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不侯」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李廣不侯”的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中郎將李廣任邊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戰,匈奴稱他為飛將軍,聞風喪膽。他一生不被重用,沒有受到封侯的獎賞,最后被逼自殺。他的部將因軍功而封侯的人很多,古人認為奇數不吉利,司馬遷評價為“李廣老,數奇。”飛將軍李廣一生難以封侯的原因是什么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李廣數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東方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么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東方朔說:“禍莫大于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為什么飛將軍李廣不得封侯?
李廣,西漢名將,陜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南)人,在中國歷史上,他無疑是一位充滿濃厚悲劇色彩的人物。自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由于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以良家子弟從軍抗擊匈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軍前自殺,一生與匈奴七十余戰,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但至死未得封侯,給后人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慨嘆。司馬遷《史記》中一篇《李將軍列傳》,對李廣的遭遇寄予了無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李廣不封侯,古往今來同一哭”之熱淚。太史公本人還因為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向漢武帝辯解而被施以宮刑。然而,他并沒有揭示造成李廣不能封侯的深層次原因,卻使得李廣的“飛將軍”正面形象代代流傳,二千多年來讓后人感慨、惋惜。而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乃天幸,李廣無封緣數奇”卻是意氣用事、難著邊際,更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釋李廣緣何而不封侯。
“李廣難封”之因,我們應對歷史做冷峻的思考
李廣的青年時代恰逢文景時期,那時國力還不足以與匈奴打一場大戰,李廣英雄無用武之地。
當時的軍事政策也是以防御為主,就是衛青和霍去病在那個時代也不會有所作為,也只能是被動防御。文帝也曾慨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在那個大背景下,再有才干的將領也難有所作為。但是即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李廣因其勇猛善戰也是有受到封賞的機會的。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所以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
李廣驍勇善戰,一向以硬碰硬,從而常常導致傷亡或慘敗
諸王叛亂平定后,李廣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國公孫昆邪上書:“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于是被任為上郡太守。后李廣又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聞名。李廣英勇善戰固然是優點,但同時也是缺點,每每遇敵,依仗“藝高”而致“膽大”,經常以劣勢兵力向敵優勢兵力發起沖擊,因武藝高強敵軍對李廣莫奈其何,甚至被俘也能奪馬回營。雖然個人表現極為出色,但以少拼多造成部卒死傷慘重,而且難以聚殲敵方。一仗下來,敵我傷亡對比經常得不償失,或得失相當,自然難以立功封侯。
漢武帝元光二年馬邑之戰(前133年),漢用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誘匈奴單于入塞。李廣擔任驍騎將軍,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李廣為什么沒有被封侯?
