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中生李」成語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從前在南頓農民張助撿到一顆李子核,拿回家種在空心的桑樹上,很快就長成了一棵李子樹,同時開始結李子。村民覺得奇怪,以為是神靈出現,就紛紛拿出貢品來李樹下拜祭。張助感到詫異,干脆將李樹砍了...
與「兵不厭詐」相似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后母迫...
成語“疲于奔命”的故事
春秋時期,申公巫臣子靈為了得到此鄭王室嫁到陳國的美若天仙的夏姬,先后阻止楚莊王及子反娶她,但也輪不上他。過了五年他終于把夏姬騙回了鄭國,后改道晉國,楚國子反、子重反對,子靈揚言要使他們疲于奔命而死...
成語「挺身而出」的故事
唐朝初期,皇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妒忌秦王李世民的威望,聯合密謀要殺害李世民。李世民得到密報,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出其不意殺死李建成、李元吉。他們的部下率軍攻打玄武門,守將敬君弘挺身而出,英勇殺敵,最后壯烈犧牲...
「不相為謀」的成語故事和用法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碰壁后,在冉求的幫助下,終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魯國,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沒有重用他。他認為與季康子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于是閑居起來,專心著述,編輯整理《詩》《書》《禮》《樂》《春秋》等...
「推梨讓棗」的成語故事和用法
東漢末年,孔融四歲時,只取家里分給兄弟吃的梨的最小的,把大的讓給哥哥們。南朝梁代人王泰年幼時,祖母分棗子與栗子給他們兄弟吃,只有他不上前哄搶,祖母問其故,他說:“不取,自當得賜。”...
成語“疑心生鬼”的故事
從前生性愚笨、膽子很小的涓蜀梁在一個月色很好的夜晚從外面往家趕,途中他發現一個黑影老是跟隨他前后,而且時大時小的,他以為是鬼在跟蹤他,嚇得撒腿往家跑,沒想到他自己在月光下的影子把自己竟給嚇死了...
成語故事:燕足系詩
唐朝時期,任宗遠赴湘中經商,長時間沒有回家。他妻子郭紹蘭看見堂屋前雙飛的燕子,就吟誦:“爾海東來,必經湘中……欲憑爾附書,投于我婿。”于是在燕腿上系上一首詩,燕子飛到荊州任宗住所,任宗遂收到妻子的贈詩...
比喻“七步成章”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兒子曹植才思敏捷,哥哥曹丕廢掉漢獻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曹植作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還嫌七步成章太慢,又要求應聲作詩...
“一馬不跨兩鞍”成語故事
元朝時期,家貧如洗的書生孟志剛死后,妻子衣氏沒有生育,叫木匠把棺木做大一些。她把家里的物品都送給鄰居,祭奠完丈夫后,就向鄰居表示一馬不跨兩鞍,死也要與他同棺共穴。第二天人們發現衣氏已經死在丈夫的棺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