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第三個字是“伐”字的成語「奉辭伐罪」

2023年04月30日成語大全167

成語“奉辭伐罪”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奉辭伐辠
成語讀音:fèng cí fá zuì
成語簡拼:FCFZ
成語注音:ㄈㄥˋ ㄘˊ ㄈㄚˊ ㄗㄨㄟ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奉辭罰罪
成語出處:《書·大禹謨》;“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伐,一本作“罰”。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謂奉嚴正之辭而討有罪。
成語用法:奉辭伐罪作謂語;指討伐有罪的人。
成語造句:我今奉辭伐罪,拯溺蘇枯。宋·岳飛《奉詔移偽齊檄》
英文翻譯:send an expedition to punish a guilty party

成語“奉辭伐罪”的擴展資料

1. 罪的成語有哪些
負荊請罪、
罰不當罪、
罪不容誅、
懷璧其罪、
罪魁禍首、
吊民伐罪、
罪大惡極、
戴罪立功、
興師問罪、
千古罪人、
罪有應得、
滔天大罪、
知我罪我、
罪孽深重、
不知者不罪、
罪該萬死、
彌天大罪、
將功贖罪、
罪惡滔天、
何罪之有、
匹夫無罪、
立功贖罪、
罪惡深重、
帶罪立功、
罪加一等、
罪人不孥、
滔天罪行、
出入人罪、
將功折罪、
羅織罪名
罪責難逃、
罪惡昭彰、
罪業深重、
論心定罪、
赦過宥罪、
問罪之師、
故入人罪、
罪不可逭、
下車泣罪、
將功抵罪、
奉辭伐罪、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委罪于人、
賞勞罰罪、
死有余罪、
欲誰歸罪、
罪不勝誅、
滔天之罪、
風流罪過、
伐罪吊人、
徙善遠罪、
遷善遠罪、
罪惡貫盈、
罪人不帑、
不測之罪、
罪有攸歸、
無形之罪
請。內容來自gyjslw.com
2. 三國演義里舌戰群儒的古詩
卻說魯肅、孔明辭了玄德、劉琦,登舟望柴桑郡來。二人在舟中共議。魯肅謂孔明曰:“先生見孫將軍,切不可實言曹操兵多將廣。”孔明曰:“不須子敬叮嚀,亮自有對答之語。”及船到岸,肅請孔明于館驛中暫歇,先自往見孫。正聚文武于堂上議事,聞魯肅回,急召入問曰:“子敬往江夏,體探虛實若何?”肅曰:
  “已知其略,尚容徐稟。”將曹操檄文示肅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發遣來使,現今會眾商議未定。”肅接檄文觀看,其略曰:
  孤近承帝命,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于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
  幸勿觀望,速賜回音。
  魯肅看畢曰:“主公尊意若何?”曰:“未有定論。”張昭曰:“曹操擁百萬之眾,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順。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勢不可敵。以愚之計,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
  眾謀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孫沉吟不語。張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孫低頭不語。
  須臾,起更衣,魯肅隨于后。知肅意,乃執肅手而言曰:“卿欲如何?”
