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隨蹬”的成語「執鞭隨蹬」

2023年04月26日成語大全155

成語“執鞭隨蹬”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zhí biān suí dèng
成語簡拼:ZBSD
成語注音:ㄓˊ ㄅ一ㄢ ㄙㄨㄟˊ ㄉㄥ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執鞭隨鐙
成語出處:《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手里拿著馬鞭,跟在馬鐙旁邊。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在左右。
成語用法:執鞭隨蹬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處事。
成語造句:愿將軍不棄,收為步卒,早晚執鞭隨蹬,死亦甘心。(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

成語“執鞭隨蹬”的擴展資料

1. 四字成語…………………………………………急
西窗剪燭西鄰責言羲皇上人嬉皮笑臉嬉笑怒罵惜老憐貧惜墨如金惜玉憐香惜指失掌熙來攘往熙熙攘攘吸風飲露希世之寶希世之珍希旨承顏悉索敝賦息事寧人息息相關息息相通膝癢搔背犀角燭怪犀牛望月蹊田奪牛席不暇暖席地而坐席豐履厚席卷而逃席卷天下席珍待聘習非成是習俗移性習焉不察習以為常習與性成故蹈常人故智喜不自勝喜從天降喜出望外喜眉笑眼喜怒哀樂喜怒無常喜氣洋洋喜笑顏開喜新厭舊喜形于色喜聞樂見喜躍抃舞喜逐顏開洗耳恭聽洗垢求瘢洗手奉職洗心滌慮洗心革面洗雪逋負徙宅忘妻隙大墻壞系風捕影細大不捐細水長流細微末節細針密縷細枝末節鬩墻御侮舄烏虎帝蝦兵蟹將瞎子摸魚狹路相逢匣劍帷燈匣里龍吟瑕不掩瑜瑕瑜互見遐邇聞名下阪走丸下筆成章下不為例下車泣罪下車伊始下車作威下里巴人下馬看花下氣怡聲夏爐冬扇夏日可畏夏五郭公夏雨雨人仙風道骨仙露明珠仙山瓊閣仙姿玉貌先得我心先睹為快先發制人先公后私先花后果 。。。。。每四個字一起的哈,嘿嘿內容來自gyjslw.com
2. 形容追隨的成語有哪些
鞍前馬后】:馬前馬后。指追隨左右。【步后塵】:后塵:走路時揚起的塵土。指跟在別人后面追隨模仿。【步人后塵】:后塵:走路或行車時后面揚起的塵土。指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隨模仿,學人家的樣子,沒有創造性。【丹漆隨夢】:指追隨前哲。【附驥攀鱗】:比喻追隨有名望的人左右,依附其成名。內容來自gyjslw.com
3. 四字成語大全
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后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1、暗(黯)然失色 黯然,陰暗的樣子。“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無光,大為遜色的樣子。 2、按步(部)就班 部,門類;班,次序。“按部就班”,指按其分類,就其次序,比喻學習要循序漸進,做事要遵循規章。 3、安(按)兵不動 指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時機,也借指接受任務后不肯行動。按,壓住、擱下。 B 4、暴珍(殄)天物 任意糟蹋東西。殄,滅絕;天物,自然界的寶貴生物。 5、別出新(心)裁 心裁,心中的設計籌劃。 6、畢(篳)路藍縷 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意指駕著柴車,穿著破舊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艱辛。 7、變本加利(厲) 厲,通礪,在這句成語里當“更加深一層”或“更加嚴重” 講。 8、病入膏盲(肓) 病到了無可醫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嚴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中醫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肓,認為此二者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 9、不可明(名)狀 名,說出;狀,形容、描述。“不可名狀”,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10、不加(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不假思索”,不經過思考就作出反應。 11、不茅(毛)之地 “不毛之地”形容貧瘠的土地或荒涼的地區。 12、不徑(脛)而走 脛,小腿。“不脛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傳播流行。 13、不落巢(窠)臼 窠、巢同義,但“窠臼”與鳥巢無關,含義是“現成格式、老套子”。 C 14、蒼(滄)海桑田 滄海,藍色的海洋。“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巨大。 15、重蹈復(覆)轍 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覆轍,翻過來的老路。 16、出奇致(制)勝 制,取得。“制勝”,取勝。 17、穿(川)流不息 行人、車馬等像流水一樣連續不斷。川,河流。 F 18、發奮(憤)圖強 下定決心,努力進取,謀求強盛。發憤:決心努力。 19、飛揚拔(跋)扈 意氣舉動超越常軌,不受約束。跋扈,蠻橫 20、分道揚鏢(鑣) 鑣,馬嚼子。“揚鑣”義為“策馬”。“分道揚鑣”,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21、紛至踏(沓)來 連續不斷的到來,紛紛到來。沓,多而重復。 G 22、甘之如怡(飴) 感到像糖一樣甜,表示甘愿承受艱苦、痛苦。飴,飴糖。 23、各行其事(是) 是,正確的。“其是”,自以為正確的。所以,這句成語含有貶義。 24、攻城掠(略)地 掠、略二字都有“奪取”義,但奪取的對象不同:掠,奪取人、財、地;略,奪取土地。 25、固(故)步自封 故步,取自“邯鄲學步”的故事,本義為“原來走路的姿勢”,在這句成語里比喻成規舊套。“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現狀,盲目自得。 26、骨梗(鯁)在喉 鯁,魚刺。“骨鯁在喉”,比喻有話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27、鼓(蠱)惑人心 迷惑、毒害人心。蠱,毒蟲,用來放在食物里害人。 28、鬼域(蜮)伎倆 蜮,傳說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鬼蜮”即鬼怪。 H 29、汗流夾(浹)背 浹,音jiā,義為“透徹”。“浹背”,濕透脊背。 30、好高鶩(騖)遠 騖,縱橫奔馳,引申為“追求”。鶩,鴨子,無“追求”義。比喻不切實際,不踏實。 31、和靄(藹)可親 態度溫和,容易接近。藹,和氣、態度好。 32、怙惡不俊(悛) 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悛,悔改。 33、煌煌(皇皇)巨著 皇皇,形容盛大。“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 J 34、既往不究(咎) 咎,本義為“過失、罪過”,引申為“責備”。“不咎” 即不責備。 35、及及(岌岌)可危 岌岌,形容十分危險,快要傾覆。 36、竭澤而魚(漁) 漁,捕魚。“竭澤而漁”直譯為“排盡湖水捕魚”, 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余地。 37、禁(噤)若寒蟬 噤,閉口不言。寒蟬,秋后的蟬,寒蟬是不叫的。這句成語用“寒蟬”作比喻,形容不敢作聲。 