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海”字的成語「乘桴浮海」
成語“乘桴浮海”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乗桴浮海成語讀音:chéng fú fú hǎi
成語簡拼:CFFH
成語注音:ㄔㄥˊ ㄈㄨˊ ㄈㄨˊ ㄏㄞ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桴:小筏子。乘小筏子浮游海外。比喻遠行
成語用法:乘桴浮海作謂語、定語;指遠行。
成語謎語:遠航
成語“乘桴浮海”的擴展資料
1. 孔子曾說“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句話是什么意識此語出自《論語·公冶長》,全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意思是,孔子說:“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乘坐著竹筏子到東海去游蕩,大概仲由能跟隨我吧?”子路聽說這件事,很喜悅。孔子說:“仲由在勇氣的方面超過我,可是沒有地方取得做竹筏的材料。”對“無所取材”的解釋還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無所取哉”,是說子路沒有可取之處,完全否定子路,是不符合孔子精神的,因此不可取;另一說是“無所取裁”,是說子路不知道控制自己,是一種責備的口氣,似乎也非仁者氣象,也不可取。此采用錢穆先生的說法,是說無法得到造竹筏子的材料,是一種和平豁達的氣象。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2.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帶立于朝。 具體怎么解釋
[浮于海’.用的是孔子的話--<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當然.孔子即使是到了海上.大概也不會成為強盜.子路雖然勇猛.也是有力使不上的--他們師徒倆.沒有束休.沒有俸祿.[桴’又不長莊稼.也不噴自來水.上哪里弄飯吃?到哪里找衣穿?去哪里買樂器來弦歌那[詩三百篇’?也就只好象伯益叔齊那樣餓死首陽山了.再說那強盜能援引孔子的話.當然曾經是一個讀書的人.不得[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浮于海’與[立于朝’.永遠是對立的.你看那鄭成功.不能在大陸上[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用李贄的話說.如大盜林道乾是朝廷[直驅之使為盜也’.不過.盜與非盜.有時候.是很難說清的.你看那陳涉吳廣李自成和黃巢.打不贏了.就成了強盜和賊,而趙匡胤嘉靖爺明英宗打贏了.就立地成佛.成王敗寇.似乎是一個規律.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3. 道不行,乘浮浮于海,何為浮浮?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從(2)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 (1)桴:音fū,用來過河的木筏子。 (2)從:跟隨、隨從。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6),可使與賓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1)賦:兵賦,向居民征收的軍事費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點,大致相當于后來城鎮。有一千戶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當時大夫有車百乘,是采地中的較大者。 (4)宰:家臣、總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學生。 (6)束帶立于朝:指穿著禮服立于朝廷。 (7)賓客:指一般客人和來賓。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里當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么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4. 孔子曾說“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句話是什么意識
此語出自《論語·公冶長》,全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意思是,孔子說:“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乘坐著竹筏子到東海去游蕩,大概仲由能跟隨我吧?”子路聽說這件事,很喜悅。孔子說:“仲由在勇氣的方面超過我,可是沒有地方取得做竹筏的材料。”對“無所取材”的解釋還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無所取哉”,是說子路沒有可取之處,完全否定子路,是不符合孔子精神的,因此不可取;另一說是“無所取裁”,是說子路不知道控制自己,是一種責備的口氣,似乎也非仁者氣象,也不可取。此采用錢穆先生的說法,是說無法得到造竹筏子的材料,是一種和平豁達的氣象。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5. 道不行,乘浮桴于海是什么意思
道不行,乘浮桴于海釋義:大道若不能推行于天下,乘坐著竹筏子到海上去漂流。出處:《論語·公冶長》載,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6. 怎么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造句?
