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辨菽麥」的故事
“不辨菽麥”的成語故事:
成語“不辨菽麥”詞條資料: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成語解釋:辨:分清;菽:豆類。分不清豆子和麥子。形容愚昧無知;或指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造句:世間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郭沫若《銀杏》)
錯字糾正:菽,不能寫作“叔”。
成語謎語:麥子當韭菜
近義詞:愚昧無知、目不識丁、五谷不分
成語簡拼:BBSM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讀音糾正:菽,不能讀作“jiāo”。
反義詞:博學多才、學富五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讀音:bù biàn shū mài
英文翻譯:cannot tell beans from wheat <have no practical knowledge>
成語注音:ㄅㄨˋ ㄅ一ㄢˋ ㄕㄨ ㄇㄞˋ
成語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杜預注:“菽,大豆也。豆麥殊形易別,故以為癡者之候。” 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用法:不辨菽麥動賓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比喻脫離實際,缺乏常。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