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帛”字的成語「布帛菽粟」
成語“布帛菽粟”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bù bó shū sù成語簡拼:BBSS
成語注音:ㄅㄨˋ ㄅㄛˊ ㄕㄨ ㄙㄨ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衣食住行、柴米油鹽
成語出處:《宋史 程頤傳》:“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帛:絲織品;菽:豆類;粟:小米,泛指糧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極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東西。
成語用法:布帛菽粟聯合式;作主語、賓語;指生活必需品。
成語造句:對于勝利了的人民,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樣地不可以須臾離開的東西。(毛澤東《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
英文翻譯:daily necessities as food and clothing
俄文翻譯:одéжда и пища
成語“布帛菽粟”的擴展資料
1. 外國名人如何看待孔子名言?法國伏爾泰:“東方找到一位智者”。
意大利利瑪竇:穿儒服,戴儒冠,自稱儒者。
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所著的《馬可·波羅行記》中盛贊東方之富庶,文明之昌盛,為西方人打開了一扇令人向往的東方窗戶。
百科全書派領袖霍爾巴赫反對法國和歐洲野蠻的君主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認為“在中國,理性對于君主的力,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礎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卻能使中國的征服者,亦為其所征服”。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
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和公民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為佳話。他寫道:“自由是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利之事的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線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國萊布尼茨:熱烈地贊美儒學。
英國李約瑟:“孔子是‘無冕皇帝’”。
莊士敦,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教師,他認為:“中國政教文化基于孔教……外教無論如何優美,亦不可與孔教并峙于中國。”“四書五經之于中國教育,猶希臘、拉丁文之于英國教育,所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須臾離者也。”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表示“對于這位東方圣人極為景仰”,并經常稱引孔子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龐德對記者說:“只有音樂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韻律與張力交互為用的宇宙。”談到語言和政府的關系,龐德說:“壞語言勢必造成壞政府,而好語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心靈之響》布帛菽粟》txt全集下載
親愛的樓主你好!你要的書籍已經上傳至網盤閑暇之余請查收希望您能滿意!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成語解釋
【如魚得水】(1)原謂君臣相待,今多以形容朋友或夫妻情感融洽。(2)用以比喻所處環境,能稱心如意。
【池魚之殃】比喻無故而受禍。
【殃及池魚】無端受累。
【魚水相逢】(1)比喻夫婦和樂。(2)比喻君臣相得。
【魚沉雁渺】比喻音信全無。
【魚目混珠】比喻用假貨充真貨。
【魚米之鄉】指靠近水邊的肥沃地方。
【魚肉鄉民】土豪劣紳,仗勢欺侮自己的鄉人。
【魚沉落雁】比喻女子容貌美麗。
【魚貫而入】排成一列依次前進。
【魚雁往返】指書信往返。
【魯魚亥豕】指文字因形近而傳寫錯誤。
【渾水摸魚】在混亂的局勢中得小便宜。
【漏網之魚】喻罪犯沒有被逮捕歸案。
【緣木求魚】喻勞而無功,絕不可得。
【鮑魚之肆】比喻惡劣之環境或小人聚集之所。
【臨淵羨魚】比喻空自想望,而沒有實際行動。
【魚游沸鼎】比喻情勢之危急
有關“鳥”的成語
【一石二鳥】比喻做一件事獲得兩個效果。
【小鳥依人】形容女子或小孩怯弱的樣子,惹人憐愛。
【倦鳥知返】形容游子倦游歸家。或比喻離開工作崗位太久,倦于在外形式而回到自己崗位。
【倦鳥歸巢】形容游子倦游歸家。或比喻離開工作崗位太久,倦于在外形式而回到自己崗位。
【笨鳥先飛】(1)形容愚笨的人,事前欠缺考慮,常魯莽行事。(2)或用以表示愚笨的人行動應比別人早,以免手忙腳亂。
【鳥盡弓藏】比喻天下既定,功臣遭遺棄。與“兔死狗烹”意同。惟“鳥盡弓藏”語意較輕。
【鳥語花香】描寫春天的景色。
【鳥面鵠形】用以形容久饑消瘦之狀,又作“鳩形鵠面”。
【鳥為食亡】比喻人因貪財而死。
【鳥獸不可與同群】指人畢竟仍須生活在人群社會中,不能隱居逃世。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比喻人快要死時,多會良心發現,講出善良的話來。
【驚弓之鳥】比喻曾遭禍患,因而心懷驚懼者。
有關“鶴”的成語
【杳如黃鶴】比喻人物一去無蹤。
【風聲鶴唳】形容人心惶惶,自相驚擾。
【焚琴煮鶴】指不解風雅,大殺風景的行為。
【閑云野鶴】形容超然脫俗,與世無爭,可以用在隱士,或是退休在家,生活閑逸無憂的人。
【雞皮鶴發】粗皮膚和白頭發,形容老人白發蒼蒼,滿臉皺紋。
【鶴立雞群】比喻才能出眾。或用以形容人身材特別高大。
【鶴發童顏】比喻年老而健康。
【鶴長鳧短】形容異類難諧。
有關“雁、鵝”的成語
【沉魚落雁】形容女子的美貌。
【魚沈落雁】形容女子的美貌。
【雁足傳書】比喻互相聯絡,音信不斷。
【雁行失序】悼兄弟之喪。
【雁行折翼】失去兄弟。
【魚雁往返】指書信往返。
【千里鵝毛】遠道送禮物,禮輕情意重。
有關“其余鳥類”的成語
【鳩占鵲巢】比喻強占他人所有。
【鶉衣百結】比喻衣服破舊,滿是補釘。
【鷦鷯一枝】(1)用以勸人寡欲,今多說成:“鷦鷯巢林,不過一枝”。(2)或比喻棲身之所,多用于托人求職時。
【鸞翔鳳集】比喻賢才之聚集。
【鳳毛麟角】形容世間少有。
【鳳凰于飛】比喻夫婦唱和相樂;多用為婚禮之祝詞。
【鳶飛魚躍】比喻放任于自然之樂。
【鴉雀無聲】比喻原本吵吵鬧鬧的人群安靜下來。
【鴻鵠之志】比喻志向遠大,與“青云之志”義同。
【鵬程萬里】祝福別人前程遠大,如鵬飛萬里。
【鶯聲燕語】用以形容鳥鳴。或比喻女子聲音宛轉流利。
【鶯鶯燕燕】比喻女郎眾多。
【鶼鰈情深】比喻夫婦恩愛逾恒,與“伉儷情深”義同。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兩相爭持,第三者得利。
有關“十二生肖”的成語上
一、有關“鼠”的成語
【投鼠忌器】打老鼠怕傷了器具,比喻作事有所顧忌。
【抱頭鼠竄】形容狼狽逃避的情形。
【梧鼠技窮】比喻技能雖多,而不能一。
【鼠牙雀角】比喻與人爭誦。
【鼠肝蟲臂】指極為低賤微小的東西。
【鼴鼠飲河】比喻小量,所取不多;或沒什么了不起。
【獐頭鼠目】用以形容一個人的長相奸邪,如獐之頭、鼠之目。與“尖嘴猴腮”義近,但“尖嘴猴腮”僅形容面貌丑陋,而“獐頭鼠目”更強調其人之奸惡狡猾。
二、有關“牛”的成語
【九牛一毛】比喻價值極渺小輕微。
【九牛二虎】喻極大的力量。
【牛刀小試】形容有才能的人,略顯才能。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為盟。
【牛衣對泣】比喻貧賤夫婦生活困苦的情形。
【牛山濯濯】(1)形容山區林木被砍伐殆盡。(2)轉化其義,形容一個人頭頂光禿禿的樣子。
【牛角掛書】形容勤奮向學。與“懸梁刺股”、“囊螢夜讀”、“鑿壁借光”意同。
【牛鬼蛇神】(1)形容一個人面貌丑陋嚇人。(2)比喻行事荒誕兇惡之人。
【牛頭馬面】(1)形容一個人面貌丑陋嚇人。(2)比喻行事荒誕兇惡之人。
【牛馬風塵】形容人奔走于道途,風塵仆仆,非常勞累。
【牛溲馬勃】比喻低賤之人或物。
【牛鼎烹雞】比喻大材小用。
【牛頭不對馬嘴】比喻兩件事完全不能湊在一起,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答非所問。
【汗牛充棟】喻書籍很多。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復返,毫無蹤跡。
