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劍”字的成語「槍刀劍戟」
成語“槍刀劍戟”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qiāng dāo jiàn jǐ成語簡拼:QDJJ
成語注音:ㄑ一ㄤ ㄉㄠ ㄐ一ㄢˋ ㄐ一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刀槍劍戟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回:“關前擺著槍刀劍戟,弓弩戈矛,四邊都是檑木炮石。”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戟:古代一種兵器,合戈、矛為一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古代四種常用兵器。泛指兵器
成語用法:槍刀劍戟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兵器。
英文翻譯:spears, swords, two-edged swords and halberds <all kinds of ancient weapons>
成語“槍刀劍戟”的擴展資料
1. 請問哪有關于刀、劍、槍、棍等兵器的詳細介紹?劍是中國古代用于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于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后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
我國現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劍出現在殷周時期。
在西周初期的車戰組合中,劍的地位并不重要,主要用于自衛或肉搏。據《釋名》記載:“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當時劍的全長在17 ̄27厘米之間,而有效使用的劍鋒約12 ̄18厘米。
春秋之后,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一種武器開始受到重視,長度在28 ̄40厘米之間。尤其是在吳越地區,因水道縱橫,車行不便,而使劍的步兵卻能發揮出很大威力,所以鑄劍水平遠高于中原諸國。當時有名的鑄劍大師歐治子和干將莫邪夫婦即生活在吳越地區。
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代表了春秋時期鑄劍的最高水平。這把劍也反映了當時劍的外形特征:劍鋒不是直的,而是呈拉長而削尖的花生果形,這種形式有利于直刺而不利于劈砍,證明了當時劍武器的戰術使用方法。(有趣的是,強調速度的法拉利跑車的俯視圖也呈拉長的花生果形。)
《晏子春秋》記載崔杼殺了齊莊公以后用武力逼諸將軍大夫盟于大宮,謂“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頸,劍刺其心”,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戟和劍這兩種武器的戰士使用方法。
越滅吳,楚否越,于是越國的鑄劍優勢轉移到了楚國。
戰國時,隨著車戰的式微,劍作為一種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視,為適應戰爭的需要,提高了劍的威力,戰國晚期,劍的總長從早期的50厘米達到了81 ̄91.3厘米。
當時銅劍制造的高技術:
劍脊和劍鋒的含錫量不同,一般背部10%,刃部20%。這樣鑄成的劍刃口硬而脆,而脊部柔而堅。
為避免表面銹蝕,采用鉻鹽處理。由于銅劍已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鐵劍自春秋晚期開始出現。當時楚燕兩國的鐵劍制造技術 最好。因為鐵比銅強度更好,所以最長的可達到140厘米。 http://61.144.246.13/BBS/getinfo.asp?ID=48370&Title=%BD%A3&BBSTitle1=BBSTitle1&BBSID=1424
劍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的悠久,在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把木制或石制的棍棒作為武
器。漸漸的,原始人們把棍棒削出銳利的刀口,就成了劍的雛形。在距今大約五千年前
的青銅時代,人類已經學會冶煉青銅制作成非常尖銳和鋒利的武器,這就是青銅劍。鐵
器發明后,劍也完全進化為鐵制的。在之后的古羅馬時代,步兵用劍的規格被逐漸確定
下來(長約60厘米,寬約5厘米),在戰爭中劍也開始與長槍和弓有了同等的地位。到了
中世紀,劍終于定了型。主要作用被規范為砍劈而不是有爭議的刺。從劍柄到劍頭全劍
長約110厘米,馬上的騎兵或步兵都能使用。這就是我們在劍與魔法世界中看到的劍。
劍不但是武器的一種,也是武力和力的象征。每個國王在皇宮接受晉見或指揮大
軍進行交戰時都是佩帶著一把美麗而又鋒利的寶劍(誰見到國國王拿著一把大斧頭的?
