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蕩”的成語「中原板蕩」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中原板蕩”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古詩中的好詩句 急用!!!!!!!!!!、岳飛有一篇非常有名的上疏,大致是要收復失地,迎還徽欽二圣的,誰知道全文?、黃姓的來歷、陶淵明的老家、中字頭成語大全、林氏怎么來的。來源?、中字頭成語大全是“板蕩顯忠臣”還是“坦蕩顯忠臣”邱姓來源?岳飛有一篇非常有名的上疏,大致是要收復失地,迎還徽欽二圣的,誰知道全文?為什么說福建那邊的人才是正宗的中原人?唐朝一共有哪些功臣進了凌霄閣?是“板蕩顯忠臣”還是“坦蕩顯忠臣”誰收集有好的詩詞啊?給我看看,+50分中字什么什么成語等
目錄索引:
1:成語“中原板蕩”的詞條資料
2:古詩中的好詩句 急用!!!!!!!!!!
3:岳飛有一篇非常有名的上疏,大致是要收復失地,迎還徽欽二圣的,誰知道全文?
4:黃姓的來歷
5:陶淵明的老家
6:中字頭成語大全
7:林氏怎么來的。來源?
8:中字頭成語大全
成語“中原板蕩”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ZYBD
成語注音:ㄓㄨㄥ ㄩㄢˊ ㄅㄢˇ ㄉㄤ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宋·岳飛《五岳祠盟題記》:“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 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成語解釋:中原:指我國中部,泛指天下;板蕩:《詩經》篇名,指周厲王荒淫無道。比喻時局動蕩危急
成語用法:中原板蕩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中原板蕩”的擴展資料
1. 古詩中的好詩句 急用!!!!!!!!!!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劉禹錫 (772-842)字夢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陋室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望洞庭》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浪淘沙》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被稱為詩仙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怨情》 杜甫 (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詩人,漢族,自號少陵野老 被稱為詩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四首(其三)》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絕句二首(其一)》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本內容來自www.blwype.cn
2. 岳飛有一篇非常有名的上疏,大致是要收復失地,迎還徽欽二圣的,誰知道全文?
《五岳祠盟記》: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余發憤河朔,起自相臺,總發從軍,歷二百余戰,雖未能遠入夷荒,洗蕩巢穴,亦且快國仇之萬一,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興宜興。建康之戰,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厲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喋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圣,歸京闕,取故地,上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3. 黃姓的來歷
黃姓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蠃氏。
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
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但是,有的譜牒學家則說黃姓是陸終的后代。那麼,陸終是何人,與上文所說的伯益又有甚麼關系呢?據史料記載,伯益是顓頊之玄孫,陸終也是顓頊之玄孫,只是他們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后代,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后。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
亡國后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后,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臺灣,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較同。另外,黃姓在臺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歷史來源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后,其后建立黃國,后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后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
4、起源于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據《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中國姓氏起源》所載,黃氏起源于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為黃國遺民的后裔。另《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后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得姓始祖
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后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后被封于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后來被楚國所滅,其后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并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黃姓遷徙史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后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后,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云夢縣東南一帶),后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
亡國后,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
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后代黃歇事楚頃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后來,黃歇改封于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于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太尉黃瓊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為官晉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后來的莆田黃氏、侯官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宮隨其人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臺灣《紫云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守恭者,于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69年)隨陳政、陳元光人閩,墾荒致富,其子孫蕃昌興旺,成為閩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門黃氏,多為這支隨陳淵入閩的黃姓后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亂居于建陽之東。
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垅。”再如黃振龍,“九世祖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后遷至中丞。”據宋人何澹《黃公(永存)墓志銘》記載,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黃惟淡,也是唐末從光州固始人徙昭開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黃氏人閩的一個重要“源頭”或途徑。
據《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體》載,括州松陽郡四姓之首為黃氏,婺州東陽郡五姓有黃氏,濮州濮陽郡六姓有黃氏;據北宋《太平寰宇記》,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為黃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為黃氏,處州縉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黃氏。隋唐時期,黃姓由一而二,開始主宗分流,分為兩大支:金華黃氏和邵武黃氏。
還有一支與浙江金華和福建邵武兩派黃氏都有著淵源關系且也于江夏分支的著名黃氏宗族——江西盱江黃氏。
盱江,位于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是古代的一個小驛站。盱江黃氏,興起于唐代中期。盱江黃氏是江夏黃香曾孫黃琬的一支后裔,其始祖是黃孟僂。
