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帶“硁”字的成語「硁硁之信」

2025年08月24日成語大全7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硁硁之信”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硁硁之愚 出處、是“言出必行,行之必堅,堅之必果”還是“言出必行,行之必踐,踐之必果”正確呢?、關于帶信字的成語大全、硁硁之愚怎么造句?、孔子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亞圣孟子也說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信什么十什么成語、硁這個字怎么讀,硁怎么念,硁怎么拼音,硁怎么組詞(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無徵不信,不信民不從,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真切含義?信而勇者,可以全義.渠有責其忠信義勇而不勸之孝慈邪?翻譯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硁硁之信”的詞條資料
2:硁硁之愚 出處
3:是“言出必行,行之必堅,堅之必果”還是“言出必行,行之必踐,踐之必果”正確呢?
4:關于帶信字的成語大全
5:硁硁之愚怎么造句?
6:孔子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亞圣孟子也說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7:信什么十什么成語
8:硁這個字怎么讀,硁怎么念,硁怎么拼音,硁怎么組詞

9:(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無徵不信,不信民不從,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

1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真切含義?

11:信而勇者,可以全義.渠有責其忠信義勇而不勸之孝慈邪?翻譯

成語“硁硁之信”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kēng kēng zhī xìn
成語簡拼:KKZX
成語注音:ㄎㄥ ㄎㄥ ㄓ ㄒ一ㄣ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6回:“主公猶執硁硁之信,隱忍不言。”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成語解釋:硁硁:淺陋而又固執的樣子。固執的信念
成語用法:硁硁之信作賓語;指人很固執。

成語“硁硁之信”的擴展資料

1. 硁硁之愚 出處
硁硁:淺陋而又固執的樣子。堅持自己看法的謙詞。 出處《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來自www.blwype.cn
2. 是“言出必行,行之必堅,堅之必果”還是“言出必行,行之必踐,踐之必果”正確呢?
是“言出必行,行之必堅,堅之必果”正確。出處:此句是《論語·子路》中“言必信,行必果”的現代誤讀或演繹,《論語·子路》中相似的原句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全文:此句全段是《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3. 關于帶信字的成語大全
關于帶信字的成語有很多,比如:半信半疑,渺無音信,背信棄義,將信將疑,通風報信。
成語詳解:
一:半信半疑[ bàn xìn bàn yí ]?
詳細解釋
1.?【解釋】: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2.?【出自】: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茍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二:渺無音信[ miǎo wú yīn xìn ]?
詳細解釋
1.?【解釋】:指毫無消息。亦作“渺無音訊”。
2.?【出自】:巴金《發的故事·窗下》:“你不能就這樣渺無音信地丟開了我,讓我孤零零地信在這個陌生的大城市里。”
三:背信棄義[ bèi xìn qì yì ]?
詳細解釋
1.?【解釋】:背:違背;信:信用;棄:扔掉;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2.?【出自】:《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四:將信將疑[ jiāng xìn jiāng yí ]?
詳細解釋
1.?【解釋】:將:且,又。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
2.?【出自】:唐·李華《吊古戰場文》:“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五:通風報信[ tōng fēng bào xìn ]?
詳細解釋
1.?【解釋】:風:風聲。把對立雙方中一方的機密暗中告訴另一方。
2.?【出自】:清·頤鎖《黃繡球》第二十回:“那掌柜的說他惡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陳府上去的通風報信,一面地保就在內看守了這掌柜的。”內容來自www.blwype.cn
4. 硁硁之愚怎么造句?
看到他硁硁之愚的樣子,我也不和他去爭論了.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5. 孔子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亞圣孟子也說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解釋下,孔子在這里所說的小人并不是只道德不好的人,而是指身在下位的人,在當時也就是非貴族的賤民.孔子認為言必信,行必果是下面供人差遣的人應具備的品德.而沒有人君子(貴族)就可以不信不果而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他那句話不應該理解為上位者就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不必信,不必果的前提條件是惟義所在意思是只要是合乎道義的前提下,就可以不必死守信義.至于例證,因為歷史書是寫給下位人看的,因此一般應該很少有正面寫貴族不守信諾的事情呢來自www.blwype.cn
6. 信什么十什么成語
信筆涂鴉 信不由衷 信步而行 信步漫游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信而有證 信及豚魚信口雌黃 信口胡說 信口胡言 信口胡謅信口開呵 信口開喝 信口開合 信口開河信馬由韁 信馬游韁 信賞必罰 信使往還信使往來 信誓旦旦 信手拈出 信手拈來信手涂鴉 信守不渝 信受奉行 信外輕毛信言不美 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信以為本 信以為真信譽卓著 信嘴胡說 半信半疑 半信不信背信負義 背信棄義 大信不約 篤信好古篤信好學 惇信明義 風信年華 寡信輕諾韓信登壇 韓信將兵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韓信用兵,多多益辦花信年華 筋信骨強 將信將疑 講信修睦盡信書不如無書 履信思順 明信公子 偏信則暗棄信忘義 棄信違義 取信于民 取信于人賞信必罰 賞信罰必 賞信罰明 深信不疑威信掃地 違信背約 小信未孚 言信行果疑信參半 音信杳然 音信杳無 魚信雁書至信辟金 忠信樂易 自信不疑 旦旦信誓果刑信賞 滿懷信心 民無信不立 寧可信其有詘寸信尺 賞罰信明 善男信女 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信果 卬首信眉 億忌信讒 意忌信讒杳無信息 音稀信杳 不令而信 半疑半信背義負信 不言而信 抱柱之信 達誠申信丹青之信 果于自信 胡為亂信 硁硁之信隴頭音信 鸞音鶴信 民保于信 渺無音信美言不信 難以置信 納忠效信 訥直守信破除迷信 偏聽偏信 青鳥傳信 輕諾寡信去食存信 棄義倍信 輕言寡信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賞罰不信 推誠布信 推誠相信 貪而無信通風報信 通風討信 尾生之信 物微志信謂予不信 無征不信 徙木為信 孝悌忠信小忠小信 言而不信 言而無信 言而有信一詘一信 云期雨信 魚書雁信 杳無音信一言立信 一言之信 一枝春信 治兵以信忠款誠信 杖莫如信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來自www.blwype.cn
7. 硁這個字怎么讀,硁怎么念,硁怎么拼音,硁怎么組詞
硁這個字的拼音
kēng