)。神話和傳說中的神兵器中,劍也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這一點在奇幻作品中也有很好
的反映。幾乎所有的主角都有一把說的過去的劍,如果哪位不會使劍,那人們一定會覺
得這位主角有些“次”。
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除個別地區的劍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風格外,形制上一般都開始定型。春秋晚期的銅劍,絕大部分都有劍首,并普遍出現了劍格,但具劍箍的還較少。長度一般都要在40-50厘米以上。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等等,都是這時期的重要作品。這些寶劍制作精美,表現了卓越的制作工藝。東周青銅劍,以吳國、越國的最為上乘,《周禮·考工記》載:“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通長55.7厘米,身滿飾菱形紋,劍格兩面以藍色琉璃鑲嵌花紋。
此時,鋼鐵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臺,或許對于青銅兵器的鍛冶技術已累積了足夠的知識,又或許摺疊鋼的技術本來就承自打造青銅兵器的經驗,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鋼鐵兵器,其水準的確領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干將等人,鏈就一批千古名劍: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即使實物不存,它們的赫赫威名仍令我們心馳神往;《吳越春秋》中記載薛燭評純鉤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以及: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劍身上的摺疊花紋而言,當我們看到古代刀劍上的花紋時,才能體會古人所言實非虛語。
戰國后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并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并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銹,陜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制。 直到9世紀末,意大利青銅劍工藝仍然在這個水平.
中國刀劍工藝最高水準,在史料上有詳細記錄的,應該是東漢時代出現的“百煉鋼”。百煉,則是反覆加熱、折疊鍛打一百次,使得雜質盡出,最后鍛造出最精純的鋼。可惜這樣的技術太費工,動輒耗費數年,才得神兵三五把。到了唐末“安史之亂”,社會大亂,十室九空,百煉鋼的技術就逐漸失傳了。到了北宋,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說到他造訪磁州鍛坊,觀看煉鐵,才認識所謂“真鋼”。他還記述了當時的一把寶劍:有人將十支大釘釘入柱中,揮此寶劍一削,釘子全部截斷,劍鋒卻纖毫無損;用力彎曲,劍身如勾,放開來鏗然有聲,又如箭弦一般平直。
到了明朝,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中指出,當時的工匠不肯好好磨刀,結果“砍入不深、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非常重視文治武功的一位。他尤其喜愛刀劍,從乾隆十三年到二十二年,不惜人力物力,制作了一批款式精美的刀劍。由于“今上”的重視,當時冶煉刀劍的技術又大幅提升。有花紋鋼就是百煉鋼?根據中國自唐朝后就少有刀劍著作、墓葬出土來推測:百煉鋼的技術,唐以后可能就失傳了。清朝扣鳴刀上花紋鋼的技術,很可能是從日本、東南亞、中東、印度學習的。世界上最好的花紋鋼不在中國,我們古代刀劍的鑄造技術,沒有流傳下來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求常用的關于兵器的成語!越多越好
暗箭來明槍 唇槍舌劍 單槍獨自馬 單槍匹馬 彈雨槍林 刀槍劍戟 刀槍入庫 荷槍實彈 橫槍躍馬 夾槍帶棒 夾槍帶棍 臨陣磨槍 明槍暗箭 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磨刀擦槍 鳥槍換炮 鳥槍換炮 匹馬單槍 槍林彈雨 槍林刀樹 槍聲刀影 槍煙炮雨 槍煙炮雨 舌劍唇槍 鐵面槍牙 虛晃一槍 銀樣蠟槍頭 銀樣镴槍頭 真刀真槍。。。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刀槍劍戟,斧鉞勾叉……”后面是什么
“刀槍劍戟,斧鉞勾叉”后面是:“鞭锏錘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
這句話出自歌曲《我上大名府》,來自周華健的輯《江湖》。
完整的詞如下: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
(鞭锏錘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
(鞭锏錘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
老鄉老鄉你別問,我這要上大名府。
老鄉老鄉你別問,我這要上大名府。
頭里簪著花兒,胯上穿著褲。
背后掛雕弓,腰間插板斧。
大名大名大名大名府,
大名大名,出生入死不算數; ??