38、金璧(碧)輝煌 “金”和“碧”,是國畫的兩種顏料:金黃色的泥金和翠綠色的石綠。用它們畫出來的畫,鮮亮耀眼。“金碧輝煌”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裝飾華麗。 39、精兵減(簡)政 “精簡”不是“減少”,而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從而使機構精干,人員素質更高。“精簡”的真諦在于精干。 K 40、苦心孤旨(詣) 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孤詣,別人所達不到的。詣,到。 41、燴灸(膾炙)人口 膾,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膾炙人口”,比喻優美的詩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們交口稱贊。 L 42、老奸巨滑(猾) 形容十分奸詐狡猾。猾,狡猾 43、厲(勵)精圖治 振作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勵,振奮。 44、禮上(尚)往來 尚,崇尚,講究。“禮尚往來”,指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 45、廖廖(寥寥)無幾 形容非常少。寥寥,稀少。 46、鱗次節(櫛)比 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著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齊地排列。櫛,梳篦。 47、伶牙利(俐)齒 伶俐,聰明靈活。“伶牙俐齒”,形容口齒伶俐,能說會道。 48、流言非(蜚)語 蜚,同“飛”。流言、飛語,均指毫無根據的話。“流言蜚語”多指誣蔑或挑撥離間的壞話。 49、留(流)芳百世 美名流傳百世。流芳,流傳美名。 M 50、毛骨聳(悚)然 悚,恐懼。悚然,恐懼的樣子。 51、美侖(輪)美奐 輪,輪囷,古代的圓形谷倉,形容高大的樣子。奐,眾多。“美輪美奐”,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宏麗,其他用法要慎重。 52、迷(彌)天大謊 彌天,滿天,形容“謊言已達到極致”。 53、糜糜(靡靡)之音 低級趣味的音樂。靡靡,頹廢淫蕩。 54、棉(綿)里藏針 形容柔中有剛,或比喻外貌柔和,內心刻毒。綿,絲綿。 55、明火執杖(仗) 仗,兵器。“明火執仗”,指點燃火炬,手拿武器,比喻強盜行為或肆無忌憚地干壞事。 56、名符(副)其實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 57、名貫九洲(州)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后,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所以“九州”是“天下”的同義詞。大禹時代的“天下”,即華夏大地。 58、默(墨)守陳(成)規 墨守,墨翟之守,說的是墨子與公輸般較量攻守的故事,本義為“固守”,后來演變成“守舊”。成規,久已通行的規則或方法。“墨守成規”,比喻因遁守舊不知變通。 O 59、漚(嘔)心瀝血 嘔心,費盡心思;瀝血,滴血。“嘔心瀝血”,竭盡心血。 P 60、旁證(征)博引 旁,廣泛;征,搜集。“旁征博引”,形容做文章廣泛搜集和引用材料,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Q 61、青出于蘭(藍)而勝于蘭(藍) “蘭”是“蘭”的簡化字,不是“藍”的簡化字,“藍”簡化作“藍”。藍,蓼藍,一種草本植物,葉汁可作藍色染料。青,靛青,從蓼藍葉汁中提煉出來的青色染料,顏色比藍深,所以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作為成語,比喻學生超過老師,后人超過前人。 62、磬(罄)竹難書 罄,器皿中空,用盡;竹,竹簡,古代的書寫材料;罄竹,把竹簡用光了。“罄竹難書”,多用以形容罪大惡極,比喻罪惡事實多得寫不完。 R 63、人才擠擠(濟濟) 濟濟,讀作jǐjǐ,義為“眾多的樣子”。類似的成語還有“濟濟一堂”。 64、如愿以嘗(償) 償,歸還、抵補,引申為“滿足”。“如愿以償”表示自己的愿望實現了。 65、弱不經(禁)風 禁,承受。 S 66、色彩斑爛(斕) 斑,斑點或斑紋;斕,多彩。“斑斕”,形容燦爛多彩。 67、山青(清)水秀 清,清明潔凈。“山清秀水”,山水清凈秀麗。 68、稍(少)安勿(毋)躁 少,音shǎo,暫時。毋,不要。“少安毋躁” 的意思是:耐心等待,不要急躁。 69、水乳交溶(融) 融,融合。比喻關系融洽或結合緊密。 70、所向披糜(靡) 力量所到之處,一切障礙全被掃除。靡,順風倒下。 W 71、危如壘(累)卵 累,堆積。“累卵”,一層層堆積起來的蛋,比喻局勢極不穩定。 72、委屈(曲)求全 曲意遷就,以求事成。曲,委曲己意。 X 73、相形見拙(絀) 跟另一些人或事物比較起來顯得遠遠不如。絀,不夠、不足。 74、向偶(隅)而泣 獨自在一旁哭泣,比喻非常孤立或因得不到機會而失望、難過。隅,角落。 75、心無旁鶩(騖) 騖,縱橫奔馳,引申為“追求”。“旁騖”,沒有雜念,比喻心致志。鶩,鴨子,無“追求”義。 76、心心相映(印) 印,印證。“心心相印”原為佛教術語,本義為“以心印證佛法”。演化為成語,形容思想境界和感情完全一致。 77、辛辛(莘莘)學子 許多學生。莘莘,眾多。 78、虛座(左)以待 空著左邊的尊位恭候貴客,指特意留待他人。左,古禮主人居右,賓客居左,因以左為尊。 79、炫(烜)赫一時 名聲、氣勢在一個時期內很盛。烜,盛大。 Y 80、淹(湮)沒無聞 被埋沒而無人知曉。湮,埋沒。 81、.淹淹(奄奄)一息 形容氣息微弱的垂死之狀。奄奄,氣息微弱。 82、掩(偃)旗息鼓 偃,本義為“人倒地若臥”,引申為“隱匿”。“偃旗息鼓”,指放倒旗幟,停止敲鼓,形容隱蔽行動,也指停止戰爭或停止行動。 83、搖搖欲墮(墜) 形容極不穩固,就要掉下來或垮臺。墜,掉下。 84、遺(貽)笑大方 遺、貽二字,都有“留下”的意思,但使用時有所分工:表示“死人留下”用“遺”,表示一般留下用“貽”。“大方”,家、方家。“貽笑大方”,讓行家里手見笑。類似的成語還有:“貽害無窮”、“貽害后學”。 85、以(倚)老賣老 倚,仗恃。“倚老”,倚仗年紀大。 86、飲鳩(鴆)止渴 鴆,傳說中的一種鳥,用它的羽毛泡酒,可以致人死命。 87、淵源(源遠)流長 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88、越桌(俎)代庖 廚子沒做飯,掌管祭祀的人不能越過自己的職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廚子做飯。比喻超過自己的職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情。俎,古代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 89、悠(優)哉游哉 優,本義為“吃飽了”,引申為“有余、悠閑”。“優哉游哉”,形容悠閑自在。 90、憂(優)柔寡斷 優,由“悠閑”引申為“猶豫”。 Z 91、再接再勵(厲) 厲,通“礪”,即磨刀石,作動詞用,表示“磨礪”。“再接再厲”源自唐代詩人孟郊描寫斗雞情景的詩句:斗雞在再次廝斗之前[再接],先在地上磨喙[再厲]。“再接再厲”,比喻做事要不斷努力,爭取最好。 92、責無旁代(貸) 貸,借貸,要求貸方守信,不可推卸還貸的責任。“旁貸”,推卸給別人。 93、仗義直(執)言 執言,說公道話。 94、真知卓(灼)見 灼,本義為“火燒”,引申為“明白、透徹”。“真知灼見”,建立在真知基礎上的正確而深刻的見解。 95、針貶(砭)時弊 砭,古代治病的石針,“針砭”在這句成語里作動詞,當“指出”講。 96、震(振)聾發聵 “振”和“發”同義,都是“喚起”的意思;“聾” 和“聵”也同義,都是“聽不見聲音”。“振聾發聵”,比喻喚醒精神麻木的人。 97、眾口爍(鑠)金 眾人異口同聲的議論,足能熔化金,形容社會輿論的力量很大。鑠,熔化。 98、縱橫俾(捭)闔 以辭令打動別人,在政治和外交上運用分化和爭取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捭闔,開合。捭,分開。 99、走頭(投)無路:走投,投奔。“走投無路”,比喻陷入絕境。 100、自出機抒(杼):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別出心裁,富有新意。機杼:織布機,又用來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內容來自gyjslw.com