組詞
硁硁
硁執
硁鄙
硁硁之見
硁硁之愚
硁硁之信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8. (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無徵不信,不信民不從,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
(1)方式:托古改制。(1分)作用:有利于減少變法阻力;有利于促進維新思想的傳播。(2分)(2)措施: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撤并機構,裁汰冗員;廢除旗人特等。(3分)結果:遭到大多教官員的抵制。(1分)說明:改革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造成樹敵過多,阻力過大。(1分)(3)認識:善于利用傳統因素,化阻力為動力;改革要有強有力的領導;注意改革方法、策略;措施要切實可行。(任答兩點,共2分) 試題分析:(1)孔子編寫著作《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威來推行新法,托古改制。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阻力。(2)此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概括能力: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撤并機構,裁汰冗員;廢除旗人特等。這些措施因為遭到太多的帝制而沒有實施下去,說明改革觸動了保守勢力的利益。(3)解答此類問題只要言之有據即可點評: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發動的救亡圖存的運動。維新派提出設議會、行君主立憲的主張,但是遭到太多的反對而沒有實行,維新變法也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在解放人們的思想方面起了積極地作用。摘自www.blwype.cn
9.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真切含義?
其含義為:
“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啊!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關于士的標準,孔子把它分為三個層次(文中最后一種“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內的),按這三種看來,“言必信,行必果”的是最后一個檔次的。
這種人之所以還能稱之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為“斗筲之人”的器量狹小胸無大志,他們也有執著的信念,但是與前兩種“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稱孝,鄉黨稱弟”對比,他們的信念是相對較為薄弱較為模糊的。
也就是說,他們的執著的是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個胡里胡涂的偏執狂。他們聽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聽途說不加澄晰,不會明辨是非,只是淺薄固執的尋求“任務”、命令、、的達成,用現在的話來說,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大義、什么是是非。
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白話譯文: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
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么樣?”
