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人存()()”「人存政舉」
成語“人存政舉”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人存政舉成語讀音:rén cún zhèng jǔ
成語簡拼:RCZJ
成語注音:ㄖㄣˊ ㄘㄨㄣˊ ㄓㄥˋ ㄐㄨˇ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反義詞:人亡政息
成語出處: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舊指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活著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
成語用法:人存政舉連動式;作定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造句: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只這議論,都是認真擔當天下事的文字,人存政舉,便自易易。”
英文翻譯:The policies and rationality of an organization shif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erson in charge.
成語“人存政舉”的擴展資料
1. 與政相關的詞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 垂簾聽政 垂簾: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治理。指太后臨朝管理國家政事。 大政方針 重大的政策與措施,引導事業前進的方向和指針。 發政施仁 發布政令,實施仁政。比喻統治者施行開明政治。 各自為政 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 精兵簡政 精減人員,縮減機構。 苛政猛于虎 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可怕。 人存政舉 舊指一個掌握政的人活著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 人亡政息 亡:失去,死亡;息:廢,滅。舊指一個掌握政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著停頓下來。 政出多門 原意是政令出自幾個卿大夫的門下。指中央領導軟弱,國家力分散。 政簡刑清 舊時形容法令簡,社會風氣好,犯罪的人少。常用作稱道地方官政績的話。 政由己出 政令由一己發出。指把持大,獨斷行。 政以賄成 形容舊社會政治腐敗,官場黑暗,不行賄就辦不成事。 蠹政病民 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蠹政害民 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改政移風 改變風氣習俗。 魯衛之政 比喻情況相同或相似。 人自為政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張。比喻各行其是。 擁政愛民 軍隊擁護政府,愛護人民。 政令不一 發出的命令不統一。形容軍務或政務混亂。 政清人和 政治清明,人心歸向,上下團結。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2. 和人有關的四字成語
人百其身 謂愿意用一百人來換取死者的復生.表示對死者極沉痛的悼念 人不聊生 人民無法生活下去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舊時謂人不替自己打算,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人才輩出 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斷地大量涌現 人才濟濟 謂人才眾多 人存政舉 謂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則善政行.語出《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穎達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則能興行政教.” 人單勢孤 人數少,力量單薄 人地生疏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人定勝天 人力可以戰勝自然 人多口雜 見“人多嘴雜” 人多闕少 謂求官職的人多而空額少.闕,舊時指官職的空額 人多勢眾 人多勢力大 人多嘴雜 謂談論的人多,各種議論都有.亦指在場的人多,七嘴八舌 人非草木 見“人非木石” 人非木石 謂人有思想感情,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于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人非物是 謂人事變遷,景物依舊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慶之事則心情舒暢 人浮於事 語本《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鄭玄注:“食謂祿也.在上曰浮.祿勝己則近貪,己勝祿則近廉.”原謂人的職位高過其所得俸祿的等級,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謂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 人各有志 謂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為其難 人給家足 人人飽暖,家家富裕 人喊馬嘶 人叫喊,馬嘶鳴.形容紛亂擾攘或熱鬧歡騰 人荒馬亂 形容局勢動蕩不安 人極計生 謂人到絕境就會產生計謀 人急偎親 謂人到危急時則想投靠親友 人間地獄 指人間極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間天上 ①人世社會和神仙世界.