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的成語「圍城打援」
成語“圍城打援”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圍城打援成語讀音:wéi chéng dǎ yuán
成語簡拼:WCDY
成語注音:ㄨㄟˊ ㄔㄥˊ ㄉㄚˇ ㄩ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成語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圍城打援’的辦法,不是常使用嗎?”gyjslw.com
成語解釋:指一種戰術。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據守城鎮之敵,誘使敵人從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后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
成語用法:圍城打援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用于軍事方面。
成語造句: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八節:“只有在‘圍城打援’的方針下,目的不在打圍敵,而在打援敵。”
英文翻譯:besiege a city to annihilate the enemy reinforce
成語“圍城打援”的擴展資料
1. 圍魏救趙成語典故圍魏救趙成語典故注音】wéi wèi jiù zhào【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魏惠王派大將龐涓進攻趙國,圍住趙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難以抵擋,就把中山獻給齊國。齊王派大將田忌、軍師孫臏興兵救趙。孫臏揚言要進攻魏國襄陵,龐涓中計回兵救襄陵中了孫臏的伏擊,解了趙國之危。gyjslw.com
2. 楊得志圍城打援怎么樣
幾十個荷槍實彈的國民黨士兵包圍了一個解放軍,這時身后出現了一個手拿雙槍的女士,然后兩聲槍響打到領頭的,此女士就和這位解放軍大演感情戲,敵人自覺消失殆盡。此鏡頭頗有喜感。現在我越來越不愛看國人瘋狂相互屠戮的戰爭片了,一將功成萬古枯,軍隊永遠是政治利益的犧牲品。gyjslw.com
3. 喪尸圍城是什么意思的成語
成語字典里沒有《喪尸圍城》這個成語。最接近的是:圍城打援 拼音: wéi chéng dǎ yuán 簡拼: wcdy 解釋: 指一種戰術。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據守城鎮之敵,誘使敵人從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后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 出處: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圍城打援’的辦法,不是常使用嗎?”gyjslw.com
4. 圍城打援如何才能成功?如果是被圍被打的一方如何破圍城打援之計?
圍城打援成功的首要條件我認為是不能讓對方看出己方的戰術意圖(站場信息偵查很關鍵)。阻擊援軍的部隊是占據地勢和把握戰機主動的一方,突然發動攻擊可以讓對方措手不及,使對方陷入突如其來的遭遇戰。這個戰術應該是在特定的時期才有效的,現在空降兵、裝甲兵都已經發展的很完備,一些高精尖的武器也非常發達了,更主要的是間諜衛星的應用很難讓自己的戰術企圖不被識破。如果還用這樣的戰術的話,對方很可能采用空降支援的方法來解決被圍的處境。 現代戰爭都是以超視距作戰打頭陣的,很有可能在雙方地面部隊還沒接觸的情況下就解決戰斗了。gyjslw.com
5. 圍城打援的歷史
“圍城打援” 成語解釋:指一種戰術。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據守城鎮之敵,誘使敵人從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后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是軍事學上的經典戰術之一,較早運用在唐高祖武德三年至四年(西元620年至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唐軍攻克王世充的鄭國國都洛陽時的戰役中。當時的形勢是隋末爭霸已經步入后期,中國的圖上各種勢力經過優勝劣汰,開始傾向于集中到最強的幾家,統一之氣象初現于世。長安李淵(唐)和洛陽王世充(鄭)則是其中最強的兩家,二者之間的戰爭結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群雄爭霸的走勢。唐高祖放心的將這場最重大的戰役交由年輕的秦王李世民指揮,雖然當時還沒有規范的參謀本部制度,但是遵循《孫子兵法》中“勝兵先勝”的基本哲理。李淵家族經過長期的研究制訂了“圍城打援”的策略:首先由李世民率領主力部隊包圍洛陽城,然后分派戰將把守住洛陽周邊的各個重要關隘。李淵在后方更沒閑著,展開強大的外交攻勢,搞定了全部的其他諸侯勢力,避免李王兩家交兵時刻第三方勢力突然偷后方。但有一家勢力始終沒能搞定,那就是河北的大軍閥竇建德,他在得到王世充的求救后親率十萬大軍走虎牢關方向營救洛陽,于是就成為“打援”的對象。李世民偵知竇建德率十萬大軍前來營救,其實這也早就在他的作戰計劃之中,按原定計劃依次實施便可:先是以主力部隊繼續圍住洛陽,但不主動攻城,只是圍困住城中的兵力。城中守軍也準備守城以待援軍好夾擊攻城部隊,所以也沒有考慮要突圍等其他辦法,就自然而然的任隨唐軍圍困。