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國家”「憂國忘家」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憂國忘家”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辛棄疾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三個典故的含義、愛國的詩詞、名言加解釋、“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是誰說的?、以 位卑未敢忘憂國 為題目寫一篇作業拜托各位大神、請教下愛國名言和詩句感激不盡、求田問舍是何意·出自于哪?憂國憂民的古詩成語憂國忘家是什么意思上太行 譯文文言文 新唐書孔戣傳史記 三國志 徐邈 翻譯好心人幫我翻譯一下以下詩句,謝謝了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這句話的作者是誰?如何理解位卑未敢忘憂國300字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憂國忘家”的詞條資料
2:辛棄疾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三個典故的含義
3:愛國的詩詞
4:名言加解釋
5:“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是誰說的?
6:以 位卑未敢忘憂國 為題目寫一篇作業拜托各位大神
7:請教下愛國名言和詩句感激不盡
8:求田問舍是何意·出自于哪?
成語“憂國忘家”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yōu guó wàng jiā
成語簡拼:YGWJ
成語注音:一ㄡ ㄍㄨㄛˊ ㄨㄤˋ ㄐ一ㄚ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憂國忘私
成語出處:《后漢書·來歙傳》:“中郎將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孝彰著。”本內容來自www.blwype.cn
成語解釋:因憂慮國事而不考慮自己的家事。
成語用法:憂國忘家作謂語、定語;指一心為國。
成語造句:憂國忘家,用意深遠,所謂朝之耆德老成人者。(唐 韓愈《論孔戣致仕狀》)
成語“憂國忘家”的擴展資料
1. 辛棄疾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三個典故的含義不止三個。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后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于。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世說新語 言語》記載,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2. 愛國的詩詞
查看完善答案歷史>>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關于愛國的古代詩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晏殊和尚的詩句“:契闊死生君莫問,行云流水一孤僧。無端歡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成冰。”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13、唐·李夢陽: 向北望星提劍立,一生長為國家憂。
14、明·于謙: 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忠家。
15、宋·陸游: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16、三國志: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本內容來自www.blwype.cn
3. 名言加解釋
中國古代百句經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干,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后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后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知道什么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3.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于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 ——《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5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52.學不可以已. ——《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去復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后悔、嘆息.
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復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58.學而不化,非學也. ——宋·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59.好學而不貳. ——《左傳》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 ——《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墻壁站著,什么東西也看不見.
62、知而好問,然后能才. ——《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63、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于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于有堅定的目標.
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么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于沒有學到道理.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66.差之毫厘,繆以千里. ——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么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 ——《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7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于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后.
7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自古以來,誰都難免會死的,那就把一片愛國的赤膽忠心留在史冊上吧!
8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為國家分憂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樂時,卻讓別人先,自己居后.
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唐·岑參《關人赴安西》
譯:從小就想著報效祖國,而不是想著要封侯當官.
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 ——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國. ——武則天
譯: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榮起來.
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當作回家一樣.
8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譯:風聲、雨聲、瑯瑯讀書聲,都進入我們的耳朵,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家事、國事,天下的事情,各種事情都應該關心,不能只是死讀書.
87.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當英雄.
88.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 ——《晏子春秋》
譯:對于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89.讀書本意在元元. ——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掌握了知識后為社會和大眾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發財.
90.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譯: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的節操就顯現出來,一個個名垂史冊.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92.報國之心,死而后已.——宋·蘇軾
譯:報效祖國的志向到死都不會變.
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譯: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漢·陳蕃語
譯: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于跟各種不利于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于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97.見侮而不斗,辱也. ——《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后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漢·司馬遷《報任安(長卿)書》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4. “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是誰說的?