②猶人間天堂.指景物極美好的處所 人間天堂 指人世間極美好的地方 人間重晚晴 唐李商隱《晚晴》詩:“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本謂人們珍視晚晴天氣,后多用以比喻社會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人杰地靈 謂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處,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謂杰出的人物生于靈秀之地 人盡其才 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人困馬乏 ①人馬疲倦困乏.②形容體力疲勞不堪 人老珠黃 舊喻婦女年老色衰,被人嫌棄,就象珍珠年久變黃,失去珍貴價值一樣 人離鄉賤 謂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人滿為患 因人多造成了困難 人面狗心 ①《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學低下的人.②猶言人面獸心 人面獸心 ①外貌是人,心腸如獸.形容人不開化,近似禽獸.②形容為人兇殘卑鄙 人面桃花 相傳唐崔護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飲.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佇立.明年清明再訪,則門庭如故,人去室空.因題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后用以為男女邂逅鐘情,隨即分離之后,男子追念舊事的典故 人命關天 謂牽涉人命,事關重大 人莫予毒 沒有誰能傷害我,誰也不能把我怎么樣.形容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楚是以再世不競.” 人怕出名豬怕壯 豬長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會招致麻煩 人強馬壯 形容軍隊戰斗力很強或軍容壯盛 人強勝天 人的力量強盛,可以戰勝自然 人琴俱逝 見“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馀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兩亡 見“人琴俱亡” 人情冷暖 指在別人失意時就對他冷淡,在別人得意時就對他親熱 人情冷暖 見“人情冷暖” 人情世故 為人處世的道理 人情世態 人世間的情態.多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情分 人情洶洶 見“人情洶洶” 人情洶洶 形容人心動蕩不安 人情之常 通常情況下人們共有的情理或態度 人窮志短 人的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去樓空 語本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馀黃鶴樓.”后即以“人去樓空”表達面對舊居懷念故人之意 人人自危 每個人都感到自己處境危險.指局勢緊張恐怖 人山人海 形容人聚集得極多 人涉昂否 別人涉水過河,而我獨不渡.《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須我友.”毛傳:“昂,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張,不隨便附和 人神共嫉 人與神都憎恨厭惡.極言民怨之甚 人神同嫉 見“人神共嫉” 人生七十古來稀 七十歲高齡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謂享高壽不易 人生如寄 亦作“人生若寄”.謂人生短促,猶如暫時寄寓世間 人生若寄 見“人生如寄” 人聲鼎沸 人聲喧嚷嘈雜,猶如鼎里的水沸騰起來一樣.鼎,古代烹煮用具 人事不省 謂昏迷不醒,失去知覺 人事不醒 見“人事不省” 人事不知 見“人事不省” 人壽年豐 人享長壽,年成豐收.形容太平興旺 人頭畜鳴 ①詈辭.謂雖然是人,但卻愚蠢如畜類.②指人的行為極端惡劣 人亡邦瘁 《詩·大雅·瞻昂》:“人之云亡,邦國殄瘁.”毛傳:“殄,盡;瘁,病也.”鄭玄箋:“賢人皆言奔亡,則天下邦國,將盡困窮.”后因以“人亡邦瘁”謂賢者不在位,國家因而衰敗 人亡家破 人死了,家毀了.極言遭遇之不幸 人亡政息 謂賢臣不在位,則所行善政便會遭到廢棄.語出《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穎達疏:“若位無賢臣,政所以滅絕也.”后指執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參見“人存政舉” 人微輕 謂身份卑微,威信勢不足以服眾 人微望輕 謂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 人微言賤 猶言人微言輕 人微言輕 謂地位低,言論、主張得不到重視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自己處于被宰割的地位.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人心不古 謂世人的心地沒有古人厚道.多用以感嘆世風澆薄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的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人心隔肚皮 謂人的心思難以猜測 人心皇皇 見“人心惶惶” 人心惶惶 亦作“人心皇皇”.人們內心驚恐不安 人心難測 謂人的內心難以探測 人心叵測 人的心地不可探測.謂人心險惡 人心所向 眾人所向往的,所擁護的 人心惟危 謂人心容易為物欲所蔽,難以寧帖.危,不安 人心向背 指人民群眾的擁護或反對 人煙稠密 謂居民密集 人煙稠密 見“人煙稠密” 人煙稠密 謂居民密集 人言可畏 流言蜚語是可怕的.