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如()狼”「貪如虎狼」
成語“貪如虎狼”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tān rú hǔ láng成語簡拼:TRHL
成語注音:ㄊㄢ ㄖㄨˊ ㄏㄨˇ ㄌㄤ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貪得無厭、貪如饕餮
成語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志公和尚大乘贊》:“心行貪如虎狼。”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像猛虎和惡狼一樣貪婪。形容貪婪無厭
成語用法:貪如虎狼作謂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成語“貪如虎狼”的擴展資料
1. 形容貪婪的成語有哪些形容貪婪的成語有:1、貪得無厭[tān dé wú yàn] :厭:滿足。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2、人心不足蛇吞象[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比喻人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3、貪心不足[tān xīn bù zú] :貪得無厭,永不滿足。4、貪而無信[tān ér wú xìn] :貪婪而又不守信用。5、得隴望蜀[dé lǒng wàng shǔ]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6、垂涎欲滴[chuí xián yù dī] :涎:口水。饞得連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十分貪婪的樣子。7、得寸進尺[dé cùn jìn chǐ] :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8、餓虎饑鷹[è hǔ jī yīng] :比喻兇殘貪婪。9、垂涎三尺[chuí xián sān chǐ] :涎:口水。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熱。10、眼饞肚飽[yǎn chán dù bǎo] :形容人貪得無厭。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為何被稱為“虎狼之國”?
戰國時期,秦國的軍隊特別富有戰斗力,有“虎狼之師”之稱。其主要原因是獎勵軍功賜給田宅和爵位。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間他任命商鞅進行變法。 變法中在軍事上,商鞅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表示“貪婪”的詞語有哪些?
貪婪:(tān lán)
表示“貪婪”意思的詞語:
貪得無厭 ?貪財戀色 ?貪多務得 ?貪賄無藝 ?貪名愛利貪如虎狼 ?貪污腐化 ?一毛不拔 ?貪得無厭 ?巧取豪奪 ??貪心不足蛇吞象 ? 食髓知味 ?見錢眼開 ?貪得無厭 ?欲壑難平 ?有財如命 ?一錢如命 ?見錢眼紅
表示貪婪的詞語及意思:
1、羊很狼貪:比喻狠毒貪婪。
2、食親財黑:指人貪婪自私,愛占便宜。
3、饞涎欲滴:涎:口水。饞得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極其貪饞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紅。
4、貪人敗類:敗:毀壞。貪婪的人當政,危及整個國家、民族。
5、愛錢如命:某些人貪愛錢財就像吝嗇生命一樣。形容十分貪婪、刻薄。
6、螞蝗見血:見了喜愛的東西就吸附不放,比喻迫切而貪婪。多含貶義。
7、橫賦暴斂:橫、暴:殘暴,強橫,兇狠;賦、斂:征稅,聚財。強橫殘暴地征收苛捐雜稅。形容反動統治階級貪婪兇狠、搜刮人民的罪行。
8、蒼蠅見血:蒼蠅一見到血,就拼命吮吸。比喻十分貪婪。
9、垂涎三尺: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熱。
10、豺狼之吻:比喻殘酷貪婪的官吏。
11、得寸進尺: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12、克伐怨欲:①指好勝、驕傲、忌刻、貪婪四種惡德。②指關于四種惡德的理論。
13、利欲熏心:貪財圖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竅。
14、鹯視狼顧:指如同鹯狼視物。形容目光貪婪。
15、招納賄:招:弄,攬;納賄:接受賄賂。抓力,受賄賂。
16、貪如饕餮:饕餮:傳說中一種貪食的惡獸。比喻貪婪兇惡的人。
17、垂涎三尺:涎:口水。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熱。
18、餓虎吞羊:饑餓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形容貪婪的成語
一毛不拔、貪得無厭、巧取豪奪、貪心不足蛇吞象、食髓知味
表示人貪婪的詞語
垂涎欲滴 垂:向下;涎:口水。饞得連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貪婪到極點?
眈眈逐逐 貪婪注視,急于攫取的樣子?
東食西宿 比喻貪婪的人唯利是圖?
餓虎吞羊 饑餓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宮鄰金虎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貪婪如金之堅,兇惡如虎之猛?
