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成語「愛生惡死」
本頁導(dǎo)讀:此網(wǎng)頁介紹成語“愛生惡死”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nèi)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kuò)展資料:什么生什么死、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焙谓??、七情六欲中【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和【六欲死、耳、目、口、鼻】它們的意思分別是?、愛生惡死的成語簡介、愛生惡死的成語出處、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什么意思、愛生惡死的介紹什么生什么死的成語生()死()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愛生惡死”的詞條資料
2:什么生什么死
3: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焙谓猓?/a>
4:七情六欲中【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和【六欲死、耳、目、口、鼻】它們的意思分別是?
5:愛生惡死的成語簡介
6:愛生惡死的成語出處
7: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什么意思
8:愛生惡死的介紹
成語“愛生惡死”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ài shēng wù sǐ
成語簡拼:ASWS
成語注音:ㄞˋ ㄕㄥ ㄨˋ ㄙ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jǐn)?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貪生怕死
成語出處: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6回:“可見愛生惡死,亦是物之恒情?!眱?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成語解釋:愛:喜愛;惡:厭惡。喜愛生存,厭惡死亡
成語用法:愛生惡死作主語、謂語、定語;指生存觀。
成語造句:愛生惡死是人的本性
成語“愛生惡死”的擴(kuò)展資料
1. 什么生什么死【愛生惡死】惡:厭惡。喜愛生存,厭惡死亡。
【不生不死】指超脫生死的界限?,F(xiàn)指半死不活。
【長生不死】生命長存,永不死亡。
【出生入死】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
【方生方死】方:正在。指萬物萬事正在在不斷地出生成長,也在不斷地死亡消失。
【回生起死】起死回生。形容醫(yī)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求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來沒有希望的事物。
【戀生惡死】戀:愛慕不舍;惡:厭惡。貪戀生存,害怕死亡。
【七生七死】佛數(shù)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同“七死七生”。
【氣生氣死】形容極度氣憤。
【千生萬死】指歷盡艱險。
【十生九死】形容歷盡艱險。
【睡生夢死】整天像在睡夢里一樣。形容糊里糊涂地生活。
【生生死死】猶言一輩子。指從生至死。
【舍生忘死】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貪生惡死】貪戀生存,害怕死亡。同“貪生畏死”。
【同生共死】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貪生怕死】貪:舍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zhàn)畏縮不前。
【貪生畏死】貪:舍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zhàn)畏縮不前。
【偷生惜死】茍且活命,舍不得死。
【忘生舍死】忘卻性命,不怕犧牲。
【虛生浪死】謂虛度一生,終老無成。
【欣生惡死】欣:喜悅。貪戀生存,畏懼死亡。
【一生九死】指經(jīng)歷多次生命危險而幸存。
【養(yǎng)生送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和殯葬。
【養(yǎng)生喪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和殯葬。同“養(yǎng)生送死”。喪,治喪。
【一生一死,乃見交情】只有一起共過患難,才能顯示出交情的深淺。
【朝生暮死】①早晨剛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暫。
【醉生夢死】象喝醉酒和做夢那樣,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過日子。
【捉生替死】指晨昏顛倒。常用在無限制地享樂。
【朝生夕死】①早晨剛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暫。
【自生自死】自然地發(fā)生,生長,又自然地消滅。形容自然發(fā)展,無人過問本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2.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焙谓猓?/b>
意思是,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逆的,相愛卻要分離,這種怨恨會長久留在心里,追求卻得不到,放棄又舍不得。
出自《倉央嘉措詩傳》中的《問佛》
擴(kuò)展資料: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xiàn),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么美可以抵過一顆純凈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么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shù)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么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佛把世間萬物分為十界:佛,菩薩,
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
六道眾生要經(jīng)歷因果輪回,從中體驗(yàn)痛苦。
在體驗(yàn)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鳳凰,涅槃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佛說: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br>的確,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問佛:為什么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diǎn)記憶
我問佛: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說:不經(jīng)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
佛說: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jié),錯過了今冬
參考資料:倉央嘉措詩傳-百度百科內(nèi)容來自www.blwype.cn
3. 七情六欲中【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和【六欲死、耳、目、口、鼻】它們的意思分別是?
