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帶“淚”字的成語「血淚斑斑」

2025年07月14日成語大全11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血淚斑斑”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現代“黑奴工”血淚斑斑,處罰這么輕,這年頭法院豬油蒙了心嗎?、日本鬼子這些禽獸殺了這么中國人必須復仇即有人說冤冤相報何事了 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忘去仇恨可恥謝回答、中國歷史上有什么有一個 大西政權、那首歌歌詞里面有“游子啊,你可知道”、欲哭無淚是成語嗎?有出處嗎?、歌詞中有什么什么浪蕩得游子是什么歌、六年級語文有與血淚有關的成語嗎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血淚斑斑”的詞條資料
2:現代“黑奴工”血淚斑斑,處罰這么輕,這年頭法院豬油蒙了心嗎?
3:日本鬼子這些禽獸殺了這么中國人必須復仇即有人說冤冤相報何事了 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忘去仇恨可恥謝回答
4:中國歷史上有什么有一個 大西政權
5:那首歌歌詞里面有“游子啊,你可知道”
6:欲哭無淚是成語嗎?有出處嗎?
7:歌詞中有什么什么浪蕩得游子是什么歌
8:六年級語文

9:有與血淚有關的成語嗎

成語“血淚斑斑”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血涙斑斑
成語讀音:xuè lèi bān bān
成語簡拼:XLBB
成語注音:ㄒㄩㄝˋ ㄌㄟˋ ㄅㄢ ㄅㄢ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元·韋居安《梅磵詩話》上卷:“艱難猶有君親念,血淚斑斑滿客衣。”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成語解釋:血與淚俱在實證物
成語用法:血淚斑斑作謂語、定語;用于悲痛事情。
成語造句:這一幅幅血淚斑斑的照片,正控訴著侵略者的殺人暴行。

成語“血淚斑斑”的擴展資料

1. 現代“黑奴工”血淚斑斑,處罰這么輕,這年頭法院豬油蒙了心嗎?
不是,對于非法用工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有明確規定,法院只是依法辦事,而且法院不是行政機關只能在個案中予以處理,非法用工現象應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報告。本內容來自www.blwype.cn
2. 日本鬼子這些禽獸殺了這么中國人必須復仇即有人說冤冤相報何事了 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忘去仇恨可恥謝回答
  我以為,國恥就是那些使一國家、國家中的人民都感到恥辱的事件和行為!過去歷史中發生的那些血淚斑斑的事件是國恥,是絕不容忘卻的,但對于我們現代的國人來說,它最大的意義在于警戒,在于醒世!我們要記住的是事件帶給我們的教訓和經驗,以使我們知道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補充自身的不足,而不是那些表層的東西,和當代一些人的那些頭腦發熱的言詞。  再說說現代中國的國恥問題。首先,我想問問大家,現在的中國還是原來的那個任人欺凌的中國嗎?不是!現的中國還是那個毫無自衛能力的中國嗎?也不是!但是,在中華大地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件都是讓我們高興和自豪的嗎?我們還是只能回答不是。  華爾街上的騎牛人,香港迪斯尼里的長椅睡覺人,金字塔上的到此一游的中國字,會讓你感到光榮嗎?山區孩子上課時班駁課桌上的燭光;醫院里因為沒錢交費而絕望痛哭的母親;畢業大學生那迷茫的眼神;馬路上那燈紅酒綠的洗浴、桑拿、夜總會的招牌;媒體上充斥的虛假偽善的廣告、新聞,會讓我們感到光榮嗎?不斷暴露在我們眼中的動輒成千萬上億的貪污款的巨鱷高官;那些垮塌的樓,垮塌的橋;紙一樣的民心工程;那一座座超標的辦公樓、高級車;那不斷在漲的油、水、電、氣、物價和那不漲的收入;會讓我們感到光榮嗎?不會!這些都不會,它們讓我感覺到的只有恥!羞恥!  黨和政府知恥,所以后勇。痛下決心的,大刀闊斧的在做實事!那我們呢?我們知恥嗎?有的人知恥,所以也行動了,從他們自身做起了,從不隨地吐痰;有病出門帶口罩;見義勇為;救人急難;從為官清、為人正做起了。那你呢?  忘記過去,是對歷史的背叛!忘記責任,是對時代的背叛!對于歷史,你不謹記,那就是國恥,但是,在現在,你不做好一個人,一個中國人該做的,你一樣是國恥!是民族的罪人!  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正直做人做起,才是不忘國恥,才是民族發展之路。來自www.blwype.cn
3. 中國歷史上有什么有一個 大西政權
  何時清白——張獻忠,滿清誣蔑栽贓的英雄
  凱迪社區 → 凱迪BBS互動區 → 貓眼看人 誰是屠蜀的真兇?