愛錢如命 某些人貪愛錢財就像吝嗇生命一樣。形容十分貪婪、刻薄。?
蒼蠅見血 蒼蠅一見到血,就拼命吮吸。比喻十分貪婪。?
豺狼之吻 比喻殘酷貪婪的官吏。?
垂涎三尺 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熱。?
餓虎饑鷹 比喻兇殘貪婪。?
封豕長蛇 封:大;封豕:大豬;長蛇:大蛇。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
橫賦暴斂 橫、暴:殘暴,強橫,兇狠;賦、斂:征稅,聚財。強橫殘暴地征收苛捐雜稅。形容反動統治階級貪婪兇狠、搜刮人民的罪行。?
饑鷹餓虎 比喻兇殘貪婪。?
瘠人肥己 瘠:瘦,引申為慳吝;肥:胖,引申為貪婪。對待別人很吝嗇,而自己卻很貪婪。?
狼貪虎視 象狼一樣貪婪,象老虎一樣睜大眼睛盯著。比喻野心很大。?
狼心狗行 心腸似狼,行為如狗。比喻貪婪兇狠,卑鄙無恥。?
食親財黑 指人貪婪自私,愛占便宜。?
食指大動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預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東西而貪婪的樣子。?
頑廉懦立 使貪婪的人能夠廉潔,使怯弱的人能夠自立。舊時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激貪厲俗 謂抑制貪婪之風,勸勉良好的世俗。?
桀貪驁詐 兇暴貪婪而又傲慢狡詐。?
聚斂無厭 聚斂:搜刮,盤剝。厭:飽,滿足。盡力收刮錢財,永遠也不滿足。形容非常貪婪。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史記》里形容項羽“貪如狼,狠如羊”,“狠如羊”代表著項羽的哪些特點呢?
在大秦帝國的末年,秦國國力衰微,各個諸侯國紛紛涌起,開始反對秦國的暴政。在眾多反抗的勢力中有一位名叫項羽的楚國貴族,實力最為強勁。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句話叫做“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就是對項羽及其軍隊作戰風格的描述。
猛虎、貪狼這兩個詞,都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狠如羊,卻很多人表示費解。羊難道不是一個溫順的動物嗎?為什么用狠來形容,是不是古代的人用錯了詞語?顯然不是的,養過人的養過羊的人家都知道,在家中牲畜打架是常有的事,但大多數都是點到為止。但是羊不一樣的,它們都非常倔強,打起架來不管不顧,拼命的攻擊對方。羊一旦打起架來是很難分開的,他們都非常執著,一旦打起來就不死不休,看起來心驚膽戰。
羊不但打架比較狠,他們吃起東西來更狠。羊對草地的破壞能力十分強大,古人曾經用羊食如燒來形容羊吃過的土地。羊吃草是將草連根拔起,但凡被羊吃過的草地,那一片兒有80%的概率都會變成光禿禿的。這一點其實是跟項羽屠城有很大的關系。
還有一點羊的狠,還在于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這樣解釋之后,相信大家能夠把羊的狠和狼的貪以及虎的猛相提并論了。司馬遷用這三個詞語來形容項羽及其他的軍隊,可以說是非常的形象了。看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虎狼之輩,像羊之類的生物也是非常兇猛的。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虎狼之勢的意思及成語解釋
虎狼之勢?[ hǔ láng zhī shì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hǔ láng zhī shì ]
形容極兇猛的聲勢。
出 處
《淮南子·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天下貪官,甚于強盜,衙門污吏,何異虎狼)出自
咸豐以后,清朝加速腐敗,百姓怨聲載道。天地會曾在告示中稱:“照得天下貪官甚于強盜,衙門污吏無異虎狼”,“民之財盡矣!民之苦極矣!”太平軍頒布的檄文則說:“滿洲又縱貪官污吏布滿天下,使剝民脂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賄得,刑以錢免,富兒當,豪杰絕望。”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犟不可使者,皆斬之!