4. 形容追隨的成語有哪些?
[鞍前馬后] ān qián mǎ hòu 馬前馬后。指追隨左右。
[杖履相從] zhàng lǚ xiāng cóng 指追隨左右。
[附驥攀鱗] fù jì pān lín 比喻追隨有名望的人左右,依附其成名。
[執鞭隨鐙] zhí biān suí dèng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左右。
[執鞭隨蹬] zhí biān suí dèng 手里拿著馬鞭,跟在馬鐙旁邊。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在左右。
[執鞭墜鐙] zhí biān zhuì dèng 亦作“執鞭隨鐙”。謂服侍別人乘騎,多表示傾心追隨。
[趨炎附勢] qū yán fù shì 趨:奔走;炎:熱,比喻勢。奉承和依附有有勢的人。
[攀龍附鳳] pān lóng fù fèng 指巴結投靠有勢的人以獲取富貴。
[曲意逢迎] qū yì féng yíng 曲意:違背自己的意愿去曲從別人;逢迎:迎合。想方設法奉承討好別人。內容來自gyjslw.com
5. 誰有出自論語的成語,20個,一定一定要有成語意思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還有剩余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1·6):“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1-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論語·學而》(1·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后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論語·學而》(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2、【溫良恭儉讓】——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論語·學而》(1·10):“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論語·學而》(1·12):“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論語·學而》(1·1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貧而樂道】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論語·學而》(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論語·學而》(1·15):“《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來】——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論語·學而》(1·15):“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為政篇第二》
2-1、【眾星拱北】——拱:環繞,拱衛;北:指北極星。天上眾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論語·為政》(2·1):“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后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論語·為政》(2·1):“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論語·為政》(2·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后為三十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8、【耳順之年】——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9、【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10、【犬馬之養】——供養父母的謙辭。《論語·為政》(2·7):“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論語·為政》“子游問孝”(2·7)、“子夏問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論語·為政》(2·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應該成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單一用途的人。《論語·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系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論語·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學習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論語·為政》(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6、【異端邪說】——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說。《論語·為政》(2·1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論語·為政》(2·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8、【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論語·為政》(2·18):“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論語·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20、【舉直措枉】——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奸邪。《論語·為政》(2·19):“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論語·為政》(2·2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22、【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論語·為政》(2·24):“見義不為,無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論語·八佾》(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無征】——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論語·八佾》(3·9):“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諸掌】——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論語·八佾》(3·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3-4、【告(gù)朔餼(xì)羊】——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只羊應付一下。