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村()”「三家村」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三家村”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三家村在哪里、三家村是指哪三個人?、《水滸傳》里說的“三家村里趕牛的”是什么意思?、“偶失萬戶侯,遂老三家村”的意思、請問杭州的西湖藕粉三家村和醇香園這兩個牌子哪個...、請問,什么是“三家村學究”、熟語“三家村”是什么意思文化革命時期三家村,四家店三家村藕粉的簡介等
目錄索引:
1:成語“三家村”的詞條資料
2:三家村在哪里
3:三家村是指哪三個人?
4:《水滸傳》里說的“三家村里趕牛的”是什么意思?
5:“偶失萬戶侯,遂老三家村”的意思
6:請問杭州的西湖藕粉三家村和醇香園這兩個牌子哪個...
7:請問,什么是“三家村學究”
8:熟語“三家村”是什么意思
成語“三家村”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SJC
成語注音:ㄙㄢ ㄐ一ㄚ ㄘㄨㄣ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三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宋 蘇軾《用舊韻送魯遠翰知洛州》:“永謝十年舊,老死三家村。” 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成語解釋:指偏僻的小鄉村。
成語用法:三家村作賓語、定語;指小地方。
英文翻譯:a small remote hamlet
成語“三家村”的擴展資料
1. 三家村在哪里走進三家村 三家村是一個位于香港觀塘區東南部鯉魚門的鄉村,擁有150年的歷史,九龍十三鄉之一,位于油塘及鯉魚門附近,海鮮鮮美。 鯉魚門石質優美,最早在此定居計有葉、曾、李、張等姓,是廣東客家人百多年前移居九龍東部發展出來的村落。 中國的三家村,有很多,香港的,大概是最出名的。
內容來自www.blwype.cn
2. 三家村是指哪三個人?
1961年9月北京市委機關刊物《前線》雜志開辟了一個欄《三家村札記》,該欄邀請北京市委書記鄧拓、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北京市委統戰部部長廖沫沙三人輪流寫稿,每篇一千字左右,三人共取一個筆名“吳南星”:吳晗出“吳”字,鄧拓出“南”字(筆名“馬南邨”),廖沫沙出“星”字(筆名“繁星”)。你問的應該是些這欄的作者,吳晗,鄧拓,廖沫沙。
摘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3. 《水滸傳》里說的“三家村里趕牛的”是什么意思?
無名小村莊的最低等人!三家村,不是一個名字,而是不知名。趕牛,古代是低賤的行業。比如三國鄧艾,從前給人放牛,后來當了大將軍別人瞧不起他。
摘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4. “偶失萬戶侯,遂老三家村”的意思
偶然錯失了被封賞萬戶侯的機會,于是就終老在了偏遠的小山村。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5. 請問杭州的西湖藕粉三家村和醇香園這兩個牌子哪個...
嚴格來說,三家村的歷史要悠久些,文化味要重一些,但恰是如此,仿的三家村牌子的產品也居多,相對早年媒體也有曝光過三家村藕粉的事件發生。而醇香園,一直是在主做商超,相對就被低調很多,當然因為是商超利益關系看得重,問題就要求不能出或少出。相對而言,醇香園的藕粉老貴了,品質也較好,文化味相對淡得多。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6. 請問,什么是“三家村學究”
三家村原來是指人很少的農村,因為人少所以肯定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更少,三家村學究其實就是一個謙辭,說自己是小地方(或者很落后的地方)來的,只是在小地方算是個有學問的人。
來自www.blwype.cn
7. 熟語“三家村”是什么意思
三家村最早出自陸游詩句“偶失萬戶侯,遂老三家村””(《村飲示鄰曲》),意為偏遠的小三村。康有為所作《唯心》中有“三家村學究,得一第,則驚喜失度”所用的“三家村”既為此意。該詞的用法后來發生了很大變化。 內地和香港一個常用的地名,意指有三個族群或家庭的人共同聚居的村莊。 香港的三家村 在文學作品或網上社群中,三家村被用來形容三個人或三個不同團體的人所創立的機構或聚會的地方。 在晚清小說《何典》中,有一個虛構的村莊名叫作“三家村”。據傳這部小說曾引起毛澤東的特別興趣,使三家村一詞最終成為流行一時的文革用語 在內地,三家村是1966年一場文字獄的代稱。 吳晗.廖沫沙.鄧拓并稱’三家村’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鄧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閩侯一個舊知識分子家庭。他從小就酷愛文學藝術。一九三○年十八歲時參加了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一九三七年秋到達解放區后,歷任《晉察冀日報》社長,晉察冀新華總分社社長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報》社長、總編輯和北京市委文教書記等職。