  前幾日,在成都的某施工現場挖出了成百上千的人骨.據考證是明末清初大屠殺的遇難者.于是就有人又在批判張獻忠屠蜀論.然而實施果真如此么?記得早年已經有定論,滿清是屠蜀的真兇.然而近年來翻案風盛行,連尚可喜都成了促進國家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的楷模,還得了一座紀念館.所以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出于種種目的又翻出了張獻忠屠蜀論,實在是令人憤怒!
  明末清初,在四川發生了大屠殺,人口急劇減少。清朝期間所編撰的“史料”以及一些“記錄”等都把大屠殺的責任歸于張獻忠。由于清朝的統治延續了兩百七十多年,以至絕大多數人都對此深信不疑。連魯迅先生也曾批判過張獻忠是“在‘為殺人而殺人’”。
  影響最大的是一本過了近百年后才出的名叫《蜀碧》的書。因該書詳細地描述了張獻忠是如何的殺人不眨眼,所以連魯迅都對書中的“記述”深信不疑而對“流賊”痛恨不已。魯迅說“那時我還是滿洲治下的一個拖著辮子的十四五歲的少年,但已經看過記載張獻忠怎樣屠殺蜀人的《蜀碧》,痛恨著這‘流賊’的兇殘”。只不過魯迅“后來又偶然在破書堆里發見了一本不全的《立齋閑錄》,還是明本,我就在那書上看見了永樂的上諭,于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樂身上去了”(《病后雜談之余》)
  《蜀碧》一書的作者彭遵泗是乾隆二年(1736年)的進士,官為御林院編修。可說是滿清政府的官員,是一個御用文人,所以他的書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很值得人懷疑。
  明末清初時期的張獻忠沒有像李自成那樣善待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反倒把他們當作敵人看待,所以清軍侵入四川時支持張獻忠的人不多因此引起張獻忠憤怒的可能不是沒有。而且張獻忠在看到大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清兵又乘機入關,并很快占了大半個中國之后,明白了天下已滿清再也輪不到他自己,因此而自暴自棄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但如果把造成四川“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大屠殺都歸于張獻忠,則實難茍同。因為這并非張獻忠所為,而是清兵自己所干的好事。最后還賴到早已死亡的張獻忠頭上。
  其實,只要仔細查看一下清兵侵入四川的那段歷史,真相不難知曉。
  1646年,也即滿清入關后第三個年頭,滿清即宣布張獻忠已被戰死,并宣稱“破一白三十余營。平四川”,即宣布四川平定。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滿清攻陷渝城(重慶),是在★十三年后★的1659年。
  因此對四川人民的這種頑強不屈的抵抗,清軍采取了徹底屠殺的辦法作為報復。即不論是“張賊”,還是無辜的平民,一律斬殺。
  “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這是1649年滿清貼出的公告!!!!!!
  這種殘忍的鎮壓方式,在四川竟然持續了很長時間。為了隱瞞真相、欺騙中國人,滿清居然把他們自己干的這些大屠殺全部栽贓給張獻忠!
  試想,假如張獻忠真如滿清韃虜所宣傳的那樣,“是一個瘋狂的殺人魔王。四川交通可達的人煙稠密之處,差不多被他殺絕”,那麼,幾乎沒有人煙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
  已經到了“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地步,何需“勞駕”韃虜們花費十多年時間去平定?
  這不是明顯的矛盾嘛。
  四川人民的反清活動被殘忍地鎮壓后,的確是到了“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地步。清廷不得不遷移湖廣的人口至四川(即有名的以湖廣填四川)。造成這種慘狀的不正是韃虜們嗎?可見當時的韃虜們不僅窮兇極惡、而且栽贓的手法也卑鄙至極。
  當然越是夸張和宣傳張獻忠的“屠殺”,就越能證明真正的劊子手們的行為是“正義”的。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道理。滿清統治了兩百多年,戰敗一方的記錄早就被毀滅或被篡改,留下的只是有利于自己的“記錄”和當時的宣傳,這樣的“歷史”代代相傳,兩百年后的百姓也就很自然地信了。
  不過,如上面的例子,還是可以從滿清自己的記錄里找到矛盾的地方,從而還回歷史的真面目。也有后來的出土文物戳穿了當時滿清所制造的、流傳兩百多年的謊言。
  例如,有一個栽贓的著名例子:滿清的“七殺碑”傳說。滿清說張獻忠不僅殺人如麻,還在他殺人的地方立了個碑,碑上寫有:
  『天生萬物以養人
  人無一善以報天
  殺、殺、殺、殺、殺、殺、殺』
  但后來,在廣漢的一個公共墓地里,出土了張獻忠的“圣諭碑”。碑文上卻是:
  『天生萬物與人
  人無一物與天
  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即慈悲的上天賜萬物于人類,而人卻沒有一物可用來報答上天。所以人需要反省。根本就沒有絲毫的殺氣。
  滿清的御用文人們,把前段留下,居然把后一句改成了七個“殺”字以宣傳張獻忠的“殘暴”和滿清的“正義”!