黃孟僂,字德崇,一字廣成。他是江夏黃香的第十六代孫。生于唐高宗儀風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陸 (今湖北武昌一帶)。唐玄宗天寶丙戌年(746年),黃孟僂以70歲的高齡中進士,官任西臺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臨汝府。在巡視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黃孟僂的子孫為了守護祖先墳陵,沒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來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黃氏。他們將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陸,故后世凡以“安陸”為郡名的黃姓,都共宗黃孟僯為始祖。
盱江黃氏發展到第四代也即黃孟僂的曾孫輩黃省諭兄弟三人時,各有功名,家族大昌。這時,宗族也開始分枝。
黃翰長子黃省諭,字保仁,唐憲宗年間(806—820年)進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吳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 5人,支分數派。黃衰、黃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黃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黃表的后裔,極為興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為后世官溪黃氏和撫州、金溪等派黃氏的共同始祖。黃表長子黃琬,后遷居福建邵武,成為福建邵武黃氏的一支。次子黃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縣)楓林鄉大柘村。據《湖南黃氏世譜》記載,僅黃琰這一盱江分支,就裂變出今天的烏石、火源、常豐、桂田、新田、新莊、田步、東鄉、牛頭嶺、五里岡、五鳳、寶峰、貴溪、安仁、團山、峽山、巖背、路口、藍田、瑞州、饒山、砂源、沂陽等不同黃氏支派。
黃翰的次子黃省和,字保義,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縣令,后升節度使,封萬戶侯。生子黃榮。五代時期,為避戰亂,這支家族便從盱江遷居至浙江金華府(今金華市),構成金華黃氏的一支。
黃翰第三子黃省居,字保信。唐憲宗期間(806—819年)官任淮南轉運判官。生2子:寶、賈。長子黃寶,初任仆射之職,后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饒州府安仁縣(今江西余江縣),成為今日江西安仁黃氏始祖。次子黃賈,也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黃賈生3子:老大黃實,與妻張氏攜三個兒子黃伯、黃住、黃任一起遷往福建邵武靈槎故城開基立業,是盱江黃氏入閩的又一個重要分支。老二黃陳,其后裔遷居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縣)。老三黃陵,徙江西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市)。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江夏人黃震,官至煥章閣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宋代還有尚書左仆射黃潛善,他有9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居梅州者為多,后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后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干,便招他為婿。后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于浦陽。以后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
浦陽黃氏自黃苾開始,祖孫3代8人均為官入仕,并出了3個進士,從而奠定了黃氏家業。但從第四代起,各支大多開始衰落。傳至黃門侍郎(官名)黃汝知一代,浦陽黃氏又家業復興,聲威重振。
婺州(金華郡)浦陽黃氏主宗傳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黃香的第二十六代黃洪、黃浩兄弟二人時,正值唐末五代之際。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個兒子。其中黃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黃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陽黃氏第十八代的這兄弟8人,后來分居各地:黃苾由浦陽遷郯縣(今浙江嵊縣)雙井,黃瑕一支遷江西豐城洗江,黃琰、黃璞同遷江西弋陽,黃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黃圯遷居江西洪州分寧(今修水),黃琬一支徙居建寧浦城(今福建浦城),黃珍的兩個兒子黃蘭、黃苣則分別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黃姓:這支黃氏,最初是由江夏北遷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然后再折而向東,于隋唐之時再遷居于福建邵武。
黃峭山,為海內外黃姓萬派共宗的邵武黃氏大顯祖。其名,其事,雖不見于經傳史志,但在黃氏族人中、在黃氏家乘中,他事跡獨特,名望尊顯,流傳久遠,幾乎無人不曉。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于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苧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苧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后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優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吳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鄭氏。這三位夫人各生7子。這21個兒子,個個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孫興旺,后嗣蕃昌。
五代后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將21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后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后數千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80萬貫,金銀800余稱,一并均分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各自自謀發展。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余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著,峭山公卜占離家吉日,并于這一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21套,分授21子,各領一套,囑令他們隨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黃氏的這次大分析,以及隨之而來的遷徙流布,相當多的黃氏譜牒都有詳細記載。父子兄弟作別時,峭山公曾規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稱,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黃氏 (邵武分支)
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
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后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④ 嘉應客家黃氏 (寧化客家黃氏分支)
嘉應客家黃氏的開基始祖名叫黃僚。據寶安坪山譜和鸛藪譜,黃僚,亦作黃遼,字海虎,號良臣,南宋(一說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黃化的裔孫。是南宋時期進士,初任大理寺丞,隆興三年(1165年)升瓊州太守,為官海南。任職期滿后告老還鄉,途經嘉應時,愛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于嘉應州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黃僚移居嘉應后,家族興旺,成為當地望族。其子孫廣布于粵、閩、贛三省各地。在嘉應州城的黃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黃僚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黃氏許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黃膺派也很著名。
黃膺,據多種文獻資料所述,他是唐中葉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徙居福建邵武,成為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膺的后裔,非常顯貴,北宋時出了著名的尚書右丞黃履和大書法家黃伯思,因此,家族名揚天下。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臺灣的黃姓:
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臺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臺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后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臺。爾后,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臺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