意思是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為什么屈原不能學習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屈原在《離騷》中就很清晰地說了:“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他將要離開楚國,去尋求真正的明君。(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7.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帶立于朝。
[浮于海’.用的是孔子的話--:[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當然.孔子即使是到了海上.大概也不會成為強盜.子路雖然勇猛.也是有力使不上的--他們師徒倆.沒有束休.沒有俸祿.[桴’又不長莊稼.也不噴自來水.上哪里弄飯吃?到哪里找衣穿?去哪里買樂器來弦歌那[詩三百篇’?也就只好象伯益叔齊那樣餓死首陽山了.再說那強盜能援引孔子的話.當然曾經是一個讀書的人.不得[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浮于海’與[立于朝’.永遠是對立的.你看那鄭成功.不能在大陸上[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用李贄的話說.如大盜林道乾是朝廷[直驅之使為盜也’.不過.盜與非盜.有時候.是很難說清的.你看那陳涉吳廣李自成和黃巢.打不贏了.就成了強盜和賊,而趙匡胤嘉靖爺明英宗打贏了.就立地成佛.成王敗寇.似乎是一個規律.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8. 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出處于意思
此語出自《論語·公冶長》,全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意思是,孔子說:“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乘坐著竹筏子到東海去游蕩,大概仲由能跟隨我吧?”子路聽說這件事,很喜悅。孔子說:“仲由在勇氣的方面超過我,可是沒有地方取得做竹筏的材料。”對“無所取材”的解釋還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無所取哉”,是說子路沒有可取之處,完全否定子路,是不符合孔子精神的,因此不可取;另一說是“無所取裁”,是說子路不知道控制自己,是一種責備的口氣,似乎也非仁者氣象,也不可取。此采用錢穆先生的說法,是說無法得到造竹筏子的材料,是一種和平豁達的氣象。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9.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出自《論語·公冶長》孔子對弟子說的話。直譯的意思是,“主張的行不通了,就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 也可以理解為,這個思路行不通了,就換一個方法。拓展資料《論語·公冶長》是《論語》中的第五篇,本篇共計28章,除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名言外,本篇著名的句子還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等。這些思想對后世產生過較大影響。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0. 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出處于意思
此語出自《論語·公冶長》,全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意思是,孔子說:“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乘坐著竹筏子到東海去游蕩,大概仲由能跟隨我吧?”子路聽說這件事,很喜悅。孔子說:“仲由在勇氣的方面超過我,可是沒有地方取得做竹筏的材料。”對“無所取材”的解釋還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無所取哉”,是說子路沒有可取之處,完全否定子路,是不符合孔子精神的,因此不可取;另一說是“無所取裁”,是說子路不知道控制自己,是一種責備的口氣,似乎也非仁者氣象,也不可取。此采用錢穆先生的說法,是說無法得到造竹筏子的材料,是一種和平豁達的氣象。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1.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帶立于朝。
[浮于海’.用的是孔子的話--:[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當然.孔子即使是到了海上.大概也不會成為強盜.子路雖然勇猛.也是有力使不上的--他們師徒倆.沒有束休.沒有俸祿.[桴’又不長莊稼.也不噴自來水.上哪里弄飯吃?到哪里找衣穿?去哪里買樂器來弦歌那[詩三百篇’?也就只好象伯益叔齊那樣餓死首陽山了.再說那強盜能援引孔子的話.當然曾經是一個讀書的人.不得[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浮于海’與[立于朝’.永遠是對立的.你看那鄭成功.不能在大陸上[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用李贄的話說.如大盜林道乾是朝廷[直驅之使為盜也’.不過.盜與非盜.有時候.是很難說清的.你看那陳涉吳廣李自成和黃巢.打不贏了.就成了強盜和賊,而趙匡胤嘉靖爺明英宗打贏了.就立地成佛.成王敗寇.似乎是一個規律.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2.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帶立于朝。 具體怎么解釋
[浮于海’.用的是孔子的話--<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當然.孔子即使是到了海上.大概也不會成為強盜.子路雖然勇猛.也是有力使不上的--他們師徒倆.沒有束休.沒有俸祿.[桴’又不長莊稼.也不噴自來水.上哪里弄飯吃?到哪里找衣穿?去哪里買樂器來弦歌那[詩三百篇’?也就只好象伯益叔齊那樣餓死首陽山了.再說那強盜能援引孔子的話.當然曾經是一個讀書的人.不得[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浮于海’與[立于朝’.永遠是對立的.你看那鄭成功.不能在大陸上[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用李贄的話說.如大盜林道乾是朝廷[直驅之使為盜也’.不過.盜與非盜.有時候.是很難說清的.你看那陳涉吳廣李自成和黃巢.打不贏了.就成了強盜和賊,而趙匡胤嘉靖爺明英宗打贏了.就立地成佛.成王敗寇.似乎是一個規律.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3.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帶立于朝”,怎么解讀?