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內容來自www.blwype.cn
5. 以 位卑未敢忘憂國 為題目寫一篇作業拜托各位大神
教育家陶行如說:“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我覺得凡是腳踩中國之地,嘴吃中國五谷,身穿中國衣服的,無論男女老少,都應當愛中國。”國破則家亡,國興則家昌,這是中華近百年來歷史上昭示的一個深切道理。祖國的前途、命運、未來和個人憧憬的前途、命運、未來,如同血肉相連,切切相關。 愛國是無條件的,它不應該因祖國的貧富強弱而有所差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要抱著振興祖國的堅定不移的信念。愛國,不需要再原因枯燥無味的數據,不必再借用古老的格言,更不應該流于形式,它需要切切實實的行動。今天,抗非典戰場上,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千千萬萬的白衣天使堅守崗位,這何嘗不是愛國?申奧成功,首次航天載人上太空,實現零的突破,令萬人空巷,舉國歡騰,這何嘗不是愛國?奧運會上冉冉升起的國旗,雄壯的國歌在異國響起,運動員濕潤的眼眶,觀眾激動的神情,這何嘗不是愛國?…… “位卑未敢忘憂國”是人民心中自發的呼喊,是他們忍耐到最后爆發的行動。相比之下,那為“贏得生前身后名”的“了卻君王天下事”,那為衣錦還鄉,封妻蔭子的皓首窮經,在這句話面前,顯得那樣的蒼白和功利。 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他們雖身不居高位,卻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誠實勞動和聰明才智推進著祖國的現代化進程。千百年來,人民的忠誠演化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推動力,激勵著億萬華夏子孫,以艱苦卓越的辛勤勞動和忠貞不渝的獻身熱情,為民族的生存、發展、振興,前仆后繼,奮斗不息……在人民大眾心中的價值天平上,祖國是最重的砝碼,而愛國更體現為一種責任。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使命,歲月召喚我們這一代人做纖夫,我們就要一步一個腳印把歷史的船舶拉出淺灘推向滾滾江海。一個民族的希望在于它充滿活力的青年一代,一個民族的驕傲在于層出不窮的杰出人才。 我們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奠基。 讓我們以嶄新的面目,翻開歷史的篇章,為振興中華,為國富民強,攻書不畏難,攻關不怕險;致力于提高我們的民族素質,不懈努力,勇往直前.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6. 請教下愛國名言和詩句感激不盡
1、利于國者愛之,害與國者惡之。——晏嬰
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4、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
5、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
7、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8、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
9、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賈誼
10、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11、愛國如饑渴——班固
12、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馬遷
13、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14、投死為國,以義滅身。——曹操
15、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
16、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17、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曹植
18、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
19、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
20、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范曄
21、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曄
22、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照
23、古之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舊唐書?陳子昂傳》
24、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25、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
26、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其然。——崔顥
27、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李白
28、國恥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29、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杜甫
30、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杜甫
31、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戴叔倫
32、赤心事上,憂國如家。——韓愈
33、以國家之務為己任。——韓愈
34、憂國者不顧其身,愛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35、利國家,不為身謀。——司馬光
36、報國之心,死而后已。——蘇軾
3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3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39、精忠報國。還我河山!——岳飛
40、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41、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42、一寸赤心惟報國。——陸游
43、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
44、平生鐵面心,忘家思報國。——陸游
45、但愿天下,家家足稻粱!我命渾小事,我死庸何傷!——文天祥
4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7、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文天祥
48、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9、丈夫所至在經國,期使四海皆衽席。——海瑞
50、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
5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52、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陸沉!——鄭思肖
53、富貴倘來君莫問,丹心報國是男兒。——于謙
54、人生富貴豈有極?男兒要在能死國。——李夢陽
55、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
56、君子之為學也,將以成身而備天下國家之用也。——宋纁
57、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58、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陳恭尹(名人名言 www.lz13.cn)
59、茍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60、盛世垂統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曾國藩
61、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丘逢甲
62、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胡宏
63、一身憂國心,千古敢言氣。——樓鑰
64、利于國者愛之,害與國者惡之。——晏嬰
65、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
6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67、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
68、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
69、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
70、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71、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
72、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賈誼
73、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74、愛國如饑渴——班固
75、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馬遷
76、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77、投死為國,以義滅身。——曹操
78、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
79、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80、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曹植
8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
82、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
83、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范曄
8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曄
85、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照
86、古之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舊唐書?陳子昂傳》
87、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88、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7. 求田問舍是何意·出自于哪?
