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的成語「六韜三略」
成語“六韜三略”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liù tāo sān lüè成語簡拼:LTSL
成語注音:ㄌ一ㄡˋ ㄊㄠ ㄙㄢ ㄌㄩㄝ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龍韜豹略
成語出處:唐 黃滔《祭南海南平王》:“天生大賢,浚六韜三略之才謀。”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六韜》、《三略》:都是古代的兵書。后泛指兵書、兵法。
成語用法:六韜三略聯合式;作賓語;指兵書、兵法。
成語造句:六韜三略,淹貫胸中,唯吾所用,何擔孫武子十三篇而已哉。(元 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二折)
英文翻譯:books on the art of war
成語“六韜三略”的擴展資料
1. “六韜三略”指哪“六韜”和哪“三略”?姜太公六韜,文韜第一,武韜第二,龍韜第三,虎韜第四,豹韜第五,犬韜第六,黃石公三略:上略,中略,下略,其下又分好多小條目。所謂“六韜”,即指六種秘密的謀略,亦即論述戰爭問題的六種韜略。全書分文、武、龍、虎、豹、犬六卷共六十篇,以姜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問對的形式,經國治軍的基本方略及指揮戰爭的具體戰略戰術進行闡述。2.其中文韜、武韜兩卷主要論述戰略問題,龍韜一卷論述將帥問題,虎、豹、犬三卷論述各種條件下的具體作戰方法《三略》分上、中、下三篇,內容比較簡略。3.三略》分上、中、下三篇,內容比較簡略,主要闡述的是治國興邦、統軍馭將的政治方略,同時也涉及到一些用兵打仗的具體計謀與方法,其思想體系不局限于一家,而是雜糅各家思想。4.該書是以周文王、武王與姜太公對話的形式寫成的,所以相傳為姜太公呂望所著,經歷代學者考證,都認為無論就書中內容及文字結構而論,都不是殷周之際的作品。5.《三略》雖以兵書著稱,也被視為一部政治謀略著作,而是后人所依托。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六韜三略是什么??具體是什么說詳細點,抄襲的不...
所謂六韜就是六種秘密的謀略,也就是六種戰略,分為文、武、龍、虎、豹、犬六卷,是通過周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之間對話的形式對治國安邦進行的闡述;而三略是指敘述政治戰略和軍事戰略分為上中下三篇,其思想不拘一格不限一家,是通過雜糅各家思想的一部政治謀略著作。。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誰知道六韜三略的來歷??
《三略》也叫《黃石公三略》,傳說是漢初黃石公(又稱圯上老人)所著,傳授給張良的。《史記·留侯世家》有“張良嘗閑步游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編書曰:‘讀此書則為王者師……’旦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的記載。但據《漢書·藝文志》說:“漢興,張良、韓信序次(整理)兵法,幾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至于孝成(漢成帝)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兵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班固、班昭根據這些寫成《漢書’藝文志·兵家》,其中并無《三略》一書著錄。查《漢書》成書于東漢和帝(公元89—105)年間。可見在東漢中葉以前并沒有《三略》這個書名。東漢末年建安年間,陳琳(?一217年)在《武軍賦》中始提到“……三略六韜之術”。魏明帝時,李康《運命論》始有“張良受黃石公 之符,誦《三略》”之說。東晉末年(公元400—417年),李暠為西涼公,征劉{日丙}為儒林祭酒從事郎中,劉{日丙},曾注《黃石公三略》流行于 世(見《北史》三十四卷,魏書五十二卷)。《隋書·經籍志》始著錄《黃石公三略》三卷,。題下邳神人撰。書中自稱“《三略》為衰世作” (見《下略》)。因此《三略》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 《三略》一書雜采儒家的仁、義、禮;法家的、術、勢;墨家的尚賢;道家的重柔;甚至還有讖諱之說。全書講政治策略手段較多,而直接講軍事的反而較少。 《六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歷代兵家名將的重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國外也有深遠影響,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歷代政治家、兵家和學者的重視。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后傳入日本和朝鮮,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講授、后經蘇秦、張儀等人補充、修改而成的集縱橫家、兵家、道家、仙家、陰陽家等思想于一體的政治理論著作。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六韜三略是什么意思?