原文既不是“狠如羊”也不是“乖如羊”。原文是:“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有人認為“很”通狠。但羊性溫和,并不兇狠。還有一種說法:羊平時性情溫和,但使性子時脾氣執拗,人牽它走就硬是不肯走。這里的“很如羊”就可以理解為“和羊一樣非常執拗”,同時也可以與“犟不可使者”相呼應。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文言文翻譯 懷王欲行 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意思是楚懷王要去,屈原說:“秦國是兇惡的虎狼一樣的國家,他們的承諾不能相信,您不應該去!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關于不為名利所動,不為虎狼所屈的警句格言
1、儉以養德,廉以立身。
2、作風要樸實,工作要扎實,任務要落實。
3、是非明于學習,名節源于黨性,腐敗止于正氣。
4、人心如秤稱量誰輕誰重,民意似鏡照出孰貪孰廉。
5、保初節易,保晚節難。百年養德難,一日喪德易。
6、廉潔從政兩袖清風德昭后世,貪圖錢財一朝失足愧對今生。
7、順境勿驕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濁勿亂當勤勤廉廉官。
8、戒酒戒色戒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9、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
10、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帶人,無私方能感人。
11、做人一身正氣,為官一塵不染。
12、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3、做人德為本,做事民為先,做官法為上。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荀子》修身篇原文和譯文是什么?
《荀子》修身篇原文如下: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
諂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詩》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此之謂也。
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于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
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
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此之謂也。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
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
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刦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之炤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
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體倨固而心勢詐,術順墨而精雜污,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賤。
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饒樂之事則佞兌而不曲,辟違而不愨,程役而不錄,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棄。
行而供翼,非漬淖也;行而俯項,非擊戾也;偶視而先俯,非恐懼也。然夫士欲獨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將有所止之,則千里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后,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意亦有所止之與?
夫堅白、同異、有厚無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難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學曰:“遲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后,胡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
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
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后溫溫然。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
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辯色,以聾辯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也。
端愨順弟,則可謂善少者矣;加好學遜敏焉,則有鈞無上,可以為君子者矣。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加惕悍而不順,險賊而不弟焉,則可謂不詳少者矣,雖陷刑戮可也。
老老而壯者歸焉,不窮窮而通者積焉;行乎冥冥而施乎無報,而賢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雖有大過,天其不遂乎。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啟發也勇。
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窮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君子貧窮而志廣,隆仁也;富貴而體恭,殺勢也;安燕而血氣不惰,柬理也;
勞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
譯文如下:
見有善行,一定要恭謹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見到不善的行為,一定要驚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身上的不善,一定要畏惡它如同災禍。
所以批評我而所言恰當的人,是我的老師;贊譽我而所言恰當的人,是我的朋友;獻媚阿諛我的人,是害我的讒賊。所以君子尊崇老師而親近朋友,對于讒賊則深惡痛絕。
愛好善而永不知足,聽到規諫而能戒惕,即使想不長進也做不到啊!小人正好相反,極為悖亂而厭惡別人批評自己,極為不肖卻希望別人認為他賢能,心像虎狼一樣,行如禽獸一般,卻厭惡別人視他為讒賊。
親近阿諛奉承之輩,疏遠直言相諫者,把修正規勸的行為視為譏笑,把直諫忠誠的人視為讒賊,這樣的人想不滅亡也做不到啊!
