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城()之()”「城下之辱」
成語“城下之辱”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chéng xià zhī rǔ成語簡拼:CXZR
成語注音:ㄔㄥˊ ㄒ一ㄚˋ ㄓ ㄖㄨ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成語出處:梁啟超《知恥學會敘》:“越惟無恥,故安于城下之辱。” gyjslw.com
成語解釋:謂兵臨城下屈膝求和的恥辱。
成語用法:城下之辱作賓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城下之辱”的擴展資料
1. “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釋】 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服的和約。
【出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用 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于政治與軍事方面。
【示例】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哉。(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五回)
【近義詞】?身不由己、無可奈何、不由自主。
【反義詞】自食其力、自強自力。
【成語典故】:絞國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在今湖北鄖縣西北。當時強大的楚國就是它的近鄰。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載,有一次,楚國侵略絞國,集中兵力攻打絞國國都的南門。絞國人堅決保衛,嚴守不出。楚軍一時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國官名)屈瑕說:“絞國人輕率,缺乏計謀,我們可以采取誘騙的辦法引誘他們出城。讓我們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護,他們見了一定會出來抓的。”帶兵的將領,依計而行。絞國人果然出來,一下就抓去了30個楚國人。第二天,絞國人更加大膽,爭著從北門紛紛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楚軍預先在山里設下埋伏,這時就一面堵住北門,一面伏兵齊起,把絞國打得大敗。于是強迫絞國訂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戰敗國在敵人兵臨城下(或大軍壓境)的嚴重威脅下被迫訂立的屈辱性條約。gyjslw.com
2. 受過跨下之辱是誰古時
是韓信。
淮陰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他侮辱韓信,說道:“你雖然長得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卻是很懦弱的啊。”
并當眾侮辱他說:“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
韓信仔細注視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過去。集市上的人都譏笑他,以為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
關于韓信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市還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韓信年輕時有二種愛好,一是釣魚,二是劍,當地一個屠夫要他的劍,他不給,屠夫讓他從胯下鉆過去。
第二種說法是一次經常周濟韓信的漂母生病了,韓信為了給漂母弄點肉吃,到屠夫那里賒肉,屠夫讓他從胯下鉆過去。
還有一種說法是,韓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說你從我的胯下鉆過去我就不要了,在韓信做了大將軍后,還去看過這個屠夫,不但沒有報復他,還讓他作了手下的中尉。
對于胯下之辱,韓信后來說,我當時并不是怕他,而是沒有道理殺他,如果殺了他,也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
擴展資料:
韓信資料: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漢初三杰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沒有得到任用。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后經蕭何保為大將,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兵敗于彭城后,韓信先破楚軍于京、索之間,平定魏豹。請命北伐拿下代國,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了燕國。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國騎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
劉邦成皋兵敗后,奉命攻打齊國都城臨淄,并在濰水之戰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開始進攻楚國,刺破項羽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
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反而失敗。 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導致項羽自刎。解除兵,徙為楚王,貶為淮陰侯。呂后與蕭何合謀,誘殺于長樂宮鐘室,夷滅三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胯下之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信gyjslw.com
3. 城下之門是什么意思
城下之盟,成語,讀作chéng xià zhī méng,意思是在敵人的武力威脅下,被迫簽訂的屈辱性盟約,出自 《左傳·桓公十二年》。出自《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亂是用長。』無信也。」 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捍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伐絞之役,楚師分涉于彭。羅人欲伐之,使伯嘉諜之,三巡數之。
gyjslw.com
4. 城下之盟的典故和意思
城下之盟 絞國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在今湖北鄖縣西北。當時強大的楚國就是它的近鄰。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載,有一次,楚國侵略絞國,集中兵力攻打絞國國都的南門。絞國人堅決保衛,嚴守不出。楚軍一時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國官名)屈瑕說:“絞國人輕率,缺乏計謀,我們可以采取誘騙的辦法引誘他們出城。讓我們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護,他們見了一定會出來抓的。”帶兵的將領,依計而行。絞國人果然出來,一下就抓去了30個楚國人。第二天,絞國人更加大膽,爭著從北門紛紛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楚軍預先在山里設下埋伏,這時就一面堵住北門,一面伏兵齊起,把絞國打得大敗。于是強迫絞國訂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戰敗國在敵人兵臨城下(或大軍壓境)的嚴重威脅下被迫訂立的屈辱性條約。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楚國攻打宋國(在今河南商丘縣)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這樣的話。那時,宋國國都被楚軍重重包圍。城里的宋國人,既沒有吃的糧,也沒有燒的柴了,很是恐慌。于是派華元趁黑夜悄悄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營帳,用非常強硬的口氣,對子反說:“我們的國君叫我明白告訴你:我們已經到了糧空柴盡的地步了。但是,你們如果以為趁此可以逼迫我們訂立‘城下之盟’,把我們置于死地,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子反見華元這么厲害,當即答應撤軍,平等談判,友好結盟
gyjslw.com
5. 歷史上有誰受過胯下之辱?