史札記 · 海盜的對聯 清人陸長春《香飲樓賓談》:說是江浙一帶的大盜蔡牽伏誅后,其余黨還有好幾十個,他們往來劫奪,為害江浙一帶,地方上是很不安寧,政府也沒有辦法。后來,總督就想了一個招安的辦法——他就單騎往撫。強盜們也講禮貌,就邀請他到船上就座,還拿出好酒好肉款待他。總督則先是飲酒啖肉,然后是做細致的思想工作,曉以利害、誘以富貴,而且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幾十張空白任命書,要任命他們為千把總等官職。強盜們聽了,十分高興,都拜倒在總督腳下,要求投降。正在總督高興的時候,卻看到有一個強盜立而不跪,沒有投降的意思。總督就門找他談話,要委以重任。但那強盜一點都不領情。這時候,總督才看到,那強盜船窗上掛了一副對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帶立于朝作者感嘆說:“盜亦非常人哉!”“浮于海”,用的是孔子的話——《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當然,孔子即使是到了海上,大概也不會成為強盜,子路雖然勇猛,也是有力使不上的——他們師徒倆,沒有束休,沒有俸祿,“桴”又不長莊稼,也不噴自來水,上哪里弄飯吃?到哪里找衣穿?去哪里買樂器來弦歌那“詩三百篇”?也就只好象伯益叔齊那樣餓死首陽山了。再說那強盜能援引孔子的話,當然曾經是一個讀書的人,不得“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浮于海”與“立于朝”,永遠是對立的。你看那鄭成功,不能在大陸上“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用李贄的話說,如大盜林道乾是朝廷“直驅之使為盜也”。不過,盜與非盜,有時候,是很難說清的。你看那陳涉吳廣李自成和黃巢,打不贏了,就成了強盜和賊;而趙匡胤嘉靖爺明英宗打贏了,就立地成佛。成王敗寇,似乎是一個規律。靠武裝兵變而起家的宋太祖趙匡胤深知此理,他登基之后的壓倒一切的一個中心就是“釋兵”:他問趙普:“自唐末以來,兵革不息,我想停止戰亂為國家定下長久的安穩政策,先生看應該如何辦?”那趙普以“節鎮太重”,應該“收其精兵”為對(你別以為他趙匡胤沒腦袋,他是要把自己的意旨,變為臣下的語言和行動——這也是歷來君主的慣技)。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4.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帶立于朝”,怎么解讀?
史札記 · 海盜的對聯 清人陸長春《香飲樓賓談》:說是江浙一帶的大盜蔡牽伏誅后,其余黨還有好幾十個,他們往來劫奪,為害江浙一帶,地方上是很不安寧,政府也沒有辦法。后來,總督就想了一個招安的辦法——他就單騎往撫。強盜們也講禮貌,就邀請他到船上就座,還拿出好酒好肉款待他。總督則先是飲酒啖肉,然后是做細致的思想工作,曉以利害、誘以富貴,而且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幾十張空白任命書,要任命他們為千把總等官職。強盜們聽了,十分高興,都拜倒在總督腳下,要求投降。正在總督高興的時候,卻看到有一個強盜立而不跪,沒有投降的意思。總督就門找他談話,要委以重任。但那強盜一點都不領情。這時候,總督才看到,那強盜船窗上掛了一副對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帶立于朝作者感嘆說:“盜亦非常人哉!”“浮于海”,用的是孔子的話——《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當然,孔子即使是到了海上,大概也不會成為強盜,子路雖然勇猛,也是有力使不上的——他們師徒倆,沒有束休,沒有俸祿,“桴”又不長莊稼,也不噴自來水,上哪里弄飯吃?到哪里找衣穿?去哪里買樂器來弦歌那“詩三百篇”?也就只好象伯益叔齊那樣餓死首陽山了。再說那強盜能援引孔子的話,當然曾經是一個讀書的人,不得“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浮于海”與“立于朝”,永遠是對立的。你看那鄭成功,不能在大陸上“立于朝”,就只好“浮于海”了。用李贄的話說,如大盜林道乾是朝廷“直驅之使為盜也”。不過,盜與非盜,有時候,是很難說清的。你看那陳涉吳廣李自成和黃巢,打不贏了,就成了強盜和賊;而趙匡胤嘉靖爺明英宗打贏了,就立地成佛。成王敗寇,似乎是一個規律。靠武裝兵變而起家的宋太祖趙匡胤深知此理,他登基之后的壓倒一切的一個中心就是“釋兵”:他問趙普:“自唐末以來,兵革不息,我想停止戰亂為國家定下長久的安穩政策,先生看應該如何辦?”那趙普以“節鎮太重”,應該“收其精兵”為對(你別以為他趙匡胤沒腦袋,他是要把自己的意旨,變為臣下的語言和行動——這也是歷來君主的慣技)。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