求王羲之的《蘭亭詩》詳細譯文(在線等待)
第一章寫舉行蘭亭宴集時的心情——為宇宙運化而感嘆。
“悠悠”四句是說宇宙運轉永無止息,萬物的陶甄變化、倏去倏來都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參與和控制。“大象”,用《老子》四十一章“大象無形”語,這里可理解為冥冥中支配宇宙的根本力量,也可理解為宇宙萬物的總體。這四句是議論,也是為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而慨嘆。
古代哲人面對神秘、永恒的宇宙運化,早已激起探究的欲望:驅遣這偉大運轉的力量到底是什么?這林林總總的一切,到底有沒有個頭緒?誰能說出個究竟?漢代天人感應之說,認為有意志、有情感的“天”,便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宗主,魏晉玄學否定了這種看法,而其本身又有種種派別。何晏、王弼提出“以無為本”,說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據就在萬物之中,其名曰“無”。但“無”是什么?它沒有任何具體性質,抽象而又抽象,普通人看來實在玄妙難測。向秀、郭象則說萬物都自然而然地產生、運化,并沒有什么力量在那里支配驅策。“宗統竟安在”之句正反映了漫長歷史時期內人們的哲理思索,當然也包含著詩人自身的困惑和感喟。
詩人之所以感嘆,是因為人永遠也無力對抗這偉大的運化。那么該怎么辦呢?詩人說該“即順”、“任所遇”。“順”是《莊子》中的概念。《大宗師》:“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變化是永恒的,而“得”“失”則是暫時的,都與一定的時間相聯系:當某一時刻來臨時有所得者,必然順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人們對此既無能為力,便“但當順之”(《莊子·天運》注),當以“無心”的態度泰然處之,“無心而無不順”(同上《齊物論》注)。如果“有心”,那就會為利害得失糾纏怨苦,不得安寧。詩人的結論是:對此暮春煙景,還是不要傷時嘆逝吧,還是該通遙自得,呼朋嘯侶,一起來欣賞這大好春光。這也就是他與友人宴集的動機所在。
第二章寫觀賞山水群品,獲得神暢理得之趣。
“寄暢在所因”,承上一章末二句而言。因即依、順之意。不僅要做到隨遇而安,還要隨遇而樂,有意識地隨其所遇而求暢神之趣。觀賞大自然自是其重要途徑之一。“仰望”二句,即《蘭亭序》中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由此正可“極視聽之娛”,自由地從造物者之無盡藏中獲取精神的愉悅。
而當此仰觀俯察之際,詩人同時也在悟“理”。原來在晉宋人眼中,山水“質有而趣靈”(宗炳《畫山水序》語),而此靈趣又與宇宙之理交融而不可分,山水原是“道”、“理”的體現。因此,對于大自然的審美觀照,同時也就是哲理的領悟。故曰“寓目理自陳”。這種領悟當然帶著直覺甚至神秘的意味,正與那“妙處難與君說”的審美愉悅的獲得相似。
“大矣造化功”以下四句便是詩人所悟之理。“群籟”,指詩人耳聞的大自然中種種音響,亦喻群品、萬物。《莊子·齊物論》以山林群籟為喻,說明萬物雖千差萬別,但都自然而然,“道通為一”;在“道”的面前它們都是齊同、平等的。“萬殊莫不均”之說就是受此種觀點影響。深受《老》《莊》薰陶的詩人,看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燦爛的春陽之下,平等地享受著造物的恩惠,那么生動繁復,又那么和諧統一,自然很容易涌起一種萬物均齊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為平等的一員回歸到這無限和諧之中,與萬物相親,“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故曰“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詩人融入忘懷物我的無差別境界之中,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審美的。與王羲之同時的簡文帝入華林園,說:“不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世說新語·言語》)也是類似的感受。
第三章歌詠與會者具有托心于《老》《莊》的共同志趣。