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饑民數萬人人臺,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于史籍記載的最早遷臺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臺灣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后,黃姓之人臺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臺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后世臺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
據《閩臺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瑯、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臺灣。
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臺灣。
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臺灣。此后,該族子孫多有徙居臺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于雍正時游學臺灣邦寮浪橋,后來就落籍臺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臺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臺灣。
臺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臺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臺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跡。
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后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這些越人黃姓后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于印支半島各國。
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于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后,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余眾、戰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柬埔寨)地區。從此,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今,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余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余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
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文萊)。他到達婆羅后,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為文萊華人的領袖。后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萊,子孫世代留居于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文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文萊國王。自此以后,文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后,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文萊國王已傳20余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歷史上文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
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公元19世紀,由于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于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余名。
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后,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
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于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興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家族名人
黃歇 游學博聞,楚考烈王以之為相,封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園之妹,知其有孕,納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園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門刺殺之。
黃初平(黃大仙)黃初平,晉朝丹溪人。十五歲時他去放羊,有個道士見他本性善良,把他帶到浙江金華山石室中,收他為徒。一學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黃初起一直都在尋找他,經過這么多年都沒找到他。后來在街市上看到一個道士在占卜,黃初起就問他弟弟在那里?道士說:「金華山有一個放羊的小孩,姓黃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聽到之后,立即跟道士到金華山尋找。兄弟相見后悲喜交集,哥哥問弟弟道:「羊在那里 ?」黃初平指著白色的石頭說:「就在那兒」,并喊:「羊起來」於是白石頭都站起來變成山羊,有數萬頭。初起驚訝不已,便跟初平學道。他們倆個都成仙了。黃初平別號「赤松子」。
浙江金華有黃初平的赤松觀,香港的黃大仙祠,就是浙江金華的「分廟」,黃大仙即是黃初平,極受崇拜。
黃霸 (前?~前51)字次公,西漢淮陽陽夏人。少學律令,武帝末,補侍郎謁者,歷河南太守丞,時吏尚嚴酷,而霸為政寬和。嘗從經學家夏庚勝治尚書。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謚定。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并擅行、草書。著有山谷內集、外集、別集、詞等。
黃巢 (?~884)唐曹州人。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沉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唐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干符五年王仙芝敗死于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國號大齊。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為害十年的黃巢之亂始告結束,史稱為黃巢之亂。
黃道婆 元朝時擅于紡織技術的女工藝家。曾隨崖州黎族學習紡織技術,學成后返鄉從事紡織工作,促成棉紡織業的進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細布聞名于四方。紡織業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稱為黃婆。
郡望堂號
1、郡望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此支黃氏,為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陸(今湖北省云夢)。
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后。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
巴東郡:東漢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蜀將黃之后。治所在魚復(今四川省奉節東)。
洛陽郡:即今洛陽,為江夏分支。
晉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省)。
東陽郡:治所在長山(今浙江省金華)。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隴西渭水東岸)。
西 郡:為酒泉黃衍之后。在今甘肅省永昌一帶。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荊州。
松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公益成語:www.blwype.cn
4. 陶淵明的老家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淵明、元亮,尋陽柴桑(在現在江西九江市西)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詩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5. 中字頭成語大全
古今中外
[gǔ jīn zhōng wài]
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目中無人
[mù zhōng wú rén]
眼里沒有別人。形容驕傲自大,看不起人。
美中不足
[měi zhōng bù zú]
大體很好,但還有不足。
中流砥柱
[zhōng liú dǐ zhù]
就像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管中窺豹
[guǎn zhōng kuī bào]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雪中送炭
[xuě zhōng sòng tàn]
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6. 林氏怎么來的。來源?