“求田問舍”的意思是買田置屋。人們用它來形容只求個人小利,沒有遠大的抱負的人。此典出自《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東漢時期,有一個叫許汜的人,他是一個有名氣的士人。一次,許汜與劉備一起在荊州牧劉表處做客,當大家談起天下名士時,許汜說,陳登(字元龍)為人傲慢無禮。他去拜訪陳登時,陳登幾乎都不和他說話,并且自己還躺在大床上,卻叫許汜睡在下床上。劉備不同意他的說法,他批評許汜說:“您在全國享有名士的聲望,如今天下大亂,連君主都沒有棲身之處,人們都希望您憂國憂民,樹立救國濟世的遠大志向,而您卻只顧購置田地房產,談起話來庸俗不堪,沒有絲毫可取之處,這正是陳登最討厭的一點,因而根本不值得和您談話?如果換成是我,還要躺在百尺高樓上,讓您睡在地下,豈止是上下床之分呢?”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8. 憂國憂民的古詩
1.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病起書懷》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贈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楚.屈原《國殤》 5.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唐.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揚子江》 9.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0. 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讀書》 11.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陸游《示兒》 12.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9. 成語憂國忘家是什么意思
【成語】:憂國忘家【拼音】:yōu guó wàng jiā【解釋】:因憂慮國事而不考慮自己的家事。【出處】:《后漢書·來歙傳》:“中郎將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孝彰著。”【示例】:~,用意深遠,所謂朝之耆德老成人者。 ★唐·韓愈《論孔戣致仕狀》【近義詞】:憂國忘私【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一心為國【英文】:Concern about the country rather than the family來自www.blwype.cn
10. 上太行 譯文
上太行①
西風落日草斑斑②,云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③,馬蹄又上太行山。[3]
①太行:太行山,位于山西與河北境內。作者自1430年(宣德五年)起擔任河南山西巡撫十八年,這首詩即于此間所作。
②斑斑:草色間雜。
③霜華:形容如霜花一樣花白。
大意
西風吹過,太陽落下,地上草色間雜,秋天的空中云淡淡的,鳥獨自歸來。千里客的兩鬢如霜花一樣花白,又一次騎著馬上了太行山。
這是一首行旅詩,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蒼茫的秋景圖。最先曝露讀者眼簾的是“西風”兩字,既點明上太行的季節,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勁掃落葉的秋風拂面吹來,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肅殺而惆悵思歸。詩人登臨眺望,只見夕陽西墜,或枯黃或殘綠的雜草在落暉中陰暗參差,顯得色彩錯雜斑駁。平視惟有滿山遍野的衰草,夾著殘光慘淡的落日,一片蕭索;仰望呢,暮云逐漸密布了高遠的秋空,籠罩了連綿的群山,朦朦朧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歸巢的鳥兒在孤飛,夠凄清的。蕭索凄清構成了詩人即景抒情的環境氛圍。在這里,歸鳥的描寫頗有畫龍點晴的妙用,它不僅僅以其飛動點活了靜態的畫面,也不僅僅以其渺小襯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于以其獨還故巢寄寓了作者濃厚的思鄉之情,與前面令人思歸的氣氛正相呼應。這兩句寓情于景,為后兩句的抒情作了鋪墊。