歷史上韓信受過胯下之辱。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 施舍,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
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
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于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擴展資料:
背景故事:
韓信為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后,窮得無錢來辦喪事。
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當時下鄉南昌亭長見韓信非凡夫俗子,韓信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
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
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佩帶刀劍,其實是個膽小鬼。”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于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陳勝、吳廣起義后,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后,又歸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
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劉邦入蜀后,韓信離楚歸漢,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來韓信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
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目仰視,看到了滕gyjslw.com
6. 跨下之辱的故事
胯下之辱
kuà xià zhī rǔ
〖解釋〗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周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于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史書中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褲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關于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市還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韓信年輕時有二種愛好,一是釣魚,一是劍,當地一個屠夫要他的劍,他不給,屠夫讓他從胯下鉆過去。
第二種說法是一次經常周濟韓信的漂母生病了,韓信為了給漂母弄點肉吃,到屠夫那里賒肉,屠夫讓他從胯下鉆過去。
還有一種說法是,韓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說你從我的胯下鉆過去我就不要了,在韓信做了大將軍后,還去看過這個屠夫,不但沒有報復他,還讓他作了手下的中尉。
對于跨下之辱,韓信后來說,我當時并不是怕他,而是沒有道理殺他,如果殺了他,也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gyjslw.com
7. 城下之盟、喪國辱權什么意思!!!???
城下之盟 絞國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在今湖北鄖縣西北。當時強大的楚國就是它的近鄰。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載,有一次,楚國侵略絞國,集中兵力攻打絞國國都的南門。絞國人堅決保衛,嚴守不出。楚軍一時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國官名)屈瑕說:“絞國人輕率,缺乏計謀,我們可以采取誘騙的辦法引誘他們出城。讓我們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護,他們見了一定會出來抓的。”帶兵的將領,依計而行。絞國人果然出來,一下就抓去了30個楚國人。第二天,絞國人更加大膽,爭著從北門紛紛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楚軍預先在山里設下埋伏,這時就一面堵住北門,一面伏兵齊起,把絞國打得大敗。于是強迫絞國訂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戰敗國在敵人兵臨城下(或大軍壓境)的嚴重威脅下被迫訂立的屈辱性條約。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楚國攻打宋國(在今河南商丘縣)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這樣的話。那時,宋國國都被楚軍重重包圍。城里的宋國人,既沒有吃的糧,也沒有燒的柴了,很是恐慌。于是派華元趁黑夜悄悄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營帳,用非常強硬的口氣,對子反說:“我們的國君叫我明白告訴你:我們已經到了糧空柴盡的地步了。但是,你們如果以為趁此可以逼迫我們訂立‘城下之盟’,把我們置于死地,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子反見華元這么厲害,當即答應撤軍,平等談判,友好結盟。喪辱國這么簡單,就不用解釋了吧??