答:李廣可以說是生不逢時,文帝時代信任老臣,李廣正值少年郎,景帝時代重文輕武,李廣卻是武中將,武帝時代偏愛青年將領,李廣卻已經白發蒼蒼。由于官職卑微,李廣一直戍守在抗擊匈奴最前線上。文帝景帝時代,他屢次與匈奴發生小規模的軍事沖突,他的作戰經驗也為漢朝提供了寶貴的財富。而他的威名也為匈奴膽寒。后來漢匈開戰,匈奴幾乎都是把精銳部隊投入到李廣所在部隊,這也是李廣對匈奴戰績不佳的一個客觀原因。但是,在西漢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廣為代表的一代軍人的奮勇作戰,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們不敢過分南下侵擾,為漢朝反擊匈奴的準備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與漢朝其他將領不同,李廣可以說是一個匈奴化了的漢朝將領,他的帶兵特色和作戰方略都有很強的匈奴特色,比如軍令寬延,逐水草而居。作戰勇猛,精于騎射,但缺少了漢朝軍隊所特有的紀律性和整體性特色。而漢軍對匈奴的優勢,正在于嚴格的紀律性和協同作戰能力。這正是李廣之所以無法在對匈奴作戰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別人長處的同時,卻屏棄了自我的優點,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李廣戰史中最精彩的戰例有兩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擊戰,一次是兩年后的河西會戰,第一次,他率一萬大軍被匈奴單于三萬主力合圍,幾乎全軍覆沒,卻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樣的殺傷,并使得衛青可以穿越匈奴兩路主力的空隙,直導匈奴后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鋒隊被右賢王四萬主力包圍,鏖戰六天,全軍只剩四百人,卻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擊渾邪王。從兩次戰役中可以看出李廣的特點,作戰勇猛,沖擊力迅速,戰斗力強大,卻多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戰術的變通,且貪功戀戰,易于本隊脫離,造成被敵人包圍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則聰明的多,在匈奴改變部署的情況下毅然改變行軍路線,直導其薄弱環節,終取得完勝。平心而論,李廣是一個優秀的將軍,但他是一個將才,而不是一個帥才。其單兵作戰能力勇猛,卻缺少通觀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說是一個好的先鋒,好的將軍,卻作不成一個好的元帥。后來漠北決戰,衛青令他從側翼出擊,從軍事角度講,并非是看輕李廣的才華,而是為了更好的發揮李廣作戰沖擊力強,運動迅速的特點,可惜天不助李廣,一場沙暴毀滅了李廣最后的機會,也使他遭受了橫刀自刎的悲慘結局。但是,作為一個將軍,他將永遠得到我們的尊重。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李廣戰功赫赫為啥終生沒被封侯
司馬遷懷著崇敬的心情寫了李廣的一生。《史記·李將軍列傳》一開始就借用漢文帝的話對李廣的一生表示惋惜:“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可惜啊,李廣生不逢時,如果生在漢高祖時代,封萬戶侯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戰功赫赫的李廣卻終生沒有封侯,非但如此,還因其孫李陵投降匈奴,致使李氏名敗。 李廣與匈奴作戰兇險相隨,幾度脫險,就足以令人欽佩!一次,李廣百騎與匈奴數千騎遭遇。李廣的士兵十分驚恐,欲盡快逃離匈奴。李廣鎮定地說:“我們已離駐地數十里,現在如果靠我們百余人逃跑,匈奴知道我們人少會立即追殺,我們會全部犧牲。若我們留下來,不走了,匈奴必定以為我們后面有大軍,我們是來引誘他們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李廣令諸騎前進,到離匈奴軍約二里處,才令“皆下馬解鞍”。胡騎對李廣的舉止產生疑惑,出白馬將保護他們士兵。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射殺胡白馬將,又回到軍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此時已日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以為漢有伏軍于旁,皆引兵而去。 又一次,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活捉了李廣。胡人就把李廣置于兩馬間,用網絡而盛臥廣。李廣裝死,行十余里,睨其旁有一胡兵騎著駿馬,突然騰空躍起上胡馬,推墮胡兵,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敵人追之,李廣取胡兒弓,射殺追騎,得以逃脫。這一次李廣的士兵亡失多,按漢法,當斬,贖為庶人。 李廣帶兵多為血戰,可歌可泣。這一次李廣以中郎令率四千騎出右北擊匈奴,而博望侯張騫率萬騎與廣同去,但兩軍中途分道。約行數百里,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圍李廣,廣軍士皆恐。李廣派其子李敢帶數十騎,往探胡兵虛實,回告廣說:“胡軍很容易打擊。”軍士乃安。李廣立即布軍圜陣外向御敵。胡人急擊廣軍,箭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又漢箭將盡,李廣令士兵持滿毋發,而親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之圍才有所緩解。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李廣意氣自如,堅定了士兵戰勝敵人的信心,軍中皆服其勇。第二天,博望侯張騫軍至,匈奴軍才退去。廣軍幾乎全軍覆沒,罷兵而歸。漢法,博望侯當斬,贖為庶人。李廣功過相當,無賞。 李廣最后一次率軍出擊匈奴,是跟從大將軍衛青。衛青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并,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為什么李廣戰功顯赫卻未能封侯?