語出《詩·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仰馬翻 ①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激戰時傷亡慘重的情景.②比喻亂得不可收拾 人一己百 謂別人化一分氣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別人.語本《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人云亦云 隨聲附和,心無定見 人之常情 人們通常具有的心情 人自為戰 ①人人自動進行殊死戰斗.形容人人都拚搏奮戰.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②用以比喻各人獨立工作 人自為政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張.比喻各行其是 人足家給 同“人給家足”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3. 成語,什么什么存
存結尾的成語:片甲不存 片瓦不存 片瓦無存 目擊道存名不常存 羅縷紀存 兩利俱存 巋然獨存顆粒無存 齒亡舌存 齒敝舌存 救亡圖存繼繼存存 浩氣長存 風韻猶存 蕩然無存齒弊舌存 推亡固存 萬古長存 百不一存百無一存 涉想猶存 勢不兩存 手澤尚存碩果獨存 碩果僅存 推亡故存 一息尚存運亡為存......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4. 則人之存亡,政之廢舉,為民之幸不幸,其豈細也歟?怎樣翻譯
語出:曾鞏應張峋之邀曾寫下過膾炙人口的《廣德湖記》。 那么百姓的存與亡、政策的荒廢與興舉,人民的有幸與不幸,難道是周密詳盡了嗎?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5. 如何理解“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語出《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就說一個人在任的時候就干這個事情 當他離開了就沒有人繼續做這個事情了。批評的是一種官僚風氣。許多改革,常在改革家逝世、被廢黜、被罷職后半途而廢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在這場利益的博奕中,因親緣,因地緣,常常會結成集團。比如春秋戰國私家(大夫)對抗公家(中央),致使田氏代齊、三家分晉、七雄并立。而一但這些集團的利穩固后,他們的中央依然要再次選擇改革,調動生產積極性,謀求更大的發展。春秋魏有李悝、趙有公孫仲、楚有吳起、韓有申不害、齊有鄒忌、燕有樂毅、秦有商鞅,皆此因。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能夠體現古人對政局變化而政策多變的感慨,希望能夠擺脫這一周期律,能夠貫徹好改革的思想,國家永遠興旺。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6. 舉人成語答案
1、大難臨頭 2、百依百順 3、三六九等4、平分秋色 5、異曲同工6、明爭暗斗7、半夜三更 8、欺上瞞下 9、點石成金10、齊心協力11、三五成群 12、話里有話13、三心二意 14、畫蛇添足 15、重蹈覆轍16、來歷不明 17、恩重如山 18、勢如破竹19、狹路相逢 20、望而生畏21、順手牽羊22、天衣無縫 23、回頭是岸 24、夜深人靜25、樂在其中26、三陽開泰 27、東拼西湊28、一針見血 29、仗勢欺人 30、一見如故31、九牛二虎 32、出生入死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7. 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說,法治就是規則之治?
法治思維不同于人治思維。人治思維就是賢人思維,就是把公共事務管理的良善與否寄托于個別賢人,遇賢則良,遇不賢則廢,結果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擺脫不了歷史“周期律”的控制,不可能有持續的良善之治。人治思維,也是拍腦袋思維,就是做決策不受規則約束,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結果經常出現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好心辦了壞事的情況。法治思維就是規則思維,就是以良好的規則來保證負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責的人都必須盡職盡責,失職違法要問責、受追究,從而使他不敢懈怠,更不能違法亂來。為了保證規則制定得良好,現代法治要求,規則的制定必須是民主的,即必須由人民授的國家機關按照民主的程序來制定,這是現代法治區別于我國古代法家所講的“法治”的本質區別。所以,法治思維實質就是民主思維,是一切力于人民的思維。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8. 關于人的四字詞語
人百其身 謂愿意用一百人來換取死者的復生。表示對死者極沉痛的悼念 人不聊生 人民無法生活下去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舊時謂人不替自己打算,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人才輩出 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斷地大量涌現 人才濟濟 謂人才眾多 人存政舉 謂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則善政行。語出《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穎達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則能興行政教。” 人單勢孤 人數少,力量單薄 人地生疏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人定勝天 人力可以戰勝自然 人多口雜 見“人多嘴雜” 人多闕少 謂求官職的人多而空額少。