據《林氏世糸總記》和《姓纂》載:“林氏出自子姓,黃帝后裔,歷夏、商32代而生比干,為商紂王少師。商紂王是歷史上的暴君,平日不理朝政,沉浸于灑色,朝廷中以比干為首的文武大臣為著國家利益,直諫紂王。
紂王執迷不誤,反而怒殺比干,刳視其心,焚其面。還剖比干次妃胎,正妃陳氏有孕三月恐禍及,為避紂王之難,避居于牧野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取名泉。周武王伐紂得勝后,下旨修建畢干墓,尋訪比干后人,拜見其子泉。
泉以其居長林石室而生,周武賜泉為林姓,改名為堅。林姓因而得名。封林堅為大夫,食邑博陵。牧野古為冀州之地又稱西河。長林現在河南省衛輝市附近,該市建有比干墓。
林姓始祖比干。二世為林堅,生子林載。三世林載生三子,長子為林磋。四世林磋為冀州牧,官司馬大夫,生四子,三子取名林虎。五世林虎,周武王時為大將軍。
比干22世孫林才,周平王時為大將軍。
林放(林氏23世),周景王時是孔子的學生,后仕為大夫,列七十二賢。
西晉末年(公元317年起)晉愍帝時,林碌(林氏70世)任甫河大守。那時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入擊中原,歷史上稱“五胡亂華”,中原漢民為避戰亂南遷至江淮地區,有一部分過長江向南遷徙。這次北方漢人的大遷徙。林祿舉族護駕愍帝渡江定都建業(今南京)。
林祿后任晉安(今福建地)刺史,后病逝官邸,追封為晉安王,葬于九龍崗,兩個兒子定居晉安。林祿為林氏入閩始祖,
林祿的子孫分遷各地。如林茂(林氏79世),西晉陳宣帝大建4年為朝廷丞相,年老辭官后定居福建莆田縣北螺村,為福建莆田開居祖;林萬春(林氏84世)由莆田移居上杭縣林家廂。
擴展資料:
林氏的遷徙分布
據考古及基因研究顯示,中國人的起源并非只有一個地區,而是存在多地區多起源的趨勢。全基因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距今3萬至4萬年前,亞洲人沿著從南往北的路線遷徙,才形成了如今的東亞人群。
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結論是:東亞人群是從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時期進行了從南往北的遷徙。對中國歷史而言,這意味著,北方人的“老家”其實在南方。中國人的祖先先是到達了中國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進入黃河流域。
亦有從北往南遷徙的說法,如有說法認為先秦時期,林姓首先活動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地區,進入東周后,林姓已經散布到甘肅、陜西、山西等地。
山東魯國是林姓發祥的第一地,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林姓在魯國得到最好的發展,形成了著名的濟南林氏,在隨后的秦漢時代,濟南林氏一直占據了林姓群體的主導地位。
兩漢、兩晉、三國和南北朝,北部戰亂,中原板蕩,五胡亂華,政更迭,林姓隨中原居民向四周遷移,經西南到四川,向東南抵江浙。
西漢時期,林氏家族渡過黃河,開始向山東濟南遷徙。到了西晉,濟南林氏家族一支往四川成都遷徙,一支往江蘇徐州遷徙。
西晉末年,林禮隨子林隸遷居徐州下邳,成為下邳林氏的開基者。
莆田林氏有四個分支,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區和城廂區及涵江區大洋、莊邊、新縣、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頭、平海、北高及黃石一帶,闕下林分布在東莊和新度。
還有一支游洋林,后遷往漳州。明末清初,游洋林后人隨鄭成功攻打臺灣,遷往臺灣霧峰,稱為臺灣霧峰林氏家族的先祖。
時至今日,閩、臺、兩廣、海南以及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各地林氏宗祠,都常見’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對聯,這就是對閩林世系’九牧傳芳’ 淵源的概括和真實寫照。
韓國林氏共同的先祖名為林八及,唐朝時從惠安彭城渡海出國避禍,漂泊到新羅國(今韓國)江華灣登岸,如今衍生出了180多萬韓國林姓人口。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客家姓氏:林氏始祖比干黃帝后裔摘自www.blwype.cn
7. 中字頭成語大全
古今中外
[gǔ jīn zhōng wài]
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目中無人
[mù zhōng wú rén]
眼里沒有別人。形容驕傲自大,看不起人。
美中不足
[měi zhōng bù zú]
大體很好,但還有不足。
中流砥柱
[zhōng liú dǐ zhù]
就像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管中窺豹
[guǎn zhōng kuī bào]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雪中送炭
[xuě zhōng sòng tàn]
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8. 是“板蕩顯忠臣”還是“坦蕩顯忠臣”