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里能數得上呢?”孔子說:“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與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為,狷者對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子路》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書云“發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漢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詩》直承子夏。
清代學者崔述則對《論語》的成書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論語》前后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存在差異,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變文稱“孔子對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問則稱“子曰”,表示有別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本內容來自www.blwype.cn
10. 信而勇者,可以全義.渠有責其忠信義勇而不勸之孝慈邪?翻譯
【原句】
信而勇者,可以全義。渠有責其忠信義勇而不勸之孝慈邪?
【譯文】
守信而且勇敢的人,可以保全節義。難道有要求人忠誠、守信、守義、勇敢卻不督促勸勉他孝侍雙親慈愛子女的人嗎?
【注釋】
1、這句話出自《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元結傳》。
2、全義:謂保持節操。唐韋應物《睢陽感懷》詩:“甘從鋒刃斃,莫奪堅貞志。宿將降賊庭,儒生獨全義。”
3、渠:通“詎”,讀作jù。語氣副詞,用于句首,表示反問,豈。
4、責:要求。
5、忠信:忠誠信實。《易·乾》:“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離衡。”宋歐陽修《朋黨論》:“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寬厚出名的,講究忠信。”
6、勸:勉勵;鼓勵;獎勵。
7、孝慈:對尊長孝敬,對下或后輩慈愛。《論語·為政》:“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朱熹集注:“孝于親,慈于眾,則民忠于己。”《逸周書·官人》:“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和友。”唐白居易《和答詩·和陽城驛》:“鄉人化其風,少長皆孝慈。”清戴名世《李烈婦傳》:“元煥死,而女上有舅姑,下有子女各一,其責皆在女。奈何殉硁硁之節而昧孝慈之義乎?”
附錄: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元結傳》原文
元結,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孫。曾祖仁基,字惟固,從太宗征遼東,以功賜宜君田二十頃,遼口并馬牝牡各五十,拜寧塞令,常山公。祖亨,字利貞,美姿儀。嘗曰:“我承王公馀烈,鷹犬聲樂是習,吾當以儒學易之。”霍王元軌聞其名,辟參軍事。父延祖,三歲而孤,仁基敕其母曰:“此兒且祀我。”因名而字之。逮長,不仕,年過四十,親婭強勸之,再調舂陵丞,輒棄官去,曰:“人生衣食,可適饑飽,不宜復有所須。”每灌畦掇薪,以為“有生之役,過此吾不思也”。安祿山反,召結戒曰“而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樹名節,無近羞辱”云。卒年七十六,門人私謚曰太先生。
  結少不羈,十七乃折節向學,事元德秀。天寶十二載舉進士,禮部侍郎陽浚見其文,曰:“一第慁子耳,有司得子是賴!”果擢上第。復舉制科。會天下亂,沈浮人間。國子司業蘇源明見肅宗,問天下士,薦結可用。時史思明攻河陽,帝將幸河東,召結詣京師,問所欲言,結自以始見軒陛,拘忌諱,恐言不悉情,乃上《時議》三篇。其一曰:
  議者問:“往年逆賊,東窮海,南淮、漢,西抵函、秦,北徹幽都,丑徒狼扈,在四方者幾百萬,當時之禍可謂劇,而人心危矣。天子獨以匹馬至靈武,合弱旅,鉏強寇,師及渭西,曾不逾時,摧銳攘兇,復兩京,收河南州縣,何其易邪?乃今河北奸逆不盡,山林江湖亡命尚多,盜賊數犯州縣,百姓轉徙,踵系不絕,將士臨敵而奔,賢人君子遁逃不出。陛下往在靈武、鳳翔,無今日勝兵而能殺敵,無今日檢禁而無亡命,無今日威令而盜賊不作,無今日財用而百姓不流,無今日爵賞而士不散,無今日朝廷而賢者思仕,何哉?將天子能以危為安,而忍以未安忘危邪?”對曰:“此非難言之。前日天子恨愧陵廟為羯逆傷污,憤悵上皇南幸巴、蜀,隱悼宗戚見誅,側身勤勞,不憚親撫士卒,與人位,信而不疑,渴聞忠直,過弗諱改。此以弱制強,以危取安之繇也。今天子重城深宮,燕和而居;凝冕大昕,纓佩而朝;太官具味,視時而獻,太常備樂,和聲以薦;國機軍務,參籌乃敢進;百姓疾苦,時有不聞;廄芻良馬、宮籍美女、輿服禮物、休符瑞諜,日月充備;朝廷歌頌盛德大業,聽而不厭;四方貢賦,爭上尤異;諧臣顐官,怡愉天顏;文武大臣至于庶官,皆賞逾望。此所以不能以強制弱,以未安忘危。若陛下視今日之安,能如靈武時,何寇盜強弱可言哉!”
  其二曰:
  議者曰:“吾聞士人共自謀:‘昔我奉天子拒兇逆,勝則家國兩全,不勝則兩亡,故生死決于戰,是非極于諫。今吾名位重,財貨足,爵賞厚,勤勞已極,外無仇讎害我,內無窮賤迫我,何苦當鋒刃以近死,忤人主以近禍乎?’又聞曰:‘吾州里有病父老母、孤兄寡婦,皆力役乞丐,凍餒不足,況于死者,人誰哀之?’又聞曰:‘天下殘破,蒼生危窘,受賦與役者,皆寡弱貧獨,流亡死徙,悲憂道路,蓋亦極矣。天下安,我等豈無畎畝自處?若不安,我不復以忠義仁信方直死矣!’人且如此,柰何?”對曰:“國家非欲其然,蓋失于太明太信耳。夫太明則見其內情,將藏內情則罔惑生下。能令必信,信可必矣,而太信之中,至奸尤惡之。如此遂使朝廷亡公直,天下失忠信,蒼生益冤結。將欲治之,能無端由?吾等議于野,又何所及?”
  其三曰:
  議者曰:“陛下思安蒼生,滅奸逆,圖太平,勞心悉精,于今四年,說者異之,何哉?”對曰:“如天子所思,說者所異,非不知之。凡有詔令丁寧事皆不行,空言一再,頗類諧戲。今有仁〈血阝〉【即“恤”字】之令,憂勤之誥,人皆族立黨語,指而議之。天子不知其然,以為言雖不行,猶足以勸。彼沮勸,在乎明審均當而必行也。天子能行已言之令,必將來之法,雜徭弊制,拘忌煩令,一切蠲蕩,任天下賢士,屏斥小人,然后推仁信威令,謹行不惑。此帝王常道,何為不及?”
  帝悅曰:“卿能破朕憂。”擢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募義士于唐、鄧、汝、蔡,降劇賊五千,瘞戰死露胔于泌南,名曰哀丘。
  史思明亂,帝將親征,結建言:“賊銳不可與爭,宜折以謀。”帝善之,因命發宛、葉軍挫賊南鋒,結屯泌陽守險,全十五城。以討賊功遷監察御史里行。荊南節度使呂諲請益兵拒賊,帝進結水部員外郎,佐諲府。又參山南東道來瑱府,時有父母隨子在軍者,結說瑱曰:“孝而仁者,可與言忠;信而勇者,可以全義。渠有責其忠信義勇而不勸之孝慈邪?將士父母,宜給以衣食,則義有所存矣。”瑱納之。瑱誅,結攝領府事。會代宗立,固辭,丐侍親歸樊上。授著作郎。益著書,作《自釋》,曰:
  河南,元氏望也。結,元子名也。次山,結字也。世業載國史,世系在家諜。少居商馀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為稱。天下兵興,逃亂入猗玗洞,始稱猗玗子。后家瀼濱,乃自稱浪士。及有官,人以為浪者亦漫為官乎,呼為漫郎。既客樊上,漫遂顯。樊左右皆漁者,少長相戲,更曰聱叟。彼誚以聱者,為其不相從聽,不相鉤加,帶笭箵而盡船,獨聱齖而揮車。酒徒得此,又曰:“公之漫其猶聱乎?公守著作,不帶笭箵乎?又漫浪于人間,得非聱齖乎?公漫久矣,可以漫為叟。”于戲!吾不從聽于時俗,不鉤加于當世,誰是聱者,吾欲從之!彼聱叟不慚帶乎笭箵,吾又安能薄乎著作?彼聱叟不羞聱齖于鄰里,吾又安能慚漫浪于人間?取而醉人議,當以漫叟為稱。直荒浪其情性,誕漫其所為,使人知無所存有,無所將待。乃為語曰:“能帶笭箵,全獨而保生;能學聱齖,保宗而全家。聱也如此,漫乎非邪!”
  久之,拜道州刺史。初,西原蠻掠居人數萬去,遺戶裁四千,諸使調發符牒二百函,結以人困甚,不忍加賦,即上言:“臣州為賊焚破,糧儲、屋宅、男女、牛馬幾盡。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騷離,未有所安。嶺南諸州,寇盜不盡,得守捉候望四十馀屯,一有不靖,湖南且亂。請免百姓所負租稅及租庸使和市雜物十三萬緡。”帝許之。明年,租庸使索上供十萬緡,結又奏:“歲正租庸外,所率宜以時增減。”詔可。結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流亡歸者萬馀。進授容管經略使,身諭蠻豪,綏定八州。會母喪,人皆詣節度府請留,加左金吾衛將軍。民樂其教,至立石頌德。罷還京師,卒,年五十,贈禮部侍郎。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blwype.cn/post/31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