而李世民則自帶精銳部隊奔赴虎牢關打援,這圍城打援的精髓便在于不能讓守軍和援軍照面,因為一照面就會士氣大振,增加攻城的難度,當然更不能讓他們會合。所以李世民把守住洛陽周邊兩三百里外的關隘,將圍城和打援的戰場分開來,避免守軍和援軍見面。歷史上有多次攻城戰役就是因為讓援軍的旗號出現在了城頭守軍的視野中使守軍重振士氣而招致失敗的,當然,圍城打援戰術的利人沒有犯這樣的錯誤,他主動到洛陽城肉眼無法相望的虎牢關迎戰援軍。這虎牢關又是何等厲害,豈能輕易攻破,而竇建德急于解救洛陽城,所以急切的強攻占據虎牢關有利地形的精銳唐軍。竇建德又沒看過明朝人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所以不知道攻打虎牢關需要帶一名關公這樣的馬弓手。李世民手下也沒有人出去充華雄,那么竇建德的慘敗就在情理之中了,最后竇建德全軍覆沒,本人也作了李世民的俘虜。當洛陽城的守軍苦候援軍多日后卻突然看到他們指望已久的竇救星竟然被綁縛著出現在李世民馬前,士氣頓時崩潰,失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于是這場戰役就被列為了軍事史上“圍城打援”戰術的典型范例被后人津津樂道,一直到現代各國軍事家在需要的情況下都經常使用。 (引自《鐵血強宋》)gyjslw.com
6.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怎么不會使用圍城打援
如果你看看地圖就會發現,增援的蘇軍是從斯大林格勒后面來的,而德軍自始至終都沒有能完全包圍斯大林格勒,又怎么能圍點打援呢?再說,當時德軍分三路攻擊蘇聯縱深,兵力不足,也沒有辦法圍點打援的gyjslw.com
7. 戰爭中是避免圍城打援的應該怎么做?
圍城打援成功的首要條件我認為是不能讓對方看出己方的戰術意圖(站場信息偵查很關鍵)。阻擊援軍的部隊是占據地勢和把握戰機主動的一方,突然發動攻擊可以讓對方措手不及,使對方陷入突如其來的遭遇戰。
攻城打援一直是我軍制勝的法寶,無論是土地革命時期還是抗日戰爭中及后來的解放戰爭中我軍都是屢試不爽,效果很不錯,因為打援很容易形成敵攻我守,依托工事往往能取得一比二或一三甚至更高的損失比,這往往要比攻堅的損失比高。不過也有一些戰役由于把重點放在了攻城上,打援成了配角,雖然取得了全勝,但敵我損失比不是很理想。
例如當我們把東北戰場上的攻打錦州戰役拿來對比,就會發現這一戰役完全是一次典型的攻城戰役,而作為這次戰役重要組成部分的塔山阻擊戰實際上是配合戰斗,如果用攻打錦州的雙方兵力及傷亡數據與塔山阻擊戰相比較,我們會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塔山之戰防守一方東北野戰軍兵力為4縱、11縱加兩個獨立師,共8個師大約8萬人;進攻一方國軍共11個師10萬多人,國軍略占優勢;最后解放軍傷亡3774人,傷亡率不到5%;國民黨軍損失7000余人,損失率7%。而同時開始的錦州攻城之戰,進攻方東野5個縱隊加炮縱25萬人,是守軍的2倍多,但最后攻城部隊傷亡2.4萬多,傷亡率超過10%,是塔山守備部隊的2倍,看到這樣的數據對比,我們是不是可以假設;當時如果把攻城戰役轉化為攻城打援,把重點放在打援上,說不定會取得更大的勝利,利用包圍攻打錦州的態勢引來十萬國軍,我軍如果只用一半兵力包圍錦州,而用節余出來的十五萬兵力與塔山阻擊戰的兵力相配合,通過迂回包,是不是有可能來一次經典的圍城打援?
塔山阻擊戰進行了六天多時間,十五萬兵力完全有足夠時間運動到來援十萬國軍的兩翼,將這十萬國軍全部消滅?攻擊處于野戰狀態下的國民黨軍隊,犧牲不會達到10%以上,至多3%,而錦州之敵早已經成了煮煮熟的鴨子,推遲幾天消滅也趕趟!而由于阻擊戰激烈進行,攻城戰斗也不免會出現搶時間的傾向,導致戰斗過程粗糙,傷亡大再所難免!gyjslw.com
8. 圍魏救趙長龍陣打三個數字
答案:591。
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結構】連動式。
【用法】用于軍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形】魏;不能寫作“味”。
【近義詞】聲東擊西
【反義詞】圍城打援、聲東擊西
【例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英譯】save the Zhao by besieging the capital of the Wei
【成語故事】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gyjslw.com
9. 圍魏救趙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圍魏救趙,三十六計當中對齊、魏一場戰爭的解釋(參見桂陵之戰)。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擴展資料
圍魏救趙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圍魏救趙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注釋:共敵:指兵力較集中的敵人。共,集中的。分:分散。敵陽:指敵人精銳強盛的部分。敵:動詞,攻打。敵陰:指敵人必然存在的空虛薄弱環節。
譯文:攻打兵力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使它分散兵力而后各個擊破;正面攻擊敵人,不如迂回攻擊其薄弱空虛的環節。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圍魏救趙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