【疤丁解牛】比喻對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對牛彈琴】喻不解風情。
【鉆牛角尖】比喻思想固執,自困于絕境。
【初生之犢】以剛出生的小牛什么都不怕來比喻初出社會的人,遇事不怕難、不怕惡勢力。
【舐犢情深】形容父母愛子女之情。
【黎牛之子】比喻父惡子賢。
【風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三、有關“虎”的成語
【九牛二虎】喻極大的力量。
【三人成虎】比喻說的人多,縱然傳聞是錯的,也會信以為真。
【生龍活虎】活潑壯勇的姿態。
【如虎添翼】喻強者又得助力而更強悍,更令人害怕。
【羊入虎口】喻危險之至,難免死亡。
【縱虎歸山】縱容惡人,讓他回到自己的勢力范圍或地盤,再度危害他人。
【狐假虎威】喻假借聲勢去嚇唬別人。
【臥虎藏龍】喻人才多而杰出。
【虎入羊群】喻聲勢非常大,對方一點抵抗的力量都沒有,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虎口余生】比喻經歷極大危險,僥幸保全下來的生命。
【虎視眈眈】形容貪婪地盯著,等待時機成熟以便下手。
【虎頭蛇尾】喻做事有始無終,沒有恒心。
【為虎作倀】比喻做壞事的幫兇。
【狼吞虎咽】形容吃東西既猛又急,粗魯難看。
【勢成騎虎】喻一個人做了某件事后,想罷手也來不及,有左右為難之意。
【騎虎難下】喻行事迫于大勢而不能中止。
【與虎謀皮】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暴虎馮河】赤手空拳的去打虎及不藉船只的去渡河,喻空有勇氣的匹夫之勇。
【談虎色變】原意是指必須親身經歷才有真知;后引申為驚懼某事,談及此事就驚慌色變。
【調虎離山】騙人離開根據地,以期達到某種目的的計策。
【養虎貽患】喻縱容敵人或惡人,給自己帶來后患。
【餓虎撲羊】喻非常貪饞。
【龍吟虎嘯】指龍虎的叫嘯,形容人吟嘯聲非常洪壯嘹亮。
【龍爭虎斗】形容兩強爭斗,不相上下。
【龍潭虎穴】喻險要的地方。
【龍蟠虎踞】形容形勢雄壯險要的地方。
【縱虎歸山】喻放過惡人,使其再度危害社會。
四、有關“兔”的成語
【玉兔東升】表示時間已經入夜。
【守株待兔】表示固執成見不知變通。
【兔毛大伯】宋元時泛稱老人。
【兔死狗烹】喻有事時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毀棄。
【兔死狐悲】比喻同類的死敗,自己也哀傷起來。
【兔走烏飛】比喻日月運行,光陰流逝快速。
【兔起鶻落】(1)形容動作敏捷。(2)比喻書法雄健。
五、有關“龍”的成語
【生龍活虎】活潑壯勇的姿態。
【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
【來龍去脈】喻事情的全部過程。
【臥虎藏龍】喻人才多而杰出。
【活龍活現】形容繪畫、雕刻或文字的敘述,極為逼真。
【乘龍快婿】形容一個令人滿意的好女婿。
【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成大器。
【畫龍點眼】喻作畫在重要處添上一筆使作品更加深動。
【蛟龍得水】喻人材得到賞識重用。
【群龍無首】喻群眾失去了領袖。
【葉公好龍】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的愛好它;引申為浮華不實。
【龍生九子】古代傳說龍生的九條小龍,外貌性情皆有所不同。比喻人各有所好,不全然相同。
【龍吟虎嘯】指龍虎的叫嘯,形容人吟嘯聲非常洪壯嘹亮。
【龍爭虎斗】形容兩強爭斗,不相上下。
【龍肝鳳髓】比喻珍美之菜肴。
【龍飛鳳舞】形容氣勢奔放雄壯。
【龍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龍蛇雜處】喻各種好壞不同的人,混雜居處在一起。
【龍鳳呈祥】富貴吉祥的征兆,多用于結婚證書或喜帖上。
【龍潭虎穴】喻險要的地方。
【龍蟠虎踞】形容形勢雄壯險要的地方。
【龍行虎步】指威儀莊重,非普通人,多用以形容帝王。
【龍驤虎步】比喻威武軒昂的氣概。
【龍驤虎視】形容規模宏遠。
【攀龍附鳳】喻巴結、投靠有貴的人向上鉆營。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比喻英雄末路,或無用武之地。
六、有關“蛇”的成語
【打草驚蛇】比喻作事不密,以致使對方有所防備。
【杯弓蛇影】疑心太重將虛幻的事當成真。
【虎頭蛇尾】喻做事有始無終,沒有恒心。
【蛇無頭不行】指烏合之眾和為禍的盜賊沒有首領就無法行動。
【畫蛇添足】比喻無中生有。
【虛與委蛇】勉強應酬。
【龍蛇雜處】喻各種好壞不同的人,混雜居處在一起。
七、有關“馬”的成語:
【一馬當先】作戰或做事時,不畏艱難,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軍萬馬】形容士兵眾多,聲勢壯大。
【天馬行空】喻才思豪放飄逸。
【心猿意馬】形容心思意念飄浮不定。
【犬馬之勞】謙稱自己微薄的服務像犬馬一般微不足道。
【汗馬功勞】喻為征戰奔走的功勞。
【老馬識途】喻經驗豐富的人。
【兵荒馬亂】形容戰亂破壞之嚴重,秩序之紊亂。
【快馬加鞭】比喻加快速度。
【求馬唐肆】唐肆:空的市集。比喻所求的方法途徑不對,必無所獲。
【走馬上任】待日后補充。
【走馬平川】待日后補充。
【走馬看花】大略觀看事務外象,無暇細究其底蘊。
【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
【招兵買馬】征招士兵,購買馬匹;指集結武力,預謀作戰。
【金戈鐵馬】表示軍隊裝備很好,作戰力非常強;或喻戰爭。
【青梅竹馬】指幼時游戲的伴侶。
【非驢非馬】形容不倫不類的東西。
【指鹿為馬】形容歪曲事實顛倒是非。
【害群之馬】喻為害大家的人。
【秣馬厲兵】磨快武器,喂飽戰馬,準備戰斗;也泛指事前積極的準備。
【厲兵秣馬】磨快武器,喂飽戰馬,準備戰斗;也泛指事前積極的準備。
【馬不停蹄】比喻沒有休息,不停留。
【馬耳東風】形容一個人對別人所說的話漠不關心,聽過就忘。
【馬到成功】用以祝賀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馬革里尸】形容軍人英勇地戰死在沙場上。
【馬首是瞻】指完全聽從領導人的指揮來行動。
【馬齒徒長】只喻只是年齡徒然加大,但沒有大作為。
【單槍匹馬】獨自冒險直進,不依靠別人。
【蛛絲馬跡】喻細小而不明顯的跡象,由此可推求真相。
【塞翁失馬】(1)比喻人因禍得福。(2)形容禍福無常,不能遽下定論。
【萬馬奔騰】待日后補充。
【駟馬難追】話一說出口,難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語謹慎,要信守諾言。
【龍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聲色犬馬】形容生活非常糜爛。
【懸崖勒馬】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醒悟回頭。
【露出馬腳】比喻露出真相。
【牝牡驪黃】本謂相駿馬不重其外表形象,進一步意謂外表的差異不足計較,應重視其內在實質。
八、有關“羊”的成語:
【亡羊補牢】比喻事后的補救。
【代罪羔羊】比喻代替他人罪錯的責任。
【羊入虎口】喻危險之至,難免死亡。
【羊腸小徑】山中盤曲狹小的小路。
【羊質虎皮】比喻外表雄武威猛,而內心怯弱。
【羝羊觸藩】比喻處境窘迫,進退不得。
【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毛為羊身上所長,比喻所獲之利,其實是出自己身所有者。
【歧路亡羊】喻本同末異,求學者易入迷途。
【虎入羊群】喻聲勢非常大,對方一點抵抗的力量都沒有,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羚羊掛角】傳說羚羊夜眠時,將角掛在樹上,腳不著地,以免留足跡而遭人捕殺。因而比喻詩文意境超脫不著痕跡。
【順手牽羊】喻偷竊的行為。
【餓虎撲羊】比喻貪饞。
九、有關“猴”的成語:
【殺雞警猴】喻嚴懲某人,以儆戒他人。
十、有關“雞”的成語:
請參考【土雞瓦犬】泥捏的雞,瓦造的犬。比喻徒有其表,實為無用之物。
【牝雞司晨】比喻婦人。
【呆若木雞】形容因恐懼而發楞的樣子。
【偷雞摸狗】比喻行茍且之事。
【偷雞不著蝕把米】比喻投機份子圖事不成,反自遭損失。
【殺雞取卵】(1)指統治者橫征暴斂,甚至斷絕人民之生產,亦所不顧。(2)形容貪心過甚,不知滿足,欲獲大利,難耐小利,乃進而斬斷求利之根基。
【殺雞警猴】喻嚴懲某人,以儆戒他人。
【殺雞焉用牛刀】比喻處理小事,不需用大力長材。
【嫁雞隨雞】比喻女子嫁夫,隨遇而安。
【寧為雞首】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處大者之末。
【聞雞起舞】指胸懷大志者,能時時警惕,及時奮勵的精神。
【縛雞之力】比喻一個人文弱無力。
【雞毛蒜皮】比喻輕微瑣細之事。
【雞犬不留】趕盡殺絕,不留活口。
【雞犬不寧】比喻騷擾得很厲害。
【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大官,同他有關系的人也跟著得勢。
【雞皮疙瘩】皮膚因寒冷引起的突出物,通常指人說話惡心。
【雞皮鶴發】粗皮膚和白頭發,形容老人白發蒼蒼,滿臉皺紋。
【雞飛狗跳】比喻受到騷擾而不安。
【雞零狗碎】瑣碎零星的物品。
【雞鳴狗盜】指沒有大才,只會旁門左道的人。
【鶴立雞群】比喻才能出眾。或用以形容人身材特別高大。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什么叫“銀貴錢賤”?