  肅曰:“恰才眾人所言,深誤將軍。眾人皆可降曹操,唯將軍不可降曹操。”曰:
  “何以言之?”肅曰:“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將軍宜早定大計。”嘆曰:“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子敬開說大計,正與吾見相同,此天以子敬賜我也。但操新得袁紹之眾,近又得荊州之兵,恐勢大難以抵敵。”肅曰:“肅至江夏,引諸葛瑾之弟諸葛亮在此,主公可問之,便知虛實。”曰:“臥龍先生在此乎?”肅曰:“現在館驛中安歇。”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見。來日聚文武于帳下,先教見我江東英俊,然后升堂議事。”肅領命而去。
  次日,至館驛中見孔明,又囑曰:“今見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見機而變,決不有誤。”肅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于客位。
  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游說。張昭先以言挑之曰:
  “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
  “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時,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后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于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云而已,此正如病勢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于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
  昔高皇數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并無一言回答。
  座間忽一人抗聲問曰:“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孔明視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虞翻冷笑曰:“軍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區區求救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座間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騭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杰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騭默然無語。
  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視其人,乃薛綜也。孔明答曰:
  “曹操乃漢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傳世至今,天數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后;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
  孔明視之,乃陸績也。孔明笑曰:“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后,則世為漢臣矣。今乃肆橫,欺凌君父,是不唯無君,亦且蔑祖;不唯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云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陸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陸績語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孔明視之,乃嚴也。孔明曰:“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平生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嚴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汝南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唯務雕蟲,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
  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
  時座上張溫、駱統二人,又欲問難。忽一人自外而入,厲聲言曰:“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軍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斗口耶!”眾視其人,乃零陵人,姓黃名蓋,字公覆,現為東吳糧官。當時黃蓋謂孔明曰:“愚聞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何不將金石之論為我主言之,乃與眾人辯論也?”孔明曰:“諸君不知世務,互相問難,不容不答耳。”于是黃蓋與魯肅引孔明入,至中門,正遇諸葛瑾,孔明施禮。瑾曰:“賢弟既到江東,如何不來見我?”
