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不至怎么讀 何所不至的拼音
成語“何所不至”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hé suǒ bù zhì成語簡拼:HSBZ
成語注音:ㄏㄜˊ ㄙㄨㄛˇ ㄅㄨˋ ㄓ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解釋:①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至。指沒有達不到的地方。②指什么壞事都干。
成語“何所不至”的擴展資料
1. 志不立,如無舵這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什么意思一個人如果沒有樹立遠大的志向,就像船兒沒有舵,就像馬兒沒有韁繩,雖然也在漂流也在行走,但終究因沒有方向而失去了前進的意義。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2. 何所不至耶是什么句
概述①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至。指沒有達不到的地方。②指什么壞事都干。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3. 開口遍笑,笑古笑今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的意思
出自峨嵋山上一個叫靈巖寺的寺院里彌勒佛的對聯: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
上聯是說當遇到煩心事,遇到流言蜚語,笑一笑,不要被一些所謂的事情搞的不愉快。不僅僅要樂觀、詼諧,更重要的是放下一切的頓悟。
下聯是說人的氣度、氣量,上可以容天,下可以容地,中可以容人,而且還特別強調于人無所不容。人生要有寬容的態度,寬容能容下天下,容下天容下地,天地也會于自己。
這幅對聯強調要大度能容,不要計較人世間的是非憎愛,要“寬卻肚皮”、“豁開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寬,遇到冤家也能與之和平相處,甚至還能由此悟道成佛。
所以與人要容,就是要寬容,遇事要笑,就是不計較。當然容人不是遷就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原則面前,要敢于堅持真理,這是做事做人的原則。
擴展資料
彌勒佛,他坦胸露肚,笑口常開,既慈祥又有趣,深得民間喜愛。關于他的傳說佳話,車裝船載,既令人捧腹,又叫人深思。他那千年不變的肖像,塑成或泥或鐵或銅或大或小的造型,供奉在寺廟里、人家中。
歷代文人雅士更在它面前留下了不少妙聯佳對,包蘊著極為精湛的語言藝術,內涵豐富的寓意,抒發著濃厚的情感。這些饒有情趣的楹聯,早以超越他本身作為佛像存在的意義,而成為—種人生態度的象征,給滾滾紅塵里的蕓蕓眾生以深深的啟迪。
北京潭柘寺的彌勒佛兩邊有一副寓意深遠的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聯把彌勒佛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趣味盎然。妙的是作者巧借彌勒佛之像來針砭“天下難容之事”,嘲諷“世間可笑之人”,可謂用心良苦。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千萬化身之一,他身材矮胖、滿臉歡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云游四方,以禪機點化世人;他樂善好施、身懷絕技、除暴安良、讓眾生離苦得樂。
智能尊者眼見人間生靈涂炭,遂立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然后轉世投胎,千百年來取代了佛教中正統的彌勒佛而名揚四海。
據說唐朝時,寧波奉化的龍溪上飄著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有惻隱之心的人將其救起,只見孩子圓頭大耳、眉清目秀,對人咪咪發笑,人們愛不釋手,把孩子抱回家來。后來,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這位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時常勸化人們要忘卻煩惱,寬卻肚皮。他也時常手持藜杖、撒履閑行,應了佛法中的“萬法本空”之意。
后代文人崇敬這位大師提寫了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首婦孺皆知的句子贊頌了布袋和尚容人容事之雅量,但似乎并未悟得佛祖曠達襟懷。
布袋和尚在后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東廡下石凳上。在他自己生命結束前,呤出“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是說彌勒菩薩化身為布袋和尚,如此多的分身,并且時時展示給世人,但是世人都不認識。偈畢安然而化。)時,他已經明白真彌勒的意義。
彌勒若真的存在,必然不是一個個體式的存在,無論布袋是多么偉大的求道者,無論大莫是多么”粗俗“的鄉村野人,都不是真彌勒。真正的彌勒是超脫于個體的,是超脫于時空,真彌勒是一種對宇宙宏觀的輪回與微觀的生死一種全面的透析,一種真正對宇宙及萬物眾生運行機制及規律法則清楚清晰的認知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彌勒佛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4. 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有什么區別
不至的動作對象不同,無微不至的動作對象是微小,無所不至的動作對象是前往的地方。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5.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是什么意思?
