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民愛()”「仁民愛物」
成語“仁民愛物”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仁民愛物成語讀音:rén mín ài wù
成語簡拼:RMAW
成語注音:ㄖㄣˊ ㄇ一ㄣˊ ㄞˋ ㄨ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反義詞:魚肉百姓
成語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仁:仁愛,同情、愛護或幫助。愛眾人,進而愛護萬物。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成語用法:仁民愛物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官吏。
成語造句:至于畏天事神,仁民愛物之際,未嘗有須臾懈也。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
英文翻譯:to love all people and animals
成語“仁民愛物”的擴展資料
1. 誰強調了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的仁愛思想《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望!!!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仁是什么意思?請詳細!
仁 rén 一種道德范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仁義(a.仁愛與正義;b.通情達理,性格溫順,能為別人著想)。仁愛。仁政。仁人志士(仁愛有節操的人)。仁義禮智(儒家的倫理思想)。仁至義盡。一視同仁(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果核的最內部分或其他硬殼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兒。 姓。 筆畫數:4; 部首:亻; 筆順編號:3211 詳細解釋: --------------------------------------------------------------------------------仁 rén 【名】 (會意。從人,從二。右邊的二是重文。本義:博愛,人與人相互親愛)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benevolence〗 仁,親也。——《說文》 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親謂之仁。——《禮記·經解》 溫良者,仁之本也。——《禮記·儒行》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禮記·喪服四制》 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詩·鄭風·叔于田》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術(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樸(仁愛樸實);仁篤(仁愛篤厚);仁誨(仁愛的教誨);仁鄙(仁愛與鄙薄) 有德者之稱〖thebenevolent〗 舊指有仁德的人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又如:仁人網(傳說商湯曾讓獵人網開三面。指給予一條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指事物中有恩于萬物生育者,古代常與五行等相配 養之,長之,假之,仁也。——《禮記》 完美的道德〖perfectvirtue〗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仁政〖benevolentgovernment〗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恩惠〖kindness〗 則民與子仁。——《論語》。皇疏:“恩也。” 厚澤深仁,遂有天下。——魯迅《偽自由書》 同情,憐憫〖pity〗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柳宗元《天說》 種子外皮內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種子和堅果、核果及類似果實的內果皮里邊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kernel〗。如:核桃仁 類似果仁的東西〖somethingresemblingakerneloffruit〗。如:瓜子仁 人〖man(pl.men)〗 仁者,人也。——《禮記·中庸》。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盡心下》 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論語·雍也》 古縣名〖Ren〗 又并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史記·春申君列傳》 水名〖RenRiver〗 烏江,府東七十里;源出水西蠻界,繞府南與湘、洪、仁三江合。——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等于8尺(一說7尺,也有說5.6尺或4尺的)的中國古代長度單位。通“仞”〖ren〗 九成之臺,作于羸土,百仁之高,臺(始)于足下。——《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 姓 仁 rén 【形】 有感覺能力——與“不”連用,作否定式〖sensitive〗。如:兩手不仁;皮膚不仁 溫潤〖warmandrich〗 漢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敬辭。舊時常用于書信中〖Kind;Mygood;Mydear〗。如:仁臺;仁兄 仁 rén 【動】 親愛〖love〗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史記·魏公子列傳》 〖陛下〗有仁民愛物之意。——王安石《上時政書》 同情;憐憫〖sympathize〗 將大其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韓愈《后十九日復上書》 思念〖miss〗 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禮記·仲尼燕居》 仁愛 rén’ài 〖charity〗寬人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 對誰也不要生壞心,對所有的人都要仁愛 仁慈 réncí 〖kindhearted;benevolent〗仁愛慈善 大將軍仁慈不肯發令。——《廣州軍務記》 仁德 réndé 〖benevolentmoralintegrity〗待人寬厚而好施恩德 仁弟 réndì 〖(usedtoaddressone’syoungerfriendorstudent)mydearfriend〗敬辭,稱比自己小的朋友 仁厚 rénhòu 〖gracious〗為人忠誠老實 仁厚的丈夫 仁惠 rénhuì 〖benevalent;kind;merciful〗仁慈;仁厚 孫討虜聰敏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仁民愛物 rénmín-àiwù 〖toloveallpeopleandanimals〗愛護百姓,愛惜萬物。形容官吏廉能愛民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仁人君子 rénrén-jūnzi 〖menofgoodwill〗指有道德、人品高尚的人。