個人感覺應該是板蕩顯忠臣。電視劇中一個民國初年的國務總理與一個副總理對話時有“疾風知勁草,坦蕩顯忠臣”之語。這位劇中人顯然是把“板蕩顯忠臣”誤為“坦蕩顯忠臣”了。這兩者雖只一字之差,但意義可相距太遠了。“板蕩”語出《詩經·大雅·板》與《詩經·大雅·蕩》,是兩篇詩的名。“板”得名于《詩經·大雅·板》的第一句“上帝板板,下民卒癉。”此中的“板”同“反”,是“違反常道”的意思。兩句詩的今譯為“上天行為不正常,民眾就遭殃”。“蕩”得名于《詩經·大雅·蕩》的第一句“蕩蕩上帝,下民之辟”。此中的“蕩蕩”是渺茫之狀,在詩中形容法度混亂。兩句詩的今譯是“法度混亂的上蒼啊!你是民眾的君王”。《板》詩是指責厲王無道和大夫們因遭逢亂世而互相告誡“要敬畏天命,愛恤人民”的。《蕩》詩是召穆公感傷周室大壞指責厲王實行暴政的。由于這兩篇詩都寫的是亂世人民遭殃的情景。因此這兩篇詩的名字被后人提煉出來組成“板蕩”一詞用來指社會動蕩不安,政局不穩定。“板蕩顯忠臣”也就是在社會動蕩不安、政局不穩定時會把忠臣顯示出來。如岳飛《五岳祠盟記》有“自中原板蕩”的話。此中的“板蕩”即指“中原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此外,“疾風知勁草” 單說與“疾風知勁草,坦蕩顯忠臣”兩句一起說,均另有出處,見另題。
摘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9. 邱姓來源?
姓氏起源——邱姓 姓氏起源 邱姓 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后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后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有鮮卑族復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 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后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于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晉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遷徙分布 春秋時,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有大夫丘弱,魯國(今山東西南部)有孔子學生丘吾。西漢時,有扶風人(今陜西興平東南)丘欣;平帝時有扶風人丘俊,后居吳興(今浙江)。東漢有烏程人(今浙江吳興)丘滕,還有云中人(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丘季智。這說明晉代以前丘氏已有遷至今陜西、浙江、內蒙等省者。據《閩書》記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是知中原丘氏有一支于西晉末徙居福建。南北朝至五代時期,丘氏除上述地區發展外,還分布于今江蘇、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唐初又有中原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宋代,丘氏稱盛于福建,分布相當廣泛,同時已有遷入今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等省者。至明代,貴州、云南等省也都有丘氏的聚居點。從清初開始,閩、粵丘氏陸續有人遷到臺灣,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堂號 ’文莊堂’:明朝人邱浚,官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熟悉當代典故,著《大學衍義補》,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司法、軍事等方面,博采前人議論,加按語抒發自己的意見。代表作有《邱文莊集》。歷史名人 邱處機:自號長春子,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19歲時在寧海拜王重陽(矗)為師而出家為全真道士。王重陽死后,他潛修于龍門山,形成龍門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見于雪山,尊為神仙,他死后又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封號。著有《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等。 邱遠才:即邱朝貴,清代人,太平天國時英王陳玉成部,以軍功封淮王。作戰極勇,軍中稱’邱老虎’。后戰死。 邱少云:中國人民解放軍烈士。1952年10月12日在朝鮮三一九高地反擊戰中,起潛伏地被敵炮火擊中起火,為不暴露整個部隊,他忍受烈火燒身,臥地不動,英勇就義。 邱 遲:南梁時文學家,官司空從事中郎,所著《與陳伯之書》,勸陳伯自魏歸梁,是當時駢文中的優秀作品。 邱 吉:明代詩人。善古文,尤善于詩,為吳興詩人領袖。有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10. 岳飛有一篇非常有名的上疏,大致是要收復失地,迎還徽欽二圣的,誰知道全文?