代貨幣,銀兩與制錢并行流通。在一般情況下,國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銀,“國家地丁課程俸切捐贖,無不以銀起數”〔1〕,“部司庫藏,皆以銀為出入”〔2〕。銅錢主要用于平民百姓與商人進行交換等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便是農民以谷帛易錢,以錢購物,交納賦稅不能直接以錢文,而必須折色兌銀繳納。因此,銀與錢在流通中的比價如何,對國計民生影響甚巨。從嘉慶年間即19世紀初期,銀貴錢賤的問題逐步顯現,鴉片戰爭爆發后,這一問題愈益嚴重,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使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化。
一、銀貴錢賤之緣起
清代,銀與錢的比價,清初定為紋銀每兩當制錢一千,流通于市場。這一規定雖然只在清初短期內如此,但無形中卻成為整個清代銀與錢比價的標準,即是以此作為判斷銀錢貴賤的尺度。
清前期,從順治元年至嘉慶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間,銀錢比價表現出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始終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動,幅度不大。但到嘉慶年間,白銀外流日甚一日,銀與錢的比價開始發生巨大變動,銀貴錢賤以直線上升的趨勢發展,以致道光末年每銀一兩所換制錢達二千余文,銀貴錢賤從而成為嚴重困擾社會和危害勞動人民的瘤疾。
二、道光末年銀貴錢賤加劇之狀況
鴉片戰爭前,由于銀元沖擊所引起的白銀折耗和鴉片走私導致的白銀外流,銀貴錢賤的問題已十分嚴重,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對策,但未能收效。在鴉片戰爭前夕,銀一兩所換制錢已達一千二三百文,最高達一千六百文〔3〕,較清初年一千文已增加近2/3。鴉片戰爭后,一方面由于此前導致銀貴錢賤的原因并未消除,另一方面隨著國內貿易的擴大,對白銀的需求增加,也對銀錢比價產生了影響。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于西方侵略者的掠奪和巨額戰爭賠款,以及大量傾銷產品和鴉片貿易合法化所導致的外貿逆差的擴大,使白銀外流的情況更為驚人。據統計,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直接掠奪商民和官府庫銀及現金,計7302894元銀元〔4〕,加上《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元,兩項合計,至少在2830萬元以上;又據彭澤益綜合考訂各種不同的估計所得出的統計數字表明,自1843—1846年間中國對外貿易逆差輸出白銀約有 3900—4700多萬銀元。而1847—1848年間,據估計中國每年須以白銀支付的貿易逆差約為1000萬銀元〔5〕。由此可知,從1843—1848年,中國白銀凈出數為六七千萬元之多(不包括戰爭賠款)。合計19世紀三四十年代(1830—1848年)白銀外流的總數,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竟達1.2億兩以上。這巨大漏卮,相當于道光年間每歲財政收入四千多萬兩的三倍還多,怎么不使中國市場銀兩稀少,銀貴錢賤呢?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天朝的白銀幾近涸竭”〔6〕了。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道光末年銀貴錢賤的情況日趨嚴重,到1844年,據王慶云《紀銀錢價值》中載:“今銀價每兩二千,較昔平時錢價益倍之,較貴時幾及三倍。”〔7〕1845年銀價上漲更甚,御史劉良駒奏稱:“銀價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紋銀每兩易制錢乃二千文,外省則每兩易制錢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勢日就增加,尚無底止”〔8〕。1846年包世臣在《致前大司馬許太常書》中說:“南方銀一兩皆以二千為準,北方聞更甚于此。”〔9〕至于1847至1850年間的情況,彭澤益根據直隸寧津縣大柳鎮一家商店帳冊的記錄,以戰前的1821—1836年銀錢比價為指數(100)進行推算,此數年銀與制錢的兌換額分別為:1847年2167.44文,1848年2299.34文,1849年2354.98文,1850年2230.32文。這份有代表性的材料基本反映了當時全國銀錢比價波動的情況。道光末年,銀錢比價已是嘉慶初年與鴉片戰爭前的一倍,甚至更多。
三、銀貴錢賤對國計民生危害之巨
銀錢比價的急劇變動,對社會各階層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引起了社會經濟生活的陣陣痙攣,給國民生計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對金融信用行業的影響。在鴉片戰爭前,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錢莊(錢鋪、錢店、錢局)、銀號、票號等通融銀錢的信用機構,在全國各省已普遍存在,它們或經營銀錢兌換或款項存放或發行錢票,其活動相當活躍,在銀貴錢賤的情況下,信用行業的經營者們有的雖借銀價日昂之機,進行投機活動,牟取了暴利,但大多數卻難以逃脫因銀貴錢賤、投機失利的命運,因為“民恐錢票化為廢紙,必爭就錢莊取錢,旬日之間,遠近麇至,錢莊大者猶可挹注,其小者猝不能應”〔10〕,結果只能“關門逃匿”。如北京向為商賈云集之地,錢票尤其盛行,鴉片戰爭前計有錢鋪千余家,但因經營失利而“關閉十有二三”,所存票帖“大半無從追討”〔11〕,以至經營信用的莊主、票主等因不能維持信用而紛紛破產,成為當時的普遍現象。這對我國近代信貸金融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2.對商業的影響。由于民間各種貿易,往往大宗論銀,而零賣論錢,“銀貴以來,論銀者不加而暗加,論錢者明加而實減,以致商賈利薄,裹足不前”〔12〕。同時,由于社會購買力的降低,“銀貴錢賤,民之生計既艱,商之貨物不售”〔13〕,以致道光末年“富商大賈倒罷一空,凡百貿易,十減五六”〔14〕。至于小商小販,因其規模小、資金少,主要經營居民生活日用品,靠批發與零售之間的價格差額和銷售量獲取微薄之利,然而在“市肆貿遷,百物隨銀騰貴”〔15〕的情況下,這種價格差額愈來愈小,而一般購買力的萎縮又使銷售量很難保證,這樣,本小利薄的小商小販不能不陷入貧困。駱秉章在其奏稿中承認:“向之商賈,今變而為窮民;向之小販,今變而為乞丐。”〔16〕商業貿易因而發生了嚴重的蕭條。
3.對手工業的影響。由于手工業者的經營特點是將自己的全部產品作為商品出售,然后購進所需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以從事再生產,這決定了他們對市場具有特別的依賴性。市場上銀錢比價的巨大波動,使他們在賣出自己的產品換取制錢,購進較大宗的原料用銀兩支付的過程中,備受銀貴錢賤之苦。正如吳嘉賓所說“凡布帛菽粟傭工技藝以錢市易者,無不受其虧損”〔17〕,從而導致了手工業者因不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而大批失業。