“兩鬢霜華千里客”,是詩人自謂。詩人自二十五歲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廣,招撫川貴,巡按江西,三十三歲時巡撫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云自己已經鬢發花白;長年累月地遠旅他鄉、奔波道路,寫此詩時在山西巡撫任上,與家鄉錢塘遙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為客。這一句準確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鄉歲月之久,距離之遠,卒使人想起元人馬致遠的一首著名散曲《天凈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三句從語言到意境,與這首曲子的后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憂國忘家。計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謙畢竟不同于消極遁世的文人馬致遠,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馬蹄又上太行山”。聞馬蹄之聲,如見騎馬之人,他策馬奔行、風塵仆仆地巡視太行,雖年事漸高,仍不倦地為國事到場奔忙。“又上”兩字頗寫出詩人的壯心,老驥伏櫪,自強不息,一洗斷腸的哀怨,為全詩增添了一種爽朗豪健的情調。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隨著結句而完整地躍然于紙上。
全詩意境如太行秋空遼遠開闊,筆調如上山馬蹄矯健有力。《四庫全書總目》評于謙詩歌“風格遒上,興象深遠”,此詩很能體現出這一特點。它在寫法上也頗具一格,看似景與情分寫,其實一體連貫,承轉自然,形成先抑后揚的感情波瀾,讀來別有一番頓挫之致。[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1. 文言文 新唐書孔戣傳
試為解答如下:
新唐書孔戣傳
【原文】
戣,字君嚴,擢進士第。鄭滑盧群辟為判官,群卒,攝揔留務。監軍楊志謙雅自肆,眾皆恐。戣邀志謙至府,與對榻臥起,示不疑,志謙嚴憚不敢動。入為侍御史,累擢諫議大夫。條上四事:一、多冗官,二、吏不奉法,三、百姓田不盡墾,四、山澤榷酤為州縣弊。憲宗異其言。中人劉希光受賕二十萬緡,抵死,吐突承璀坐厚善,逐為淮南監軍。太子舍人李涉知帝意,投匭上言承璀有功不可棄。戣得副章,不肯受,面質讓之。涉更因左右以聞,戣劾奏涉結近幸,營罔上聽。有詔斥涉峽州司馬,宦寵側目,人為危之,戣自以適所志,軒軒甚得。俄兼太子侍讀,改給事中。江西觀察使李少和坐贓,獄寢不下;博陵崔易簡殺從父兄,鞫狀具。京兆尹左右之,翻其情。戣慷慨論正,貶少和,殺易簡,奪尹三月俸。再遷尚書左丞。信州刺史李位好黃老道,數祠禱,部將韋岳告位集方士圖不軌,監軍高重謙上急變,捕位劾禁中。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內,請付有司。”詔還御史臺。戣與三司雜治,無反狀。岳坐誣罔誅,貶位建州司馬。中人愈怒,故出為華州刺史。
明州歲貢淡菜蚶蛤之,戣以為自海抵京師,道路役凡四十三萬人,奏罷之。歷大理卿、國子祭酒。會嶺南節度使崔詠死,帝謂裴度曰:“嘗論罷蚶菜者,誰歟?今安在?是可往,為朕求之。”度以戣對,即拜嶺南節度使。既至,免州逋負十八萬緡、米八萬斛、黃金稅歲八百兩。先是,刺史俸率三萬,又不時給,皆取部中自衣食。戣乃倍其俸,約不得為貪暴,稍以法繩之。南方鬻口為貨,掠人為奴婢,戣峻為之禁。親吏得嬰兒于道,收育之,戣論以死,由是閭里相約不敢犯。