《五岳祠盟記》: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余發憤河朔,起自相臺,總發從軍,歷二百余戰,雖未能遠入夷荒,洗蕩巢穴,亦且快國仇之萬一,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興宜興。建康之戰,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厲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喋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圣,歸京闕,取故地,上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11. 為什么說福建那邊的人才是正宗的中原人?
西晉后期,中原內亂頻仍,各界人士紛紛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遷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陳氏。陳氏與林、黃、鄭、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進入福建者,此即《閩書》中所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12. 唐朝一共有哪些功臣進了凌霄閣?
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全介紹 凌煙閣是原本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人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時常前往懷舊。李世民是很會當皇帝的,尤其在君臣關系上十分老到,凌煙閣一事就是例子。不過也不能說那只是個政治手段,當時李世民也已是個老人,老人總愛懷念往事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啊,相信他把他那些老部下繪入凌煙閣,其中的真情也不會少。這二十四人的姓名與事跡如下: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李世民長孫皇后之兄,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尤其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遺命輔佐唐高宗。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失寵,后來被誣陷謀反,自殺。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后,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佑,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后,退出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淵攻克長安時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于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后極盡哀榮。 鄭公魏征第四。原為李密謀士,后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后重回唐朝,隸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后,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后以魏征第一。貞觀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齡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謀略。李淵起兵后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李世民登基后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長孫后、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后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后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后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后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衛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后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佑,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御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戰功無人可及。后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因軍事能力過高遭人疑忌,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蕭禹第九。隋煬帝蕭后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舉進攻,奮力抵御。李淵起兵后,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后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作者: 218.22.8.* 2006-1-11 01:19 回復此發言 -------------------------------------------------------------------------------- 2 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全介紹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首義功臣。參加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于李世民,并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其人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病故。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游俠,隋煬帝征高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與長孫順德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途中于霍邑之戰陣斬隋主將宋老生,攻克長安后被評為戰功第一。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氏后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僥幸自己逃回,隨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因唐朝與突厥關系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御突厥。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征高麗。唐高宗時病故。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李淵起兵后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后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后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后被委派鎮守洛陽,于貞觀元年病故。 鄖公殷開山第十三。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后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第十四。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后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李世民長孫后之叔,外戚。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此后功勞不顯。玄武門之變充當打手角色。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 鄖公張亮第十六。原為李密部下,隸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于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陳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郯公張公謹第十八。原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為李靖副將抵御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盧公程知節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后來任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英公李世績第二十三。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后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后,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滅高麗后次年病勢。 胡公秦叔寶第二十四。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張死后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沖鋒在先。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后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病故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13. 是“板蕩顯忠臣”還是“坦蕩顯忠臣”
個人感覺應該是板蕩顯忠臣。電視劇中一個民國初年的國務總理與一個副總理對話時有“疾風知勁草,坦蕩顯忠臣”之語。這位劇中人顯然是把“板蕩顯忠臣”誤為“坦蕩顯忠臣”了。這兩者雖只一字之差,但意義可相距太遠了。“板蕩”語出《詩經·大雅·板》與《詩經·大雅·蕩》,是兩篇詩的名。“板”得名于《詩經·大雅·板》的第一句“上帝板板,下民卒癉。”此中的“板”同“反”,是“違反常道”的意思。兩句詩的今譯為“上天行為不正常,民眾就遭殃”。“蕩”得名于《詩經·大雅·蕩》的第一句“蕩蕩上帝,下民之辟”。此中的“蕩蕩”是渺茫之狀,在詩中形容法度混亂。兩句詩的今譯是“法度混亂的上蒼啊!你是民眾的君王”。《板》詩是指責厲王無道和大夫們因遭逢亂世而互相告誡“要敬畏天命,愛恤人民”的。《蕩》詩是召穆公感傷周室大壞指責厲王實行暴政的。由于這兩篇詩都寫的是亂世人民遭殃的情景。因此這兩篇詩的名字被后人提煉出來組成“板蕩”一詞用來指社會動蕩不安,政局不穩定。“板蕩顯忠臣”也就是在社會動蕩不安、政局不穩定時會把忠臣顯示出來。如岳飛《五岳祠盟記》有“自中原板蕩”的話。此中的“板蕩”即指“中原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此外,“疾風知勁草” 單說與“疾風知勁草,坦蕩顯忠臣”兩句一起說,均另有出處,見另題。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4. 誰收集有好的詩詞啊?給我看看,+50分
個人珍藏,絕對經典,絕對實用!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 2.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詩經)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4.黃鐘毀棄,瓦釜雷嗚。(屈原) 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8.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 9.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 10.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11.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國無事憂天傾。(李白) 13.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淵明) 15.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16.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陶淵明) 1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18.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19.山隨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2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22.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陳子昂) 2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25.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27.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 2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33.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 3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3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37.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38.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 39.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陳子昂) 4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41.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 44.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45.竹死不變節,花落有余香。(唐,邵謁)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 47.蟬噪林愈靜,鳥嗚山更幽。(王維) 48.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 49.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51.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 53.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石達開) 54.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 57.