老爺前來看一眼:皇帝官人睡的黃金白玉鋪
老鄉老鄉你別問,我這要上大名府。
老鄉老鄉你別問,我這要上大名府。
眼珠脹得紅,拳頭緊握住。
馬上抖銀槍,陣腳擂皮鼓。
大名大名大名大名府,
大名大名,出生入死不算數;
老爺前來看一眼:太師大人吃的黃魚白豆腐
老鄉老鄉你別問,我這要上大名府。
老鄉老鄉你別問,我這要上大名府。
肩頭跑得馬,懷里抱得虎。
倉滿借錢糧,油多燒肥肚。
大名大名大名大名府,
大名大名,出生入死不算數;
老爺前來看一眼:宰相貴人喝的黃酒白花醋
老鄉老鄉你別問,我這要上大名府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
老鄉老鄉你別問,我這要上大名府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
老鄉老鄉你別問,我這要上大名府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
老鄉老鄉你別問,我這要上大名府
我這要上大名府,我這要上大名府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
擴展資料
《江湖》是周華健2013年發行的輯。作詞者為張大春,作者曲為周華健。2014年該輯入圍第25屆金曲獎的最佳國語輯獎。
周華健精心挑選了五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與聽眾進行獨家分享,從表現俠義的《俠客行》到柔情似水的《離別賦》,從粗獷大方的《我上大名府》到細膩柔美的《潑墨》,周華健通過歌聲完美演繹了一個充滿俠骨柔情的江湖。
《我上大名府》這首歌,英雄好漢們終于聚首,氣勢磅礴的怒吼是各班兵器的名稱,搖滾樂的前奏引出的畫面卻是宋代煙塵滾滾的大地,農民們急切的面容和奮不顧身的腳步,是為了溫飽,也是為了討個公道。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形容刀劍的詞語
刀劍的詞語 :刀光劍影、刀山劍林、刀槍劍戟、刀頭劍首、刀山劍樹、風刀霜劍、槍刀劍戟、封刀掛劍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刀和冷兵器槍那個強
看人說話,也看情況說話。在群砍的情況下槍占優勢,因為槍好發力,殺傷面積也大,俗話說槍挑一條線,棍掃一大片,證明槍棒類武器適合群砍。大刀的話發力稍微晚一點點,如果是普通的一米多一點的刀那適合單挑,發力快速度也快還輕巧,致命性也強。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刀劍有哪些成語
刀光劍影、 刀山劍林、 刀槍劍戟、 刀頭劍首、 風刀霜劍、 刀山劍樹、 封刀掛劍、 槍刀劍戟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刀劍槍戟和鐵籠的成語?
刀劍槍戟和鐵籠的成語?就是第一個成語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我覺得古代刀劍被長矛長戟等長兵器取代的原因是人類受到體能和體力的限制無法有效發揮刀劍的威力,由于
不不不那只是電影里為了帥而已,帥可是一輩子的事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古代兵器里,槍、戟、矛、刀的使用有什么講究?