4.對農民和農業的沖擊。面對銀貴錢賤所引起的社會危機,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政和經濟利益,總是把危機轉嫁于勞動人民身上,他們所受沖擊最為猛烈,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銀貴錢賤客觀上降低了農產品的價格,農業勞動力的價值大大地貶低了。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中國的經濟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并開始解體。農民(特別是東南沿海及其附近的農民)與市場的關系日益緊密。市場之波動、貨幣價值之漲落,與他們的經濟生活休戚相關,他們自然也就無法逃脫銀貴錢賤的打擊。因為在白銀不斷升值的情況下,制錢的價值大大下降了。而農民出售農副產品所換取的是價值日賤的制錢,這就意味著農民勞動產品的價格實際上發生了大幅度的跌落,無形中暗受其苦。道光末年江南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銀幣耗,農夫織婦,畢歲勤動,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錢不可輸賦”〔18〕的現象,農民受害之深,昭然可見。
其二,銀貴錢賤加劇,封建官府和地主為轉嫁負擔,肆意盤剝農民。由于“銀價昂貴,每屆征收錢糧,比照先年銀價,已及三倍,而官復以錢易地傾瀉火耗”,加上解運周折,“繁難特甚”〔19〕。官府征辦錢糧的負擔的確較以前增加不少。同時,政府規定交納賦稅必須用銀,銀價的上漲也必然加重作為田賦征收對象的土地占有者——業主的負擔。直隸寧津縣大柳鎮市場主要農產品及手工產品零售價與白銀購買力的比較表中表明,同樣數目的銀兩,在1821—1836年間能買米一石,到1843年就能購米一石三斗四升,到1850年能購一石五斗六升,也就是說,由于需要用農產品出售換錢兌銀以交納田賦,即使賦稅征額沒有增加,在1843—1850年間,隨著銀價的上漲,賦稅承擔者的實際負擔已增加了34%—56%,更何況官府并非自守歲取之常。如丁履恒《錢幣議》中載:“官吏慮其如此(指市儈抬高銀價所致之虧累),當夫定價征收之日,不得不多加其數以備折閱,不肖者遂因而生心,信稱浮折。”〔20〕因此,地主和自耕農完納賦稅力不能支。據曾國藩奏稱:“昔日兩銀換錢一千,則石米得錢一千。今日兩銀換錢二千,則石米僅得銀一兩五錢”〔21〕,以致業主“動以昔日兩年之賦,足今一年之額”〔22〕。地少產薄的自耕農已是“倍形竭蹶”,他們不堪銀貴錢賤的打擊和官府的科派,紛紛“以田易命”〔23〕,失業而淪為佃農或游民。即便中小地主亦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打擊。于是由此發生連鎖反應:銀貴錢賤的加劇,對清政府的財政造成了嚴重威脅,使中央不得不催逼于地方;地方官府因受賠累而相率倍取于民;地主苦于虧折又將增加的負擔誅求于佃戶,使銀貴錢賤所帶來的災難最終落在農民頭上。這大致反映了當時各省農民所受剝削日益加重的一個總趨勢。
5.對清政府財政的影響。銀貴錢賤的加劇,使清政府的財政稅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主要表現為稅收短缺、國庫空虛、度支日繼。稅收短缺,原因首先在于銀貴錢賤使各直省不能將地丁錢糧遵額解送部庫,拖欠之風盛行。清政府規定,各地征收賦稅,在上交給戶部時,必須以錠銀解進,而老百姓交納錢糧,多用制錢折色,這樣官府就得將錢按市價兌換成銀再鑄成銀錠,然后解運。但在銀價日昂的情況下,每當官府批解錢糧時,市儈趁機抬高銀價,“往往有今日批解錢糧而明日銀價驟下”〔24〕的現象,加上火耗及解運過程中的各種費用折耗,使得官府也受了不少賠累。據黃爵滋奏稱:“各省州縣地丁漕糧,征錢為多,及辦奏銷,皆以錢易銀,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則無不賠墊”〔25〕。由于解送錢糧的賠墊,加上水旱兵革,歲不絕聞,開支日益增多,各省的財政狀況已極為窘困。因此,往往“將例解銀兩藉詞任意遷延”,或“請留款待用,或請免撥他省,或請歸還原墊”,以致“入冊報撥款,甚寥寥”〔26〕。據戶部報告,1843年以前統計全國各省積欠地丁等項共合銀593.48萬兩,從1843年至1847年上半年止,各省欠地丁銀為206.48萬兩,到1847年底,各省續欠地丁銀總額達106.53萬兩,共計銀906.49萬兩,截止1848年底,各省陸續完報并豁免的地丁銀共280萬兩,還欠626萬兩之多〔27〕。這一數字接近于戰后國庫每年貯存的銀數。其次,是關稅稅源的枯竭。由于“銀價日昂,商賈畏累不前,百計偷越”〔28〕,不僅商業活動大為減少,而且偷稅漏稅情況十分普遍,因此關稅收入亦漸形虧短。再者,從鹽課方面看,由于銀價昂貴,而“各省鹽商賣鹽俱系錢文,交課盡歸銀兩,昔則爭為利藪,今則視為畏途”〔29〕。鹽商虧累甚重,不能照常經營,私鹽則趁隙充斥市場,使得鹽務俱形疲弊,鹽課因之大大缺額。從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見,銀貴錢賤使清政府國庫的主要財源幾近枯涸,不能向國庫輸送足夠的銀兩,從而使國家的財政處于極度窘迫的狀態。在鴉片戰爭前收支兩抵尚余551萬余兩〔30〕,而戰后每年的財政結余卻明顯地減少了,最多的1847年也只有380余萬兩,而最少的年份竟只有幾十萬兩(1843年35.9萬余兩,1849年55.6萬余兩)〔31〕 。
總之,由于“銀貴錢賤”的日益加劇,各業因之衰敗凋敝,人民深受其苦,清政府因而陷入“稅金不能入庫,國家瀕于破產”的危險境地。飽受剝削壓迫,財盡苦極,走投無路的廣大農民,被迫鋌而走險,道光末年全國各地抗捐抗租斗爭和會黨起義此起彼伏,預示著一場大規模的人民反抗斗爭即將到來。因此,可以說道光末年“銀貴錢賤”加劇所引起的嚴重杜會問題,是咸豐初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成語 布帛菽粟
開誠布公、星羅棋布、季布一諾、抱布貿絲、布鼓雷門、荊釵布裙、除舊布新、布衣蔬食、布衣之交、彤云密布、尺布斗粟、釵荊裙布、棋布星陳、布衣糲食、發號布令、布帛菽粟、青鞋布襪、推誠布公、拖麻拽布、施仁布德、星羅云布、旗布星峙、行兵布陣、布帆無恙、斗米尺布、布衣黔首、布衣韋帶、云布雨潤、棋布錯峙、引繩棋布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布的解釋
基本字義
1.
棉、麻及棉型化學短纖維經紡紗后的織成物:~匹。~帛。~衣。
2.
古代的一種錢幣。
3.
宣告,對眾陳述:宣~。發~。~告。開誠~公(推誠相見,坦白無私)。
4.
分散到各處:散~。遍~。星羅棋~。
5.
流傳,散播:~道。~施。
6.
做出安排:~置。~景。~局。
7.
姓。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巾,父聲。本義:麻布)
2.
同本義(古時無棉布) [hemp cloth]
坤為布。——《易·說卦》
抱布貿絲。——《詩·衛風·氓》
女有余布。——《孟子》
果布輻湊而常然。——左思《吳都賦》
商祝免袒,執功布入。——《儀禮·既夕禮記》
許子必織布而后衣乎?——《孟子·滕文公》
3.
又如:布衣(平民,老百姓。古時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平為“布衣”);布槽(布制的馬槽);布褐(粗布衣服;又指平民);布總(古代喪服,以麻布束發)
4.
棉、麻、苧、葛等織物的通稱 [cloth]
足纏白布。——明· 魏禧《大鐵椎傳》
5.
又如:土布(手工紡織的布);布索(布制的繩);布衣交(貧賤之交);布裙荊釵(指民家的女子);布頭箋(用碎片制成而品質優良的箋紙);布撣子(用布條札成的撣帚)
6.