后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論語·八佾》(3·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3-5、【愛禮存羊】——由于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論語·八佾》(3·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3-6、【樂而不淫】——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的情感有節制。《論語·八佾》(3·20):“《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7、【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論語·八佾》(3·20):“《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8、【成事不說】——說:解說。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說;后指事情已過,不要再解說。《論語·八佾》(3·2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論語·八佾》(3·21):“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3-10、【盡美盡善】——盡:極。極其完善,極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無缺。同“盡善盡美”。《論語·八佾》(3·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論語·里仁》(4·1):“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造次顛沛】——流離失所,生活困頓。《論語·里仁》(4·5):“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4-3、【觀過知仁】——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論語·里仁》(4·7):“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4-4、【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論語·里仁》(4·8 ):“朝聞道,夕死可矣。”
4-5、【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論語·里仁》(4·9 ):“士之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6、【無適無莫】——適:厚;莫:薄。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論語·里仁》(4·10):“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
4-7、【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論語·里仁》(4·15):“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4-8、【見賢思齊】——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論語·里仁》(4·1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9、【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須要告知去處。《論語·里仁》(4·19):“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4-10、【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高興,一方面又害怕。《論語·里仁》(4·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11、【訥言敏行】——訥言:說話謹慎;敏:敏捷。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論語·里仁》(4·24):“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長篇第五》
5-1、【瑚璉之器】——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論語·公冶長》(5·4):“子貢問日:’賜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5-2、【聞一知二】——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論語·公冶長》(5·9):“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5-3、【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論語·公冶長》(5·9):“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5-4、【朽木不雕】【朽木難雕】【朽木不可雕】——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論語·公冶長》(5·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5-5、【朽木糞土】【朽木糞墻】——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論語·公冶長》(5·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5-6、【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論語·公冶長》(5·10):“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5-7、【敏而好學】——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論語·公冶長》(5·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8、【不恥下問】——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論語·公冶長》(5·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9、【善與人交】——善于與別人交朋友。《論語·公冶長》(5·17):“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后再去做。