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5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 60.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 63.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6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 67.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68.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 69.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趙翼) 7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72.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7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宋,蘇麟) 7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杜甫) 76.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 78.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79.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80.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 8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82.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 8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 8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85.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 86.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臥聽風吹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宋,賀鑄) 88.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89.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9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 91.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 9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唐,韓) 93.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流無人舟自橫。(韋應物) 94.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 95.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 96.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 9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于謙) 98.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 99.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明,王慕) 10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 10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 10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 104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 105.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志南) 106.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107.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 108.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109.縱橫自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元好問) 110.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111.著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關漢卿) 11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115.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 116.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蘇軾) 118.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曼殊) 119.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120.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12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123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124.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陸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唐,楊敬之) 126.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杜牧) 127.一片丹心圖報國,千秋青史勝封侯。 128.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129.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 130.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龔自珍) 131.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 132.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 13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134.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 13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136.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137.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 138.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 139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你東南西北風。(鄭板橋) 140.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14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142.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 143.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幸苦為誰甜。(唐?羅隱) 145.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146.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 147.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 148.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 149.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趙嘏) 150.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韜玉) 151.今年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杜荀鶴) 152.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劉禹錫) 154.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 155.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157.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 158.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 16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16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64.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 165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166.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 168.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魯迅) 169.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 170.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171.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172.莫道浮云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陳毅) 173.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 174.男兒未展凌云志,空負天生五尺軀。(王達強)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軀,怎能從狗的洞子里爬出!(葉挺) 178.一腔熱血化春雨,壯志千秋泣鬼神。 179.滿目云山俱是樂,一毫榮辱不須驚。(黃興) 181.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楊超) 182.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183.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嚴避壘,更加眾志成城。(毛澤東) 185.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毛澤東) 186.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毛澤東)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毛澤東) 188.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 189,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毛澤東)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毛澤東)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毛澤東) 192.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毛澤東) 193.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毛澤東) 194.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澤東) 195.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196.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 197.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直上重霄九。(毛澤東) 198.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毛澤東) 199.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毛澤東) 200.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 201.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毛澤東) 202.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 20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毛澤東) 204.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毛澤東) 205.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毛澤東) 206.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 207.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毛澤東) 208.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毛澤東) 209.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毛澤東) 210.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澤東) 211.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毛澤東) 212.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毛澤東)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blwype.cn
15. 中字什么什么成語
中流砥柱、
中西合璧、
中庸之道、
中飽私囊、
中道而廢、
中流擊楫、
中原逐鹿、
中冓之言、
中立不倚、
中饋乏人、
中饋猶虛、
中流一壺、
中流擊枻、
中心搖搖、
中流底柱、
中郎有女、
中心如噎、
中留不報、
中天之世、
中心藏之、
中情烈烈、
中天婺煥、
中心是悼、
中正無私、
中饋之思、
中正無邪、
中石沒矢、
中規中矩、
中外合璧、
中風狂走來自公益成語網:www.blwype.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