在中國青銅時代,軍隊裝備的最標準的兵器,就是和現在的制式兵器步槍和自動步槍的一樣的兵器就是戈,當時是每一個戰士都要裝備的,由于這個兵器呢是最普通的軍隊里必備的兵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目前我們文字里邊凡是和戰爭有關的字都缺不了“戈”字,那么戈呢它是一個使用起來呢,是勾殺的。就是說,它垂直地裝上把,它的整個形狀就跟現在的鐮刀有點像,因為這種兵器它的特點是勾殺,所以這個兵器形狀的改進,就是從夏到商,一直到周,這么漫長的青銅時代,這個兵器就不斷地改進,但是恰恰就這種兵器就是中國古代的典型的兵器,而且一直延續到整個青銅時代。
到了西周時候,就出現了這種整鑄的戟。它是把一個矛頭和一個戈用把給它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從戰國以后,一直到秦到漢初的戟,是這個樣子的。那么這種兵器出現以后,因為它具有戈和矛兩種兵器的用處,所以逐漸地它就在軍隊的裝備里邊,基本上取代了戈和矛,就變成了戰國時期軍隊里邊,每個軍人都要裝備的制式兵器,就是戟。所以大家看古代的史書里邊,這時候,有時候稱士兵就叫“執戢”。從東周時期,另外一種兵器就開始出現了,那就是劍。當然劍最早出現的形態比較短,在商代晚期一直到西周的時候,發現的還都是青銅的,比較短的劍。現在放的劍是一個早期的短劍形態,是在三門峽的虢國墓里,西周墓里出的,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東西,是一把鐵劍,劍的莖,就是劍的把是銅的,把外邊還裹上了玉。最早出現在兵器上的鐵刃,是利用天然的隕鐵,就是從天上掉下的隕鐵,把這個隕鐵做成兵器的刃,在商代已經有了,那么真正是人工冶煉的鋼鐵做成兵器,現在我們放的這一件可能是一個最早的例子,這是西周時候的。
在西周時候已經出現了人工冶煉的鋼鐵,但是大量使用鋼鐵的兵器,比較多的使用,用在兵器上,就是到了戰國晚期,那么一直從戰國晚期到了漢代,到了秦到了漢,一直到東漢時期,那么鋼鐵的兵器才取代了青銅兵器,作為中國古代兵器的主要的材質。當時軍隊主要裝備是戟,就是鐵戟。但是戟這種兵器,在鋼鐵兵器里邊,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就基本上不見了,就消失了,就被淘汰了。為什么?就因為這種兵器它的橫支也主要是勾的和戳的,但是鋼鐵的鎧甲越來越制作得好、精良,就需要穿透這個鎧甲,就需要一種力量,那么這樣的戟就不太好使了。同時呢,到了南北朝時候,不但人穿鎧甲,馬也穿鎧甲,是重裝騎兵,所以戟對付重裝騎兵就不太好使。而且鍛造起來困難,還得做出一個旁支來,最后呢就都改成了長的馬槊,就是丈八長矛,馬矛了,長刃的馬矛,這樣穿透力強,所以逐漸地戟就消失了。所以到了南北朝以后,軍隊里邊就不見戟,看不到。
劍并非中原發明,刀才是正宗原產,然而從東周到西漢初,刀卻一度被廢棄了,而長刀則消沉得更久。
商代銅刀長度很短,長者也只與羅馬短劍相當,充其量算把西瓜刀。也許正因短刀重量較沉,靈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劍,西周才受北方游牧民族影響廢刀用劍了。
短刀第二次出現已經是時隔 8、 900年的西漢了。西漢是鐵的時代,蓬勃興起的煉鋼業將漢軍隊鑄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鋼鐵提供了兵器更為堅韌的骨骼,催生出長達 1米的環首刀。在尚無馬鞍和馬蹬的騎兵眼中,那粗獷有余細致不足的直窄刀身蘊含了前所未見的凌厲殺氣,厚實的刀背將輕易承受住猛烈揮砍的應力,使他們化身為撲的獵鷹。