飛將軍李廣,縱橫沙場與匈奴大小70余戰,卻未被封侯,最終自刎而死。《滕王閣序》亦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句。笨笨今獻拙文一篇,也侃一侃李廣之難封。
中華名將之林,如李廣之驍勇者屈指可數。司馬光筆下的飛將軍更是栩栩如生:
漢景帝初年,隨周亞夫平七國之亂,并“取旗”。立下赫赫戰功。
匈奴大入上郡之時,中貴人所率之數十騎被匈奴射雕者三人射殺將盡。中貴人走至廣處。李廣率百騎追擊并包圍射雕者。并親自射殺二人,生得一人。欲歸時與匈奴數千騎相遇。李廣沉著冷靜,迷惑敵軍,終于化險為夷。
元狩二年,李廣將四千騎出右北平與張騫會合。途中被匈奴四萬騎包圍。李廣先命其子與數十騎直貫胡騎而回。以鼓舞士氣,穩定軍心。并命漢軍布圓陣外向御敵,從容應戰。匈奴攻勢如潮,漢軍傷亡慘重,且箭矢將盡之際,李廣以大黃弓連續射殺數名敵前指揮官,終于瓦解了敵人的進攻并盼到了張騫的軍隊。
如此驍勇善戰,使匈奴聞之色變的飛將軍最后不得善終。笨笨和司馬遷一樣,對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笨笨先對李廣的軍事才能做一個比較公允地評價:一方面,李廣驍勇異常,再加上其臨危不懼、處變不驚,且能與士卒同富貴,共患難,故其率領的軍隊戰斗力極強。另一方面,李廣擅長沖鋒陷陣,卻無力統帥大軍。其部常被敵人包圍甚至全殲。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廣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驍勇善戰,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將軍列傳》。作為世界名著的《史記》,最精華之處是其列傳部分。而《李將軍列傳》更是列傳中的顛峰之作。此篇傳記使一無名之輩(夸張一點的說法)成了家喻戶曉的一代名將。
李廣任隴西太守之時,羌人發生叛亂,李廣誘騙800多人投降后,又殺之。此事頗像白起坑殺40余萬趙國降兵。但兩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殺趙軍的確有失道義,但他地顧慮不無道理:趙軍是在糧已盡數日,且主將戰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無奈而無絲毫誠意。40余萬降軍就像隨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白起坑殺之是為國家利益計。而羌人則是被李廣招降的,肯定是誠心地歸順。雖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殺已降”性質更為惡劣。由此事可知李廣之本性——無仁義、失誠信、奸詐、卑鄙和陰險。
漢軍出雁門擊匈奴之戰中,李廣兵敗被俘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李廣為何不被封侯
李廣前后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封侯,當年同他一起為漢中郎的堂弟李蔡,“蔡為人在下中”,“下中”,即《漢書古今人物表》之第八等,下等之中。名聲也遠在李廣之下,景帝時,李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后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位至三公。李廣的許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廣卻未得爵邑,官職也沒有超過九卿。一次李廣與望氣算命的王朔交談,說:“自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王朔說:“將軍想想難道做過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廣想想說:“我為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引誘他們投降,來降的有八百多人,在他們投降的當天我就殺了他們。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事。”王朔說:“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史書記載的更多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如奪馬出逃、神弓怯敵、力射石虎等等),而損兵折將、兵敗不敵的次數卻也不少。李廣自己也承認“不為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從不落在別人后面,卻沒有半點夠封侯資格的軍功)。 還有一點是李廣他曾經接受梁王的授印,而梁王一直想做皇帝 。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李廣為什么難以封侯
李廣是漢代的名將,但我們看到的歷史記載里,他只有在小范圍戰爭中的戰功。李廣擅長的是小部隊的突,而并不擅長大規模的戰斗。和同時代的衛青和霍去病相比,李廣的戰功相差甚遠。所以說李廣是盛名之下實難以負。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都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為何他的兒子都封侯了,李廣依然沒被封侯?
因為他年紀大了,而且在對抗匈奴上出現了問題,而與其他人政見不一,遭到排擠才沒有封侯。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李廣被封過侯么﹖
沒,之所以沒有被封侯,漢武帝對其評價為運氣不好,其實主要還是李廣有些生不逢時。曾經漢武帝感嘆過,李廣將軍若是生在高祖時期,早已封過萬戶侯了(原話是啥記不得了,但意思就是這)。侯爵距離李廣最近的一次是在七國之亂時,李廣殺敵、立功無數本該封侯,但當時李廣年輕氣盛,愛出風頭,拿了梁王給他的賞賜,這一點讓漢景帝很不高興,于是隨便賞了李廣一點金銀就沒有封侯。再之后到了漢武帝時期,基本都是同匈奴作戰,李廣那一套軍事理論跟不上時代(所有步兵戰車幾乎全部淘汰,騎兵作為主力,李廣之前沒有接觸過,自然打不出好成績來)所以漸漸被年輕的衛青超越,之后更是出了個霍去病,再加之武帝認為李廣年齡大,運氣背,所以基本不讓他領兵出戰,不領兵就不能殺敵立功所以就沒有封侯,倒是他的兒子李敢跟隨冠軍侯霍去病殺敵立功封為關內侯。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中國漢朝時飛將軍李廣為什么沒有被封候
上面的廢話太多了吧。我來說。就李廣的功勞,哪怕是封個王都不夠的。說大點差點就可以封他個“皇帝”了。李廣難封是指他功勞太大。無法受封。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李廣為什么終生未能封侯?