  當然,張獻忠在四川時的確也做了很多壞事,但絕對沒有像自滿清征服全中國后所流傳的那樣,四川人都是被他殺光的。制造“彌望千里,絕無人煙”慘劇的決不是張獻忠,而是當時的滿清軍隊。
  四川大屠殺究竟是誰干的
  - 南鄉子 -
  關于我對張獻忠是否真如自滿清開始統治起流傳至今的那些“史料”所聲稱的,在四川進行過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以至于到了“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地步”的疑問,有些網友以一些史料為依據進行了反論。但總覺得這些反論還是沒有直接解開拙文中的那些疑問,而且所列舉的這些史料也有不少讓人疑惑之處。
  例如,如果四川人被張獻忠殺的所剩無幾的話,何以能在張死后抵抗清兵那麼長時間?兵源來自何方?
  倘若張獻忠果真如此濫殺無辜,又如何能召集軍隊來反叛明朝?一般來說,除非反亂軍得人心,否則老百姓不會舍下性命去跟著反叛政府。張獻忠在覺得大勢已去之前,如果其軍紀不嚴,如果不受老百姓支持,如何能長期與明朝政府大軍對抗?
  張獻忠是在1644年,即清兵入關的那一年入四川建立“大西國”。而清廷派兵入四川則是在1646年。既然在四川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當然是想經營四川,可一“建國”就在自己的“國家”內部開始滅絕性的大屠殺的話,又如何經營他自己的“國家”?建國的意義又何在?
  所以張獻忠的部隊守紀律、善待百姓的確不難想象。而且如果張獻忠真是為“殺人而殺人”在清兵到來之前就把四川百姓殺的所剩無幾的話,那麼誰來繳納稅金養活張獻忠本人及其軍隊?難道要這些軍隊自己去開荒種地?
  所以倘若真有大屠殺,那麼唯一可能的是他已判明清兵基本上控制住了全國的局勢,因此感得自己無法與清兵抗衡才會自暴自棄而大開殺戒。這只有在李自成軍隊被消滅,且清兵渡過了長江并消滅了南明軍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可是,清軍攻陷南京是在1645年,李自成自殺也在這一年的六月。而且清兵仍然要對付南明的殘余抵抗力量,例如清兵到了1646年還在紹興與魯王的部隊作戰。作為帶兵打仗,且建立了“大西國”、又尚未和清軍進行過大規模戰斗的張獻忠應該有僥幸之心,因此很難想象他一邊建國,一邊又大肆屠殺而自毀長城。因為若真把百姓殺光了的話,恐怕連他自己的軍隊的兵源補充和給養都成了大問題。作為“大西國王”的他,這一點不會想不到。
  而且,清廷在1646年正月就已發出征討張獻忠的詔書并派兵入川。在大軍壓境、自己的生存都難有保障的情形下,他不去抓住一切機會抗擊清軍,反倒有時間去屠殺散居在四川各地的平民百姓,這,可能嗎?