環首刀徹底取代長劍是在東漢末年,在那之后它將作為一個經典和傳奇橫跨過 300年時光直達隋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短刀在東晉就出現了分裂,導致兩種刀式的并行發展,一種是直窄樣式,另一種是近代常見的寬體樣式。但古人對事物的革新總是異常謹慎,就如同他們腰里別著劍鞘千余年,才在波斯雙環的影響下,用繩將刀劍掛在腰際,寬體刀還要再承受幾百年的寂寞。
對環首刀的改進就是增加護手,并取消了刀柄端的圓環,這個轉變自魏晉始至唐成熟,但這已經使環首刀再無法稱為環首了。改進后的刀分為三種,其中的戰刀稱作橫刀。盡管環首刀日后將在中國完全絕跡,但’唐樣大刀’卻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日本太刀,并于明代重返故里。
大動亂的年代到來了,那稱得上帝國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充斥著嗜殺成性的暴君,戰亂迭起刺激了武器技術的發展。攘平動亂的宋朝既是刀復歸的時代,也是刀發揚的時代,短刀改變了,長刀東山再起。
直窄刀身有聯為一體的刀脊,令同樣寬度的刀身能承受更大應力,從而斬甲斷骨,但卻缺乏使刀刃開膛破腹的流暢弧線。弧曲刀身恰好相反,柔韌有余而剛硬不足。但這只是歐洲和西亞的難題,中國用堅重的寬體刀將兩者合而為一,這完美的結合將只有日本太刀的靈活鋒銳可以打破。
太刀說來就來了,高碳鋼精鍛而成的微弧刀身異常迅猛,令人與兵器皆數粗制濫造的明軍大為惶恐。師夷長技不敢當,因為明軍缺乏倭寇的野蠻,但對兵器樣式的學習倒顯得相當誠懇。于是明軍的短刀序列成了一水日式,從 1米長的單手刀,到 2米長的雙手刀,連騎兵也未能脫離此列。
可惜武備無力阻止明廷的政治腐敗和人心叛離,而清廷的迂腐又最終斷送了華夏基業。當歐洲槍炮在中國土地炸響時,無論精致的武官刀,還是寬大的士兵刀,唯一的用處就只剩下宣誓了。
短刀最后的舞臺是抗日戰爭,但目的只是為了繳獲槍炮,當然或許騎兵還繼續使用過一段,總之刀衰落了。
劍有三個要素,一是長度,二是靈活性,三是結構強度。長度利于先發制人和擴大防護,靈活性利于攻守應變,結構強度則決定劍的彎折。短劍靈活有余而長度不足,因此在步兵大量出現樹立了劍之地位的春秋戰國之交,劍的長度也在逐步延長。延長的辦法是改進劍身剖面,或許還會將背和刃分用含錫不同的銅水澆鑄,這些辦法都有助于提高劍身強度,使劍更為修長。于是戰國便有了 6、70厘米長的銅劍,而在登峰造極的西漢,這項紀錄更突破了 1.1米。
造型平直而精致的劍是中國武學的標志之一,但實際上這個標志卻只風光了不到1000年,倍受推崇的時光則更短。
隨著劍的不斷延長,問題出現了,固然長度能增強劍的攻擊優勢,但卻降低了原先近距離擊刺的功能,反而更多的需要使用劈砍,而日益成長的騎兵更是迫切需求業的劈砍兵器。于是環首刀應運而生,厚實的刀背比劍更不易彎折,同時制造工藝更簡單。至于擊刺功能,與短刀手默契配合的長矛手將成為唯一的業者。
劍曾將刀置于末路,但當技術更為提高后,刀又反過來要置劍于絕境了。劍失去了實用功能,越來越歸于裝飾,向著高雅輕巧過渡,進入隋唐以后,就連官員也很少佩劍了。不過當裝飾性發展到一定階段,審美的需求就會掩蓋掉功能的缺陷,宋代武官玩物一般的短劍就是證明,更不要提近代乃至當代那些裝飾華麗的匕首劍了。
當如今的人們津津樂道那些或纖細柔軟、或棱角方鈍的武術劍時,可曾想到劍的悲哀呢?
在刀劍間恩怨終結的同時,長刀也再度登場了。因為長刀的衰落比短刀晚幾百年,所以出現晚上幾百年,從同甘共苦的原則算起來倒也公平。
原始長刀除了刃平些、體窄些外,與斧鉞實在看不出多少差別,但再次復興的長刀,卻是得益于寬體短刀的發展,這點從東晉時期出現了可裝長柄的寬體短刀可以看出。不過寬體長刀的正式出現可沒那麼早,東晉的偶然創新也許僅是騎戰時代的激情爆發,就像南北朝個別長達 1.6米的環首刀不代表其常規長度一樣。