闕,舊時指官職的空額 人多勢眾 人多勢力大 人多嘴雜 謂談論的人多,各種議論都有。亦指在場的人多,七嘴八舌 人非草木 見“人非木石” 人非木石 謂人有思想感情,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于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人非物是 謂人事變遷,景物依舊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慶之事則心情舒暢 人浮於事 語本《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鄭玄注:“食謂祿也。在上曰浮。祿勝己則近貪,己勝祿則近廉。”原謂人的職位高過其所得俸祿的等級,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謂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 人各有志 謂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為其難 人給家足 人人飽暖,家家富裕 人喊馬嘶 人叫喊,馬嘶鳴。形容紛亂擾攘或熱鬧歡騰 人荒馬亂 形容局勢動蕩不安 人極計生 謂人到絕境就會產生計謀 人急偎親 謂人到危急時則想投靠親友 人間地獄 指人間極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間天上 ①人世社會和神仙世界。②猶人間天堂。指景物極美好的處所 人間天堂 指人世間極美好的地方 人間重晚晴 唐李商隱《晚晴》詩:“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本謂人們珍視晚晴天氣,后多用以比喻社會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人杰地靈 謂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處,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謂杰出的人物生于靈秀之地 人盡其才 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人困馬乏 ①人馬疲倦困乏。②形容體力疲勞不堪 人老珠黃 舊喻婦女年老色衰,被人嫌棄,就象珍珠年久變黃,失去珍貴價值一樣 人離鄉賤 謂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人滿為患 因人多造成了困難 人面狗心 ①《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學低下的人。②猶言人面獸心 人面獸心 ①外貌是人,心腸如獸。形容人不開化,近似禽獸。②形容為人兇殘卑鄙 人面桃花 相傳唐崔護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飲。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佇立。明年清明再訪,則門庭如故,人去室空。因題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后用以為男女邂逅鐘情,隨即分離之后,男子追念舊事的典故 人命關天 謂牽涉人命,事關重大 人莫予毒 沒有誰能傷害我,誰也不能把我怎么樣。形容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楚是以再世不競。” 人怕出名豬怕壯 豬長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會招致麻煩 人強馬壯 形容軍隊戰斗力很強或軍容壯盛 人強勝天 人的力量強盛,可以戰勝自然 人琴俱逝 見“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馀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兩亡 見“人琴俱亡” 人情冷暖 指在別人失意時就對他冷淡,在別人得意時就對他親熱 人情冷暖 見“人情冷暖” 人情世故 為人處世的道理 人情世態 人世間的情態。多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情分 人情洶洶 見“人情洶洶” 人情洶洶 形容人心動蕩不安 人情之常 通常情況下人們共有的情理或態度 人窮志短 人的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去樓空 語本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馀黃鶴樓。”后即以“人去樓空”表達面對舊居懷念故人之意 人人自危 每個人都感到自己處境危險。指局勢緊張恐怖 人山人海 形容人聚集得極多 人涉昂否 別人涉水過河,而我獨不渡。《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須我友。”毛傳:“昂,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張,不隨便附和 人神共嫉 人與神都憎恨厭惡。極言民怨之甚 人神同嫉 見“人神共嫉” 人生七十古來稀 七十歲高齡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謂享高壽不易 人生如寄 亦作“人生若寄”。謂人生短促,猶如暫時寄寓世間 人生若寄 見“人生如寄” 人聲鼎沸 人聲喧嚷嘈雜,猶如鼎里的水沸騰起來一樣。鼎,古代烹煮用具 人事不省 謂昏迷不醒,失去知覺 人事不醒 見“人事不省” 人事不知 見“人事不省” 人壽年豐 人享長壽,年成豐收。形容太平興旺 人頭畜鳴 ①詈辭。謂雖然是人,但卻愚蠢如畜類。②指人的行為極端惡劣 人亡邦瘁 《詩·大雅·瞻昂》:“人之云亡,邦國殄瘁。”毛傳:“殄,盡;瘁,病也。”鄭玄箋:“賢人皆言奔亡,則天下邦國,將盡困窮。”后因以“人亡邦瘁”謂賢者不在位,國家因而衰敗 人亡家破 人死了,家毀了。極言遭遇之不幸 人亡政息 謂賢臣不在位,則所行善政便會遭到廢棄。語出《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穎達疏:“若位無賢臣,政所以滅絕也。”