“莫非齊所托”,意謂與會者有共同的精神寄托,即《老》《莊》玄理。“造真”之“真”,指宇宙的真諦妙理。“玄根”用《老子》六章語:“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老子將天地萬物的產生,喻為一位偉大母親的誕育;這里即指萬物之所由生存、發展的玄妙根由。“涉世若過客”喻人生短促。《莊子·齊物論》說人不該憂懼死亡;懼怕死亡者好比是少小離家客游而不知歸返一樣。當然死之悲哀究竟難以擺脫,故“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漢代《古詩》)之慨屢見于吟詠。王羲之于此也是欲超脫而又不能。他還是只能以安時處順、隨順自然自解。“前識”二句即表明此種心情。前識,遠見卓識,語出《老子》三十八章。《老子》認為世人所謂“前識”,用盡機巧之心,實乃“道之華而愚之始”,因為它違背“自然”的原則。王羲之此處說不企羨聰明卓識,要緊的是“體道”,即聽任自然的化遷。那樣方能心境空明,不生煩惱。“虛室是我宅”便是說,追求心之清明,乃是我們的依歸。“虛室”指心,《莊子·人間世》有“虛室生白”之語。
“遠想”四句,歌頌與會諸人的交游乃是體道之交。詩人另有一首四言《蘭亭詩》云:“詠彼舞雩,異世同流。”指《論語·先進》所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之事,所懷想的是孔門師弟。當時與會者詩中也多有尚想古人之意,或仰莊周,或懷巢、許。“何必謝曩昔”,言我等今日之游亦不讓古人。“相與無相與”用《莊子》語。《莊子》說體道者的交往與世俗不同。他們如“魚相忘乎江湖”那樣,“相忘乎道術”,所謂“君子之交淡若水”(《山木》);因此說是“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大宗師》)。這種交往自亦不拘形跡,不拘守世俗禮教,故云“形骸自脫落”。
第四章仍述體道以求心境安寧之意,且描寫聚會之樂。
“鑒明”二句用《莊子》語。《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又《齊物論》注:“凡非真性,皆塵垢也。”詩人意謂當不斷祛除性靈中不合自然之道的東西,不然鄙吝之心即利害、得失、生死種種糾纏又將復生。這些糾纏如同桎梏,系因違背天道(即自然之道)而生,乃天之所加,故稱“遁天之刑”(《莊子·養生主》)、“天刑”(同上《德充符》)。解脫之法,當“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忘懷得失,泯滅物我。這固然不易,而美酒三杯,倒也有助于進入此種無差別境界呢。“方寸”指心。心靈須無所滯礙,無所執著,則矜持浮躁之氣自可消釋。
“雖無”以下數句寫聚會之樂。左思《招隱》:“雖無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言自然山水之樂勝過人為的音樂,此用其意(后來梁昭明太子亦曾詠左思這兩句詩)。《蘭亭序》云:“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也正與此呼應,王羲之這一意念還與他將蘭亭會比照西晉石崇的金谷盛會有關,石崇《金谷詩序》說到過“琴瑟笙筑”、“鼓吹遞奏”之樂。“詠言有余馨”不僅指賦詩,清談析理也可稱“詠”。清談也正是晉宋士人生活中重要內容,是他們娛悅心意的重要手段。“取樂”二句,是說按莊子齊同萬物的思想,一朝與千載并無區別,則自亦無須為今日良辰之短暫而惆悵了。
第五章呼應首章,再次致慨于新故變遷。
“合散”句說萬物變遷乃恒久之至道,人之生死亦然:“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修短定無始”,無始即無始無終。具體的人或物有其或長或短的存在期限,但從“道”的觀點看來,生并非起始,死亦非終結。因為死只是化為異物而已,它恰是另一形態的物的新生;人生雖“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但“道”則無始無終。此即《莊子·秋水》所謂“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話雖如此,但當此時節變換之際,敏感的詩人仍極易發生新故之感,“造新”二句即抒發此慨。詩人于此是很自覺的,他在別處也說過:“新故之際,致嘆至深。”(見《法書要錄》卷十)生死使人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神奇倏忽化為塵滓,也是叫人難以釋懷的。此恨綿綿,唯以“推理”(老莊之理)以消釋之。但結尾說立言不朽,卻仍流露出企求永存的愿望。“河清非所俟”即人壽短促之意。(用《左傳》襄公八年語:“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生命是短促的,但企求聲名的不朽。“言立”指會上賦詩而言。《金谷詩序》已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與會者官號、姓名、年紀,并寫其詩,以貽后人。蘭亭賦詩,同樣有此意圖。
總觀全詩,以感時念逝、舉行宴集發端,以賦詩立言、企求永恒結尾,其主旨在于以《老》《莊》玄理排遣生命流逝的愁懷。全詩和平沖淡,恰與《蘭亭序》斥《莊子》“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慷慨激烈相反。詩、序并觀,便可見出詩人內心沖突之尖銳:既要以《老》、《莊》散愁,又覺得《老》《莊》虛妄不實;雖明知其虛妄,仍不能不借重于彼。“豈不痛哉!”