七情
《佛學(xué)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何謂七情?
《禮記·禮運(yùn)》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xué)而能?!笨梢?,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xiàn)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
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醫(y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dǎo)致陰陽失調(diào)、氣血不周而引發(fā)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yī)學(xué)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醫(yī)認(rèn)為,這七種情態(tài)應(yīng)該掌握適當(dāng)。如果掌握不當(dāng),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diào)、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形成各種病。
六欲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東西?
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笨梢娏欠褐溉说纳硇枨蠡蛴?。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yuǎn),認(rèn)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tài)欲、言語音聲欲、細(xì)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xiàn)代人常說的“情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欲望等
后人總結(jié)
后人又將六欲總結(jié)為: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七情六欲
現(xiàn)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tǒng)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體的區(qū)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嘗/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欲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 ……”具體哪七情六欲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xiàn)代青年失戀后醉生夢死的心態(tài)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里,情與欲似乎已經(jīng)得到了統(tǒng)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凈,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欲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tài),是人性基礎(chǔ)的基礎(chǔ),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diào)。但人與人并不一樣,七情六欲的表現(xiàn)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yàn)槿绱耍绾伪憩F(xiàn)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情與欲的區(qū)別
情畢竟不等于欲,在現(xiàn)代漢語概念里,情與欲還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xiàn),于人的心理活動范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于生理活動的范疇。有一句諺語說: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分別于“心”與“身”兩個聯(lián)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領(lǐng)域。其次,情與欲互動互補(bǔ),相輔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滿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悅也有賴于欲的滿足。但如果非要對情與欲排個坐次,分個先后,不妨展開一場辯論,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辭,說得頭頭是道,討論起來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熱鬧而有趣。不信你去問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他們雖說身臨其境,但肯定很難說清楚情與欲到底是怎么個關(guān)系。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如果無情無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學(xué)藝術(shù)了,但如果你想從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撲朔迷離,云遮霧障,稀里糊涂了。
根據(jù)儒家學(xué)說認(rèn)為,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跟佛家所形容的大致相同,不過佛家把「哀」改為「憂」,而「惡」則改為「憎」。
而所謂六欲、根據(jù)《佛光大辭典》所描述,大蓋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聲音欲、細(xì)滑欲、人相欲」等;又或者簡淺地說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而現(xiàn)代人所說的七情六欲,則泛指常人之情緒與欲望等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4. 愛生惡死的成語簡介
發(fā)音:ài shēng wù sǐ注音:ㄞˋ ㄕㄥ ㄨˋ ㄙˇ 解釋惡:厭惡。喜愛生存,厭惡死亡。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成語詞性:中性成語摘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5. 愛生惡死的成語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可見愛生惡死,亦是物之恒情。”本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6.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什么意思
人生有八苦
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
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fā)。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坎坷迷離,傷痛落失,眾叛親離,流離失所,凡此種種都為苦之表象。
糾其根源與禪說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
現(xiàn)實(shí)世界是痛苦的,我們生活在在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時盡?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著。所以人生下來的第一聲就是大聲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
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麗的想念都將削隱于日漸深刻的皺紋?;畹耐瑫r,已經(jīng)死了。人得本體隨時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對與昨天來說你已經(jīng)老了,生息代謝的變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顛沛于殘酷的現(xiàn)實(shí)之中,有誰能保證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雜糧那有不生病的,隨時的病痛讓人飽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苦
死亡也許并無所謂痛苦,死亡的事實(shí)給活著的人帶來的恐懼遠(yuǎn)遠(yuǎn)超過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開始,輪回是下一個生命體的誕生,但死時的留戀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愛別離苦