這兩句詩的白話譯文是: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死去還有何話講,寄托此身在山岡。
已歌:已經在歡快地歌了。是說人們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托體:寄身。山阿(ē):山陵。
這句詩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擬挽歌辭三首》其三,寫的是想象中的下葬情形。詩人對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測,也認為賢達也不能逃避死亡,與當時追求神仙得道的風氣迥異。
擴展資料:
陶淵明于晚年寫下了《擬挽歌辭三首》組詩,假設自己死后的情況,表達了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又安慰親友不必過于悲傷。
第一首詩是說死后收殮的情況,描述兒女朋友痛哭。詩人豁達地說死后便沒有榮譽與羞辱,只覺得酒還未喝夠便死了,有些遺憾。原文如下:
《擬挽歌辭三首》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第二首詩是寫出殯前的祭祀。詩人描述親人的哀傷,自己雖感到不能飲酒的遺憾,但已為離開家園而有些黯然。原文如下:
《擬挽歌辭三首》其二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
全詩藝術構思極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語言設想自己離開人世之后發生的主客觀情狀,表現了詩人對生死極其坦然的態度,顯示了他極其明徹達觀的思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擬挽歌辭三首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6.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_____什么意思?
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了。
一、原文: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陽貨篇》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二、譯文:
孔子說:“可以和一個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了。”
擴展資料
一、?評析
孔子在本章里對那些一心想當官的人斥為鄙夫,這種人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為此,他就會不擇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體,危害他人。
二、相關成語
患得患失?[ huàn dé huàn shī ]?
【解釋】: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譯文】: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了。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7. “無所不至”的意思是什么?
至:到。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壞事都做絕了。
無所不至 (wú suǒ bù zhì ) ? :
近義詞: ? ?無所不為、為所不為 ?
反義詞: ? ?無惡不作 ? ?
用法: ? ?動賓式;作謂語;含貶義 ? ? ? ?
出處: ? ?先秦·孔子《論語·陽貨》:“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 ?
例子: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慈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 ? ?
謎語: ? ?普遍家訪;戶口普查;家家戶戶都跑遍 ? ?。
造句:
侵略中國的日軍無所不至,手段極其殘忍。
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
日本侵略軍侵略中國時,無所不至,其手段之殘酷,已達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些貪官對當地民眾巧取豪奪,無所不至!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8. 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有什么區別
不至的動作對象不同,無微不至的動作對象是微小,無所不至的動作對象是前往的地方。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9.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是什么意思?
這兩句詩的白話譯文是: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死去還有何話講,寄托此身在山岡。
已歌:已經在歡快地歌了。是說人們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托體:寄身。山阿(ē):山陵。
這句詩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擬挽歌辭三首》其三,寫的是想象中的下葬情形。詩人對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測,也認為賢達也不能逃避死亡,與當時追求神仙得道的風氣迥異。
擴展資料:
陶淵明于晚年寫下了《擬挽歌辭三首》組詩,假設自己死后的情況,表達了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又安慰親友不必過于悲傷。
第一首詩是說死后收殮的情況,描述兒女朋友痛哭。詩人豁達地說死后便沒有榮譽與羞辱,只覺得酒還未喝夠便死了,有些遺憾。原文如下:
《擬挽歌辭三首》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第二首詩是寫出殯前的祭祀。詩人描述親人的哀傷,自己雖感到不能飲酒的遺憾,但已為離開家園而有些黯然。原文如下:
《擬挽歌辭三首》其二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
全詩藝術構思極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語言設想自己離開人世之后發生的主客觀情狀,表現了詩人對生死極其坦然的態度,顯示了他極其明徹達觀的思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擬挽歌辭三首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0. 無所不至意思是什么
【無所不至】 【wú suǒ bù zhì】 【解釋】:至:到。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壞事都做絕了。 【出自】:《論語·陽貨》:“既得之,患失之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1. 懂我者,謂我心憂,不懂我者,謂我何所求!這句話的解釋是什么
這句詩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王風》集中,題為《黍離》。
原意為:了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么要求呢!
擴展資料:
《國風·王風·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國興亡的詩歌。全詩三章,每章十句。此詩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諧,在空靈抽象的情境中傳遞出閔意情懷,蘊含著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故國之思和凄愴無已之情。其主要特點是用重疊的字句,回還反復地吟唱,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國風·王風·黍離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2.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出自哪?有何典故?謝謝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于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只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么大的力氣,于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后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