gyjslw.com
8. 屈辱的城下之盟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本一絞國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在今湖北鄖縣西北。當時強大的楚國就是它的近鄰。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載,有一次,楚國侵略絞國,集中兵力攻打絞國國都的南門。絞國人堅決保衛,嚴守不出。楚軍一時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國官名)屈瑕說:“絞國人輕率,缺乏計謀,我們可以采取誘騙的辦法引誘他們出城。讓我們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護,他們見了一定會出來抓的。”帶兵的將領,依計而行。絞國人果然出來,一下就抓去了30個楚國人。第二天,絞國人更加大膽,爭著從北門紛紛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楚軍預先在山里設下埋伏,這時就一面堵住北門,一面伏兵齊起,把絞國打得大敗。于是強迫絞國訂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戰敗國在敵人兵臨城下(或大軍壓境)的嚴重威脅下被迫訂立的屈辱性條約。本二《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楚國攻打宋國(在今河南商丘縣)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這樣的話。那時,宋國國都被楚軍重重包圍。城里的宋國人,既沒有吃的糧,也沒有燒的柴了,很是恐慌。于是派華元趁黑夜悄悄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營帳,用非常強硬的口氣,對子反說:“我們的國君叫我明白告訴你:我們已經到了糧空柴盡的地步了。但是,你們如果以為趁此可以逼迫我們訂立‘城下之盟’,把我們置于死地,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子反見華元這么厲害,當即答應撤軍,平等談判,友好結盟。
gyjslw.com
9. 胯下之辱的故事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周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于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與彭越、英布并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蘇東坡《留侯論》:“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匹夫見辱,拔劍而起”,就是說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點侮辱以后,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樣:拔刀子或者掏拳頭,這叫魯莽,這叫盲動,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真正的大勇敢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臨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變,并不驚慌失措,別人無緣無故把一個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樣的人,他懷著遠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長遠的目標,他不會為眼前的這一點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魯莽地盲動,所以有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gyjslw.com
10. 跨下之辱的故事?
公元前二世紀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中國的萬里長城就是在這個朝代初具規模的。但因為父子兩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統治僅有15年。秦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韓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軍事統帥。
韓信是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的軍事統帥,他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建立軍功之前的韓信,既不會經商,又不愿種地,家里也沒有什么財產,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與當地的一個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費飯,可是時間一長,小官的妻子對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飯的時間,等韓信來到時已經沒飯吃了,于是韓信很惱火,就與這位小官絕交了。
為了生活下去,韓信只好到當地的淮水釣魚,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十天,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老太太聽了很生氣,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韓信聽了很慚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在韓信的家鄉淮陰城,有些年輕人看不起韓信,有一天,一個少年看到韓信身材高大卻常佩帶寶劍,以為他是膽小,便在鬧市里攔住韓信,說:“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圍觀的人都知道這是故意找茬羞辱韓信,不知道韓信會怎么辦。只見韓信想了好一會兒,一言不發,就從那人的褲襠下鉆過去了。當時在場的人都哄然大笑,認為韓信是膽小怕死、沒有勇氣的人。這就是后來流傳下來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實韓信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他看到當時社會正處于改朝換代之際,于是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相信會有自己的出頭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國各地反對秦朝統治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韓信加入其中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軍隊的首領就是后來成為下個朝代開國皇帝的劉邦。最初,韓信只是做了一個管押運糧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來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兩人經常討論時事和軍事,蕭何認識到韓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于是極力向劉邦推薦,但劉邦仍不肯重用韓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韓信悄悄離開劉邦的軍隊,投奔別的起義軍。蕭何得到他離開的消息后,也沒向劉邦匯報,趕忙騎馬去追韓信。劉邦得到消息,以為是二人逃跑了。過了兩天,蕭何和韓信回來了,劉邦又驚又喜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