  況且張獻忠在同年11月在與清兵的戰斗中即被殺。連他本人都親自上陣且戰死,可見他和他的部隊都是在全力防止清兵入侵而不是全力在殺百姓。
  所以說他毫無理由就連無辜士兵都殺了的“史料”的真實性實在很令人懷疑(不排除小規模的處罰不滿分子,但這是在任何軍隊里都可能發生的事情)。
  再者,清兵攻陷重慶是在他死了13年之后(1659年)。假如四川人幾乎被張獻忠殺光了的話,那就根本不用花如此長的時間。就算張獻忠真在四川進行過大屠,那麼可以想象僥幸活下來的老百姓對他應該是恨之入骨,那麼對前來剿滅他的清軍肯定早就有敞開大門,欣喜若狂地把清兵當作把自己從惡魔中解放出來的王師對待之心了。就像清兵擊敗李自成進入北京城時受到北京民眾歡迎的那樣。
  有網友認為四川百姓抵抗清兵和張無關,因為他們抵抗的是異族入侵。可是好不容易才躲過張獻忠的“大屠殺”的四川百姓即使不像北京城的百姓那樣歡迎清兵,但也應該明白這些清軍是來剿滅曾屠殺過他們的親人、且還在屠殺他們的惡魔,是把他們從這群惡魔中解救出來的“及時雨”吧。再退一步,即使不把清兵看成“及時雨”,即使處于對夷狄的仇恨,那也應該知道他們面對的是擊敗了“兇惡的”張獻忠,且對抵抗者格殺勿論的強大的清軍,因此也很清楚假如抵抗這樣的軍隊的話,無異于以卵擊石。何況能活過張獻忠的大屠殺(如果真發生過的話)的人早已沒有了幾個,究竟會有多少人拿起武器才能抵抗清軍長達十多年的呢?
  而且,對于沒有像有知識的文人那樣長期受過“華夷思想”熏陶的大多數百姓來說,千百年來不都是只要日子比從前過得好的話,誰來當政都不在乎的嗎?何況面對的又是這樣的情形!
  因此,假如張獻忠真是那樣殘酷地對待過四川老百姓,那麼就算還有不少老百姓躲過了張獻忠的“屠刀”,可又有誰會相信在張死后,他們居然能不要命地“頑固拒絕”前來“解救他們”的“正義之師”長達十多年?
  現在,對小生的“如果四川人被張獻忠殺的所剩無幾的話,何以能在張死后抵抗清兵那麼長時間?兵源來自何方?”疑問,有網友也承認“獻忠并未殺盡川人”,并把張獻忠的“四川大屠殺”局限為“主要指川西和川北地區”而并非整個四川。可這也無法解釋“四川人幾乎被張獻忠殺光”這句流傳了三百多年的話。而且這樣一來就等于承認了“史料”中所指控的造成“四川到了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地步”乃是張獻忠的大屠殺這一說法的確有很大的夸張。
  對此,愚人網友解釋說四川人口都集中在川西一帶,“重慶規模尚不能和成都比,重慶直到蔣遷都陪都以前,人口一直都小于成都,而且重慶周圍的人口在當時也遠小于川西平原’,張獻忠的屠殺使得“川西平原杳無人跡,成都空城一座。據稱,清官吏走馬上任的一些縣只剩有幾戶人家”。可是,如果人口眾多的川西真被張獻忠殺得杳無人跡的話,那還是不能解釋人口本來就很稀少的其他地方在張死后為何仍能有抵抗強大的清兵長達十余年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一問題。
  愚人網友現在也承認了張獻忠初入四川時,“部隊紀律還算嚴明,...,軍人頭纏紅巾,一隊一隊順大道田坎到各鄉,曉諭鄉民安居樂業”的事實。但又引用史料說之所以張后來會大屠殺,是因為張受了一應試舉人的污辱而把趕考的舉人都殺了因此引起了川西民極大憤怒。就算這是事實,但在封建時代,比他殘忍的一“國”之君多的是,以殺舉人來證明張的“殘暴”似乎有些勉強。
  而殺舉人就能激起整個川西民眾的憤怒,就能使得廣大民眾從而響應已退守到川南嘉定(今四川樂山)的殘余明軍的號召,紛紛拒向獻忠軍納糧,為此還“開始筑堡、塢、寨自保”之類的“史料記載”,則更難令人置信。首先,當時的通信條件和今天不能相比,再加上各村各鄉甚至各族各戶千百年來過的都是自給自足、老死不相往來(無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想來往也不容易)的生活乃是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何能於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傳遍了“四鄉鄉民”?其次,素來不好斗、只要不是自己活不下去就絕不會反抗的中國老百姓怎麼會因為一位舉人被殺就憤怒到了能輕易響應已退守川南的明軍的號召而紛紛拒向獻忠軍納糧、為此老百姓甚至還能筑堡、塢、寨,用武力來抗衡的地步?此外,當時既無電話,也無電報,更無互聯網絡的情況下,也已退守川南的明朝官兵又是如何躲過敵對的張獻忠部隊而潛入到獻忠所控制的那些地區去號召那麼多的老百姓去和張獻忠對抗的?