士之斥南不能北歸與有罪之后百余族,才可用,用之,稟無告者,女子為嫁遣之。蕃舶泊步有下碇稅,始至有閱貨宴,所餉犀琲,下及仆隸,戣禁絕,無所求索。舊制,海商死者,官籍其貲,滿三月無妻子詣府,則沒入。戣以海道歲一往復,茍有驗者不為限,悉推與。自貞元中,黃洞諸蠻叛,久不平。容、桂二管利虜掠,幸有功,乃請合兵討之。戣固言不可,帝不聽,大發江、湖兵,會二管入討。士被瘴毒死者不勝計,安南乘之,殺都護李象古,而桂管裴行立、容管陽旻皆無功,憂死;獨戣不邀一旦功,交、廣晏然大治。穆宗立,以吏部侍郎召,改右散騎常侍,還為左丞,以老自乞。雅善韓愈,謂曰:“公尚壯,上三留,何去之果?”戣曰:“吾豈要君者?吾年,一宜去;吾為左丞,不能進退郎官,二宜去。”愈曰:“公無留資,何恃而歸?”曰:“吾負二宜去,尚奚顧子言?”愈嗟嘆,即上疏言:“臣與戣同在南省,數與戣相見,其為人守節清苦,論議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衰,憂國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輩,在朝不過三數人,陛下不宜茍順其求,不留自助也。《禮》:大夫七十致仕,若不得謝,則賜之幾杖安車,不必七十盡許致仕。今戣據禮求退,陛下若不聽許,亦無傷義,而有貪賢之美。”不報。以禮部尚書致仕,歲致羊酒如漢征士禮。卒,年七十三。贈兵部尚書,謚曰貞。
【譯文】
孔戣,字君嚴,高中進士。鄭滑人盧群征召他為判官,盧群死后,攝揔繼續擔任職務。監軍楊志謙一向放縱任意,眾人都很恐懼。孔戣邀請楊志謙到府上,與他對床睡臥起身,表示不疑之意,楊志謙非常忌憚不敢有所動。(后來孔戣)入京做侍御史,不斷升遷做了諫議大夫。分條上疏四件事:一、多冗余的官員,二、官吏不守法,三、百姓田地不能完全開墾耕種,四、山澤的買賣為州縣吏人控制成弊。憲宗對他的上疏感到很奇怪。內臣劉希光受賄二十萬緡,被判死罪,吐突人承璀因為與他交好,被貶為淮南監軍。太子舍人李涉了解皇帝的心意,就向皇帝上疏說承璀有功不可棄。孔戣看到了他奏章的副稿,不肯接受,當面質問責備他。李涉于是通過皇帝身邊的近臣把這件事告訴了皇帝,于是孔戣上書彈劾李涉結交皇帝的近臣,迷惑欺騙皇上。于是皇帝有詔令斥責李涉轄制州司馬,于是宦寵側目自危,人人自危,孔戣從此以后釋放自己的心志,很是得意。不就兼任太子侍讀,改任給事中。江西觀察使李少和因為收受贓款,但是案件廢止不下達;博陵人崔易簡殺了叔父假的兄長,被告發到縣里。京兆尹控制案情審理,翻了案。孔戣情緒激昂地論正,貶謫了李少和,殺了崔易簡,侵奪了尹京兆三個月的俸祿。兩次升遷擔任了尚書左丞。信州刺史李位喜歡黃老之道,屢次設祠禱祝,部將韋岳告發李位集結方士圖謀不軌,監軍高重謙上書說他會很快發動事變,于是抓捕李位彈劾他并囚禁起來。孔戣上奏說:“刺史有罪,不能囚禁在署內,請把這案件交給有關官署(審查)。”于是詔令發還御史臺(審理)。孔戣與三司一同審理,結果證實李位沒有謀反的情形。韋岳因為誣陷罪被判死刑,貶李位為建州司馬。內臣更加生氣,所以出京做華州刺史。
明州每年上貢淡菜蚶蛤之類的東西,孔戣以為從海上到達京城,在路上役使的人一共要四十三萬人,上奏停止這件事。歷任大理寺卿、國子監祭酒。適逢嶺南節度使崔詠死了,皇帝對裴度說:“曾經說要停止蚶菜上貢京城的人,是誰呢?他現在在哪里?這是可以前往任職的人,替朕找來這個人。”裴度回答說是孔戣,就授予他嶺南節度使之職。至任以后,免去了所州內所拖欠的十八萬緡錢、八萬斛米、內年的黃金稅八百兩。在這之前,所的刺史俸祿大都是三萬,又常常不能按時兌現,都從部內的俸祿來提供衣食。孔戣給他們俸祿加倍,約定對待百姓不能貪婪暴虐,并逐漸用法制來約束控制他們。南方(流行)買賣人口,搶掠人為奴婢,孔戣峻禁止此類習俗。親近的官吏在路上見到嬰兒,收留養育他們,孔戣就判他們死罪,因此鄉里相互約定不敢觸犯。
士人貶斥的南去之后不能北歸和有罪的后人一百多族,才能可以用的,孔戣就任用他們,糧食無處求告的,女子就替他們嫁掉。蕃船停靠此境的要收取下碇稅,剛到時有驗貨的宴會,所安排的飲食豐盛到有犀牛琲,向下延及到官府的衙役,孔戣都禁止了,沒有什么所求的。按照舊制,死了的行海商人,官府就沒他們的貲,滿三個月沒有妻子兒女到官府認領,就沒收入府。孔戣以、認為海路行商內年一次往來,如果有驗貨的不設時限,全都推延時間給他們。