  孔明曰:“弟既事劉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畢,不敢及私。望兄見諒。”瑾曰:“賢弟見過吳侯,卻來敘話。”說罷自去。
  魯肅曰:“適間所囑,不可有誤。”孔明點頭應諾。引至堂上,孫降階而迎,優禮相待。施禮畢,賜孔明坐。眾文武分兩行而立。魯肅立于孔明之側,只看他講話。孔明致玄德之意畢,偷眼看孫,碧眼紫須,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說。等他問時,用言激之便了。”獻茶已畢,孫曰:“多聞魯子敬談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見,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無學,有辱明問。”
  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劉豫州與曹操決戰,必深知彼軍虛實。”孔明曰:“劉豫州兵微將寡,更兼新野城小無糧,安能與曹操相持?”曰:“曹兵共有多少?”
  孔明曰:“馬步水軍,約有一百余萬。”曰:“莫非詐乎?”孔明曰:“非詐也。
  曹操就兗州已有青州軍二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五六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今又得荊州之兵二三十萬:以此計之,不下一百五十萬。亮以百萬言之,恐驚江東之士也。”魯肅在旁,聞言失色,以目視孔明,孔明只做不見。曰:“曹操部下戰將,還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曰:“今曹操平了荊、楚,復有遠圖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準備戰船,不欲圖江東,待取何地?”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戰與不戰,請足下為我一決。”
  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將軍不肯依。”曰:“愿聞高論。”
  孔明曰:“向者宇內大亂,故將軍起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
  今曹操芟除大難,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荊州,威震海內,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未及答,孔明又曰:“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曰:
  “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孫聽了孔明此言,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眾皆哂笑而散。魯肅責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寬洪大度,不即面責。先生之言,藐視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計,汝不問我,我故不言。”肅曰:“果有良策,肅當請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視曹操百萬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
  肅聞言,便入后堂見孫。怒氣未息,顧謂肅曰:“孔明欺吾太甚!”肅曰:
  “臣亦以此責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輕言,主公何不求之?”回嗔作喜曰:“原來孔明有良謀,故以言詞激我。我一時淺見,幾誤大事。”便同魯肅重復出堂,再請孔明敘話。見孔明,謝曰:“適來冒瀆威嚴,幸勿見罪。”孔明亦謝曰:“亮言語冒犯,望乞恕罪。”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數巡之后,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豫州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獨豫州與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與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孔明曰:“豫州雖新敗,然關云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勢耳,非本心也。今將軍誠能與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唯將軍裁之。”大悅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遂令魯肅將此意傳諭文武官員,就送孔明于館驛安歇。
  張昭知孫欲興兵,遂與眾議曰:“中了孔明之計也。”急入見曰:“昭等聞主公將興兵與曹操爭鋒,主公自思比袁紹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將寡,尚能一鼓克袁紹;何況今日撫百萬之眾南征,豈可輕敵?若聽諸葛亮之言,妄動甲兵,此謂負薪救火也。”孫只低頭不語。顧雍曰:“劉備因為曹操所敗,故欲借我江東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為其所用乎?愿聽子布之言。”孫沉吟未決。張昭等出,魯肅入見曰:“適張子布等又勸主公休動兵,力主降議,此皆全軀保妻子之臣,自為謀之計耳,愿主公勿聽也。”孫尚在沉吟。肅曰:“主公若遲疑,必為眾人誤矣。”