長刀復興后最早出現的是擁有兩刃的陌刀,這種刀至今雖未見實物,不過從其宋代繼承者掉刀那里,還是依稀可辨其三尖兩刃的特征的。陌刀堪稱刀之極長,因為過長意味著攻擊緩慢和不便揮舞, 2米以上 3米以下是正常,而陌刀已達 3米。陌刀曾在唐軍中叱咤一時,陌刀隊列陣于前橫向密進,大刀紛落敵陣,每擊都討得數人斃傷,所向無前。但也許是作為砍擊兵器雙刃的作用不大,陌刀在唐之后就不見記載了,取代之占主導地位的是寬體長刀。
與宋代人文發達和軍事軟弱相比照,長刀的裝飾也是偏于華麗失之實際,但這并不能埋沒宋代長刀的歷史地位。宋代為長刀創立了’刀八色’,如今仍耳熟能詳的偃月刀、眉尖刀、鳳嘴刀、戟刀等都是那個時代出現的,以至明清兩代除分別創立鉤鐮刀和長桿鐮刀似的割刀外,竟很難再有新樣式。
長刀應該比短刀更早衰落,隨著清帝國的崩潰,新式軍隊也許仍裝備短刀,笨重的長刀卻絕不會再用了。
早期的戈簡單說就是歪頭矛。之所以盛行戈而不是矛或長刀,是因為當時盛行車戰,而車戰的近戰是在戰車交錯時展開的,用矛的話很難借助戰車的沖力,同時也難以在交錯的瞬間擊中目標,沉甸甸的長刀則不但比戈笨重,而且更容易磨損失效。于是善于啄殺的戈就成了當然的主力。
春秋戰國之交,戰爭規模日益升級,類似歐洲中世紀的戰爭游戲變成了人民戰爭。一待翻山越嶺的步兵使戰場不再局限于平原,銅弩機的使用令弩手升級為射馬殺人的好手,戰術謀略極大豐富,戰車的末日也就來到了。但老派’騎士’的虛榮心此時尚未完全熄滅,于是戰車有了更多的戰馬、更厚更多的盾甲、連兩側軸頭都裝了驅殺步兵的扁矛,戈也發生了變化,頭部變成弧形,內刃加長像鐮刀,外刃增強了推的殺傷力,用推來對付步兵的圍攻。可惜這一切還是無濟于事,戰車的終結到來于西漢初年。
戈有些很不好的缺點,比如頭部易脫落、因揮擊而攻擊緩慢等。所以后來戈通用的裝頭方法只有綁縛,看起來簡陋,但是便于重新捆緊。不過揮擊緩慢是沒治了,而且桿部由于抗力方向問題還更易折斷,推又不如刺靈巧鋒利,到頭來唯一不可取代的價值還是啄。因此隨著戰車的衰落,步兵擺脫了最大的側面威脅,其存在就變得毫無價值了。
矛的地位不遜于戈,戰車上往往也會裝備 1 - 2支長矛以備不時之需,但矛卻始終不能取代戈的地位,反而是戟填補了空白。戟的出現始于商代,早期的戟等同于加了矛尖的戈,不過并沒在戰斗中顯示出明顯優勢,因此沒能得到重視。到了秦漢,也許是戰法思想不能一下子適應失去戈的轉變,戟就突然成了寵兒。
但戟也存在缺點。比如容易被攪纏,漢代有種叫鉤鑲的帶鉤小盾就是用來攪纏戟的,然后再跳上前去給持戟人一刀。另外騎兵沖鋒對戟的推鉤功能也不太依賴,刺的同時又推是多此一舉,鉤固然有用,但也帶來了戈的老毛病-頭部易脫落。因此到了東漢,長戟的戟枝就越來越向前了,說白了就是像叉了,經過魏晉更干脆把戟廢了,轉而全力發展矛。
這時候就該矛唱獨角戲了,長刀的出現還要再過幾百年,大斧則只是輔助兵器,所以矛在當時的長兵器序列里可謂一枝獨秀。
矛又叫槊,又分為馬槊和步槊,興起于漢末,估計那些三國名將絕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戰的。南北朝是槊的鼎盛時期,因為此時中原騎戰鼎盛,而身披兩襠鎧的重裝騎兵正是以槊和弓箭為主力武器。
步槊的使用較簡單,因為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槊只是步兵小組武器序列中的一種罷了,用途在于較安全的刺倒敵人,掩護短刀手作戰。因此對持步槊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藝是否高強,并非考察的關鍵。馬槊的使用較復雜,因為槊不同于歐式長矛,后者單手持用只用于沖鋒,前者則雙手持用既沖鋒又近戰。當騎兵沖入敵陣后會展開沖蕩,此時攻防的方向和范圍都遠多于步兵,而且是在奔馳顛簸的馬背上,加之槊長達 4米的慣性,毫無疑問,不經過一定的嚴格訓練很容易破綻百出。