  愚人網友引用“史料”說張獻忠和那數百萬的民宗展開了“逐堡逐寨戰爭”,那麼這的確就是戰爭了,而且規模還相當大。
  還有一點:戰爭中的死亡以及堡寨陷落后對那些頑強抵抗的堡寨中的敵人予以報復乃是古代戰爭中常見之事。這和“無故大肆屠殺平民百姓”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既然愚人網友說四川的人口是集中在這些需要“逐堡逐寨戰爭”才能攻陷的川西、川北地區。那麼這兩地區的人口好歹有個好幾百萬吧?攻破這好幾百萬人的堡、寨,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張獻忠的部隊又有多少?戰死的官兵有多少?張獻忠又是如何及時補充兵員的?又如何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就能把這些武裝起來了的好幾百萬人統統殺掉?所以這“史料”本身有不能自圓其說、自相矛盾之處。再者,既然說“因為這里已經是一片丘墟了,后二十多年,清或南明軍都未駐過成都和川西”,那為何又會有后面的“清人所謂平定四川沒有一年,南明軍在孫李的率領下,再進四川,并占領了川西、川北”說法?這與前句話不是有著明顯的矛盾?
  就算“后二十多年,清或南明軍都未駐過成都和川西”這句話是愚人網友的筆誤,可是,人都早已被張獻忠殺光了的川西、川北,那麼這些地方就是既無人提供糧草、也找不到人來補充兵員的地方,再加上又是不利于作戰的平原,南明軍為何還要去占領?這不是也很清楚地說明了清朝時期的這些“史料”其實
  上是有著不少相互的矛盾,有著經不起推敲的地方的?所以絕不能盲信勝利者一方的史料。
  有網友還以外國傳教士留下關于張獻忠殺人的記錄為例進行反論。對此我還是有疑惑:既然張獻忠殺人不眨眼,為何還讓老外活了下來,且還讓他留下了詳細的殺人記錄?我一直沒有否認張獻忠殺過人而是認為自暴自棄后是可能殺了人。問題是:究竟是誰使四川人口急劇下降到了“千里無人煙”的地步?另外,打敗仗后,軍隊變得不成軍隊,官兵們爭先恐后逃命的現象肯定會有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嚴肅軍紀處決一些潰敗的官兵不是沒有可能。而處決時正好被外國傳教士目睹而記錄下來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即使是有外國傳教士留下了記錄,那麼這是否也只是他個人、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所見?一兩個人就能看到整個四川殺人的情況?能把整座城市的被殺的官兵、百姓人數都整理出來嗎?現代的法庭也是不會憑一兩個“見證人”的記錄,就斷定有過“大屠殺”的。
  還有,在張獻忠“大屠殺”之前,四川的總人口為多少?應該不下數百萬吧?覺得大勢已去的張獻忠部隊,應該說如喪家之犬,可以想象其組織力和戰斗力應該是非常低下。而且部隊人數究竟有多少也是一個問題。而若不是士氣正旺、且又保持著有效的組織能力和擁有戰斗能力的部隊,如何能把分散居住在遼闊的四川大地的眾多百姓殺得沒剩下幾人?屠殺這麼多分散居住的百姓,需要多長時間?
  所以說,當時所謂“見證人”所寫的、且在清朝統治兩百七十年間都還能保存下來、直到今天還能讓今人看到的那些“大屠殺”的“史料”,究竟有多少的可信程度,實在令人懷疑。況且不少文人歷來就有對“流寇”極端鄙視的“正統觀念”,有對自己所痛恨的事物、人物極力抹黑和丑化的不良傳統!