后指執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參見“人存政舉” 人微輕 謂身份卑微,威信勢不足以服眾 人微望輕 謂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 人微言賤 猶言人微言輕 人微言輕 謂地位低,言論、主張得不到重視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自己處于被宰割的地位。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人心不古 謂世人的心地沒有古人厚道。多用以感嘆世風澆薄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的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人心隔肚皮 謂人的心思難以猜測 人心皇皇 見“人心惶惶” 人心惶惶 亦作“人心皇皇”。人們內心驚恐不安 人心難測 謂人的內心難以探測 人心叵測 人的心地不可探測。謂人心險惡 人心所向 眾人所向往的,所擁護的 人心惟危 謂人心容易為物欲所蔽,難以寧帖。危,不安 人心向背 指人民群眾的擁護或反對 人煙稠密 謂居民密集 人煙稠密 見“人煙稠密” 人煙稠密 謂居民密集 人言可畏 流言蜚語是可怕的。語出《詩·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仰馬翻 ①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激戰時傷亡慘重的情景。②比喻亂得不可收拾 人一己百 謂別人化一分氣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別人。語本《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人云亦云 隨聲附和,心無定見 人之常情 人們通常具有的心情 人自為戰 ①人人自動進行殊死戰斗。形容人人都拚搏奮戰。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②用以比喻各人獨立工作 人自為政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張。比喻各行其是 人足家給 同“人給家足”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9. 什么什么什么舉的成語
輕而易舉、
不勝枚舉、
不識抬舉、
多此一舉、
兔起鳧舉、
管窺筐舉、
軒然霞舉、
首唱義舉、
眾擎易舉、
首倡義舉、
在此一舉、
高蹈遠舉、
百端待舉、
同時并舉、
飆發電舉、
知情不舉、
龍興鳳舉、
超然遠舉、
高飛遠舉、
驚人之舉、
興會標舉、
援引薦舉、
瞽言妄舉、
土洋并舉、
輕徙鳥舉、
祁奚之舉、
言揚行舉、
舉不勝舉、
人存政舉、
待時而舉
百端待舉: 面端:百種;舉:舉辦。有很多事情等著要興辦。
百廢待舉: 廢:被廢置的事情;待:等待;舉:興辦。許多被擱置的事情等著要興辦。
不勝枚舉: 勝:盡;枚:個。不能一個個地列舉出來。形容數量很多。
不識抬舉: 識:認識,理解;抬舉:贊揚,器重。不懂得人家對自己的好意。
多此一舉: 舉:行動。指多余的,沒有必要的舉動。
舉不勝舉: 勝:盡。列舉也列舉不完。形容數量很多。
輕而易舉: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費力氣。
眾擎易舉: 擎:往上托。許多人一齊用力,容易把東西舉起來。比喻大家同心協力就容易把事情辦成。
按兵不舉: 猶按兵不動。
百凡待舉: 無數事情都等待興辦。
百墮俱舉: 墮:荒廢;廢棄。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不遑枚舉: 猶不勝枚舉。
百廢咸舉: 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百廢俱舉: 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百廢具舉: 指許多被廢置的事業都等著興辦。同“百廢俱舉”。
不可勝舉: 指無法一一枚舉,極言其多。
不可枚舉: 枚:個。不能夠一個個地列舉。形容數量、種類極多。
飆發電舉: 形容聲勢迅猛。
超然遠舉: 為超脫世事,遠由而去。
瞽言妄舉: 指隨便亂說,輕率行動。
管窺筐舉: 比喻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高蹈遠舉: 意為隱居避世。
高飛遠舉: 舉:飛、去。飛得又高又遠。比喻前程廣大。
龍興鳳舉: 比喻王者興起。
輕徙鳥舉: 輕于去留,像鳥飛那樣容易。
祁奚之舉: 祁奚舉薦賢人,不避親仇,公正無私。
人存政舉: 舊指一個掌握政的人活著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
兔死鳧舉: 象兔敢奔跑,象野鴨急飛。比喻行動迅速。
兔起鳧舉: 鳧:野鴨。象兔敢奔跑,象野鴨急飛。比喻行動迅速。
言揚行舉: 根據德行和名聲來選擇人才。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0. 舉人成語答案
1、大難臨頭 2、百依百順 3、三六九等4、平分秋色 5、異曲同工6、明爭暗斗7、半夜三更 8、欺上瞞下 9、點石成金10、齊心協力11、三五成群 12、話里有話13、三心二意 14、畫蛇添足 15、重蹈覆轍16、來歷不明 17、恩重如山 18、勢如破竹19、狹路相逢 20、望而生畏21、順手牽羊22、天衣無縫 23、回頭是岸 24、夜深人靜25、樂在其中26、三陽開泰 27、東拼西湊28、一針見血 29、仗勢欺人 30、一見如故31、九牛二虎 32、出生入死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1.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以儒為表,以法為理.出自于哪里
《禮記.中庸》,就說一個人在任的時候就干這個事情 當他離開了就沒有人繼續做這個事情了 歷史上有好多這樣的列子 管仲輔助齊桓公 李斯輔助秦始皇 等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2. 描寫人政治的成語