古代錢幣 [coin]
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周禮·天官·外府》
7.
又如:布兒(古代錢幣的通稱。亦作“泉布”);布緡(古代用繩子串起來的錢)
〈動〉
1.
鋪開 [be fully underway;spread]
收蔥子,必薄布陰干。——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蔥》
禹鯀是始布土。——《山海經·海內經》
敢私布之。——《左傳·昭公十六年》
布幣行禮。——《國語·魯語上》
2.
引申為散開,分布 [disperse;scatter;b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天下英豪布在州郡。——《三國志·吳主傳》
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3.
又如:布陳(敷布陳設);布武(用小步疾走,使足跡散布,而不相重疊);布錦(鋪展錦繡)
4.
布列 [distribute and display]
千人者布列江岸。——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5.
又如:布陣(布列陣勢);布兵(布戎。布甲。布列軍隊);布伍(部署軍隊)
6.
布施;施行 [carry out]
陽春布德澤。——《樂府詩集·長歌行》
7.
又如:布德(廣施恩德);布惠(布施恩惠);布化(施行教化)
8.
公布,頒布 [promulgate]
法者,…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韓非子·難三》
9.
又如:布按三司(布政、按察、都指揮史的總稱);布露(公布,向眾人布告披露);布諭(布告曉喻);布教(頒布教令)
10.
伸開 [stretch]。如:布指(伸開手指);布展(伸展;擴展)
11.
傳布 [disseminate]
上器其能,賜以秘書之副,時書未布。——《漢書·敘傳》
12.
又如:布旨(傳布旨意);布種(撒籽栽種);布怨(播怨,結怨)
13.
陳述 [state]
聊布往懷,君其詳之。——丘遲《與陳伯之書》
14.
又如:布達(陳述表達);布述(書信用語。陳述)
15.
布置,安排 [arrange]。如:布席(鋪設坐席);布致(布景致思);布擺(安排)
常用詞組
1.
布帛 bùbó
[cloth and silk textiles] 棉紡品和絲、麻織品的總稱
2.
布帛菽粟 bùbó-shūsù
[daily necessities as food and clothing] 菽:豆類總稱。粟:谷子。比喻雖然平常但是日常不可缺少的事物
子弟的教育猶如布帛菽粟,知德者尤尊崇之。——葉圣陶《潘先生在難中》
3.
布菜 bùcài
[distribute food among the guests] 把菜肴分給座上的客人
4.
布達拉宮 Bùdálā Gōng
[the Potala Palace] 位于西藏拉薩市西北角的布達拉山上,傳說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所建的宮殿,后世不斷修筑,成為中國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5.
布達佩斯 Bùdápèisī
[Budapest] 匈牙利首都和多瑙河中游的重要港市,面積529平方公里,人口209萬(1978)
6.
布道 bùdào
[preach the gospel] 指基督教傳教
7.
布丁 bùdīng
[pudding] 一種煮熟或烤熟的不甜的軟質食品,通常以一種禾谷為基礎,其結構似牛奶蛋糊,可當一道主菜或副菜
8.
布防 bùfáng
[station troops on garrison ty;organize a defence] 布署防衛
交戰雙方都在加緊布防
9.
布告 bùgào
(1)
[notice;bulletin]∶書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在報紙上登載一個布告
(2)
[announcement]∶正式聲明
學院關于暑期課程的布告
(3)
[publish]∶當眾宣布
布告周知
10.
布谷 bùgǔ
[cuckoo] 杜鵑(鳥名)
11.
布褐 bùhè
(1)
[coarse clothes]∶粗布衣服
(2)
[commoners]∶借指平民
12.
布景 bùjǐng
(1)
[setting]∶舞臺或攝影場上所布置的景物
(2)
[composition of painting]∶繪畫時按畫幅大小在畫面上安排景物
13.
布局 bùjú
(1)
[distribution;layout] 對事物的全面規劃和安排
新市區的布局
(2)
[composition of a picture,essay,etc.]∶[繪畫、文學作品的] 設計。文學上為了戲劇效果而引入的方法或人為狀態(如超自然的力重)
(3)
[position of pieces on a chessboard]∶指棋子分布的態勢
14.
布拉柴維爾 Bùlācháiwéiěr
[Brazzaville] 剛果首都。在剛果河北岸,與扎伊爾首都金沙薩隔河相望
15.
布拉格 Bùlāgé
[Prague] 捷克首都。跨拉貝河支流伏爾塔瓦河兩岸,面積496平方公里,人口118 萬(1976)
16.
布拉吉 bùlāji
[a woman’s dress] 連衣裙
17.
布囊其口 bùnángqíkǒu
[cover one’s mouth with cloth] 用布蒙住他的口。囊,口袋。這里用作動詞;堵住
18.
布雷 bùléi
[mine;lay mines] 布置水雷或地雷
19.
布魯塞爾 Bùlǔsài’ěr
[Brussels] 比利時王國首都。人口133萬(1990)
20.
布匹 bùpǐ
[cloth;piece goods] 布(總稱)
21.
布瓊布拉 Bùqióngbùlā
[Bujumbura] 布隆迪首都。人口20萬
22.
布哨 bùshào
[sentinel] 派給哨兵
23.
布設 bùshè
[lay] 分散設置;布置
布設地雷
布設聲納
布設圈套
24.
布施 bùshī
[alms giving] 將金錢、實物布散施舍給別人
依例布施
25.
布頭,布頭兒 bùtóu,bùtóur
(1)
[odd bits of cloth;leftover of a bolt of cloth]
(2)
成匹的布上剪剩下來的不成整料的部分(多在五六尺以內)
(3)
剪裁后剩下的零碎布塊兒
26.
布線 bùxiàn
[wiring] 電器線路連接導線的布置
布線圖
27.
布洋娃娃 bùyángwáwá
[rag doll] 用碎布,通常是用彩色花布做的玩具娃娃
28.
布衣 bùyī
(1)
[clothes made of cloth]∶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
(2)
[cloth gown worn by scholars not in government]∶平民百姓
臣本布衣。——諸葛亮《出師表》
有布衣畢升。—— 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29.
布衣韋帶 bùyī-wéidài
[scholars] 韋:熟牛皮。布做的衣服,韋皮做的帶子,古代未仕或隱居在野者的粗陋服裝。借指貧賤之士
布衣韋帶之士,修身于內,成名于外。——《漢書·賈山傳》
30.
布衣之交 bùyīzhījiāo
(1)
[friends in days of simple living]∶貧賤之交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
[association between official and scholar]∶指顯貴與無官職者的交往
寡人聞君高義愿與君為布衣之交。——《東周列國志》
31.
布宜諾斯艾利斯 Bùyínuòsī àilìsī
[Buenos Aires] 阿根廷共和國首都,政治、文化、工商中心和主要港口,人口290萬(1990),連郊區1138萬(1990)
32.
布陣 bùzhèn
[rank;array;array troops for battle] 排列陣勢
33.
布置 bùzhì
(1)
[fix up;arrange]∶陳設
布置展品
(2)
[make arrangements for;assign]∶根據某種需要對場所、活動、人員等做出安排
布置一周的業務學習和文體活動
(3)
[furnish]∶給住所配置家具或器具
布置一個房間
34.
布子 bùzǐ
(1)
[paper with silkworm eggs]
方
(2)
蠶紙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五谷“稻、黍、稷、麥、菽”中的“菽”是指什么?
菽為豆類的總稱。
菽是一個漢字,讀作shū。篆文寫作“尗”,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后寫作“菽”,成了形聲字,“艸(草)”為形旁,“叔”為聲旁。“菽”為豆類的總稱。
擴展資料: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谷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谷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谷物,后泛指糧食類作物。
關于五谷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制作面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谷之一。
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菽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IQ百科]五谷中的菽是指什么?
菽
菽
尗
shū
<名>
豆類的總稱 [beans]
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說文》。按,象戴種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
菽草之難殺者也。——《漢書·五行志》
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答。”
——《春秋·考異郵》
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詩·小雅·小宛》
俗孝家家供菽水。——陸游《湖堤暮歸》
又如:菽水(指豆和水,指菲薄的飲食,形容生活的清苦;指晚輩對長輩的奉養);菽水藜藿(粗茶淡飯。藜藿:野菜;豆葉);菽乳(即豆腐);菽麥(大豆和麥);菽麥不分(豆、麥不分。亦指是非、好壞不分)
菽粟
shūsù
[grain] 泛指糧食
布帛菽粟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成語“布帛菽粟”是什么意思?