《論語·公冶長》(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5-11、【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論語·公冶長》(5·21):“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2、【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論語·公冶長》(5·22):“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3、【不念舊惡】——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論語·公冶長》(5·23):“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5-14、【安老懷少】——安:安頓;懷:關懷。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論語·公冶長》(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5-15、【計過自訟】——檢討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論語·公冶長》(5·27):“已矣乎,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雍也篇第六》
6-1、【行不貳過】——指犯過的錯誤不再犯。《論語·雍也》(6·3):“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6-2、【遷怒于人】——受甲的氣向乙發泄或自己不如意時拿別人出氣。《論語·雍也》(6·3):“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6-3、【肥馬輕裘】【乘肥衣輕】——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生活奢侈豪華。《論語·雍也》(6·4):“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6-4、【周急繼乏】【周急濟貧】【周貧濟老】——周:接濟。繼:幫助。救濟幫助有急難和貧乏的人。《論語·雍也》(6·4):“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6-5、【犁生骍角】——指雜色牛生純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賢明的兒女。《論語·雍也》(6·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邢昺疏:“雜文曰犁。骍,純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棄也。諸,之也。仲弓父賤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稱謂仲弓,……言仲弓父雖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6-6、【一簞一瓢】——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論語·雍也》(6·11):“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7、【簞食瓢飲】——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論語·雍也》(6·11):“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8、【陋巷簞瓢】——陋:簡陋,窄小;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簞吃飯,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極為窮苦。《論語·雍也》(6·11):“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9、【不改其樂】——不改變自有的快樂。指處于困苦的境況仍然很快樂。《論語·雍也》(6·11):“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10、【不堪其憂】——憂:愁苦。不能忍受那樣的愁苦。《論語·雍也》(6·11):“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11、【行不由徑】——徑:小路,引伸為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論語·雍也》(6·14):“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6-12、【祝鮀之佞】——祝鮀,春秋衛人,能言善辯,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為佞人的典型。《論語·雍也》(6·1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6-13、【文質彬彬】——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論語·雍也》(6·1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6-14、【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諷刺話。《論語·雍也》(6·22):“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6-15、【先難后獲】——難:艱難,勞苦;獲:收獲。先付出勞動然后再取得收獲。比喻不坐享其成。《論語·雍也》(6·22):“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6-16、【樂山樂水】——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論語·雍也》(6·2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6-17、【從井救人】——從:跟從。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行為。現多比喻冒險救人。《論語·雍也》(6·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6-18、【博文約禮】——博: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論語·雍也》(6·27):“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6-19、【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論語·庸也》(6·29):“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6-20、【博施濟眾】——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論語·雍也》(6·30):“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6-21、【立人達人】——立:建樹,成就;達:發達,顯貴。舊指幫助人建立功業,提高地位。 《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6-22、【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論語·雍也》(6·30):“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篇第七》