愛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現(xiàn),愛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統(tǒng)一,愛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統(tǒng)一。但愛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人的欲望不能與欲望的對象聚合為一體,欲望就象拉長的橡皮筋找不到掛靠的地方就會彈回來打中自己,痛苦。追求著痛苦著,同時也在失去著。
人生第七苦——怨憎會苦
當(dāng)愛不能彌合時,就會用感性方式來實(shí)現(xiàn)——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會被反彈而傷及自己,所有內(nèi)在的怨恨都會傷及別人。貪戀、私欲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陰熾盛苦
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假象,就會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擴(kuò)展資料:
八苦出處
編輯
八苦乃眾生輪回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nèi)容。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五受陰苦。汝等當(dāng)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
諦實(shí)是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dāng)知此集。諦是苦因。滅諦者。無明愛滅絕于苦因。當(dāng)知此滅。諦實(shí)是滅。道諦者。八正道。
一正見。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業(yè)。五正精進(jìn)。六正語。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諦是圣道。若人精勤。觀此四法。速離生死。到解脫處。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當(dāng)精勤為他解說。
一曰生苦,誕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盤經(jīng)-第十二》)
六曰愛別離苦,不由己與所愛之人之事離別之痛苦也;(《大涅盤經(jīng)-第十二》云:“何等為愛別離苦?所愛之物破壞離散?!保?br>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滿足也。(《大涅盤經(jīng)-第十二》云:“求不得苦,復(fù)有二種:一者所希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bào)。”)
八曰五盛陰苦,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組成,生滅變化無常,盛滿各種身心痛苦也。(《大涅盤經(jīng)-第十二》云:“何等名為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保?br>(一)生苦,有五種,
1)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凈。
2)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
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jīng)十月日,內(nèi)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
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fēng)、熱風(fēng)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
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種,
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
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三)病苦,有二種,
1)身病,謂四大不調(diào),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diào),舉身沉重;風(fēng)大不調(diào),舉身倔強(qiáng);水大不調(diào),舉身胖腫;火大不調(diào),舉身蒸熱。
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種,
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
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五)愛別離苦
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六)怨憎會苦,
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yuǎn)離,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
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陰盛苦,
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fā)。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稱五陰盛苦。
“五盛陰”也作“五陰盛”,“五陰”即“五蘊(yùn)”,是佛教所說的構(gòu)成眾生身體的五種要素:色(相當(dāng)于物質(zhì))、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色指身,受想行識指心,五陰就是人的身心。
這八苦可以分為二類:第一類是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之苦;第二類是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和所欲不得,這是主觀愿望所不得滿足之苦。
最后歸結(jié)為“五盛陰”,“五盛陰”指對人生的愛戀與追求,以此為苦,說明人的存在本身為苦。這樣,苦就具備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個人,苦都是在所難免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八苦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7. 愛生惡死的介紹
愛生惡死,漢語成語,出自清代李汝珍的《鏡花緣》,解釋為喜愛生存,厭惡死亡。作主語、謂語、定語;指生存觀。本內(nèi)容來自www.blwype.cn
8. 什么生什么死的成語
1、貪生怕死
讀音:[ tān shēng pà sǐ ]
釋義:貪:舍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zhàn)畏縮不前。
出 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貪生怕死之徒;不足以論大事。”
2、同生共死
讀音:[ tóng shēng gòng sǐ ]
釋義: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出 處:《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guān)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br>3、出生入死
讀音:[ chū shēng rù sǐ ]
釋義:《老子·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韓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原意是從生出來到死去。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險,不怕犧牲。
出 處:《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途)十有三?!?br>4、醉生夢死
讀音:[ zuì shēng mèng sǐ ]
釋義:像喝醉了酒和在睡夢中一樣,糊里糊涂地生活著。
出 處: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雖高才明智;膠于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br>5、舍生忘死
讀音:[ shě shēng wàng sǐ ]
釋義:也說舍死忘生。形容不顧個人生命危險。
出 處: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勛。”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9. 生()死()
你好。我認(rèn)為應(yīng)該是生離死別。望。內(nèi)容來自www.blwype.cn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wǎng)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