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耳忘家出處解釋反義詞近義詞造句用法查詢
本頁導(dǎo)讀:此網(wǎng)頁介紹成語“國耳忘家”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nèi)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有國而忘家.國爾忘家這兩個成語嗎?、"國耳忘家 公耳忘私"讓我想到了什么成語、翻譯王每稱政堂國耳忘家,不畏權(quán)勢,雖古人五以過之、國耳忘家,公而忘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國耳忘家,公耳忘私的意思,詳細一點、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國耳忘家”的詞條資料
2:有國而忘家.國爾忘家這兩個成語嗎?
3:"國耳忘家 公耳忘私"讓我想到了什么成語
4:翻譯王每稱政堂國耳忘家,不畏權(quán)勢,雖古人五以過之
5:國耳忘家,公而忘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6:國耳忘家,公耳忘私的意思,詳細一點
成語“國耳忘家”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GEWJ
成語注音:ㄍㄨㄛˊ ㄦˇ ㄨㄤˋ ㄐ一ㄚ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jǐn)?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jié)構(gòu):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成語出處:漢·賈誼《陳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摘自www.blwype.cn
成語解釋:見“國而忘家”。
成語用法:國耳忘家作謂語、定語;指人愛國。
成語造句: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生。”
成語“國耳忘家”的擴展資料
1. 有國而忘家.國爾忘家這兩個成語嗎?國而忘家 (guó ér wàng jiā) 【解釋】:指為國事而忘其家。 【出處】:《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我們科場是朝廷大典,你我為朝廷辦事,就是不顧私親,也還覺得于心無愧。” 【示例】:馬識途《我們打了一個大勝仗》:“他們公而忘私,~,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充分發(fā)揮了人定勝天的無比威力,打了一個大勝仗。”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愛國 國爾忘家 【拼音】:guó ěr wàng jiā 【解釋】:一心為國,不顧家庭。 【出處】:《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示例】:而當(dāng)時改革的人,個個似乎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一種~,公爾忘私的氣概。 ◎魯迅《兩地書》九 【近義詞】:為國捐軀、慷慨就義、公而忘私 【反義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損公肥私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
來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2. 國耳忘家 公耳忘私讓我想到了什么成語
大公無私
dà gōng wú sī
【解釋】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現(xiàn)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fā),毫無個人打算。
【出處】漢·馬融《忠經(jīng)·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無私。”
【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
【用法】多歌頌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和秉公處理事情。一般作賓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舍己為公、鐵面無私
【反義詞】假公濟私、自私自利、利欲熏心、見利忘義
【辨析】(一)~和“鐵面無私”;都含有“沒有私心”的意思;不同在于:①“鐵面無私”一般用在處理問題等方面;~可用來表示“一心為公;沒有私心”的意思;②同樣用于處理問題的場合;~側(cè)重在“公正”;指一點也不偏私;“鐵面無私”側(cè)重在“鐵面”;指不畏勢;不講情面。(二)~和“舍己為公”;都有“為大家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意思。但~側(cè)重在“不為個人謀利益’;“舍己為公”側(cè)重在“為公眾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
【例句】共產(chǎn)黨員要襟懷坦白;~。摘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3. 翻譯王每稱政堂國耳忘家,不畏權(quán)勢,雖古人五以過之
查了一下,這句話出自《高麗史》,政堂是一個中央機構(gòu),這里指負(fù)責(zé)政堂的官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朝鮮王經(jīng)常說政堂這個人為了操心國家事物沒有個人私心,不畏懼強,即便是古代賢者也不過如此。
內(nèi)容來自www.blwype.cn
4. 國耳忘家,公而忘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1.公而忘私或【公爾忘私】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 明 李贄 《晁錯》:“〔 鼂錯 〕公爾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傷 鼂氏 之不安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五四回:“若說是為了國法,所以公爾忘私,然而姓 朱 的卻又明明為著升官發(fā)財,才出首的:所以有點看不起這個人。”亦作“ 公耳忘私 ”、“ 公而忘私 ”。 漢 賈誼 《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上之化也。”《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詔書》:“彼為臣者既能舍家而顧國,國爾而忘家,公而忘私,則為君者自當(dāng)體彼一念之忠忱,或準(zhǔn)其一月而半歸其家省視,或準(zhǔn)其三十日或二十日歸其家省視。”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象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 中國 中,究竟能有幾個?
國而忘家,意思差不多,就是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的小家的利益。
2.語出曹操之子曹植《白馬篇》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可譯作:為了解除國難獻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樣。意思是為國獻身,去血灑疆場,贏得勝利與自由的榮光!
附上曹植《白馬篇》原文及譯文,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原文:
白馬飾金羈, 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 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xiāng)邑, 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 右發(fā)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 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 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 胡虜數(shù)遷移。
羽檄從北來, 厲馬登高堤。
長驅(qū)蹈匈奴, 左顧陵鮮卑。
棄身鋒刃端, 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 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 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譯文:
白馬安上金色的羈頭,
結(jié)著伴兒向西北飛馳;
莫問這是誰家的青年,
是幽州和并州的騎士?
在小時便遠離了家鄉(xiāng),
立志獻身在異地的邊境;
想起從來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blwype.cn
5. 國耳忘家,公耳忘私的意思,詳細一點
公而忘私或【公爾忘私】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 明 李贄 《晁錯》:“[ 鼂錯 ]公爾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傷 鼂氏 之不安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五四回:“若說是為了國法,所以公爾忘私,然而姓 朱 的卻又明明為著升官發(fā)財,才出首的:所以有點看不起這個人。”亦作“ 公耳忘私 ”、“ 公而忘私 ”。 漢 賈誼 《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上之化也。”《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詔書》:“彼為臣者既能舍家而顧國,國爾而忘家,公而忘私,則為君者自當(dāng)體彼一念之忠忱,或準(zhǔn)其一月而半歸其家省視,或準(zhǔn)其三十日或二十日歸其家省視。”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象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 中國 中,究竟能有幾個?國而忘家,意思差不多,就是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的小家的利益。
公益成語:www.blwype.cn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wǎng)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