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山之祖的解釋和用法
成語“開山之祖”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kāi shān zhī zǔ成語簡拼:KSZZ
成語注音:ㄎㄞ ㄕㄢ ㄓ ㄗㄨ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開山鼻祖、開山老祖、開山始祖
成語出處:曾樸《孽海花》第二回:“聽說寶善街,那就是前明徐相國文貞之墓地。文貞為西法開山之祖。”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佛教語,指最初建立寺廟的人,即始祖。比喻學派的創始人
成語用法:開山之祖作主語、賓語;指開創者。
英文翻譯:the builder of the first temple on a famous mountain
成語“開山之祖”的擴展資料
1. 他被視為中國廚師開山之祖,為何卻把自己的兒子弄死,做成了一道菜?因為他當時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只有這一個辦法。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開山之作是什么意思
開山,本義開辟山林建立寺廟,衍生義即開辟某種流派。開山之作指的是開辟某種流派的作品,某種鼻祖,不是處女作。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晏殊是宋代什么詞派的開山之祖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宋代婉約派宗師,漢族,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是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學士、左庶子,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歷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后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1]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開山祖師和開山鼻祖有什么區別?
{成語】: 開山祖師【拼音】: kāi shān zǔ shī【解釋】: 開山:指在名山創立寺院;祖師:第一代創業和尚。原指開創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開山鼻祖比喻一個學術流派、技藝的開創者.【出自】:孫犁《關于中篇小說》:“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中國中篇小說的開山鼻祖.”【近義詞】:開山祖師【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江西詩派的詩派之祖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于宜州貶所。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集》七十卷。 (1053-1102)也是蘇軾門下的重要詩人,為蘇門六學士之一。他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因不滿新學而不應科舉,至35歲時才由蘇軾的舉薦而任州學教授。他視蘇軾為師長,曾不顧朝廷禁令私自離境為出守杭州的蘇軾送行。但陳師道作詩的方式的“閉門覓句”式的苦吟,與蘇軾揮灑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寫詩并不學蘇,而以同樣重視推敲鍛煉的黃庭堅為師,自稱:“仆于詩,少好之,老而不厭,數以千計。及一見黃豫章,盡焚其稿而學焉。”(《答秦覯書》)雖說陳師道的詩最終自成一體,但畢竟與黃詩有一層淵源關系,因此他和黃庭堅并稱為“黃陳”。陳詩運思遣詞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凈風華綺麗。這正是宋詩以平淡為美、以思理見長特色的一種表現。 字去非,號簡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