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為信」的成語故事
“徙木為信”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新法公布以后,為使人們相信新法一定要執行,商鞅命人在國都南門處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聲明誰搬動到北門就賞五十金。有一個膽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們認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蘇武牧羊,負荊請罪,徙木為信這些故事所蘊含的傳統...
在別人不相信自己的時候要堅持自己的理想,總會有一天別人會看到你的誠心,誠信。
摘自gyjslw.com
徙木為信是什么意思
表示講信義。
商鞅變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國都之南門,然后宣布能將此木徙置北門者賜10金。搬動一根木頭,何須如此重賞,人們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將賞金加至50。有人將信將疑把木頭搬到北門,即賞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毛澤東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
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
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
移動一根木頭并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摘自gyjslw.com
徙木立信文言文翻譯
原文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摘自《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譯文
孝公已經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于頒布(變法的)法令。
注釋:
1.孝公:秦孝公。
2.衛鞅:人名,即商鞅。
3.具:完備。
4.已乃:旋即,不久 。
5.輒(zhé):就。
6.卒:終于。
7.下令:頒布法令 。
8.予:給。
導讀:本文講的是商鞅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設法取信于民的一則事例.摘自gyjslw.com
一諾千金,一字千金,徙木為信各是什么歷史典故
我只知道徙木為信是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是,為了取信于民,讓自己的變法順利推行而采取的措施.
摘自gyjslw.com
徙木為信,一字千金,一諾千金的主人公各是誰
商鞅變法“徙木為信”,搬根木頭五十金;一字千金是呂不韋“呂氏春秋”,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一諾千金: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 唐代·李白《敘舊贈江陽宰陸調》詩:“一諾許他人,千金雙錯刀。”
摘自gyjslw.com
徙木為信的成語解釋及意思
徙木為信,意思就是,說到做到言而有信。
摘自gyjslw.com
徙木為信給我什么啟示
商鞅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商鞅由于“徙木為信”,所以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澤東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 移動一根木頭并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威信是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東西。
摘自gyjslw.com
成語徙木為信的典故是怎樣的
徙木為信
令①既具②,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③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④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⑤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⑥下令,令行于民。
譯文: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布。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金(當時也把銅被叫做金,一金代表一斤銅,當時銅的價值很高),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注釋:
①令:頒布法令
②具:完備。
③乃:旋即,不久 。
④徙:將物體搬
離原地。
⑤輒(zhé):就。
⑥卒:終于。摘自gyjslw.com
徙木為信 的故事是什么?
徙木為信的故事商鞅變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國都之南門,然后宣布能將此木徙置北門者賜10金。搬動一根木頭,何須如此重賞,人們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將賞金加至50。有人將信將疑把木頭搬到北門,即賞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澤東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移動一根木頭并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
摘自gyjslw.com
徙木為信是什么典故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原文:商鞅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有人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給(他)十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說:“有能搬到的給五十金。”有個人搬到了,立刻給(他)五十金,以表明不欺騙。終于(商鞅)下令變法,法令很快在全國推行。
摘自gyjslw.com
成語“徙木為信”擴展:
成語簡拼:XMWX反義詞:食言而肥、言而無信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有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摘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徙:遷移;信:信用。指說到做到,言而有信
近義詞:言而有信
成語注音:ㄒ一ˇ ㄇㄨˋ ㄨㄟˊ ㄒ一ㄣˋ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用法:徙木為信作謂語、定語;指言而有信。
成語讀音:xǐ mù wéi xìn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