《詩經》說:’同那些阿諛之徒一拍即合,對那些諫諍者厭惡詆毀,這是多么可悲啊!好的意見統統不聽,不好的意見卻全部聽從’。說的就是這種人。
君子有無往而不善之道,用它來治氣養生,則壽命可追隨彭祖;用它來修養品德,那名聲就可同堯、禹相比。既適宜于通達之時,也適宜于窘困之時,只有禮和信。
大凡血氣、志意、思慮,依禮就和諧通暢,不依禮則悖亂弛怠;飲食起居、言談舉止,依禮行事就得體合適,不依禮則一舉一動都會發生毛病。容貌、
儀態、進退、疾走、慢行,有禮就雍容儒雅,無禮則倨傲偏邪、庸俗粗野。所以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寧。
《詩經》說:’禮儀如果完全合乎法度,言談笑語就會得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用善引導人的是教誨,用善響應人的是和順;用不善引導人的是諂佞,用不善附和人的是阿諛。能辨別正確的為正確、錯誤的為錯誤叫做明智,認正確的為錯誤、錯誤的為正確叫做愚昧。
傷害好人叫做陷害,陷害好人叫做奸賊。堅持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是正直。偷東西的是盜賊,隱瞞自己行為的是欺詐,輕率亂言的是放誕。取舍沒有定準的叫做無常,為了利益放棄道義的叫做至賊
。多聞者為廣博,少聞者為淺陋;多見者則嫻雅,少見者則孤陋。進展艱難叫做遲緩,容易忘記叫做疏漏。遇事能舉其要而有條理叫做治,多而雜亂叫做秏。
調理性情、修養身心的辦法是:血氣剛強的人,就用心平氣和來調和他;思慮過于深沉復雜的人,就用平易溫良來和諧他;性情勇猛暴躁的人,就開導他,使其馴順;
行動快捷急遽的人,就用恰當的舉止節制他;氣量狹隘的人,就用開闊的思想擴大他;志向卑下、思想遲鈍、貪圖小利的人,就用高遠的志向提升他;
低劣平庸不成材的人,就用良師益友幫助他;懶散輕浮、自暴自棄的人,就用禍福之事來告誡他;過分樸實單純的人,就用禮樂來潤色他。
大凡調理性情、修養身心,最直接的途徑是按照禮去做,最關鍵的是得到好的老師,最能發生神妙作用的是心致志。這就是調理性情、修養身心的辦法了。
志意修煉就會傲視富貴,崇尚道義就會藐視王侯,自思無所愧疚就不會為外物所動。古書上說:’君子役使外物,而不為外物所支配’。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身體雖然辛苦但心安理得,就去做;利益少而多合乎道義,就去做;侍奉上國暴君而顯達,不如侍奉能順道而行的窘迫小國之君。
所以好的農夫不會因為洪澇、干旱之災而不耕田,好的商人不會因為虧損而不做生意,士君子不會因為貧窮而懈怠于道。
體貌恭敬而內心忠信,遵循禮義而內心仁愛,那么走遍天下,即使不受重用而困于四夷之地,人們也沒有不敬重他的。勞累辛苦的事則搶先去做,安逸享樂的事則讓給別人。
端正樸實、誠實守信,謹守法度、明察事理,那么走遍天下,即使遭受窮困到了四夷之地,也不會沒有人任用他。體貌倨傲而內心詐,遵循慎到、墨子的學說而內心雜亂污濁。
那么走遍天下,即使到處通達,人們也沒有不輕視他的。勞苦的事就懶惰推脫,享樂的事就身手敏捷毫不謙讓,僻邪而無誠信,一味追求自己的私欲而不知謹慎,那么走遍天下,即使到處通達,人們也沒有不鄙棄他的。
行走時恭敬小心,不是因為害怕陷在爛泥里;走路時低頭,不是因為害怕撞上東西;兩人對視,先俯身行禮,并不是懼怕對方。這乃是因為君子想要修養自身的品德,不想因為這個得罪于世俗之人。
良馬一天走一千里的路程,劣馬走十天也能達到。想要走完無窮之路,追逐沒有終點的所在嗎?這樣的話,即使走到骨折筋斷,一輩子也無法到達;
如果有止境有目的,那么千里雖遠,也只是或慢或快,或前或后的問題,怎么可能走不到呢?不認識道路的人,是去走那無窮之路,追逐沒有終點的所在呢?
還是有所止境?’堅白’、’同異’、’有厚無厚’的辯說,不能說不精察,然而君子不去爭論,因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標。怪誕駭俗的行為,不是不難做,但是君子不做,因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標。
所以古語相傳,學習好比行路。得路之人,在前面等著我,我便努力地追趕上去,那么或早或晚、或先或后,怎么會不到達同一個地方呢?