唐代以后矛多稱槍,宋代是槍的黃金時代,種類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也許是對騎兵正面突破的依賴降低的緣故,馬槍的長度略有縮短,使其更靈活,同時制作更精良。宋代馬槍頭部一般都有刺和鉤的雙重用途,槍后有可插入地的鐵鐓,桿上還有牛皮編成的提繩,看起來實在很體貼。
進入明代,冷兵器的地位下降了,槍的種類也就簡化了,清代騎射起家,對冷兵器情有獨鐘,于是槍的種類再次豐富,甚至出現了近 5米長的釘槍,已達中國長兵器長度禁忌的極限,真不知打算做什麼用。
矛最后的舞臺是抗日戰爭,紅纓槍的廣為人知,甚至令其一度成為當代孩子的玩具。可惜玩具的命運與其祖先當初一樣,隨著歐洲槍炮的隆作,華夏無敵的美夢幻滅了,隨著玩具槍的出現,孩子王的地位也不再青睞擁有紅纓槍的孩子了。
在春秋戰國時代,防護具多使用皮革或竹木。漢代以后金鎧甲的生產技術越來越高。這樣,隨著防護裝備的變化,攻擊武器也隨之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作戰,有戰車作為重型攻擊武器,作為防御方,遠戰時以弓弩隊進行遠程打擊,近戰中則以戰車對戰車,或以步兵中的戟隊或長戈隊對戰車上的人進行攻擊。
漢代鋼鐵兵器的普及,騎兵取代了戰車,步兵中的刀隊和槍隊也取代了先秦時期的銅劍隊。
在漢代以后的冷兵器交戰中,各常規兵種的使用大致如下:
騎兵:
優點:移動速度快,重甲防護,戰斗力強
缺點:馬匹受傷后,由于重鎧行動不便,戰斗力極度降低
使用:沖鋒和追擊
克星:強弩,長刀隊,長槍隊
弓弩隊:
優點:遠程攻擊,殺傷密度大
缺點:消耗數量大,使用摺需要具有一定技術,近戰防御力極低
使用:遠程攻擊
克星:近戰中,任何兵種都比弓弩隊戰斗力強
長刀隊:
優點:近戰殺傷力比長槍隊大
缺點:自身防御薄弱
使用:對付長槍隊能力強
克星:近戰中戰斗力不如短刀隊,弓弩隊
長槍隊:
優點:近戰阻止騎兵突擊的效果好
缺點:自身防御薄弱
使用:密布于戰陣前方的槍盾隊之后,阻擊騎兵和敵方突擊隊
克星;近戰中戰斗力不如長刀隊和短刀隊,弓弩隊
短刀隊:
優點:短刀加盾牌,防御和攻擊并重,近戰威力大
缺點:移動速度較慢,培訓要求較高
使用;混戰時用于對付長槍隊和長刀隊
克星:騎兵
槍盾隊:
優點:長槍加盾牌,防御與攻擊并重
缺點:移動速度緩慢
使用:列于戰陣最前,主要用于防御騎兵突擊
克星:近戰中戰斗力不如短刀隊
每種兵種各有功用,但列隊(列陣)形式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步兵對步兵的列隊(列陣)形式,直接影響到對陣結果。比如魚鱗隊(陣)多用于突擊,方隊(陣)多用于阻擋進攻,圓隊(陣)多用于混戰,一字隊(陣)多用于合圍等等。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帶有戟的四字詞語
帶有戟的四字詞語 :戟指怒目、
方天畫戟、
挑刀走戟、
戟指嚼舌、
貫頤奮戟、
桃弓葦戟、
折戟沉沙、
刀槍劍戟、
須眉如戟、
蒼髯如戟、
三世執戟、
劍戟森森、
長戟高門、
槍刀劍戟、
星旗電戟、
提牌執戟、
聱牙戟口、
亡戟得矛、
紫髯如戟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