  此外,清廷所編的史料說張獻忠屠殺了六萬萬男女,即六億人,這一看就知道是彌天大謊。有人說那是筆誤,應該是600萬,即使是如此,如上所述,仍然是一個讓人懷疑是否滲入了大量水分的數字。在官方的史實記錄里都如此夸張,那麼清廷極力丑化張獻忠的行為不難想象。而且,清廷早已穩定了全國,張獻忠本人及其殘部也早被消滅,即使照實記錄、甚至稍有夸張,也不至于影響到清廷政的穩固。那麼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得四川“千里無人煙”的真正兇手就是清廷自己。因為這大屠殺的規模太大、死者太多,以至于不得不從湖廣一帶大批移民到四川,所以無法掩蓋,所以就必須把責任推給早已死去了的人,以免其統治下的國人知道真相而影響其政安定。
  這也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記》兩百多年都被作為禁書嚴厲禁止的原因。幸好這些記載了明末清初那段血淚斑斑的歷史的資料傳到了日本并得以保存下來,所以清末的留日學生才能在日本的圖書館里找到了這些書因此而知道了真相。這些留日學生便把它們寫下來大量出,并偷偷運回國內,散發給民眾和清軍中的漢人官兵。
  這也說明了能在清朝兩百七十年間相安無事,能保存到今天的關于張獻忠大屠殺的“史實”的可信程度的確讓人懷疑。
  再補充說明一下清兵入北京城的情況。有網友認為北京民眾之所以歡迎清兵入城,是因為受了騙,是以為清兵擁明太子回京。長期以來,都有人這樣認為。
  這是因為一些文人不肯承認事實、不愿相信居然會有那麼多的漢人把他們認為是野蠻未開化的夷狄軍隊當成了解放軍這一殘酷事實而已。我也不愿相信,但這的確是事實。即北京城百姓把清兵當作王師來迎接的確是因為李自成軍紀紊亂,搞得百姓苦不堪言所致。李自成兵敗撤出北京城之前,還把皇宮里精心制作的精美的金冠、黃金制作的裝飾品等全部融成金塊,裝入車中運走,臨走前還一把火燒了紫禁城。
  李自成逃走后,明朝留守北京的文武大臣們在清兵尚未抵達北京城時,就主動跑到城外五里的地方,排隊迎接清兵。多爾袞從朝陽門入城時,百姓們是燒著香、跪著歡迎他們的。在入北京城前,多爾袞還向部下發出了“此次出師,乃除暴救民、滅流寇以安天下。今入關西征,不得濫殺無辜、不得掠奪財物、不得焚燒廬舍,違者罪之”。與李自成的殘暴相比,是有點“解放軍”的味道。
  而且,多爾袞進入北京城的第二天,就為自殺死去的崇禎帝發喪,命令臣民服喪三日,并按中國禮法重新予以安葬。還讓明朝的官員們官復原職。并減免了很多明朝時期的苛捐雜稅。所有這些舉措,盡管有籠絡人心之嫌,但受到百姓歡迎是可以想象的。
  舞劍落頭說蜀碧
  張獻忠殺入成都建立大西政已經七輪甲申了,圍繞他剿四川的話題還是議而未決。觀點兩派:濫殺無辜說和鎮壓地主階級說,都是古今官方論調。民間還有多種說法,張獻忠殺四川的原因、端陽節插菖蒲陳艾的來歷、“南山舞劍,北山人頭落地”的超級屠技……不一而足,蔚為大觀。
  四川是個移民大省,初來文化多元,久后混同,融入巴蜀文化。秦漢到明清,蜀中人口五次大換血,土著居民不絕如縷。清初以前,四川人口頂峰是南宋,有1000萬。元初殘存60萬。最近的兩次,發生在元末明初和清初,至今民間盛傳的張獻忠故事,應該是糅合了這兩次移民的血淚史的演義故事,不能簡單化地一概肯定、否定。1621-1685年明末清初四川大亂,張獻忠進出的歲月是1639-1646年,蜀人由戰前400萬降至戰后50萬,而不是正史、野史異口同聲說的他草殺七億人。
  《明史·地理志》1578年四川3102073人,而《流寇傳》卻說掃蕩陜西、湖廣、江西的張獻忠嗜血,入川殺應考士子、坑成都民、殺各衛籍軍98萬,又遣四將軍分屠各州縣,草殺男女六萬萬有奇,川中民盡。同一部正史,自相矛盾。被草殺的數字,竟是全川人口的225倍、全球人口的3倍!要知道,張獻忠在梓潼縣七曲山大廟指認文昌帝君張亞子為遠祖,潼川府百姓多得保全。況且那陣遵義尚四川,不在大西掌控中嘛,豈曰無人?
  郫縣孫澍,1855年舉人,刺取新繁費密《荒書》、丹棱彭磬泉《蜀碧》拼成《蜀破鏡》卷第三下:“十月既望,獻逆命四養子之兵分路草殺,訖十二月歲除回成都,上功疏……獻忠自領者名為御府老營,其數自記之,人不得而知也。”他分男女羅列1645年12月3日到次年2月15日四路共殺七億人;老營殺人秘而不宣,要之,總不會比他任何一個養子差,那么就算二億人吧。如此,他們75天要殺九億川人,每天該殺1200萬人,需要多少劊子手呀?須知,他已經殺死百萬軍人了,手下還有多少人馬?