岸谷之變 比喻政治上的重大變化。 出處:《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毛傳:“言易位也。”鄭玄箋:“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處上之謂也。” 捭闔縱橫 捭闔,開合。縱橫,合縱和連橫的簡稱。以辭令探測、打動別人,在政治和外交上運用分化與爭取的手段。 出處:元胡祗遹《木蘭花慢·贈歌妓》詞:“看捭闔縱橫,東強西弱,一轉危機。” 背暗投明 離開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脫離反動陣營,投向進步方面。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今將軍既知順逆,棄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 不諱之朝 可直言不諱的朝代。指政治清明之世。 出處:漢·揚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群賢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 滄海橫流 滄海:指大海;橫流:水往四處奔流。海水四處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晉書·王尼傳》:“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 草滿囹圄 監獄里長滿了草。比喻政治清明,犯罪的人極少。 出處:《隋書·劉曠傳》:“在職七年,風教大洽,獄中無系囚,爭訟絕息,囹圄盡皆生草,庭可張羅。” 澄清天下 指整肅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復歸太平。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 大展經綸 經綸:整理絲縷,比喻治理國家,也指政治才能。充分施展政治才能。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 邇安遠至 謂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歡樂,遠地之民則聞風而附。指政治清明。 出處:《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發政施仁 發布政令,實施仁政。比喻統治者施行開明政治。 出處:宋·蘇軾《論賞罰及修河事》:“方是時,二圣在位,發政施仁,惟恐不及。” 粉墨登場 粉、墨:搽臉和畫眉用的化妝品。原指演員化妝上臺演戲。比喻壞人經過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臺。 出處:臧懋循《元曲選后序》:“而關漢卿輩至躬踐排場,而傅粉墨。” 風雨如晦 指白天刮風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樣。形容政治黑暗,社會不安。 出處:《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甘雨隨車 車行到哪里,及時寸就下到哪里。舊時稱訟地方官的政治措施的話。 出處:《太平御覽》卷十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回赴,雨隨車而下。” 革舊維新 革:廢除;維新:反對舊的,提倡新的。指政治上的改良。改變舊的,提倡新的。 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文武氏革舊維新,周公禮百王兼備。” 古為今用 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使之為今天的無產階級政治服務。 觀化聽風 指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出處:《漢書·張敞傳》:“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觀化聽風。”顏師古注:“言改易視聽,欲急聞見善政化了。” 懷柔天下 使天下歸服。懷柔:舊指統治者用政治手腕籠絡人心,使之歸服。 黃金時代 指人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時期。也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出處:謝覺哉《青年人怎樣鍛煉自己》:“人從十五歲至三十歲,是黃金時代。” 江左夷吾 管夷吾,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相齊桓公成霸業。后來詩文中多以之稱有輔國救民之才的人。 出處:《晉書·溫嶠傳》:“于時江左草創,綱維未舉,嶠殊以為憂。及見王導共談,歡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 君圣臣賢 君主圣明,臣子賢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出處:《舊唐書·馬燧傳》:“道無不行,謀無不臧,君圣臣賢,運泰時康。”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十九回:“當今乃堯舜之世,君圣臣賢。” 寬猛并濟 指政治措施要寬和嚴互相補充。同“寬猛相濟”。 寬猛相濟 寬:寬容;猛:嚴厲,猛烈;濟:相輔而行。指政治措施要寬和嚴互相補充。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攬轡澄清 攬轡:拉住馬韁;澄清:平治天下。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也比喻人在負責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這件工作,把它做好。 出處:《后漢書·范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攬轡中原 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也比喻人在負責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這件工作,把它做好。