一九六一年,鄧拓應《北京晚報》的要求,開設了《燕山夜話》欄。以馬南邨為筆名。如作者在第一集前的“兩點說明”中所講的:“辦此欄,將努力做到,在某些方面適當地滿足具有相當文化水平的工農兵群眾的要求。”在為合集寫的“自序”中他又說:“我們生在這樣偉大的時代,活動在祖先血汗灑遍的燕山地區,我們一時一刻也不應該放松努力,要學習得更好,做得更好,以期無愧于古人,亦無愧于后人!”在此之后,他又與吳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線》雜志上開設了《三家村札記》的欄。這些雜文旗幟鮮明、愛憎分明、切中時弊而又短小精煉、妙趣橫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和支持。全國許多報刊、雜志效仿這一做法,開設了類似的雜文欄,為當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苑增添了生氣。 《燕山夜話》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進而搞亂全國,亂中奪的陰謀,對《三家村札記》和《燕山夜話》最先舉起了屠刀。文痞姚文元《燕山夜話》和《三家村札記》的作者橫加罪名,《燕山夜話》變成了“反黨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黨集團”,制造了一起震動全國的特大冤案。鄧拓因此而含冤自盡,成為“四人幫”一九六六年大興文字獄的第一個犧牲者。///motion path,此詞為影公益成語:www.blwype.cn
8. 文化革命時期三家村,四家店
三家村,本義是鄉間人居寥落的地方。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刊物《前線》雜志為“豐富刊物內容”“活躍氣氛”“提高質量”開辟了一個欄“三家村札記”,該欄邀請北京市委書記鄧拓、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北京市委統戰部部長廖沫沙三人合寫,他們約定,文章以一千字左右為限,每期刊登一篇,三人輪流寫稿。作者由三人取一個共同的筆名:吳晗出“吳”字,鄧拓出“南”字(筆名“馬南邨”),廖沫沙出“星”(筆名“繁星”),合稱“吳南星”。
從1961年10月到1964年7月,“三家村札記”共發表了60多篇文章。這些文章的內容大部分以說古論今、談天說地的形式,談論思想修養、藝術欣賞等問題,個別篇章亦會應讀者點題而作。其中一些篇章也批評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不良現象,對時弊有所諷喻。但這種批評與諷喻后來被認為是當作了“有步驟有組織有指揮”的政治行為,遭到批判。
1966年5月在江青策動下,通過《向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開火》(“高炬”,1966年5月8日《解放軍報》)、《擦亮眼睛、辨別真假》(關鋒化名“何明”,同前《光明日報》)和《評“三家村”》(姚文元 ,1966年5月10日《解放日報》)“三家村札記”遭到批判,該欄被定性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有指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為復辟資本主義、推翻無產階級政作輿論準備的”。一般人認為,批判者的真實動機意在指向這三人身后的北京市黨政系統。從此之后“三家村”被認定為是“反黨集團”。鄧拓被認為是“黑店的掌柜和總管”,吳晗是“急先鋒”。
對三家村的批判成為文化大革命的直接突破口。最終導致了北京市委的崩潰、改組及其隨后一系列的政治變動終致劉少奇、鄧小平的倒臺。鄧拓、吳晗也在不斷升級的批判與迫害中含恨而死。
全國各地也都掀起了揪大大小小的“三家村”、“四家店”的浪潮,斗爭矛頭轉而指向黨政軍領導干部和文藝、理論、新聞、出界的知識分子身上。“三家村”成了“反黨反社會主義黑線”的代名詞,并流行一時,形成恐怖氣氛。因此罹禍者甚眾。連與文化無關的小單位,也要揪個“三家村”出來;否則就是“不抓階級斗爭”。
《人民日報》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1966年6月1日)寫道:“剝削階級的槍桿子被繳械了,印把子被人民奪過來了,但是他們腦袋里的反動思想還存在著”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9. 三家村藕粉的簡介
三家村藕粉歷史悠久,清光緒《唐棲志》于藕粉條有云:“藕粉者,屑藕汁為之,他處多偽,摻真膺各半,唯唐棲三家村業此者以藕賤不必假他物為之也。”三家村藕粉譽滿神州,名揚海外。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來杭,品嘗三家村精制藕粉,贊賞不絕,并留作禮物攜帶回國。三家村藕粉制工精細,色澤微紅呈片狀,無雜質,耐久貯,昔賴手工操作,自磨喔偶,榨汁、晾曬,每擔鮮藕可制粉6~7斤。自農歷八月半至次年清明為生產期。建國后,全鄉70個生產隊集體加工,尤以舍廊村所產為佳。余杭農村自然資源條件獨特,水多田少,遍地宜果,蓮藕種植歷史悠久。明清,三家村藕粉已是“風靡兩京”的休閑食品,借助京杭大運河外運,遠銷蘇州、上海、南京等地。早在著名《隨園食單》《陶庵夢憶》及《杭州府志》都有記載。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