成語“布帛菽粟”意思是:帛:絲織品;菽:豆類;粟:小米,泛指糧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極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東西。基本釋義:布帛菽粟 [ bù bó shū sù ]出 處:《宋史·程頤傳》:“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例 句:對于勝利了的人民,這是如同~一樣地不可以須臾離開的東西。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抑且粟米布帛 什么意思
以此開頭的詞粟裕 粟米 粟紅貫朽 粟子 粟秩 粟文 粟土 粟特 粟斯 粟眉 粟粒 粟栗 粟金 粟飯 粟錯 粟陳貫朽 以此居中的詞貫朽粟陳 斗粟尺布 握粟出卜 天粟馬角 論貴粟疏 厲兵粟馬 歷兵粟馬 金粟紙 金粟影 金粟如來 金粟蓮臺 金粟蘭 金粟箋 金粟堆 金粟尺 寒粟子 鬼哭粟飛 貫朽粟紅 貫朽粟腐 膚粟股栗 打粟干 以此結尾的詞罌粟 滄海一粟 一粟 布帛菽粟 不食周粟 太倉一粟 寸絲半粟 毛發絲粟 飛芻挽粟 尺布斗粟 仁漿義粟 一絲半粟 贈粟 玉粟 游廩食粟 鶯粟 銀粟 邑粟 義漿仁粟 搖枝粟 閑粟 秈粟 纖粟 五粟 五斗粟 屋粟 握粟 挽粟 脫粟 稌粟 天雨粟 絲粟 稅粟 霜粟 輸粟 菽粟 蛇粟 僧只粟 入粟 乳粟 請粟 錢粟 起粟 糯粟 納粟 免粟 米粟 毛粟 芒粟 祿粟 蘆粟 龍爪粟 劉晏粟 廩粟 金粟 嘉粟 家粟 積粟 肌粟 紅粟 禾粟 毫發絲粟 寒粟 國粟 貴粟 官粟 故粟 谷粟 公粟 給粟 槀粟 賦粟 夫粟 奉粟 鳳冠粟 蜚芻挽粟 飛粟 飛蒭挽粟 斗粟 丁氏粟 鈿粟 甸粟 登粟 稻粟 丹粟 鋤粟 芻粟 尺縷斗粟 柴粟 漕粟 倉粟 財粟 不辨菽粟 邊粟 敝綈惡粟 敝綈惡粟 杯水粒粟 包粟 白粱粟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1. 什么叫“銀貴錢賤”?
代貨幣,銀兩與制錢并行流通。在一般情況下,國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銀,“國家地丁課程俸切捐贖,無不以銀起數”〔1〕,“部司庫藏,皆以銀為出入”〔2〕。銅錢主要用于平民百姓與商人進行交換等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便是農民以谷帛易錢,以錢購物,交納賦稅不能直接以錢文,而必須折色兌銀繳納。因此,銀與錢在流通中的比價如何,對國計民生影響甚巨。從嘉慶年間即19世紀初期,銀貴錢賤的問題逐步顯現,鴉片戰爭爆發后,這一問題愈益嚴重,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使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化。
一、銀貴錢賤之緣起
清代,銀與錢的比價,清初定為紋銀每兩當制錢一千,流通于市場。這一規定雖然只在清初短期內如此,但無形中卻成為整個清代銀與錢比價的標準,即是以此作為判斷銀錢貴賤的尺度。
清前期,從順治元年至嘉慶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間,銀錢比價表現出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始終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動,幅度不大。但到嘉慶年間,白銀外流日甚一日,銀與錢的比價開始發生巨大變動,銀貴錢賤以直線上升的趨勢發展,以致道光末年每銀一兩所換制錢達二千余文,銀貴錢賤從而成為嚴重困擾社會和危害勞動人民的瘤疾。
二、道光末年銀貴錢賤加劇之狀況
鴉片戰爭前,由于銀元沖擊所引起的白銀折耗和鴉片走私導致的白銀外流,銀貴錢賤的問題已十分嚴重,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對策,但未能收效。在鴉片戰爭前夕,銀一兩所換制錢已達一千二三百文,最高達一千六百文〔3〕,較清初年一千文已增加近2/3。鴉片戰爭后,一方面由于此前導致銀貴錢賤的原因并未消除,另一方面隨著國內貿易的擴大,對白銀的需求增加,也對銀錢比價產生了影響。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于西方侵略者的掠奪和巨額戰爭賠款,以及大量傾銷產品和鴉片貿易合法化所導致的外貿逆差的擴大,使白銀外流的情況更為驚人。據統計,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直接掠奪商民和官府庫銀及現金,計7302894元銀元〔4〕,加上《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元,兩項合計,至少在2830萬元以上;又據彭澤益綜合考訂各種不同的估計所得出的統計數字表明,自1843—1846年間中國對外貿易逆差輸出白銀約有 3900—4700多萬銀元。而1847—1848年間,據估計中國每年須以白銀支付的貿易逆差約為1000萬銀元〔5〕。由此可知,從1843—1848年,中國白銀凈出數為六七千萬元之多(不包括戰爭賠款)。合計19世紀三四十年代(1830—1848年)白銀外流的總數,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竟達1.2億兩以上。這巨大漏卮,相當于道光年間每歲財政收入四千多萬兩的三倍還多,怎么不使中國市場銀兩稀少,銀貴錢賤呢?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天朝的白銀幾近涸竭”〔6〕了。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道光末年銀貴錢賤的情況日趨嚴重,到1844年,據王慶云《紀銀錢價值》中載:“今銀價每兩二千,較昔平時錢價益倍之,較貴時幾及三倍。”〔7〕1845年銀價上漲更甚,御史劉良駒奏稱:“銀價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紋銀每兩易制錢乃二千文,外省則每兩易制錢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勢日就增加,尚無底止”〔8〕。1846年包世臣在《致前大司馬許太常書》中說:“南方銀一兩皆以二千為準,北方聞更甚于此。”〔9〕至于1847至1850年間的情況,彭澤益根據直隸寧津縣大柳鎮一家商店帳冊的記錄,以戰前的1821—1836年銀錢比價為指數(100)進行推算,此數年銀與制錢的兌換額分別為:1847年2167.44文,1848年2299.34文,1849年2354.98文,1850年2230.32文。這份有代表性的材料基本反映了當時全國銀錢比價波動的情況。道光末年,銀錢比價已是嘉慶初年與鴉片戰爭前的一倍,甚至更多。
三、銀貴錢賤對國計民生危害之巨
銀錢比價的急劇變動,對社會各階層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引起了社會經濟生活的陣陣痙攣,給國民生計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對金融信用行業的影響。在鴉片戰爭前,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錢莊(錢鋪、錢店、錢局)、銀號、票號等通融銀錢的信用機構,在全國各省已普遍存在,它們或經營銀錢兌換或款項存放或發行錢票,其活動相當活躍,在銀貴錢賤的情況下,信用行業的經營者們有的雖借銀價日昂之機,進行投機活動,牟取了暴利,但大多數卻難以逃脫因銀貴錢賤、投機失利的命運,因為“民恐錢票化為廢紙,必爭就錢莊取錢,旬日之間,遠近麇至,錢莊大者猶可挹注,其小者猝不能應”〔10〕,結果只能“關門逃匿”。如北京向為商賈云集之地,錢票尤其盛行,鴉片戰爭前計有錢鋪千余家,但因經營失利而“關閉十有二三”,所存票帖“大半無從追討”〔11〕,以至經營信用的莊主、票主等因不能維持信用而紛紛破產,成為當時的普遍現象。這對我國近代信貸金融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2.對商業的影響。由于民間各種貿易,往往大宗論銀,而零賣論錢,“銀貴以來,論銀者不加而暗加,論錢者明加而實減,以致商賈利薄,裹足不前”〔12〕。同時,由于社會購買力的降低,“銀貴錢賤,民之生計既艱,商之貨物不售”〔13〕,以致道光末年“富商大賈倒罷一空,凡百貿易,十減五六”〔14〕。至于小商小販,因其規模小、資金少,主要經營居民生活日用品,靠批發與零售之間的價格差額和銷售量獲取微薄之利,然而在“市肆貿遷,百物隨銀騰貴”〔15〕的情況下,這種價格差額愈來愈小,而一般購買力的萎縮又使銷售量很難保證,這樣,本小利薄的小商小販不能不陷入貧困。駱秉章在其奏稿中承認:“向之商賈,今變而為窮民;向之小販,今變而為乞丐。”〔16〕商業貿易因而發生了嚴重的蕭條。