六韜 卷一 文韜 文師第一 盈虛第二 國務第三 大禮第四 明傳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國第八 上賢第九 舉賢第十 賞罰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韜 發啟第十三 文啟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順啟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龍韜 王翼第十八 論將第十九 選將第二十 立將第二十一 將威第二十二 勵軍第二十三 陰符第二十四 陰書第二十五 軍勢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農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韜 軍用第三十一 三陣第三十二 疾戰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軍略第三十五 臨境第三十六 動靜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絕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戰第四十一 壘虛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韜 林戰第四十三 突戰第四十四 敵強第四十五 敵武第四十六 烏云山兵第四十七 烏云澤兵第四十八 少眾第四十九 分險第五十 卷六 犬韜 分合第五十一 武鋒第五十二 練士第五十三 教戰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車士第五十六 武騎士第五十七 戰車第五十八 戰騎第五十九 戰步第六十 三略 上略 卷上 中略 卷中 下略 卷下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六韜三略全文及譯文txt
六韜三略《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舊題黃石公撰,傳與漢初張良得以問世(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黃石公傳與張良的書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大話2六韜三略是什么
六韜三略 使用后主要將性加在 智力3悟性2. 內功心法 使用后主要將性加在 內力3 氣質1 耐力1.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六韜三略是什么意思
卷一 文韜 文師第一 盈虛第二 國務第三 大禮第四 明傳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國第八 上賢第九 舉賢第十 賞罰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韜 發啟第十三 文啟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順啟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龍韜 王翼第十八 論將第十九 選將第二十 立將第二十一 將威第二十二 勵軍第二十三 陰符第二十四 陰書第二十五 軍勢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農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韜 軍用第三十一 三陣第三十二 疾戰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軍略第三十五 臨境第三十六 動靜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絕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戰第四十一 壘虛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韜 林戰第四十三 突戰第四十四 敵強第四十五 敵武第四十六 烏云山兵第四十七 烏云澤兵第四十八 少眾第四十九 分險第五十 卷六 犬韜 分合第五十一 武鋒第五十二 練士第五十三 教戰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車士第五十六 武騎士第五十七 戰車第五十八 戰騎第五十九 戰步第六十 三略 上略 卷上 中略 卷中 下略 卷下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六韜三略的成語解釋及意思
六韜三略:【基本解釋】:《六韜》、《三略》:都是古代的兵書。后泛指兵書、兵法。【拼音讀法】:liù tāo sān lüè【使用舉例】:~,淹貫胸中,唯吾所用,何擔孫武子十三篇而已哉。(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二折)【使用方法】:聯合式;作賓語;指兵書、兵法【成語出處】:《后漢書·何進傳》李賢注:“太公《六韜篇》第一《霸典文論》,第二《文師武論》,第三《龍韜主將》,第四《虎韜偏裨》,第五《豹韜校尉》,…”《隋書·經籍志》:“《三略》,下邳神人撰。”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什么是六韜三略?
六韜 卷一 文韜 文師第一 盈虛第二 國務第三 大禮第四 明傳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國第八 上賢第九 舉賢第十 賞罰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韜 發啟第十三 文啟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順啟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龍韜 王翼第十八 論將第十九 選將第二十 立將第二十一 將威第二十二 勵軍第二十三 陰符第二十四 陰書第二十五 軍勢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農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韜 軍用第三十一 三陣第三十二 疾戰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軍略第三十五 臨境第三十六 動靜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絕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戰第四十一 壘虛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韜 林戰第四十三 突戰第四十四 敵強第四十五 敵武第四十六 烏云山兵第四十七 烏云澤兵第四十八 少眾第四十九 分險第五十 卷六 犬韜 分合第五十一 武鋒第五十二 練士第五十三 教戰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車士第五十六 武騎士第五十七 戰車第五十八 戰騎第五十九 戰步第六十 三略 上略 卷上 中略 卷中 下略 卷下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