自從貞元年間以來中,黃洞諸蠻族反叛,長久不能平定。容、桂二州的官員以虜掠為利,幸而有功,就請求合兵討伐他們。孔戣堅決上諫說不可,皇帝不聽,大規模地征派江、湖部隊,會同二官員入境討伐。士兵遭受瘴毒而死的數不勝數,安南乘機殺了都護李象古,而桂管裴行立、容管陽旻都無功,憂懼而死;唯獨孔戣不邀一旦之功,交州、廣州平安無事,境內安然。穆宗即位,以吏部侍郎征召孔戣,改任右散騎常侍,回任左丞,因年老自求去職。一向與韓愈交好,韓愈對他說:“您還年輕,皇上再三挽留您,您為何離職之心如此果決呢?”孔戣說:“我難道是要挾皇帝嗎?我的年齡,是第一點應當去職的;我做左丞,不能提拔貶退郎官,是第一點應當去職的。”韓愈說:“您沒有留職的資歷,靠什么離職回家呢?”孔戣說:“我有這兩條應該離職的理由,還會考慮您的話嗎?”韓愈感嘆不已,就上疏說:“我與孔戣同在南省,多次與孔戣相見,他為人守節清苦,議論正直公平。年齡七十歲,筋力耳目沒有衰退,憂心國事忘了家事,用心極其周到。像孔戣這樣的人,在朝廷內不超過三五個人,陛下不應當順從他的求辭,不留下他來幫助自己。《禮記》上說:大夫七十歲退職,如果不能去職,就賜給他幾杖和安車,不一定七十歲就都答應他們退職。如今孔戣根據禮儀請求退職,陛下若不答應,也不會傷害禮儀,反倒有愛賢才的美名。”(韓愈的上書)沒有得到回復。孔戣以禮部尚書之職退休,每年按照漢朝征士的禮儀賜予他羊、酒。去世,享年七十三歲。加贈兵部尚書,謚號為貞。
注:
原文參考《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的孔巢父傳后附孔戣傳。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2. 史記 三國志 徐邈 翻譯
[原文]
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太祖平河朔,召為丞相軍謀掾,試守奉高令,入為
東曹議令史。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沈醉。校事趙達問以
曹事,邈曰:“中圣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
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領隴
西太守,轉為南安。文帝踐阼,歷譙相,平陽、安平太守,潁川典農中郎將,所在
著稱,賜爵關內侯。車駕幸許昌,問邈曰:“頗復中圣人不?”邈對曰:“昔子反
斃於谷陽,御叔罰於飲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懲,時復中之。然宿瘤以丑見傳,
而臣以醉見識。”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立。”遷撫軍大將軍軍師。
明帝以涼州絕遠,南接蜀寇,以邈為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至,值諸
葛亮出祁山,隴右三郡反,邈輒遣參軍及金城太守等擊南安賊,破之。河右少雨,
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鹽池以收虜谷,又廣開水田,募貧民佃之,家家豐足,
倉庫盈溢。乃支度州界軍用之馀,以市金帛犬馬,通供中國之費。以漸收斂民間私
仗,藏之府庫。然后率以仁義,立學明訓,禁厚葬,斷淫祀,進善黜惡,風化大行,
百姓歸心焉。西域流通,荒戎入貢,皆邈勛也。討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
百戶,加建威將車。邈與羌、胡從事,不問小過;若犯大罪,先告部帥,使知,應
死者乃斬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賞賜皆散與將士,無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
聞而嘉之,隨時供給其家。彈邪繩枉,州界肅清。
正始元年,還為大司農。遷為司隸校尉,百寮敬憚之。公事去官。后為光祿大
夫,數歲即拜司空,邈嘆曰:“三公論道之官,無其人則缺,豈可以老病忝之哉?”