(先湊合用一下= =)
http://www.erxingyuan.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7 的第四自然段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4. 陶弘景丹陽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經史。覩 葛洪《神仙傳》,便有志于養生。每言仰 視青云白日,不以為遠。
他常常對人說:“仰觀青云白日所顯現的天象,離我歸隱山林修仙養道的時日不遠了。”陶弘景起初官拜宜都王侍讀,后來改遷奉朝請,這是一個閑職,定期參加一些朝會了事。齊武帝永明年間,陶弘景辭去官職歸隱茅山。茅山有個金陵洞,洞長環回一百五十余里,又叫華陽洞天,內有三茅司命的府廟,因此當時人叫它茅山。由這個洞名,陶弘景自號為華陽居士。此后,凡有記載他的書文,都用華陽居士這個稱謂。陶弘景隱居茅山,就象士大夫以能參加古代圣賢的禮教玄晏為榮、葛洪懷抱木皮守持本真一樣。陶弘景不但有林樂之好,而且尤為喜愛著書立說。晉紳庶士中仰敬他的人很多,有的不遠千里來拜謁他求道。陶先生曾說:“我讀修煉以外的雜書不到萬卷,同時也讀有關修仙成道的書,當小小的研究吧。”齊高祖問詢陶弘景:“卿歸隱泉林,山中有什么東西那么吸引著你啊?”陶弘景賦詩作答。詩中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齊高祖讀詩后,非常贊賞陶弘景。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5.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賦詩,開創了恬淡自然的田園之風。《飲酒》一詩中表達“人閑逸而自在,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組詩共二十首,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詩表現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后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讀者喜愛它,不僅僅因為它語言淺近,結構巧妙,寫景如畫,意境高遠,還由于它所蘊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對“心為行役”的“物化”.詩的前四句袒露了詩人能夠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遠地自偏”,后六句寫隱逸生活的樂趣,表現了詩人棄官歸田后遠離塵世,醉心田園的情志,這其中既有不滿現實、潔身自好的一面,同時也流露出回避矛盾、與世無爭的消極情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結廬”,建造房屋;“人境”,人們聚集的地方;“車馬喧”,車馬的喧鬧,意味著上層人士間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間的各種紛繁雜塵.詩人將住所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囂聲.詩人緊接著就有了一問:“問君何能爾”?你如何能夠做到這樣呢?爾,代前句;然后自問自答“心遠地自偏”.“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義是遠離俗世,深層意義則是指超脫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句為全篇之骨;’地自偏’:覺居處僻靜.這句詩將詩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態度明言道出,一個歸隱之士的高雅情志躍然紙上.它告訴讀者,詩人的心靈超然凈化,使車馬喧鬧的環境也因之幽靜僻遠了,詩句涵蘊著深刻的哲理.“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同時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個為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這四句借眼前之物,談人生哲理.于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其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轉折,造成懸念,類似“拗救”.第三句借勢發問,第四句給出答案,四句渾然一體,以致于以造語奇險著稱的忘安石都稱贊說:“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寫詩人之所為與所見,詩人所見乃’菊’,風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為詩人內心情致的物象;詩人所為乃是在自己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間見其高潔的情致.范成大說:“名勝之士未有不愛菊者,到淵明尤甚愛之.”(《范村菊譜序》)淵明愛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麗,所謂“秋菊有佳色”,還因為“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赴籬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時菊也是詩人高風亮節的象征,正如蘭之于屈原,梅之于陸游一樣,都有著特殊的機緣.“悠然見南山”既可解為“見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釋為“悠然地見到了南山”.“悠然”不僅于人,也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見’:居心于有意無意之間的一瞥,反射出詩人超脫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閑心情.還有一種本將“見”字寫作“望”字,蘇東坡認為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因為“望”于有意識地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見南山”就好似在一種無意識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簾.[2]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相伴飛返回巢,歸隱山林.寫出了詩人’悠然’所見之景,體現了詩人寧靜恬淡的主觀心境.這四句不僅寫出了詩人無意見山、心與物遇而進入物我兩忘的情態;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圖境,把主體的情感化為客觀的景物.難怪明人謝榛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二句是對全詩的總結.’此中’,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這是全篇之髓.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邏輯的語言卻無法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詩人在物我兩忘和同構中領悟到了一種’忘言’的’真意’,這無非是在告訴讀者:你們看,這歸隱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為官,去為’五斗米’折腰?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莊哲學的痕跡,也可以讓人感悟到后世禪宗大徹大悟的意味.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提示了全詩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是全詩的點睛之筆.
這首詩既抒發了歸隱生活的悠閑恬靜的欣悅,又蘊含著詩人對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說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如:“結廬在人境”是寫景,“而無車馬喧”是抒寫超脫塵世的感受,是抒情,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美的環境水乳交融,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為后世所稱道.“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寫景,但從寫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將情融于景中.詩的最后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時又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余音繞梁,回味悠長.(尹東暉 撰寫)來自www.blwype.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blwype.cn/post/308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