  我們來做個典型調查。17世紀中葉,張獻忠李自成余部、地方武裝、土匪、清軍、南明軍拉鋸作戰,四川周邊地帶人口損失較小,腹心地帶漏網百姓四散逃離,亂后回鄉,重建家園。沱江中游地處成渝要沖,方山淺丘,兵來難以藏匿,死亡慘重。我寫《資陽人口發展史》四萬字,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李世平作序指導。通過分析,大體得到一組全縣人口數據:1621年41000人,1646年25000人,1667年19000人,1685年3000人,1728年14000人。也就是說,張獻忠死時,資陽人口比起明朝最高峰,還占61%。四川人口差點絕種,那是平定吳三桂叛亂時清軍造的孽。想想吧,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獄何等慘烈,文人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可以誅滅九族,朝廷借口編纂四庫全書,漢唐典籍尚且逃不脫魯莽滅裂的篡改挖補,徹底毀,何況清初滿洲屠蜀,在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中,哪個文人敢寫清軍滅蜀?白居易是個有民本思想的作家,尚且把明皇重色污蔑為漢皇重色,指著隔代死尸來罵,也不敢斥責本朝已故皇帝。聯想到21世紀言論自由的今天,公開刊物上,誰都可以歸咎早已去世和失勢的領袖,誰敢對新故的什么理論、殘喘的幾個代表這堆破銅爛鐵道半個不字?一律要說緊密團結在誰周圍、保持高度一致、高舉什么理論偉大旗幟、尤其是什么重要思想,你不肯那樣寫,只要你出,編輯必須給你刪除刺眼字樣,添補什么理論、幾個代表替作者買保險套、戴安全帽。久之,手稿朽爛消滅,誰知道哪句話、哪段話是他人強加?
  同樣是清人資料,各縣家族譜牒的記載就很真實,寫譜人還在執筆,被他錄入的族人還在呼吸,他總不可能說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家族被張獻忠殺得不留半根人毛,自己這個宗族早就徹底滅絕了吧?我祖先是1368年入川的,到我二十四代,我二十年自費收集家譜116種,祖先明初就在四川的33種,占今天血脈支系的28.4%。如果說張獻忠把四川人殺完了,那么我們這33支明初入川的人,難道是天外閃客?今天還在續修家譜,且系明初在川者后代的,一定至少有一線血脈躲過了張獻忠、躲過了康熙滅周大屠殺,這是常識,無須論證。資陽縣1745年新舊承糧花戶3193戶,1764年4112戶,1782年19917戶,直線飆升。據粗略估計,乾隆初年全縣宗支有千種,我收百譜,不過十分之一,何況巴蜀之廣!逐一攤開全川清末、民、共還有活口的明初入川者的后裔之家譜,分年統計崇禎、順治、康熙、雍正年間死亡人口花名冊,可知多半死在1674-1685年間。我自幼聽說:“張獻忠剿四川,南山舞劍,北山人頭落地。”又說,某年端陽,農民軍來時,前鋒告知一個善人,叫他門前插掛菖蒲、陳艾,兵來不殺。這個善人照做,并且漏風,使鄰居都掛上菖蒲、陳艾,全村豁免,相沿成俗。1980年在內江讀書,老百姓說張獻忠隨父親來作小販,驢糞污染了街道,被罰清掃;他在野外拉屎,順手抓了一把草來擦拭屁股,誰知火辣辣刺痛奇癢,原來誤扯了火麻,他想:“四川草都這么毒,將來發跡,必滅川人!”1991年《內江風情》有《義軍血染冬瓜巖》,講述張獻忠部攻打內江高橋的故事,盡情謳歌。各地縣志、家譜,或多或少涉及這些問題,似是而非,莫衷一是。我們的態度是冷靜客觀,既不要見農民起義就肉麻地歌頌,也不要見草鞋造反就污蔑。
  1621年10月,永寧土司奢崇明叛亂,與官軍激戰資陽東鄉小院寺九泉山。石柱土司秦良玉及其子馬祥齡率兵六千鼓行而西,北上恢復內江、安岳、樂至等縣,奢崇明部敗退。戰后,城北進士馮修吉救濟鄉里數百家。1639年12月,張獻忠部攻克資陽。1640年7月,安岳紅雨。12月,張部屯駐安岳周里場,得知官軍到來,宵遁。明總兵猛如虎選騎兵追殲張部。楊嗣昌幕下評事萬元吉與張應元扎營安岳城下,堵截張部歸路。張部由水道下簡、資,所至空城而遁。
  1644年2月,資陽縣東堪嘉壩詹天裕、縣南豐裕場劉應登、羅九泰、王二溪王登俊率地方武裝保衛桑梓,與犯軍交戰。7月,張獻忠都督馬元利、軼其名率兵三萬由簡州南下,所經州縣,只剩空城。簡州知州奔成都告急。9月初,張部再破資陽,知縣賀應選不屈,他家十七口被殺。城將破,人已逃,八卦井少年王永志見母親病危,兩個哥哥先跑了,他不忍,留下送終,夜里用繩子放下門板葬母,也鉆雅安深山。資陽諸生劉宏芳被捕,手持扇子一路唱歌,走到什邡縣西門,從容投石橋潭死。9月16日,張獻忠建大西國,稱帝,改元大順。10月,嚴令征蜀士考試,誘殺文人和家數萬人。又開特科,死17000余人,蜀中文運斷絕。來年,夾江王縣令進貢鹽漬新鮮荔枝,他大怒,命令近侍王珂去誅殺。經人勸解,他下詔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王珂你回來,饒了夾江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4. 那首歌歌詞里面有“游子啊,你可知道”
你問的是不是電視劇《蝦球傳》主題曲“游子吟”?