7-1、【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論語·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2、【信而好古】——信:相信;好:愛好。相信并愛好古代的東西。《論語·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3、【愛素好古】——指愛好樸質,不趨時尚。《論語·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7-4、【學而不厭】——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論語·述而》(7·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5、【誨人不倦】——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論語·述而》(7·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6、【不憤不啟】——憤:心里想弄明白而還不明白。啟:啟發。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論語·述而》(7·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7-7、【不悱不發】——悱:心里想說而說不出來。發:啟發。指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論語·述而》(7·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7-8、【舉一反三】——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論語·述而》(7·8):“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9、【一舉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論語·述而》(7·8):“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10、【一隅三反】——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論語·述而》(7·8):“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11、【用行舍藏】——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論語·述而》(7·1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7-12、【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后在元劇中比喻不顧一切。《論語·述而》(7·11):“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源自《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3、【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論語·述而》(7·11):“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源自《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4、【死而無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態度堅決。《論語·述而》(7·11):“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7-15、【臨事而懼】——臨:遭遇,碰到;懼:戒懼。遇事謹慎戒懼。《論語·述而》(7·11):“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7-16、【執鞭隨蹬】——手里拿著馬鞭,跟在馬鐙旁邊。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在左右。《論語·述而》(7·12):“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論語·述而》(7·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7-18、【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實現。《論語·述而》(7·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19、【飲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論語·述而》(7·16):“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7-20、【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論語·述而》(7·16):“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7-21、【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著。枕著彎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無憂無慮。《論語·述而》(7·16):“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7-22、【樂在其中】——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論語·述而》(7·16):“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7-23、【富貴浮云】——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于我就象浮云那樣輕飄。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論語·述而》(7·1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7-24、【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論語·述而》(7·1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7-25、【樂以忘憂】——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快樂。《論語·述而》(7·1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7-26、【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老年即將來臨。形容人心工作,心懷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論語·述而》(7·19):“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內容來自gyjslw.com
6. “執鞭隨鐙”這個成語出自
三國演義
執鞭隨蹬 手里拿著馬鞭,跟在馬鐙旁邊。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在左右。 執而不化 指固執己見,不知變通。 執法如山 執行法律象山一樣不可動遙 執經問難 手捧經書,質疑問難。后多指弟子從師受業。
內容來自gyjslw.com
7. 執鞭隨鐙有什么含義?這個典故出自哪里?