  曰:“卿且暫退,容我三思。”肅乃退出。時武將或有要戰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議論紛紛不一。
  且說孫退入內室,寢食不安,猶豫不決。吳國太見如此,問曰:“何事在心,寢食俱廢?”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漢,有下江南之意。問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戰者。欲待戰來,恐寡不敵眾;欲待降來,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猶豫不決。”吳國太曰:“汝何不記吾姐臨終之語乎?”孫如醉方醒,似夢初覺,想出這句話來。正是:
  追思國母臨終語,引得周郎立戰功。內容來自gyjslw.com
3. 奉辭伐罪的辭是什么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奉嚴正之辭而討有罪。這里的辭指的是命令,尤指皇帝的命令內容來自gyjslw.com
4. 古漢語‘征’的解釋
詳細注解
--------------------------------------------------------------------------------

zhēng
〔動〕
(1) (形聲。從彳(chì),正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甲骨文從彳,從足。本義:到很遠的地方去,遠行)
(2) 同本義 [go on a journey]
徴,正行也。從辵,正聲。或從彳。——《說文》
征,行也。——《爾雅》
壯于趾征兇。——《易·大壯》
而月斯征。——《詩·小雅·小宛》
先王卜征五年。——《左傳·襄公十三年》。注:“謂巡狩征行。”
肅肅宵征,夙夜在公。——《詩·召南·小星》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古樂府《木蘭詞》
孤蓬萬里征。——唐·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征鼙(征戰的軍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同征人);征鳥(遠飛的鳥);征蓋(遠行的車);征夫(遠行的人;出征的士兵)
(4) 征伐,發兵討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征者,上伐下也。——《孟子》
奉辭伐罪曰征。——《書·允征》
桓桓于征。——《詩·魯頌·泮水》
一曰征。——《周禮·太卜》。司農注:“謂征伐人也。”
挾天子以征四方。——《資治通鑒》
(5) 又如:征誅(征討誅戮);征陣(戰陣);征討(討伐);征略(征戰略地);征剿(猶征討)
(6) 爭奪,爭取 [contend for;fight for]
不為征利。——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7) 征收 [levy]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聊齋志異》
(8) 又如:征榷(征稅與賣);征役(征稅與勞役);征繕(謂征收賦稅,整頓武備);征斂(亦作“征斂”)
詞性變化
--------------------------------------------------------------------------------

zhēng
〔名〕
(1) 賦稅 [taxes]
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孟子·盡心下》
(2) 又如:征役(賦稅與徭役)
(3) 姓

徵、徴
zhēng
〔動〕
(1) (會意。從微省、壬。行于微而聞達。本義:征召)
(2) 同本義 [summon;call up]
徵,召也。——《說文》
徵,召也。——《爾雅》
以量度成賈而徵徴。——《周禮·司市》
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周禮·縣正》
徵唯所欲。——《儀禮·鄉射禮》
王使來徵聘。——《左傳·宣公九年》
發征期會。——《史記·貨殖列傳》
征拜郎中。——《后漢書·張衡傳》
征拜尚書。
(3) 又如:征引(征召引用);征令(征召及施令);征吏(謂召用佐吏);征車(古代征召賢達使用的車子);征守(謂天子征召守國的諸侯)
(4) 求取;索取 [solicit]
物賤之征貴。——《史記·貨殖列傳》
貴之征賤。
歲征民間。——《聊齋志異·促織》
會征促織。
(5) 又如:征乞(求取);征索(索取);征須(求取);征賄(求取賄賂);征求(求索)
(6) 追究;追問 [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
寡人是征。——《左傳·僖公四年》
(7) 證明;驗證 [verify]
念用庶征。——《書·洪范》
征為五聲。——《左傳·昭公元年》
用牲,加書征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怪其無征。——《后漢書·張衡傳》
(8) 又如:征驗;征圣(驗證于前圣的遺教);征象(驗證);征效(效驗)


zhēng
〔名〕
(1) 征兆;跡象 [symbol]
明征定保。——《書·胤征》
休征嘉應。——《漢書·平帝紀贊》
候善惡之征。——《漢書·藝文志》
征兆必報。——《漢書·兒寬傳》
觀國之強弱貧富有征。——《荀子》
征于色。——《孟子·告子下》