遂固辭不受。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禮葬,謚曰穆侯。子武嗣。
六年,朝廷追思清節之士,詔曰:“夫顯賢表德,圣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
故司空徐邈、征東將軍胡質、衛尉田豫皆服職前朝,歷事四世,出統戎馬,入贊庶
政,忠清在公,憂國忘私,不營產業,身沒之后,家無馀財,朕甚嘉之。其賜邈等
家谷二千斛,錢三十萬,布告天下。”邈同郡韓觀曼游,有鑒識器干,與邈齊名,
而在孫禮、盧毓先,為豫州刺史,甚有治功,卒官。魏名臣奏載黃門侍郎杜恕表,
稱:“韓觀、王昶,信有兼才,高官重任,不但三州。”盧欽著書,稱邈曰:“徐
公志高行絜,才博氣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絜而不介,博而守約,猛而能寬。
圣人以清為難,而徐公之所易也。”或問欽:“徐公當武帝之時,人以為通,自在
涼州及還京師,人以為介,何也?”欽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等用事,貴清
素之士,于時皆變易車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為通。比來天下奢靡,
轉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與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是世人之無
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譯文:
徐邈傳
——《三國志》卷二七
[說明]徐邈(170—249)字景山,東漢末魏初燕國薊(今北京市)人。早年被
曹操征辟為丞相軍謀掾,試守奉高縣令,入朝為東曹議令史。魏國初建時,任尚書
郎。后領隴西太守,轉為南安太守。曹丕受禪稱帝,他歷任譙國國相,平陽、安平
太守,穎川典農中郎將,所任皆有政績,賜爵為關內侯。再遷任撫軍大將軍軍師。
明帝時任涼州刺史、持節領護羌校尉。任職期間,廣修鹽池,開水田,募貧民耕種,
家家豐足,倉庫充溢;進善黜惡,風化大行,百姓歸心。賞賜皆散給將士,從不入
家,致使妻子兒女衣食常困乏。歸朝任大司農,遷為司隸校尉。后為光祿大夫,拜
司空,不受。七十歲時,死于家中,死后家無余財。
徐邈,字景山,燕國薊縣人。曹操平定黃河以北地區,征召他為丞相軍謀掾,
任試守奉高縣令,入朝擔任東曹議令史。魏國剛建立時,任尚書郎。當時法令禁止
飲酒,而徐邈卻偷著飲酒直至沉醉不醒。校事趙達向他詢問曹中的事務,徐邈回答:
“中圣人。”趙達將此事報告了曹操,曹操大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言說:“平常
人們喝醉酒稱酒醒的人為圣人,大醉不醒者稱作賢人,徐邈本性謹慎重節操,只是
偶然喝醉酒才說出這樣的話。”他因此才得以免于刑事處罰。后來任領隴西太守,
轉調南安太守。
魏文帝受禪登基,他歷任譙國國相,平陽、安平太守,潁川典農中郎將,所到
之處,都令人稱道,賜予爵位為關內侯。皇帝御駕幸臨許昌,問徐邈說:“經常作
中圣人沒有?”徐邈回答:“先前子反在谷陽死去,御督因飲酒而受罰,臣下嗜酒
如同他們兩人一樣,不能自制,時常仍作圣人。然而身上長瘤子的人因為丑陋而留
下名字,而臣下卻因為醉酒為陛下所認識。”皇帝大笑,看著左右的人說:“名不
虛傳。”遷升他為撫軍大將軍軍師。
魏明帝認為涼州距內地很遠,南面與蜀漢相接,于是任命徐邈為涼州刺史,使
持節領護羌校尉。到任后,正巧蜀漢丞相諸葛亮出祁山來攻,隴右的三個郡都反叛
了。徐邈立即派參軍及金城太守等討伐南安的賊人,將他們擊潰。黃河西部地區少
雨,經常被缺少谷物所困擾。徐邈在武威和酒泉修建鹽池以收購少數部族的谷物,
又廣泛開辟水田,招募貧民租佃,從而使這一地區家家豐衣足食,官府的倉庫也裝
得滿滿的。于是又在供給本州界內的軍事費用之外,用其余的錢來購買金帛和大馬,