同“攬轡澄清”。 朗朗乾坤 朗朗:明朗、清亮;乾坤:原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這里指天地、世界等。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出處:元·李文慰《燕青博魚》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蕩乾坤,你怎么當街里打人。” 煉石補天 煉:用加熱的方法使物質純凈或堅韌。古神話,相傳天缺西北,女媧煉五色石補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彌補國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誤。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于是女媧練五色石以補蒼天。” 買空賣空 買賣雙方都沒有貨款進出,只就進出之間的差價結算盈虧。也用來比喻政治上招搖撞騙的投機活動。 出處:清《宣宗圣訓·清道光帝上諭》:“奸商開設太和字號,邀群結伙,買空賣空。” 賣官販爵 形容政治腐敗,統治階級靠出賣官職來搜刮財富。同“賣官鬻爵”。 賣官鬻爵 鬻:賣。形容政治腐敗,統治階級靠出賣官職來搜刮財富。 出處:《宋書·鄧琬傳》:“父子并賣官鬻爵。” 夢見周公 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為孔子哀嘆自己體衰年老的辭句。后多作為瞌睡的代稱。 內圣外王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處:《莊子·天下》:“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歐風美雨 ①比喻歐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②比喻歐美的侵略。 棄暗投明 離開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脫離反動陣營,投向進步方面。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楔子:“高鳥相良木而棲,賢臣擇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取亂存亡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指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保全將亡的國家。 取亂侮亡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指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侵侮將亡的國家。 群魔亂舞 成群的魔鬼亂跳亂蹦。比喻一批壞人在政治舞臺上猖狂活動。 人存政舉 舊指一個掌握政的人活著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 出處:《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亡政息 亡:失去,死亡;息:廢,滅。舊指一個掌握政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著停頓下來。 出處:《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戎馬生郊 意指國家政治不上軌道,連懷胎的母馬也用來作戰。后指戰亂不斷。 出處:《老子》:“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陳鼓應注:“生于郊,指牝馬生駒犢于戰地的郊野。” 唐虞之治 唐虞:唐堯、虞舜,傳說中的古代圣帝賢君。舊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樂的理想時代。 出處:《古文觀止·王鏊〈親政篇〉》:“吳楚材等尾批‘誰謂唐虞之治,不可見于今哉。’” 天昏地暗 昏:天黑。天地昏黑無光。形容刮大風時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敗,社會黑暗。 出處:唐·韓愈《龍移》詩:“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天下為公 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出處:《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萬馬齊喑 喑:啞。所有的馬都沉寂無聲。舊時形容人民不敢講話。現也比喻沉悶的政治局面。 出處:宋·蘇軾《三馬圖贊》序:“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瘖。”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風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文治武功 比喻政治與軍事。 出處:《禮記·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去民之災,比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無動為大 以不變動為至善。“無為而治”的一種政治主張。 蕭曹避席 蕭曹:指漢高祖的丞相蕭何、曹參;避席:起立離座,表示敬意。連蕭何、曹參都要對他肅然起敬。比喻政治才能極大,超過前人。 出處:《舊唐書·李德裕傳論》:“語文章,則嚴、馬扶輪;論政事,則蕭、曹避席。” 刑措不用 措:設置,設施。刑法放置起來而不用。形容政治清平。 修齊治平 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 出處:《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以古非今 非:非難,否定。