所以一步一步不停地走,即使是跛足的鱉,也可以抵達千里;一層一層積累不停,平地最終也能變山丘。堵塞住源頭,開通溝渠,江河也會枯竭。
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后退,一會兒左,一會兒右,六驥也到達不了遠處。人和人之間才性的差異,哪里會有跛鱉和六驥的差異那么大
!然而跛鱉能夠到達,六驥不能到達,這并沒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為有的做,有的不做啊!道路雖近,不走就不可能到達;事情雖小,不做就不會成功。那些整日游手好閑的人,他的成就就不會超出常人多遠了。
愛好禮法而能依其行事的,是士;志向堅定而能身體力行的,是君子;智慮敏捷而不枯竭的,則是圣人。人沒有禮法,則無所適從;
有法而不知其深義,則茫然無所遵從;依據禮法,又能深明其統類,然后才能優游不迫啊。
禮,是用來端正身心的;老師,是用來端正禮法的。沒有禮,用什么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沒有老師,我怎么知道禮是這樣的?禮是怎樣規定的就怎樣做,這就是天性安于禮;
老師怎樣說就怎樣做,這就是智慧同老師一樣。能做到情安于禮,智慧如同老師,這就是圣人。所以,違背禮,就是不以法度為法度;違背老師,就是不以老師為老師。
不遵照師法的教導和規定去做,而喜歡自行其是,這就好像讓瞎子辨別顏色,讓聾子辨別聲音,除了悖亂狂妄之事,干不出別的了
。所以學習的根本之處,在于禮法。至于老師,則是以其言行來給人們做表率的,最為可貴的是教人們安心這樣去做。《詩經》上說:’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然而它是符合老天的自然法則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端正樸實,尊重長者,可說是好青年啊;如果再加以謙虛勤學,那就只有與他平等的人,而沒有能超過他的人了,他就可以成為君子了。
怠惰茍且,膽小怕事,沒有廉恥而又好吃懶做,可說是壞青年了;加之放蕩兇悍不遜順,陰險害人而不尊敬長者,那就是不吉利的人了,即使遭到刑罰殺戮也是應該的。
尊敬長者,壯年人就會歸附他;不輕視逼迫處境窘迫的人,那么賢能的人都會聚集過來;做了好事不求人知,對人施恩也不求報答,這樣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徒都會慕名而來親附他。
人有以上三種品行,縱是遇上大禍,老天爺也不會讓他陷于禍患。君子對于謀求私利很不在意,對于禍害早早遠離,對于恥辱警惕而回避,對于道義所在,又極其勇毅去擔當。
君子貧窮卻志向廣大,富貴卻恭敬有禮,安閑的時候血氣不懈怠,勞倦的時候容色不輕慢隨便,發怒的時候不過分處罰,高興的時候不過分賞賜。
貧窮而志向廣大,是因為尊崇仁愛;富貴而恭敬有禮,是不以勢驕人;安閑的時候血氣不懈怠,是按照禮儀所宜去做;勞倦的時候容色不輕慢隨便,是注重禮儀;
生氣的時候不過分處罰,高興的時候不過分賞賜,是能以禮法克制私意。《尚書》說:’不要憑著個人的喜好辦事,要遵照先王的正道去做。
不要憑著個人的憎惡辦事,要遵照先王的禮儀去做’。這是說君子能用公義戰勝私意了。
擴展資料:
這是一篇門論述修身之道,即如何進行道德修養以及最后所達到境界的文章。文章首先指出,修身養性是一件關系到個人安危、國家存亡的大事。
然后指出,君子有所謂’遍善之度’,即無往而不善之道,用此可治氣養心,可修身自強,其功堪稱重大。這’遍善之度’就是禮。
在談到具體的修養方法時,文章指出修身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強調了禮的正身作用與師的正禮作用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堅持不懈、用心一的重要性。
最后指出,具備了道德修養的人,就能夠做到驕富貴、重道義、輕王公,走遍天下而受人尊敬,并獲得上天的福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荀子修身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表示人貪婪的詞語有哪些?
無饜、貪心 、貪念、貪圖、妄想
一、無饜 [ wú yàn ]
解釋:同“無厭”。不能滿足。
示例:一個人沒有私心,沒有貪得無饜的根性,以無相無住而生其心。
二、貪心 [ tān xīn ]
解釋:
1、貪求的欲望:~不足。
2、貪得無厭;不知足:這人太~。
示例:這個貪心的王熙鳳在爭風吃醋的時候也不忘貪圖錢財。
三、貪念 [ tān niàn ]
解釋:猶貪心。貪求的欲望。
示例:只有口渴時覺得能喝下整個大海,這叫貪念。
四、貪圖 [ tān tú ] 義
解釋:極力希望得到(某種好處):~便宜。~涼快。~安逸。
示例:爸爸經常教育我不要貪圖小便宜。
五、妄想 [ wàng xiǎng ]
解釋:
1、狂妄地打算:敵人~卷土重來。
2、不能實現的打算:癡心~。你想瞞過大伙兒的眼睛,那是~。
示例:敵人不甘心失敗,妄想卷土重來。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史記》里形容項羽“貪如狼,狠如羊”,“狠如羊”代...
