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包含“蔓抄”的成語「瓜蔓抄」

2023年04月29日成語大全116

成語“瓜蔓抄”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guā wàn chāo
成語簡拼:GWC
成語注音:ㄍㄨㄚ ㄨㄢˋ ㄔㄠ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三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明史·景清傳》:“藉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 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形容刑罰過度株連,一人有罪,株連九族
成語用法:瓜蔓抄作主語、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成語造句:清·梁章鉅《稱謂錄》第八卷:“永樂族景清,轉相支連九族之姻親,門生之門生,名瓜蔓抄。”
成語故事:明成祖時期,大臣景清藏著兇器入朝,想刺殺明成祖朱棣,為明惠帝朱允炆報仇,事情敗露。成祖大怒,下令將景清磔死,并將他的家族全部株連,后來還不解恨,把與他相關的鄉親與鄰居全部處死,于是整個村子變為廢墟

成語“瓜蔓抄”的擴展資料

1. 鄭和下西洋憑什么被吹捧
鄭和下西洋之舉。前三次主要任務是在東南亞和南亞建立國際間和平安寧的局面,為明王朝樹立“聲威”,并為下一步向南亞以西更遠的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風轉航的據點。后四次主要任務是向南亞以西繼續航行,通過開辟新航路,讓自古罕通中國的海外國家,重澤而來,“賓服”于中國,為明王朝在海外建立前所未有的功績和廣泛聯系。另外,鄭和下西洋使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國際貿易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了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以景德鎮為中心的瓷器業,以蘇州為中心的絲織業,以松江為中心的棉織業,以蕪湖為中心的漂染業等,都有較快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鄭和下西洋既使亞非各國人民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又使中國人民在認識亞非國家方面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中國人民對海外的地理知識。鄭和使團重要成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以及鞏珍著《西洋番國志》三書中,對鄭和下西洋所訪問的主要國家的情況,都作了翔實而生動的記述。《鄭和航海圖》中,有關太平洋、印度洋地區的地理知識,也有集中的反映。(摘自網絡)公益成語:gyjslw.com
2. 急!!!!!!!!!!!
  原文
  浦陽鄭君仲辨[1],其容闐然[2],其色渥然[3],其氣充然[4],未嘗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5],隆起而粟[6]。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7],肢體心膂[8],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生。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9]。終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將延乎肝膈[10],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御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也[11]。”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于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蓋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憂之地,而寓于不可見之初,眾人笑而忽之者,此則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壯無疾者乎[12]?愛天下者,有如君之愛身者乎?而可以為天下患者,豈特瘡痏之于指乎[13]?君未嘗敢忽之,特以不早謀于醫,而幾至于甚病。況乎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之以疲敝之余[14],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15];幸其未發,以為無虞而不知畏[16],此真可謂智也與哉?
  余賤不敢謀國,而君慮周行果[17],非久于布衣者也[18]。《傳》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19]?君誠有位于時,則宜以拇病為戒。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20]。
  [編輯本段]注釋
  [1]浦陽:唐時設浦陽縣,五代吳越改名浦江,今浙江湖州市。[2]闐(tián)然:豐滿的樣子。[3]渥(wò)然:紅潤的樣子。[4]充然:充盛的樣子。[5]疹(zhěn):腄。[6]粟:謂小米粒那么大。[7]剟(ō)刺:亦作“刺剟”,即刺的意思。[8]膂(lǚ):脊梁骨。[9]瘳(chōu):病愈。[10]肝膈(gé):肝臟和膈膜,這里泛指人體的內臟。[11]為:治。[12]君:指鄭君仲辨。[13]特:只。[14]疲敝:也作“疲弊”,困苦窮乏。[15]戕摩:殘害、消滅。[16]無虞:無憂。[17]慮周行果:思慮周密,行為果斷。[18]布衣:指平民。[19]傳:指《左傳》。《左傳.定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20]洪武辛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