3.對手工業的影響。由于手工業者的經營特點是將自己的全部產品作為商品出售,然后購進所需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以從事再生產,這決定了他們對市場具有特別的依賴性。市場上銀錢比價的巨大波動,使他們在賣出自己的產品換取制錢,購進較大宗的原料用銀兩支付的過程中,備受銀貴錢賤之苦。正如吳嘉賓所說“凡布帛菽粟傭工技藝以錢市易者,無不受其虧損”〔17〕,從而導致了手工業者因不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而大批失業。
4.對農民和農業的沖擊。面對銀貴錢賤所引起的社會危機,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政和經濟利益,總是把危機轉嫁于勞動人民身上,他們所受沖擊最為猛烈,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銀貴錢賤客觀上降低了農產品的價格,農業勞動力的價值大大地貶低了。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中國的經濟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并開始解體。農民(特別是東南沿海及其附近的農民)與市場的關系日益緊密。市場之波動、貨幣價值之漲落,與他們的經濟生活休戚相關,他們自然也就無法逃脫銀貴錢賤的打擊。因為在白銀不斷升值的情況下,制錢的價值大大下降了。而農民出售農副產品所換取的是價值日賤的制錢,這就意味著農民勞動產品的價格實際上發生了大幅度的跌落,無形中暗受其苦。道光末年江南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銀幣耗,農夫織婦,畢歲勤動,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錢不可輸賦”〔18〕的現象,農民受害之深,昭然可見。
其二,銀貴錢賤加劇,封建官府和地主為轉嫁負擔,肆意盤剝農民。由于“銀價昂貴,每屆征收錢糧,比照先年銀價,已及三倍,而官復以錢易地傾瀉火耗”,加上解運周折,“繁難特甚”〔19〕。官府征辦錢糧的負擔的確較以前增加不少。同時,政府規定交納賦稅必須用銀,銀價的上漲也必然加重作為田賦征收對象的土地占有者——業主的負擔。直隸寧津縣大柳鎮市場主要農產品及手工產品零售價與白銀購買力的比較表中表明,同樣數目的銀兩,在1821—1836年間能買米一石,到1843年就能購米一石三斗四升,到1850年能購一石五斗六升,也就是說,由于需要用農產品出售換錢兌銀以交納田賦,即使賦稅征額沒有增加,在1843—1850年間,隨著銀價的上漲,賦稅承擔者的實際負擔已增加了34%—56%,更何況官府并非自守歲取之常。如丁履恒《錢幣議》中載:“官吏慮其如此(指市儈抬高銀價所致之虧累),當夫定價征收之日,不得不多加其數以備折閱,不肖者遂因而生心,信稱浮折。”〔20〕因此,地主和自耕農完納賦稅力不能支。據曾國藩奏稱:“昔日兩銀換錢一千,則石米得錢一千。今日兩銀換錢二千,則石米僅得銀一兩五錢”〔21〕,以致業主“動以昔日兩年之賦,足今一年之額”〔22〕。地少產薄的自耕農已是“倍形竭蹶”,他們不堪銀貴錢賤的打擊和官府的科派,紛紛“以田易命”〔23〕,失業而淪為佃農或游民。即便中小地主亦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打擊。于是由此發生連鎖反應:銀貴錢賤的加劇,對清政府的財政造成了嚴重威脅,使中央不得不催逼于地方;地方官府因受賠累而相率倍取于民;地主苦于虧折又將增加的負擔誅求于佃戶,使銀貴錢賤所帶來的災難最終落在農民頭上。這大致反映了當時各省農民所受剝削日益加重的一個總趨勢。
5.對清政府財政的影響。銀貴錢賤的加劇,使清政府的財政稅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主要表現為稅收短缺、國庫空虛、度支日繼。稅收短缺,原因首先在于銀貴錢賤使各直省不能將地丁錢糧遵額解送部庫,拖欠之風盛行。清政府規定,各地征收賦稅,在上交給戶部時,必須以錠銀解進,而老百姓交納錢糧,多用制錢折色,這樣官府就得將錢按市價兌換成銀再鑄成銀錠,然后解運。但在銀價日昂的情況下,每當官府批解錢糧時,市儈趁機抬高銀價,“往往有今日批解錢糧而明日銀價驟下”〔24〕的現象,加上火耗及解運過程中的各種費用折耗,使得官府也受了不少賠累。據黃爵滋奏稱:“各省州縣地丁漕糧,征錢為多,及辦奏銷,皆以錢易銀,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則無不賠墊”〔25〕。由于解送錢糧的賠墊,加上水旱兵革,歲不絕聞,開支日益增多,各省的財政狀況已極為窘困。因此,往往“將例解銀兩藉詞任意遷延”,或“請留款待用,或請免撥他省,或請歸還原墊”,以致“入冊報撥款,甚寥寥”〔26〕。據戶部報告,1843年以前統計全國各省積欠地丁等項共合銀593.48萬兩,從1843年至1847年上半年止,各省欠地丁銀為206.48萬兩,到1847年底,各省續欠地丁銀總額達106.53萬兩,共計銀906.49萬兩,截止1848年底,各省陸續完報并豁免的地丁銀共280萬兩,還欠626萬兩之多〔27〕。這一數字接近于戰后國庫每年貯存的銀數。其次,是關稅稅源的枯竭。由于“銀價日昂,商賈畏累不前,百計偷越”〔28〕,不僅商業活動大為減少,而且偷稅漏稅情況十分普遍,因此關稅收入亦漸形虧短。再者,從鹽課方面看,由于銀價昂貴,而“各省鹽商賣鹽俱系錢文,交課盡歸銀兩,昔則爭為利藪,今則視為畏途”〔29〕。鹽商虧累甚重,不能照常經營,私鹽則趁隙充斥市場,使得鹽務俱形疲弊,鹽課因之大大缺額。從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見,銀貴錢賤使清政府國庫的主要財源幾近枯涸,不能向國庫輸送足夠的銀兩,從而使國家的財政處于極度窘迫的狀態。在鴉片戰爭前收支兩抵尚余551萬余兩〔30〕,而戰后每年的財政結余卻明顯地減少了,最多的1847年也只有380余萬兩,而最少的年份竟只有幾十萬兩(1843年35.9萬余兩,1849年55.6萬余兩)〔31〕 。
總之,由于“銀貴錢賤”的日益加劇,各業因之衰敗凋敝,人民深受其苦,清政府因而陷入“稅金不能入庫,國家瀕于破產”的危險境地。飽受剝削壓迫,財盡苦極,走投無路的廣大農民,被迫鋌而走險,道光末年全國各地抗捐抗租斗爭和會黨起義此起彼伏,預示著一場大規模的人民反抗斗爭即將到來。因此,可以說道光末年“銀貴錢賤”加劇所引起的嚴重杜會問題,是咸豐初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2. 布帛菽粟的意思及成語故事
布帛菽粟?[?bù?bó?shū?sù?]
【解釋】:帛:絲織品;菽:豆類;粟:小米,泛指糧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極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東西。
【出自】:漢·晁錯《論貴粟疏》:“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宋史·程頤傳》:“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示例】:對于勝利了的人民,這是如同~一樣地不可以須臾離開的東西。?