游子吟 演唱:成方圓
都說那海水又苦又咸,
誰知那流浪的悲痛辛酸。
遍體的傷痕,滿腔的仇冤,
呵游子的腳印啊血淚斑斑。
啊流浪流浪,流浪流浪,
游子的腳印啊血淚斑斑。
歷盡了人間的風暴雨寒,
踏遍了世上的溝溝坎坎。
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艱難,
呵游子的心中啊盼望春天。
啊流浪流浪,流浪流浪,
游子的心中啊 盼望春天。摘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5. 欲哭無淚是成語嗎?有出處嗎?
是成語詞目:欲哭無淚注音:yù kū wú lèi 釋義:想哭可是沒有淚水、哭不出來.它代表了一種焦急、憂慮而又無法溢于言表的復雜感受.摘自www.blwype.cn
6. 歌詞中有什么什么浪蕩得游子是什么歌
你問的是不是電視劇《蝦球傳》主題曲“游子吟”?
游子吟 演唱:成方圓
都說那海水又苦又咸,
誰知那流浪的悲痛辛酸。
遍體的傷痕,滿腔的仇冤,
呵游子的腳印啊血淚斑斑。
啊流浪流浪,流浪流浪,
游子的腳印啊血淚斑斑。
歷盡了人間的風暴雨寒,
踏遍了世上的溝溝坎坎。
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艱難,
呵游子的心中啊盼望春天。
啊流浪流浪,流浪流浪,
游子的心中啊 盼望春天。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7. 六年級語文
秋天
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
冬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雨雪:下雪。雨:下,落。雱:大雪紛飛的樣子。
《詩經·邶風·北風》
北風其喈,雨雪其霏
喈:風疾的樣子。霏:霏霏,(雨雪)紛飛的樣子。
《詩經·邶風·北風》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樣子;一說猶“飄飄”。晛;太陽的熱氣。曰:語助詞,無實義。
《詩經·小雅·角弓》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凄凄: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朔風:北風。勁:猛烈。哀:凄厲。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軒轅臺: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
唐·李白《北風行》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回風:回旋的風。
唐·杜甫《對雪》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云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
無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唐·杜甫《公安縣懷古》
斜陽疏竹上,殘雪亂山中
唐·韓翃《褚主簿宅會畢庶子錢員外郎使君》(一作張繼詩)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唐·韓愈《李花二首》:“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肅殺:嚴酷蕭瑟的樣子。
唐·呂溫《孟冬蒲津關河亭作》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風聲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稱雪花。瓊枝:竹枝因雪覆蓋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駢《對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唐·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旋撲珠簾過粉墻,輕于柳絮重于霜
兩句寫雪花紛飛的景象。
唐·李商隱《對雪二首》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凍而流動不暢,因以嗚咽來形容。吟:歌吟。
唐·劉駕《苦寒吟》:“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玉龍:形容飛雪。敗鱗殘甲:形容雪片亂舞如鱗甲之片紛紛墜落。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詩話》載張元作《雪》詩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
玉:喻白雪。
元·黃庚《雪》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成語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8. 有與血淚有關的成語嗎
血淚斑斑、血淚斑斑xuè lèi bān bān血與淚俱在實證物。元·韋居安《梅磵詩話》上卷:“艱難猶有君親念,血淚斑斑滿客衣。”血淚盈襟血淚:悲痛的眼淚;盈:滿。眼淚流濕了衣襟。形容非常悲痛。 唐·白居易《虢州刺史崔公墓志銘》:“遂置笏伏陛,極言是非,血淚盈襟,詞竟不屈。”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blwype.cn/post/30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