  本文選自《遜志齋集》卷六,文章以一位健壯的人,因手指上生了一個小疹子,不及時求醫,差些送命的事為例,說明天下的事,“常發于至微”,若不防微杜漸,將成大患而不可收拾。況國家在“疲敝之余”,加上官吏的“戕摩剝削”,更加速了這一危險。文章以小見大,引喻恰切,娓娓而談,頗有警世作用。
  [編輯本段]翻譯
  浦陽縣有位青年名鄭仲辨,他的身體強壯,面色紅潤,精神充沛,從來沒有生過病!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個疹斑,腫起來像米粒一般大,鄭君疑懼,給別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認為不值得擔憂,過了三天,疹粒腫得像銅錢那般大,他更為擔憂,又拿給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樣笑他。又過了三天,拇指腫得像拳頭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頭,都被它牽引得疼痛起來,好像割刺一般,四肢心臟及背脊骨沒有不受痛的。鄭君心中害怕,就去請教醫生,醫生看了,吃驚地說:「這是奇特難治的病,雖然病在指頭上,其實成了影響全身的病了,不趕快治療,將會喪失生命。可是剛開始發病的時候,一天就可治好,發病三天以后,要超過十天才能治好;現在病已經形成了,不到三個月不能治癮。一天治得好,用艾草就可以了!過十天要治得好,用藥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時,甚至會蔓延到肝臟、橫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殘廢。除非能從內部治它,否則病勢不會停止,不設法從外面來治療,病就不容易治好!」鄭君聽從他的話,每天內服湯藥,又外敷有效的良藥。果然到兩個月后就好了,三個月后精神臉色才復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發生在極為細微,隱而不顯的地方,最后成為莫大的禍患。最初認為不值得處理,可是最后會變成沒有辦法處理的地步。當初發生,容易處理時,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輕忽它而不加顧慮,等到禍患形成了,花費很長的時間,用盡了腦筋,精疲力竭,才僅僅能把這禍患克服。天下事,像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們可以說,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處理,在情勢上看來雖然危急,卻不值得過于懼怕;只有那些發生在一般人不會去擔憂的事情上,起初是隱藏著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開玩笑的態度處理它、輕忽它。這就是君子們所深深戒懼的。
  從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鄭先生的身體一樣的強壯無病痛嗎?愛天下的人,能像鄭先生那樣愛惜他的身子嗎?可是足以成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長在鄭先生手上的瘡痏呢?鄭先生對拇指上的瘡痏不敢忽視它,只因為沒有及時看醫生,因而幾乎形成大病。何況一般人對問題,總是以非常疏忽態度來看待它,又加上國家久經戰亂,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殘害剝削百姓,更加速問題的惡化,此種事情加速禍害的形成是非常嚴重的!僥幸問題還沒發生,就認為不必憂慮而不知畏懼,這真能算得上是聰明的做法嗎?
  我才能低下,不敢籌謀治國大計,而鄭先生思慮周密,行事果決,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傳不是這樣說嗎?:「三折肱而成良醫。」(一個人曾三次折斷手臂,接受那么多的醫療經驗,經驗有了,自己也就成為療傷的良手了。)鄭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話就應該以「拇病」的例子來作借鏡。
  [編輯本段]簡評
  我們可以說,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處理,在情勢上看來雖然危急,卻不值得過于懼怕;只有那些發生在一般人不會去擔憂的事情上,起初是隱藏著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開玩笑的態度處理它、輕忽它。這就是君子們所深深戒懼的。
  [編輯本段]作者
  方孝孺(1357-1402),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謚文正。浙江寧海人(寧海古古稱緱城,故時人稱其為“緱城先生”),。師從“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正五品)宋濂,歷任陜西漢中府學教授(從九品1392-1398),翰林侍講(正六品1398-1399),侍講學士(從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禮》更定官制,將侍講學士和侍讀學士(皆為從五品)合并為文學博士,并升任文學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間(1399-1402)擔任建文帝的老師,主持京試,推行新政。在“靖難之役”期間,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擬即位詔書,剛直不屈,孤忠赴難,被誅10族。作者介紹:
  方孝儒,1357--1402,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號遜志,時人稱’緱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時,蜀獻王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幼聰慧,6歲能詩,人奇其才。呼為“小韓子”15歲隨父兄北上濟寧,勵志攻讀。及長,承學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東閣大學士吳沉等起薦方孝儒,應征至京,在奉天門奉旨作《靈芝》、《甘露》二詩,甚合上意。賜宴時,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幾具,試其為人,方孝儒正之而后坐。朱喜其舉止端莊,學問淵博,有期待日后輔佐子孫之意,厚禮遣回鄉。此后十年,居家讀書寫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歲時,仇家于叔爭訟,詞連孝儒,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問罪。朱元璋見孝儒名,特名釋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薦,授漢中府學教授,深為蜀獻王賞識,聘為世子師。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繼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講學士,次年,值文淵閣,尊師以禮,帝讀書有疑,即召講解。凡國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時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孝儒任副總裁。后調文學博士,奉命與董倫、高遜志等主持京考。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時朝廷征討檄文,均出自孝儒之手,且為朝廷多方策劃,抵御燕兵。四年,燕兵入京師,宮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儒日夜慟哭于殿前。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軍師姚廣孝曾說:“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至此,朱棣命孝儒起草即位詔書,孝儒披麻帶孝至,痛罵不絕,拒草詔。朱棣為孝儒設坐,并起身勸慰說:’先生何自苦,余欲學周公輔成王耳。’孝儒反問:’成王安在?’朱棣說:’渠自 焚死’。再問:’保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說:’國賴長君。’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搪塞說:’此朕家事耳,先生無過勞苦。’即示左右強行授筆,并說:’詔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儒執筆,疾書’燕賊篡位’數字,擲筆與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發怒說:’汝不顧九族乎?’孝儒奮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罵聲益厲。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縱橫,仍噴血痛罵,朱棣厲聲道:’汝焉 能遽死。:當滅十族!’于是,一面將關至獄中,一面搜捕其家,逮解至京,當其面一一殺戮。儒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胞弟孝友臨刑時,孝儒淚如雨下,孝友從容吟詩:’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后,旅魂依舊回家山。’孝儒亦作絕命詩一首:’天將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賁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后,朱棣將孝儒處死。所滅10族(9族及學生),達873人,行刑就達7日之久。其它外親之入獄及充軍流放者高達數千人,當時稱為“瓜蔓”。孝儒死后,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庸、銘等 人撿其遺骸,葬于聚寶門山上,死于寧海縣城之方氏族人,有義子馬子同收其殘骸,投于井中,后稱此井為義井。公益成語:gyjslw.com
3. 古代的犯人被株連九族時,那些人為什么不逃跑呢?
在古裝劇里,我們經常會看到對于一些嚴重犯罪如謀反、叛逆,犯事的人會被判以株九族的處罰,這種刑罰極狠,不僅自己腦袋搬家,還會使整個家族陪葬。那得知自己被株連的親們是何反應呢?古往今來的歷史表明他們一般都是等死的,這謎一般的操作令人費解,為什么他們不逃跑呢?
關于誅九族歷史記載
株九族,全稱株連九族,意思是一個人犯死罪,他的九族都要因為他被處死的刑罰。其中九族就是父族四(爺爺、奶奶和父親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兄弟姐妹)、母族三(姥姥、姥爺和母親的兄弟姐妹)、妻族二(岳父岳母);也有說法是上自高祖,下至元孫。其實九族真正指的是所有和罪人有親緣關系的人,只要你沾親帶故都可能被處死。
這種刑罰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最開始是夏啟時,當時是為了能夠讓出征將士服從命令,若違反軍令,則會將犯者和他兒子一起處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斬草除根,以絕后患有了“夷三族”。直至伍子胥投吳伐楚 后世的皇帝發覺滅族不徹底,更會遭來強烈反撲,為了朝局穩定,所以逐漸實行起了株連九族的刑罰。
最大型的誅族現場就是“瓜蔓”:朱元璋時丞相胡惟庸被“誅九族”,誅殺人數達上萬人。朱元璋兒子朱棣更是把不擁護他的方孝儒“誅了十族”,即除了親人,學生和朋友也要算。
親人寧死不逃的原因
一.封建社會里,百姓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傳統觀念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觀念,皇帝是絕對威,其指令他們不敢反抗,只好逆來順受,不敢跑。還有就是心存僥幸。古時儒家文化盛行,遵守倫理綱常,罪不及老幼,根本不用逃。
二.古代交通不便,消息閉塞,會犯株九族這樣大罪的人,基本上都達官顯貴,朝廷早有預料,動作迅速,等到其家人知道自己被株連的時候,為時已晚,捉拿的士兵都到了,根本跑不掉。
三.各家各戶的人員都要在官府登記造冊,相當于戶口本,即使有人僥幸逃跑了,官府一查便知,然后就會全國通緝。
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不說,這時候親人們已經沒了,自己茍活更加痛苦。不僅無人收留,顛沛流離而且被抓住了還會受酷刑,再被處死,根本跑不掉。與其更痛苦的死去,還不如坐等被殺,至少不更痛苦了。公益成語:gyjslw.com
4. “瓜蔓抄”什么意思?
瓜蔓[ guā wàn chāo ]?