在大秦帝國的末年,秦國國力衰微,各個諸侯國紛紛涌起,開始反對秦國的暴政。在眾多反抗的勢力中有一位名叫項羽的楚國貴族,實力最為強勁。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句話叫做“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就是對項羽及其軍隊作戰風格的描述。
猛虎、貪狼這兩個詞,都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狠如羊,卻很多人表示費解。羊難道不是一個溫順的動物嗎?為什么用狠來形容,是不是古代的人用錯了詞語?顯然不是的,養過人的養過羊的人家都知道,在家中牲畜打架是常有的事,但大多數都是點到為止。但是羊不一樣的,它們都非常倔強,打起架來不管不顧,拼命的攻擊對方。羊一旦打起架來是很難分開的,他們都非常執著,一旦打起來就不死不休,看起來心驚膽戰。
羊不但打架比較狠,他們吃起東西來更狠。羊對草地的破壞能力十分強大,古人曾經用羊食如燒來形容羊吃過的土地。羊吃草是將草連根拔起,但凡被羊吃過的草地,那一片兒有80%的概率都會變成光禿禿的。這一點其實是跟項羽屠城有很大的關系。
還有一點羊的狠,還在于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這樣解釋之后,相信大家能夠把羊的狠和狼的貪以及虎的猛相提并論了。司馬遷用這三個詞語來形容項羽及其他的軍隊,可以說是非常的形象了。看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虎狼之輩,像羊之類的生物也是非常兇猛的。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3. 使貪 的翻譯下面是原文言文
【譯文】門客中有一個在魏武侯面前說吳起的短處,他說:“吳起貪財,不可重用他啊。”武侯就疏遠了吳起。公子成進見武侯說:“你為什么要疏遠吳起呢?”武侯說:“有人說吳起貪財,我因此不喜歡他了。”公子成說:“君王錯了,吳起的才干,天下的士人沒有超過他的。正由于他有貪欲,所以來侍奉你,要不然你怎么能用他做你的臣呢?再說你自己覺得同商湯,周武王相比,誰賢明呢?務光、伯夷是天下沒有貪欲的人,但殷湯不能用務光做臣,武王不能用伯夷做臣。如今像這個人那樣不貪婪的人,他肯做你的臣嗎?如今君王的國土,東面與齊國對抗,南面與楚國對搞,北面與韓、趙對抗,西面有如狼似虎的秦國,你獨自處在四戰之地的包圍中,而那五國屯駐軍隊,坐而靜觀,但卻不敢窺測魏國,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魏國有吳起做大將啊。周《詩》有這樣的詩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吳起就是這樣的武夫啊。你如果考慮國家的利益,只要吳起想要的和喜歡的,你就給予他,使吳起滿足了欲望而沒有別的要求,你才能坐享魏國軍隊的威勢,這樣所失去的很小,所得到的很大。而如果讓他吃糙米,吞蔬菜,穿短衣,徒步行走而供你驅使,那么吳起必定離開魏國。吳起離去,而天下有像吳起這樣才能的人,就會卻步不到(魏都)大梁來了,君王的國家就沒有人才可用了。我私下為你擔憂的就是這個。”武侯說:“講得好。”又重新重用吳起。 真麻煩,要注冊。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4.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的翻譯
意思是: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1、原文選段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2、譯文
項羽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處罰唯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
3、出處
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擴展資料
1、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后來稱為《史記》)。后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并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
出獄后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為《項羽本紀》。
項羽作為漢朝開創者劉邦的勁敵,曾與劉邦爭奪天下,漢朝歷代君主對項羽的態度多是貶大于褒。而司馬遷卻不同。揚雄《法言》云:“太史遷,曰實錄。”“子長多愛,愛奇也。”正因為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和“愛奇”思想,不以成敗論英雄,才刻畫出具有鮮明個性的項羽形象。
而鴻門宴是項羽一生成敗的一個重要節點,因此司馬遷濃墨重彩地再現了這一事件。
2、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鴻門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史記·項羽本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遷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