其實李廣曾經有過兩次可以封候的機會。 第一次是景帝朝時,在平定“七國之亂”中李廣立下戰功足以封侯,但是李廣目光短淺,在勝利后卻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一個中央將領卻接受地方諸侯的賞賜,并且在回到長安后夸耀于此,這些舉動都令景帝感到不快,認為李廣不可靠,最終把李廣排除在封侯的名單之外。 第二次是“漠北決戰”,李廣由先鋒調為右將軍,這也是李廣最后一次有機會封侯,可惜李廣也未能把握住。兵敗后覺得沒臉對人自殺了。 其實早前公孫昆邪曾經在景帝面前這樣評論過李廣“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于擄敵戰,恐亡之”,這個評價很鮮明的指出了李廣性格中的致命缺點。李廣雖有個人的勇猛,但是行軍打仗講究運籌帷幄,顧全大局,而李廣卻個性十足,打仗不按章法,行軍不講紀律,這就直接導致了軍隊的戰斗力的下降,更有甚者,李廣曾因區區三個匈奴騎兵而單槍匹馬的跑到敵營附近,置大軍與不顧。此外,李廣還有個致命的缺陷是“剛愎自用,心胸狹隘”。身為前朝的抗匈大將,李廣自恃功高,多次不停別人的勸解,固執己見。俗話說“功高震主”李廣性格上的多處缺陷,最終使他不被漢武帝所信任,終身不得封侯。他錯過了兩次機會,說來也不能不說這是他自己的咎由自取。他這一生雖是可惜,卻也是自己造成的,怪不的別人。我最恨“衛青不敗由天幸 李廣難封緣數奇”這句話。 衛青不敗是自己付出了努力,若說天幸這么容易得,也不見李廣得一次,分明嫉妒。李廣難封自有史實為證,雖有功,但確實從沒有打過一場勝仗,軍人一生,若是從沒有打過一場漂亮的勝仗,又人憑什么封。古來抑衛而揚李的人,不過是自己郁郁不得志罷了。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李廣為何難以封侯
生不逢時:“飛將軍”李廣為何難以封侯
在衛、霍崛起之前,李廣可以說是漢朝對付匈奴的第一法寶。幾乎是哪里有匈奴,就把李廣派到哪里,而匈奴一旦弄清楚對手是李廣,便敬禮、離開。
因此,當李廣擔任右北平太守期間,匈奴很少侵擾此地,右北平百姓過上了難得的太平日子。
但是李廣在隨后的漢匈大戰中,卻始終沒有象樣的成績,在雁門那次戰役中還全軍覆沒,自己也做了俘虜,幸虧匈奴人對他久已仰慕,沒有殺他,結果被李廣憑借個人武藝逃脫。在以后的幾次大戰中,李廣也往往是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不用說后起之秀衛、霍,即便是李廣的堂弟李蔡,無論才能、名氣都不如李廣。卻因為跟隨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達到斬殺敵人首級的規定,被封為侯,后來做到丞相。
連后人辛棄疾也看不慣,寫詩說:“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李廣難以封侯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司馬路認為,恐怕有以下幾點:
1、李廣雖然武藝高強,遇事有急智,卻缺少統帥大部隊和指揮大規模會戰的能力。這從他的帶兵風格可以看出來。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形,也不安排打更巡邏,以至于屢次遇險。
2、李廣擅長防守而短于進攻。這從他的戰績可以看出來。在文、景時代和武帝初期的防御性階段,李廣頗有建樹。而到了戰略大反攻的時候,李廣反而不行
3、李廣的個人品行高潔,為官場所排擠。司馬遷是這樣評價李廣的:
“我所看到的李將軍,不善言辭,老實厚道像個鄉下人,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
不善言辭,在官場上就是不會吹拍,不會拍,意味著上司不會喜歡你;不會吹,意味著你不會夸大戰果;品行高潔,意味著你不會占他人之功為己有;愛兵如子,意味著你不會拿部下當炮灰。
4、漢朝的封賞制度有問題。殺死敵人、斬下頭顱,有功,累積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封侯。防守邊關,使百姓安居樂業,卻沒有功勞,不能封侯,這是什么邏輯!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李廣是歷史上有名的飛將軍,為什么到死都沒有封侯
時運不濟吧,飛將軍李廣沒打過多少勝仗,雖然能力超群,但是最有希望建功的幾場戰役,他都被敵人晾了場子,敵人都躲著他跟別人打,結果戰功也就沒他啥事了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李廣不侯”擴展:
成語簡拼:LGBH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出處:徐夤《贈楊著》:“李廣不侯身漸老,子山操賦恨何深!”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注音:ㄌ一ˇ ㄍㄨㄤˇ ㄅㄨˋ ㄏㄡˋ
近義詞:李廣未封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造句: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李廣不侯,是有本事沒有運氣,運氣來了,沒有本事,不過曇花一現,好景不長。”
成語用法:李廣不侯作賓語、定語;用于慨嘆。
成語解釋:見“李廣未封”。
成語讀音:lǐ guǎng bù hòu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