(2) 又如:征跡(跡象);征怪(怪異的征兆);征咎(災禍的征兆);征候(發生某種情況的跡象,征兆);征效(征兆) “徵”
(3) 另見 zhǐ內容來自gyjslw.com
5. 伐的成語有哪些
黨同伐異、
口誅筆伐、
吊民伐罪、
上兵伐謀、
伐毛洗髓、
不矜不伐、
自矜功伐、
旦旦而伐、
伐功矜能、
大張撻伐、
伐性之斧、
筆誅墨伐、
操斧伐柯、
矜功自伐、
南征北伐、
克伐怨欲、
執柯作伐、
標同伐異、
雙斧伐孤樹、
伐罪吊人、
奉辭伐罪、
以夷伐夷、
伐毛換髓、
矜功伐善、
伐冰之家、
直木必伐、
直木先伐、
戕身伐命、
邪不伐正、
計伐稱勛內容來自gyjslw.com
6. 近者奉辭伐罪辭的意思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近來我奉皇帝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軍旗指向南方,劉琮投降。內容來自gyjslw.com
7. 帶奉的成語有哪些
嗇己奉公: 嗇:節儉。自己節儉,盡力辦好公共的事業。趨炎奉勢: 趨:奔走,投靠。奉承和依附有有勢的人赤心奉國: 赤:火紅色,比喻真純;赤心:忠心。形容赤膽忠心,為國效力以一奉百: 奉:供養。用一個人生產的物品供養一百個人。指生產的人少,消費的人多。憂國奉公: 心懷國家,努力做好工作。洗手奉職: 洗手:使手干凈,比喻廉潔;奉職:擔任職務。比喻忠于職守,廉潔奉公。洗手奉公: 比喻忠于職守,廉潔奉公。同“洗手奉職”。無可奉告: 沒有什么可以告訴對方的。曲意奉迎: 想方設法奉承討好別人。同“曲意逢迎”。趨時奉勢: 迎合時尚,依附勢。多用作貶義。同“趨時附勢”。潔己奉公: 保持自身廉潔,一心奉行公事。奉命惟謹: 形容嚴格遵照命令行事,不敢稍有違背。奉公不阿: 奉行公事而不去迎合別人。奉天承運: 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神授。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奉頭鼠竄: 奉:捧。抱著頭,象老鼠那樣驚慌逃跑。形容受到打擊后狼狽逃跑。奉行故事: 奉行:遵照辦理;故事:老規矩、老章程。按照老規矩辦事。奉揚仁風: 奉揚:頌揚;仁風:施行仁政如同風行。舊時用作頌揚德政。奉命唯謹: 奉命:接受命令;唯:只有;謹:小心謹慎。指服從命令,小心謹慎。奉令承教: 奉:遵從;承:接受。遵從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別人的命令、意圖去辦事。奉為至寶: 奉:信奉,敬奉;至寶:最珍貴的寶物。敬奉為最珍貴的寶物。奉辭伐罪: 指奉嚴正之辭而討有罪。奉公克己: 指嚴以律己,一心為公。奉公如法: 奉行公事,遵守法令。奉公正己: 奉行公事嚴格地約束自己。奉如神明: 象對待神靈那樣崇奉。形容對某人或某種事物極其尊重。砥節奉公: 磨礪名節,奉行公事。百般奉承: 用各種方式來恭維討好人。陽奉陰違: 陽:表面上;奉:遵守,聽從;陰:暗地里。指玩弄兩面派手法,表面上遵從,暗地里違背。廉潔奉公: 廉潔:清白;奉公:奉行公事。廉潔不貪,忠誠履行公職,一心為公。克己奉公: 克己: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為公。內容來自gyjslw.com
8. 奉什么什么成語
奉公守法 [fèng gōng shǒu fǎ] 基本釋義奉:奉行;公:公務。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辦事守規矩。 出 處元·關漢卿《山神廟裴度還帶》:“韓公平昔奉公守法;廉于公謹。內容來自gyjslw.com
9. 最后兩個字是對罪 成語
  沒有含“對罪”的成語,“()()()罪”的成語如下:
  出入人罪 ? ?指法庭裁判錯誤,把有罪的人認為無罪,把無罪的人認為有罪。
  吊民伐罪 ? ?吊:慰問;伐:討伐。慰問受苦的人民,討伐有罪的統治者。
  罰不當罪 ? ?當:相當,抵擋。處罰和罪行不相當。
  負荊請罪 ?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故入人罪 ? ?故意把罪名加于人。
  懷璧其罪 ? ?懷:懷藏。身藏璧玉,因此獲罪。原指財能致禍。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將功贖罪 ? ?拿功勞補償過失。
  將功折罪 ? ?拿功勞補償過失。
  立功贖罪 ? ?以立功來抵償罪過。
  彌天大罪 ? ?形容極大的罪惡。
  匹夫無罪 ?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沒有罪過的。
  下車泣罪 ? ?舊時稱君主對人民表示關切。
  興師問罪 ? ?發動軍隊,聲討對方罪過。也指大鬧意見,集合一伙人去上門責問。
  不測之罪 ? ?指大罪,死罪。
  逋慢之罪 ? ?不遵守法令的罪過。
  奉辭伐罪 ? ?指奉嚴正之辭而討有罪。
  負荊謝罪 ? ?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同“負荊請罪”。
  計功量罪 ? ?指全面衡量其功罪是非。
  將功抵罪 ? ?用功勞來抵罪。
  論心定罪 ? ?根據犯罪人的動機和情節來判定其罪行。
  迷天大罪 ? ?形容極大的罪惡。
  無形之罪 ? ?猶言莫須有之罪。指憑空捏造的罪行。
  遷善遠罪 ? ?猶言向善而遠離罪惡。
  賞功罰罪 ? ?獎賞有功的人,懲罰犯罪的人。
  賞勞罰罪 ? ?獎賞有功的人,懲罰犯罪的人。同“賞功罰罪”。
  赦過宥罪 ? ?指赦免過錯,寬恕罪行。
  死有余罪 ? ?猶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滔天大罪 ? ?形容罪惡極大。
  滔天之罪 ? ?形容罪惡極大。
  徙善遠罪 ? ?趨向善良,遠離罪惡。
  欲誰歸罪 ? ?將要歸罪于誰呢?