執鞭隨鐙就是忠心跟隨的意思,常常用來比喻人因為仰慕跟甘心追隨他人;執鞭隨鐙這個典故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執鞭隨鐙這個典故的兩位主人公便是周倉和關羽,當時周倉對關羽十分仰慕,后來便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過程中,追隨了關羽,而后便成為了蜀漢的一名大將,終生都在給關羽和蜀漢效力,從未有過二心。
最開始的時候,周倉本來是黃巾起義軍的一員,后來又在一座山頭當了土匪。周倉這個人物不僅在《三國演義》中出現過,在《山西通志》中也出現過,但是最威的《三國志》中卻沒有記載,所以周倉大約是一位不知原型的虛擬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周倉本來一腔熱血加入了黃巾起義軍,后來又跟裴元紹合伙占山為王,當起了山匪頭子,常年在山頭以打劫為生。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對關羽十分仰慕的周倉便毫不猶豫地決定要跟隨關羽。當時關羽正在與裴元紹交談,從裴元紹處得知周倉也在,此時的周倉便主動帶著手下的人來找關羽,在見到關羽后又主動下馬參拜關羽,并向關羽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關羽為此十分感動,于是便答應了周倉。
然而,關羽雖然答允了周倉,卻又在詢問甘夫人意見的時候動搖了。甘夫人問關羽:“你此前拒絕了想要追隨你的廖化,為何這次又要接納周倉呢?”關羽聽了不知如何應對,于是便拒絕了周倉。然而,周倉追隨關羽的心思十分堅決,被關羽拒絕以后,周倉依然不愿意放棄,而是繼續游說關羽,在周倉的不懈努力下,關羽這才下定決心收納了周倉,這邊是“執鞭隨鐙”的典故。內容來自gyjslw.com
8. 執鞭隨鐙有什么含義?這個典故出自哪里?
執鞭隨鐙就是忠心跟隨的意思,常常用來比喻人因為仰慕跟甘心追隨他人;執鞭隨鐙這個典故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執鞭隨鐙這個典故的兩位主人公便是周倉和關羽,當時周倉對關羽十分仰慕,后來便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過程中,追隨了關羽,而后便成為了蜀漢的一名大將,終生都在給關羽和蜀漢效力,從未有過二心。
最開始的時候,周倉本來是黃巾起義軍的一員,后來又在一座山頭當了土匪。周倉這個人物不僅在《三國演義》中出現過,在《山西通志》中也出現過,但是最威的《三國志》中卻沒有記載,所以周倉大約是一位不知原型的虛擬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周倉本來一腔熱血加入了黃巾起義軍,后來又跟裴元紹合伙占山為王,當起了山匪頭子,常年在山頭以打劫為生。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對關羽十分仰慕的周倉便毫不猶豫地決定要跟隨關羽。當時關羽正在與裴元紹交談,從裴元紹處得知周倉也在,此時的周倉便主動帶著手下的人來找關羽,在見到關羽后又主動下馬參拜關羽,并向關羽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關羽為此十分感動,于是便答應了周倉。
然而,關羽雖然答允了周倉,卻又在詢問甘夫人意見的時候動搖了。甘夫人問關羽:“你此前拒絕了想要追隨你的廖化,為何這次又要接納周倉呢?”關羽聽了不知如何應對,于是便拒絕了周倉。然而,周倉追隨關羽的心思十分堅決,被關羽拒絕以后,周倉依然不愿意放棄,而是繼續游說關羽,在周倉的不懈努力下,關羽這才下定決心收納了周倉,這邊是“執鞭隨鐙”的典故。內容來自gyjslw.com
9. “執鞭隨鐙”這個成語出自
三國演義
執鞭隨蹬 手里拿著馬鞭,跟在馬鐙旁邊。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在左右。 執而不化 指固執己見,不知變通。 執法如山 執行法律象山一樣不可動遙 執經問難 手捧經書,質疑問難。后多指弟子從師受業。內容來自gyjslw.com
10. 成語執鞭隨蹬出自于三國演義中誰對關羽說的
周倉,執鞭隨鐙,成語,作謂語,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左右。關公立馬待之。果見一人,黑面長身,持槍乘馬,引眾而至;見了關公,驚喜曰:“此關將軍也!”疾忙下馬,俯伏道傍曰:“周倉參拜。”關公曰:“壯士何處曾識關某來?”倉曰:“舊隨黃巾張寶時,曾識尊顏;恨失身賊黨,不得相隨。今日幸得拜見。愿將軍不棄,收為步卒,早晚執鞭隨鐙,死亦甘心!”像關公身邊有周倉,甘愿執鞭隨鐙的故事,在三國演義里面是不是獨一無二?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blwype.cn/post/4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