以供應中原地區。他還逐漸收繳了民間的私人兵器,保存在官府之中,然后以仁義
勸導百姓,建立學校,申明教化和法令,禁止厚葬,拆毀濫設的祠堂,進用善良的
人,貶黜邪惡之輩,良好的社會風氣逐漸樹立起來,百姓都歸心于官府。西域地區
同中原發展了關系,蠻荒地區的部族也前來進貢,這些都是徐邈的功勞。因為征討
羌人柯吾有功,被封為都亭侯,食邑三百戶,加官為建威將軍。徐邈對待羌人和胡
人,不過問小的過錯;若罪行嚴重,他便先通知其所部首領,使他們知道,然后再
將犯死罪者斬首示眾,所以少數部族信任和畏懼他的威嚴。他所得到的賞賜都分發
給部下將士,從不拿到自己家中,他的妻子兒女經常衣食不足;皇帝聽說后,予以
嘉獎,并按時供給他的家用。他在任內鎮壓邪惡,洗雪冤屈,使涼州界內清靜安寧。
正始元年回朝廷任大司農,升遷為司隸校尉,百官都敬重忌憚他。后因為公事
離任。又任光祿大夫,數年之后被拜為司空,徐邈感嘆說:“三公是討論國家大政
的官員,沒有合適的人選便空著位置,怎么能讓我這樣又老又病的人充任呢?”于
是堅決推辭不到任。嘉平元年,年七十八歲,以大夫的職位死于家中,按三公的禮
儀下葬,謚號為穆侯。兒子徐武繼承了他的爵位。
六年,朝廷追念清廉有節操的官員,下詔說:“彰顯賢良,表揚德性,為圣明
的帝王所重視;尊崇善行以推行教化,為孔子所褒美。已故的司空徐邈、征東將軍
胡質、衛尉田豫皆在前朝任職,為四代君王服務,不論出外統率兵馬,入朝協助處
理朝政,都忠心清廉,一心為公,憂國忘家,不營置產業,自己去世后,家中沒有
剩余的財物,朕對此深表嘉獎。現賞賜徐邈等人家谷物二千斜,錢三十萬,布告
全國。”徐邈同郡人韓觀,字曼游,有鑒別人材的才干和能力,名氣與徐邈相等,
而在孫禮、盧毓的名聲之上。韓觀擔任豫州刺史時,治理地方很有政績,死在任上。www.blwype.cn
13. 好心人幫我翻譯一下以下詩句,謝謝了
(一)《大挑》——清?楊米人 舉子紛紛想折腰,何時釋褐便登朝。夜來新買烏須藥,準備明朝赴大挑。 (二)《求簽》——清?佚名 出闈自命躡云梯,看相求簽日夜迷。直到街人滿街報,猶然占課問高低。 (三)《窮官》——清?佚名 換底朝靴破帽胎,紙粘皮襖舊綢裁。歸來嬉笑夸同輩,小市便宜買得來。 (四)《老官》——清?佚名 老叟皤皤發似銀,龍鐘帶病少精神。貴班請問居何職,四十年前老舉人。 (五)《選官》——清?得碩亭 吏兵兩部選新官,便有長隨跪請安。幾處人拉官利債,進門先講扣頭難。 (六)《等官》——清?佚名 月月空忙看選單,跟班嘆氣我心酸。回家原亦非難事,怎奈全家等著官。 (七)《得勢》——清?得碩亭 一雙蔗棍轎前催,曲巷通過喊若雷。更有雙鞭前叱咤,威風揚起滿城灰。 (八)《上朝》——清?李靜山 演禮朝房莫誤期,午門待漏立多時。要除臉上洋煙氣,早洗鵝油引見胰。 (九)《朝考》——清?佚名 金頂朝珠掛紫貂,群仙終日任逍遙。忽傳大考魄皆落,告退神仙不肯饒。 (十)《退休》——清?楊靜亭 解組歸來買宅忙,親朋新慶碧華堂。看他營造看他賣,多少官居積宦囊。 (十一)《狀元》——清?楊靜亭 掄才天子重文章,金殿臚傳姓字香。分道紅旗來謁廟,滿街爭看狀元郎。 (十二)《貴胄學堂》——清?吾盧孺 而今貴胄列科,功課平均嫖賭多。最是驚人可傳事,也能唱得幾軍歌。www.blwype.cn
14.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這句話的作者是誰?
三國魏曹植《曹子建集》來自www.blwype.cn
15. 如何理解位卑未敢忘憂國300字
位卑未敢忘憂國 泱泱華夏,五千年漫長歲月.那萬里長城厚厚的城墻,埋葬了多少赤子的尸骸;那萬里長江滾滾的波濤,融入了多少志士的淚水.從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從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4618內容來自www.blwype.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