泛指熱心助人的好心人 亙古及今,仁人君子,弗合忘本之。——明·笑笑生《金瓶梅》 仁人義士 rénrén-yìshì 〖peoplewithloftyideas〗有德行信守節義的人 仁人志士 rénrén-zhìshì 〖peoplewithloftyideas〗有德行、有志向、為理想而獻身的人 至于仁人志士,不幸偃蹇于卑投,竭力以行其所志,…——明·歸有光《送夾江張先生序》 仁術 rénshù 〖kindness;humanity〗∶仁道 非仁術也。——清·方苞《獄中雜記》 〖carryouthumanitarianrule〗∶推行仁政的策略 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仁心仁術 rénxīn-rénshù 〖bothwithabenevolentmindandart〗謂有仁愛之心,方能有濟世之術。后用作稱頌醫生醫術高明的話 …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仁兄 rénxiōng 〖mydearfriend〗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詞,多用于書信 仁言利博 rényán-lìbó 〖wordsbenefituniversalbenevolence〗謂仁愛者的話,使人人受益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左傳·昭公三年》 仁義 rényì 〖kindheartednessandjustice〗∶寬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韓非子·五蠹》 仁義之舉 〖gentle〗[方言]∶性情溫順,通達事理 仁義道德 rényì-dàodé 〖justiceandvirtue〗泛指封建社會的一切道德準則,原先有褒義。后指偽君子的口頭禪,也就有了貶義 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險;仁義道德,不可以來朝。——《戰國策·趙策二》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rénzhějiànrén,zhìzhějiànzhì 〖om〗《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為之智。”指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個問題發表各自的見解 仁政 rénzhèng 〖policyofbenevolence〗∶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爭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孟子》 〖benevolentgovernment〗∶仁慈的統治措施 仁至義盡 rénzhì-yìjìn 〖mostperfectlyfulfilledbothinloveandty〗表示對人的規勸和幫助已經達到最大限度 虛極靜篤道乃見,仁至義盡余何憂。——宋·陸游《秋思之十》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民什么物什么什么成語
民物成語 :民胞物與、納民軌物、仁民愛物、物阜民豐、安民濟物、物阜民熙、民情物理、愛民恤物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是什么意思?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極品, 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后知覺后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荻,引為余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于人而神鬼不歆。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杜甫《春夜喜雨》的藝術特色,并進一步分析詩人杜甫的“仁民愛物”思想。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
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不是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很不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樣黑。好呀!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樹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分明是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么生動!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孟子仁民愛物說的具體含義是什么?權威點!!謝謝!!
我們今天也說:“讓世界充滿愛。”不過,充滿什么樣的愛?我 們沒有具體分析,也沒有說。
孟子這里作出了分析,說出了愛的層次差等。
對于物(朱熹注釋說,指禽獸草木),主要是愛惜。愛惜的具 體表現,按照朱熹的說法,就是要“取之有時,用之有節。”這種 思想,倒是有我們今天環境保護,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了。
對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愛。仁愛的具體表現,按照 朱熹引程頤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說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 對禽獸草木等“物”是談不上的。
對于親,也就是自己的親人,則不是愛情和仁愛的問題,而 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親愛,是愛之中最自然最親密的一個 層次了。
但是,只有當你能夠親愛親人時,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 愛百姓;只有當你能夠仁愛百姓時,才有可能愛惜萬物。不然的 話,就會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可能維系下去的。所以, 愛雖然有親疏,有差等,但這些親疏差等之間卻又有著內在的必 然的聯系。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愛之所以有親疏,有差等,不是 我們主觀方面隨意決定的,而是因為客觀方面,這些對象本身有 所差別,用朱熹引楊氏的話來說,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 無差等。”,總起來說,有差等又有聯系,“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 言之則首序。”(程頤)
從親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推向仁愛百姓,再推向愛惜萬物,這 就形成了儒學的“愛的系列”,而我們發現,這個系列又正好是和 《大學》所開列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階梯相統一的。 由此可見,圣賢所論,無不用心深刻。既然如此,讀者也只有用 心體會,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開始時的話題,“讓世界充滿愛。”是不是應該充滿各種 各樣的愛呢?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