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五腰”的成語「為五斗米折腰」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為五斗米折腰”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不為五斗米折腰”下一句是什么?、不為五斗米折腰 原文、陶淵明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為五斗米折腰》全文翻譯、陶淵明當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為五斗米折腰”下一句是什么?、陶淵明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是什么意思?不為五斗米折腰,前一句是什么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到底有多少?哲理句子為五斗米折腰不為五斗米折腰,前一句是什么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為五斗米折腰”的詞條資料
2:“不為五斗米折腰”下一句是什么?
3:不為五斗米折腰 原文
4:陶淵明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5:《不為五斗米折腰》全文翻譯
6:陶淵明當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7:“不為五斗米折腰”下一句是什么?
8:陶淵明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成語“為五斗米折腰”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WWDMZY
成語注音:ㄨㄟˋ ㄨˇ ㄉㄡˇ ㄇ一ˇ ㄓㄜˊ 一ㄠ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六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茍且偷生
成語出處:《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來自www.blwype.cn
成語解釋: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為了微薄的俸祿而彎腰行禮。比喻沒有骨氣。
成語用法:為五斗米折腰作謂語、定語;用于處事。
成語“為五斗米折腰”的擴展資料
1. “不為五斗米折腰”下一句是什么?下一句是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原句出自于唐代李延壽的《晉書·陶潛傳》。
原文: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
白話譯文:
郡里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
擴展資料:
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比喻為人庸俗,沒有骨氣,為利祿所動。
成語的由來: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縣。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2. 不為五斗米折腰 原文
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
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
翻譯:
陶潛,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于真性情,被鄉里鄰居所看重。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閑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
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性愛喝酒,可是家里窮不能經常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一定會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點也不收斂情緒。
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著,也不在意。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志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說是實錄。
偃兆因為他親人年邁家里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戚朋友說:“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
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 www.blwype.cn
3. 陶淵明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大哥,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你怎么搞得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內容來自www.blwype.cn
4. 《不為五斗米折腰》全文翻譯
原文: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尚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述如此,時人謂之實錄。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素簡貴,不私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③》。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張,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琴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譯文:陶潛(陶淵明),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于真性情,被鄉里鄰居所看重。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閑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性愛喝酒,可是家里窮不能一直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一定會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點也不收斂情緒。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著,也不在意。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志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說是實錄。管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為彭澤令。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郡里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閑時,高臥在北窗之下,清風突然撲面而來,感覺自己象羲皇。陶潛不懂音樂,但卻備有一張琴,琴沒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撫琴和著琴音說:’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勞煩音樂。’ 陶潛摘自www.blwype.cn
5. 陶淵明當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
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擴展資料: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
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
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
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陶淵明www.blwype.cn
6. “不為五斗米折腰”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原句出自于唐代李延壽的《晉書·陶潛傳》。
原文: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
白話譯文:
郡里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
擴展資料:
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比喻為人庸俗,沒有骨氣,為利祿所動。
成語的由來: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縣。內容來自www.blwype.cn
7. 陶淵明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大哥,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你怎么搞得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回比喻答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8. 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比喻為人不庸俗,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俸祿。
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職位低微,俸祿少。“五斗米”是官俸,所謂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是說他不能為了異常微薄的收入,向來縣檢視的督郵束帶盛服,躬謹參見,接受諸種問訊審計,繁瑣無聊的迎送禮儀。
擴展資料:
成語由來
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彭澤當縣令。到任八十一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派來的督郵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不肯趨炎附勢,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陶淵明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不為五斗米折腰摘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9. 不為五斗米折腰,前一句是什么
《不為五斗米折腰》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尚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述如此,時人謂之實錄。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素簡貴,不私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③》。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張,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琴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
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0.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到底有多少?
作為一縣之長,陶淵明只有五斗米的俸祿嗎?過去中國買米、稱米是需要用升、用斗來稱的,實際上就是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五斗就是五十升。一升米大概一點五斤,五斗米就是七十五斤。這樣看來五斗米并不多,但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可不僅僅是指米,指的是他的俸祿。
對于五斗米是陶潛的月薪還是日薪,這個在歷史上的記載非常少。根據資料參考網友的說法,晉朝時計量單位是一斛為十斗,據記載一品大員每月發糧五十斗。陶淵明歸隱前是彭澤令,彭澤縣是個小縣,估計陶淵明那時候也就是個九品芝麻官。所以很多人認為陶淵明的五斗米不是日薪,而是月薪。如果是一天75斤米那工資非常不錯了,一個月75斤也夠吃,但是會有朋友認為一個月的話我也不會折腰。
但是在晉朝,官員的俸祿不僅僅只有糧食。陶淵明每年春、秋兩次,共計應該能得到三十匹絹和二十斤棉。如果說認為布匹價值不高,一年發這么多布匹也值不多少錢。我們可以理解在這個崗位上不用擔心沒吃的沒穿的。除此之外當官還可以發田地,重頭戲在這里,縣令有一頃田可以收租金。
一頃田是一百畝,十頃就是一千畝地,晉朝時糧食畝產大概三百斤,就按照一年只收一季稻來計算,陶潛每年收租只要兩成就有六萬斤。現在看來這就是地主土豪的待遇啊,但是五柳先生毅然的放棄了這樣的高工資,所以才令人佩服流芳傳世。摘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11. 哲理句子為五斗米折腰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1]?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督郵來督察。為人驕橫的督郵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因為五斗米而向這個鄉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下種田去了。所以這個詞主要是說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2. 不為五斗米折腰,前一句是什么
《不為五斗米折腰》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尚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述如此,時人謂之實錄。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素簡貴,不私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③》。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張,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琴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
來自www.blwype.cn
13.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釋義: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整句話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體現陶淵明的高風亮節。詳細故事: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里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公益成語:www.blwype.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