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地”字的成語「要害之地」
成語“要害之地”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yào hài zhī dì成語簡拼:YHZD
成語注音:一ㄠˋ ㄏㄞˋ ㄓ ㄉ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要害之處
成語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3回:“凡東北一帶要害之地,皆其統轄,聲勢強盛。” 摘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要害:人體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軍事上處于至關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軍事戰略要地。亦作“要害之處”。
成語用法:要害之地作主語、賓語;指重要的地方。
成語造句:我們不能輕易放過這要害之地
成語“要害之地”的擴展資料
1. 什么之地的成語容膝之地必爭之地不毛之地必由之地不敗之地英雄無用武之地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無容身之地一射之地無立錐之地一席之地貧無立錐之地膏腴之地首善之地死無葬身之地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無置錐之地如入無人之地盈尺之地無立足之地立于不敗之地立足之地無用武之地不食之地不牧之地一隅之地形勝之地要害之地魚米之地安身之地
摘自gyjslw.com
2. 要害是什么意思
是否會有一個人和平與穩定下來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災區捐的
摘自gyjslw.com
3. 東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要是什么意思
在東邊割走肥沃的土地,在北邊占領要害的郡縣
過秦論
作者:賈誼?(漢)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
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
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因遺策,南取漢中,
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
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
相與為一。當此之時,
齊有孟嘗,趙有平原,
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為之謀,
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
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
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強國請服,
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
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
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
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
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摘自gyjslw.com
4.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要害”是什么意思?
要害;身體上致命的部分。在這里指軍事要地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占領要害的郡邑。
摘自gyjslw.com
5.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要害”是什么意思?拜托了各位 謝謝
要害;身體上致命的部分。文中指軍事要地
摘自gyjslw.com
6.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的詞性活用詞是什么?
南取漢中:南,名詞(南方)活用成副詞,向南面西取巴蜀:西,名詞(西面)活用成副詞,向西面東割膏腴之地:東,名詞(東面)活用副詞,向東北收要害之郡:北,名詞(北面)活用副詞,向北
摘自gyjslw.com
7.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要害”是什么意思?
要害;身體上致命的部分。在這里指軍事要地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占領要害的郡邑。
摘自gyjslw.com
8.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要害”是什么意思?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要害”是“軍事上的要地、關鍵之地”;“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意即: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占領要害的城郡。
“要害”在文言中主要有三種含義,列下供參考:
1. 特指身體上易于致命的部位。
《后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后,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不當要害,無虞也。” 周立波《紀念》:“ 老鄭 首先動手了,他學過拳術,一下找到了對方腰部下邊的要害。”
2. 引申指關鍵之處,致命之處。
唐 劉知幾《史通·敘事》:“蓋作者言雖簡略,理皆要害。”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犬燈》:“忽憶女子一小紅衫,密著其體,未肯暫脫,必其要害,執此可以脅之。”茅盾《子夜》九:“然而 趙伯韜 的炯炯目光也似乎早已看透了這中間的癥結,他掐住了吳蓀甫的要害。”
3. 喻緊要的關鍵的部分,亦指軍事上的要地。
漢 賈誼《過秦論上》:“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周書·文帝紀上》:“今若移軍近 隴 ,扼其要害,示之以威,服之以德,即可收其士馬,以實吾軍。”明《巡撫登萊右僉都御史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妖氣未掃于榆關,海邦實要害之地。” 清李漁《比目魚·寇發》:“你們伏在要害之處,聽見炮聲,合兵追斬。”摘自gyjslw.com
9. 文言文“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的翻譯。
這句話的意思為: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白話釋義:
然后憑借華山為城墻,依據黃河為城池,憑借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
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當時,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
國內封建割據與中央集的矛盾、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都日益加劇,統治者的地位有動搖的危險。
為了調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在《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以及《過秦論》等著名的政論文中向漢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時弊的政治主張。本文就是以勸誡的口氣,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敗得失,為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鑒。
在談到寫作目的時,賈誼說過他之所以要“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勢之宜”,主張“去就有序,變化因時”,其目的是求得“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下篇)。《過秦論》一文總結秦朝興亡的教訓,實為昭漢之過。
文章賞析:
從語言的角度看,所謂氣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對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從“于是六國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領起,貫穿下面三句,羅列了大量歷史人物,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業”以下四句,每兩句一對仗,就是對偶句式。
也有排比兼對偶的句式,如開頭說秦孝公“有席卷天下摘自gyjslw.com
10. 軍事上處于至關重的地方叫什么之地
兵家必爭之地 戰略要點要塞
摘自gyjslw.com
11. 良將勁駑守要害之地,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的翻譯
2種解釋:良將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忠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手執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的行人。良將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忠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手執鋒利的兵器,誰能把奈何得了我們。。一般第一種解釋采用的人多。
摘自gyjslw.com
12. 過秦論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地 的下句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選自《過秦論》---賈誼)
摘自gyjslw.com
13. 請問要害是什么意思?
一種由于有效循環血量銳減、全身微循環障礙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腦、心、肺、腎、肝)嚴重缺血、缺氧的綜合征。其典型表現是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血壓降低、脈搏微弱、神志模糊。引發休克的因子主要通過血量減少,心輸出量減少及外周血管容量增加等途徑引起有效循環血量劇減、微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缺血、缺氧,代謝紊亂,重要生命器官遭受嚴重的、乃至不可逆的損害。休克分如下類型:①失血性休克。急性失血超過全身血量的20%(成人約800毫升)即發生休克,超過40%(約1600毫升)瀕于死亡。嚴重的腹瀉、嘔吐所致休克亦此類型;②心原性休克。由急性心臟射血功能衰竭所引起,最常見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達80%;③中毒性休克。主要見于嚴重的細菌感染和敗血癥,死亡率為30~80%;④過敏性休克。發生于具有過敏體質的患者。致敏原刺激組織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引起血管擴張,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而發。常見者如藥物和某些食物(波羅等)過敏,尤以青霉素過敏最為多見,嚴重者數分鐘內不治而亡;⑤神經原性休克;劇烈的疼痛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引起周圍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腦供血不足,導致急劇而短暫的意識喪失,類似于暈厥。有時虛脫與休克相仿,但虛脫的周圍循環衰竭發生突然,持續時間短,尤在及時補液后可迅速矯正,主要發生于大量失水、失血和大汗時,休克的死亡多由于腎、心、肺功能衰竭所致。
摘自gyjslw.com
14. 東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要是什么意思
在東邊割走肥沃的土地,在北邊占領要害的郡縣
過秦論
作者:賈誼?(漢)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
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
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因遺策,南取漢中,
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
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
相與為一。當此之時,
齊有孟嘗,趙有平原,
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為之謀,
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
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
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強國請服,
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
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
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
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
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摘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