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以渴服馬 使馬忍渴受訓,從人驅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順服。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右下》:“造父為齊王駙駕,以渴服馬,百日而服成……王曰:‘效駕于圃駕于圃中。’造父驅車入圃,馬見圃池而走,造父不能禁。造父以渴服馬久矣,今馬見池,馯而走,雖造父不能治……” 雨過天青 雨后轉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出處:明·謝肇涮《文海披沙記》:“御批云:‘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雨過天晴 雨后轉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出處:明·謝肇涮《文海披沙記》:“御批云:‘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遠至邇安 遠方來歸附,近民安居樂業。形容政治清明,國家大治。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 政清人和 政治清明,人心歸向,上下團結。 出處:《晉書·諸葛恢傳》:“會稽內史諸葛恢蒞官三年,政清人和,為諸郡首。” 政以賄成 形容舊社會政治腐敗,官場黑暗,不行賄就辦不成事。 出處:《左傳·襄公十年》:“政以賄成,而刑放于寵。” 周游列國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帶著他的學生周游當時的許多國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后指走遍各地。 出處:曹余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游列國》:“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打那以后,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游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 誅鋤異己 誅:殺;鋤:鏟除。指消滅和清除在政治上反對自己或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 出處:《梁書·止足·陶季直傳》:“齊武帝崩,明帝作相,誅鋤異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頗忌之,乃出為輔國長史、北海太守。” 縱橫捭闔 縱橫:合縱連橫;捭闔:開合,戰國時策士游說的一種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分化或拉攏。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序》:“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鬼谷子·捭闔》:“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3. 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說,法治就是規則之治?
法治思維不同于人治思維。人治思維就是賢人思維,就是把公共事務管理的良善與否寄托于個別賢人,遇賢則良,遇不賢則廢,結果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擺脫不了歷史“周期律”的控制,不可能有持續的良善之治。人治思維,也是拍腦袋思維,就是做決策不受規則約束,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結果經常出現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好心辦了壞事的情況。法治思維就是規則思維,就是以良好的規則來保證負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責的人都必須盡職盡責,失職違法要問責、受追究,從而使他不敢懈怠,更不能違法亂來。為了保證規則制定得良好,現代法治要求,規則的制定必須是民主的,即必須由人民授的國家機關按照民主的程序來制定,這是現代法治區別于我國古代法家所講的“法治”的本質區別。所以,法治思維實質就是民主思維,是一切力于人民的思維。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4. 用人存政舉造句
如許美景,怎能不讓我們流連忘返?青春如許可愛,怎可讓它蹉跎?像他這般家景殷實,著實令人羨慕!盡管家景貧寒,但他并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加地奮發圖強.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5. 如何理解“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語出《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就說一個人在任的時候就干這個事情 當他離開了就沒有人繼續做這個事情了。批評的是一種官僚風氣。許多改革,常在改革家逝世、被廢黜、被罷職后半途而廢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在這場利益的博奕中,因親緣,因地緣,常常會結成集團。比如春秋戰國私家(大夫)對抗公家(中央),致使田氏代齊、三家分晉、七雄并立。而一但這些集團的利穩固后,他們的中央依然要再次選擇改革,調動生產積極性,謀求更大的發展。春秋魏有李悝、趙有公孫仲、楚有吳起、韓有申不害、齊有鄒忌、燕有樂毅、秦有商鞅,皆此因。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能夠體現古人對政局變化而政策多變的感慨,希望能夠擺脫這一周期律,能夠貫徹好改革的思想,國家永遠興旺。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