  作奸犯罪 ? ?為非作歹,干犯律條。內容來自gyjslw.com
10. 近者奉辭伐罪 什么意思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近來我奉皇帝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軍旗指向南方,劉琮投降。內容來自gyjslw.com
11. 什么師什么罪成語
興師問罪 [xīng shī wèn zuì] 生詞本基本釋義發動軍隊,聲討對方罪過。也指大鬧意見,集合一伙人去上門責問。 貶義出 處宋·沈括《夢溪筆談》:“元吳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 朝廷興師問罪。”例 句1. 鄰里之間和為貴,怎能為孩子打架這點小事~呢?近反義詞近義詞大張撻伐反義詞負荊請罪 登門謝罪內容來自gyjslw.com
12. 大家幫忙翻譯一下這篇文言文
劉放,字子棄,涿郡人。劉放是漢廣陽順王的兒子西鄉侯劉宏的后代,曾在郡中擔任綱紀官員,被舉為孝廉。時值漢末大亂,漁陽王松割據本土,劉放前去依附他。曹操平定冀州,劉放勸說王松說:“以前董卓作亂,英雄一起起事,屯兵抗命,各自割據,只有曹操能拔除危難拯救亂世,希望擁戴天子,奉皇命討伐罪人,攻無不克。袁紹袁術的強大,曹操防守就滅了袁術,打仗就在官渡大敗袁紹;乘勝追擊,即將平定河朔地區了,整頓法紀,大的趨勢已經出現。先去投靠的人逐漸受到重用,后來臣服的人先滅亡,這才是不等天黑就放走騖的時候啊。當初黥布放棄楚國的尊貴地位,拿著劍歸順漢朝,實在是知道衰落興盛的道理,審視離開和留下的區別啊。將軍應該以身相投接受任命,寬厚的和他結識接納。”,王松贊同他的建議。正趕上曹操在南皮征討袁譚,以書信招王松來降,于是王松以雍奴、泉州、安次等地來依附曹操。劉放替王松給曹操回信,文詞華美,曹操很欣賞,又聽說他勸過王松歸順,于是征辟他為官。建安十年,劉放和王松一起到達曹操處。曹操十分高興,對劉放說:“當初班彪依附竇融而有勸河西歸漢的功勞,現在時多么的相似啊!”,于是任命劉放參司空軍事,歷任主簿記室以及郃陽、祋祤、贊縣三處縣令。 魏國政初建,劉放與太原的孫資一起擔任秘書郎。以前孫資也歷任縣令,參丞相軍事。文帝繼位,劉放、孫資轉任秘書左右丞。幾個月后,劉放轉任秘書令。黃初初年,魏國改秘書為中書,劉放任中書監,孫資任秘書令,各自加封給事中;劉放賜爵關內侯,孫資為關中侯,一同掌握機密。黃初三年,劉放進爵魏壽亭侯,孫資為關內侯。明帝繼位,劉放、孫資二人更加被寵信,一起加封散騎常侍;加封劉放爵位西鄉侯,孫資樂陽亭侯。太和末年,吳國派遣將軍周賀渡海傳旨遼東,招降引誘公孫淵。皇帝想要讓人征討他,朝廷議論大多認為不可以。只有孫資堅決執行策略,果然打敗了公孫淵。孫資加封為左鄉侯。劉放擅長寫書信和檄文,三位皇帝的詔命文書,很多都是劉放寫的。青龍初年,孫與諸葛亮聯合,打算一起進攻魏國。魏國的邊境偵察兵繳獲孫的書信,劉放于是改寫信中言詞,往往能夠更換本文卻仍與上下文相銜接,將信改作寫給征東將軍滿寵的,表現出欲歸順魏國的意思,將信封好送給諸葛亮。諸葛亮將信給吳國將軍步騭等人,步騭等人拿信給孫看,孫怕諸葛亮懷疑他,詳細地做出解釋。這一年,劉放、孫資二人一起加封為侍中、光祿大夫。景初二年,遼東平定,劉放、孫資二人憑借參謀的功勞,各自加封爵位,封地為本縣,劉放為方城侯,孫資為中都侯。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blwype.cn/post/5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