◎毛澤東《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指生活必需品
出?處
《宋史·程頤傳》:“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例?句
對于勝利了的人民,這是如同~一樣地不可以須臾離開的東西。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3. 菽乖噠 誰能解釋這幾個字是什么意思
菽 同“尗” [shū] [ㄕㄨˉ] 鄭碼:EIKX,U:83FD,GBK:DDC4 筆畫數:11,部首:艸,筆順編號:12221123454 <名> 豆類的總稱 [beans] 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說文》。按,象戴種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 菽草之難殺者也。——《漢書·五行志》 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 ——《春秋·考異郵》 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詩·小雅·小宛》 俗孝家家供菽水。——陸游《湖堤暮歸》 又如:菽水(指豆和水,指菲薄的飲食,形容生活的清苦;指晚輩對長輩的奉養);菽水藜藿(粗茶淡飯。藜藿:野菜;豆葉);菽乳(即豆腐);菽麥(大豆和麥);菽麥不分(豆、麥不分。亦指是非、好壞不分) 菽粟 shūsù [grain] 泛指糧食 布帛菽粟 乖 alert; clever; good; perverse; shrewd; 乖 guāi 五筆拼法:tfux(86完全拼法)、tfu(86簡拼) (1) (會意。小篆字形,象羊角形,從“北”。從“北”,取其分背的意思。本義:背離,違背,不和諧) (2) 同本義 [perverse;violate] 乖,戾也。――《說文》 剛柔得適謂之和,反和為乖。――《賈子道術》 吾獨乖刺而無當兮。――《楚辭·怨世》 乖,背也。――《廣雅》 楚執政眾而乖。――《左傳·昭公三十年》 上下相反,好惡乖迕。――晁錯《論貴粟疏》 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致負誠托,又乖懇愿。――唐·李朝威《柳毅傳》 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漢·王充《論衡·薄葬》 (3) 又如:乖禮(違背成禮、定制);乖角(違背抵觸);乖貳(背離;違異);乖背(違背);乖則(違反法則) (4) 分離;離別 [separate] 昔我同袍,今永乖別。――魏·曹植《朔風》 (5) 又如:乖分(分離;分裂);乖別(分離;離別);乖拆(分離);乖析(分離,支離破碎) (6) 斷絕;隔絕 [break off]。如:乖絕(隔絕);乖隔(阻隔);乖梗(受阻而分離) 乖 guāi 〈形〉 (1) 不同;差異 [different] 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遼迥。――晉·潘岳《西征賦》 (2) 又如:乖訛(差錯;乖僻);乖越(差失,錯誤;不相當);乖舛(乖殊。乖異;不同) (3) 反常;謬誤 [abnormal;wrong] 朕醉中處事有乖。――《遼史·穆宗紀》 衣服滓弊,行止乖角。――《太平廣記·韓愈外甥》引《仙傳拾遺》 (4) 又如:乖性兒(乖僻性格);乖和(不正常;不和諧);乖節(失常;過度);乘誕(乖戾荒誕);乖眼(怪眼) (5) 不順利;不如意 [untoward]。如:乖遇(逆境,不幸的境遇) (6) 邪惡;奸滑 [wicked] 煩君自入華陽洞,直割乖龍左耳來。――唐·韓愈《答張道士寄樹雞》詩 (7) 又如:乖滑(狡猾;調皮);乖子(狡猾的人);乖劣(暴戾;惡劣);乖氣(邪惡之氣);乖沴(邪氣,不和之氣);乖詭(奸滑怪誕);乖眼(怪眼;兇眼) (8) 表現好,順從,聽話 [good;obdient;well-behaved]。如:不聽話就不乖;這小孩真乖 (9) 靈巧,聰明,伶俐 [alert;clever] 行者的眼乖。――《西游記》十五回 上了一回當,他也學乖了 黃文炳是個乖覺的人,早瞧了八分,,便奔船梢后走,望江里踴身便跳。――《水滸》第四十一回 (10) 又如:乖覺(機敏);乖人(機靈人);乖乖伶(聰明伶俐)乖唇蜜舌(形容口齒伶俐) (11) [方]∶漂亮 [handsome]。如:伢子乖 乖舛 guāichuǎn [disagreeable;perverse;be contrary to reason] 不齊 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遼迥。――潘岳《西征賦》 乖乖 guāiguɑi [well-behaved;obedient] 順從,聽話 小乖乖唻,我們唱你們聽 乖乖 guāiguɑi [dear] 可愛的人 漂亮的小乖乖 乖蹇 guāijiǎn [bad] [命運]不好;不順遂 時運乖蹇 乖孩子 guāiháizi [dear;well-behaved child] 受喜愛的小孩 替我拿進去,像個乖孩子 乖覺 guāijué [alert;clever;shrewd ] 機警靈敏 他生的也還干凈,嘴兒也倒乖覺。――《紅樓夢》 松鼠乖覺得很,聽見聲音就溜跑了。 乖剌 guāilà [verjuice;crusty;perverse;be contrary to reason] 違逆,不和諧;(性情)不會常規 吾獨乖剌而無當兮。――《楚辭·怨世》 朝臣舛午,膠戾乖剌。――《漢書·劉向傳》 乖離 guāilí [deviate] 抵觸;背離 乖戾 guāilì [verjuice] 乖悖違戾,抵觸而不一致。今稱急躁,易怒為性情乖戾 脾氣乖戾 三能色齊,君臣和;不齊,為乖戾。――《史記·天官書》 乖謬 guāimiù (1) [absurd]∶荒謬 將令正乖繆(通“謬”),壹異說云。――《漢書·王莽傳》 乖謬悖理 (2) [abnormal]∶反常 乖僻 guāipì [eccentric;odd] 性情乖張偏執 性情乖僻 乖僻的小伙子 乖巧 guāiqiǎo [clever] 機靈 匡超人為人乖巧,在船上不拿強拿,不動強動,一口一聲,只叫“老爹”。――《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乖巧 guāiqiǎo [cute;lovely] 合人心意;討人喜歡 多么乖巧的孩子 乖順 guāishùn [obedient] [方]∶聽從教管;順從 見了他爸爸小家伙立刻乖順多了 乖違 guāiwéi (1) [disorderly and abnormal]∶錯亂反常 寒暑乖違 (2) [contradictory;conflicting]∶違反 (3) [separate]∶分離 中歲多乖違,由來難具敘。――南朝梁·何遜《贈江長史別》 乖誤 guāiwù [falsehood] 謬誤;錯誤 乖異 guāiyì [strange thing] 不近情理的怪事 大王為此人讒言,背妻棄子,亂行乖異。――元·佚名《武王伐紂平話》 乖張 guāizhāng (1) [abnormal;eccentric and unreasonable]∶不正常;不對勁兒 語言無遜讓,情意兩乖張。――《西游記》 (2) [willfulness]∶性情執拗怪僻 行為偏僻性乖張。――《紅樓夢》 乖 guāi ㄍㄨㄞˉ (1) 不順,不和諧:~舛(謬誤)。~謬。~戾(性情、言語、行為別扭,不合情理)。~僻(怪僻)。~張(怪僻,不講情理)。出~露丑。 (2) 機靈,伶俐(多指小孩聽話):~~。~巧。賣~。~覺(jué)。~順。 鄭碼:METR,U:4E56,GBK:B9D4 筆畫數:8,部首:丿,筆順編號:3125 噠,我不知道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4. 孔子的學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怎樣的地位
可以說孔子代來表了自一個時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對于封建勢力的妥協性。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 孔子大力倡導誠實守信。認為誠信是為人之本、立國之基、交往之道。講誠信的目的在“仁”,關鍵在于踐行。經濟活動中尤其要誠實守信。與孟子等人的誠信思想相較,孔子的誠信現具有較為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強調講誠信不能危及社會整體的利益,且更多地強調“信”的價值。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5. 外國名人如何看待孔子名言?
法國伏爾泰:“東方找到一位智者”。
意大利利瑪竇:穿儒服,戴儒冠,自稱儒者。
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所著的《馬可·波羅行記》中盛贊東方之富庶,文明之昌盛,為西方人打開了一扇令人向往的東方窗戶。
百科全書派領袖霍爾巴赫反對法國和歐洲野蠻的君主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認為“在中國,理性對于君主的力,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礎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卻能使中國的征服者,亦為其所征服”。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
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和公民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為佳話。他寫道:“自由是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利之事的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線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國萊布尼茨:熱烈地贊美儒學。
英國李約瑟:“孔子是‘無冕皇帝’”。
莊士敦,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教師,他認為:“中國政教文化基于孔教……外教無論如何優美,亦不可與孔教并峙于中國。”“四書五經之于中國教育,猶希臘、拉丁文之于英國教育,所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須臾離者也。”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表示“對于這位東方圣人極為景仰”,并經常稱引孔子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龐德對記者說:“只有音樂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韻律與張力交互為用的宇宙。”談到語言和政府的關系,龐德說:“壞語言勢必造成壞政府,而好語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