【釋義】指舊時統治者對臣下、人民的殘酷誅戮迫害。輾轉牽連,如瓜蔓之蔓延,故稱。形容刑罰過度株連,一人有罪,株連九族。
【同韻詞】有理不在聲高、縞纻之交、二三其操、鳳友鸞交、斷怪除妖、眾人拾柴火焰高、飛遁鳴高、一團糟、妒火中燒、海闊天高
【出處】《明史·景清傳》:藉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村里為墟。
延展閱讀:株連九族
株連九族: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員與其共同承擔刑事責任的刑罰制度,在古代稱為’族’,故’族’者,即意味著由一個人的死罪擴展為家族成員的共同死罪。
這一違背人性、情理以及古代統治者自己津津樂道的恤刑原則的暴虐刑制在中國古代長盛不衰的根源,實在是中國傳統法律中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九族定義
株連九族是古代刑罰族誅的一種,從古代族誅的實際情況看古代九族應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里的族人指直系親和配偶)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兒及外孫一家。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一家。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公益成語:gyjslw.com
5. 鄭和下西洋憑什么被吹捧
鄭和下西洋之舉。前三次主要任務是在東南亞和南亞建立國際間和平安寧的局面,為明王朝樹立“聲威”,并為下一步向南亞以西更遠的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風轉航的據點。后四次主要任務是向南亞以西繼續航行,通過開辟新航路,讓自古罕通中國的海外國家,重澤而來,“賓服”于中國,為明王朝在海外建立前所未有的功績和廣泛聯系。另外,鄭和下西洋使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國際貿易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了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以景德鎮為中心的瓷器業,以蘇州為中心的絲織業,以松江為中心的棉織業,以蕪湖為中心的漂染業等,都有較快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鄭和下西洋既使亞非各國人民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又使中國人民在認識亞非國家方面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中國人民對海外的地理知識。鄭和使團重要成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以及鞏珍著《西洋番國志》三書中,對鄭和下西洋所訪問的主要國家的情況,都作了翔實而生動的記述。《鄭和航海圖》中,有關太平洋、印度洋地區的地理知識,也有集中的反映。(摘自網絡)公益成語:gyjslw.com
6. 瓜蔓抄作為慘無人道的連坐法,到底是怎么樣的?
瓜蔓是一種比連坐法更狠的家方式,連坐法只株連九族,而瓜蔓則連親朋好友都算上,不留一個活口,就像瓜蔓直接扯了,種子哪里還有依存呢,這種讓人絕后的方法就叫瓜蔓。所以被稱為歷史上最狠的家方式,在明朝中晚期用的最多,所以也被稱為明瓜蔓法,可見當時人們受其影響是有多么的嚴重,也正是因為這種刑罰極其殘酷,在后來就不用了,只是被史書記載,流傳了下來。
商鞅變法的時候,提出了誅滅三族的做法,就是父、子和自己,這三族不能活,而在后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誅連九族的做法。這九族分別是一說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仍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正史記載的實在和九族,而也有野史記載,說有另外一種說法,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兒之子、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母之母、從母子;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一種是縱向的處罰,一種是橫向的處罰,不管怎么罰,殃及的人都很多,都算是比較殘酷的。
朱棣建都立業之后,開始了更為嚴酷的刑罰,株連式組合瓜蔓。曾有兒歌是這么唱的,“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從這兒歌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刑罰是要將受罰者趕盡殺絕的,可見其手段之兇殘。
不過,在明朝后期,由于瓜蔓牽連的人實在太多,殺戮太廣,這種刑罰逐漸被人所詬病,后來在清朝時期,乾隆廢除了這一刑罰,給這種殘酷的刑罰畫上了句號。公益成語:gyjslw.com
7. 朱棣為什么殺了很多人?
朱棣并非嫡出,而是庶出!,而且他還是在太平盛世時期公然對抗,于造反!自然不得民心!當上皇帝之后他總是擔心有人會像他一樣覬覦皇帝這個寶座!所以他不僅修改了自己的身份,說自己是馬皇后的四子!這樣名分上可以順了,然后就是要把天下坐穩自然不能放過那些建文帝的黨羽!雖然朱棣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確實是一個好皇帝公益成語:gyjslw.com
8. 瓜蔓抄的成語出處
《明史·景清傳》:藉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村里為墟。 雜歌謠辭·黃臺瓜辭_古詩文網 [作者]李賢[全文]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blwype.cn/post/50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