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安鴆毒」的成語故事
“宴安鴆毒”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邢國遭到北方的狄人的侵略,其向齊國求救。相國管仲立即向齊桓公報(bào)告。齊桓公有些猶豫不決。管仲說:“我們對周公的后代不能不管,一個國家如果沉湎于安樂當(dāng)中,就像鴆毒一樣。”齊桓公決定發(fā)兵救邢國宴安鴆毒什么意思
釋疑: 比喻耽于逸樂而殺身。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宴安鴆毒,不可懷也。”杜預(yù)注:“以宴安比之鴆毒。”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勸誡人 相近詞:晏安鴆毒 示例: 直至桂軍發(fā)難,邊隅震驚,始知宴安鴆毒之不誣。★孫中山《報(bào)告陳炯明叛變致本黨同志書》 故事:該成語出自《左傳·閔公元年》:“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春秋時期,邢國遭到北方狄人的侵略,便向齊國求救。相國管仲立即向齊桓公報(bào)告,齊桓公有些猶豫不決。管仲說:“我們對周公的后代不能不管,一個國家如果沉湎于安樂當(dāng)中,就像鴆毒一樣。”齊桓公決定發(fā)兵救邢國。指貪圖享受就等于喝毒酒自殺。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古所名蘇軾詩句中樂此古所名中的古所名是何意?
蘇軾的《驪山》七言:
君門如天深幾重,君王如帝坐法宮。
人生難處是安穩(wěn),何為來此驪山中。
復(fù)道凌云接金闕,樓觀隱煙橫翠空。
林深霧暗迷八駿,朝東暮西勞六龍。
六龍西幸峨眉棧,悲風(fēng)便入華清院。
霓裳蕭散羽衣空,麋鹿來游猿鶴怨。
我上朝元春半老,滿地落花無人掃。
羯鼓樓高掛夕陽,長生殿古生青草。
可憐吳楚兩醯雞,筑臺未就已堪悲。
長楊五柞漢幸免,江都樓成隋自迷。
由來留連多喪國,宴安鴆毒因奢惑。
三風(fēng)十愆古所戒,不必驪山可亡國。
倒數(shù)第二句的“三風(fēng)十愆古所戒”中的“古”和“所”,不是指某個古代的地方,而是指:“三風(fēng)十愆”這種風(fēng)氣,是古時候所引以為戒的。
“三風(fēng)十愆”的出處在《尚書·伊訓(xùn)》,是指三種惡劣的風(fēng)氣,所滋生的十種罪愆。
三風(fēng):巫風(fēng)(舞、歌)、淫風(fēng)(貨、色、游、畋)、亂風(fēng)(侮圣言、逆忠直、遠(yuǎn)耆德、比頑童)。
加在一起是“十愆”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宴安鴆毒 的成語故事?
宴安鳩毒?
【拼音】: yàn ān jiū dú
【解釋】: 宴安:貪圖安逸、享樂;鳩毒:喝毒酒自殺。安樂就象毒藥。指貪圖享受就等于喝毒酒自殺。
【出處】: 《左傳·閔公元年》:“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宴安鳩毒,不可懷也。”
【舉例造句】: 直至桂軍發(fā)難,邊隅震驚,始知宴安鳩毒之不誣。 ★孫中山《報(bào)告陳炯明叛變致本黨同志書》
【拼音代碼】: yajd
【近義詞】: 晏安鳩毒、燕安鳩毒
【用法】: 作賓語、定語、分句;用于勸誡人
【故事】: 春秋時期,邢國遭到北方的狄人的侵略,其向齊國求救。相國管仲立即向齊桓公報(bào)告。齊桓公有些猶豫不決。管仲說:“我們對周公的后代不能不管,一個國家如果沉湎于安樂當(dāng)中,就像鴆毒一樣。”齊桓公決定發(fā)兵救邢國。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什么宴嘉賓
只有【成語詞目】:宴安酖毒【成語拼音】:yàn ān dān dú【拼音代碼】:yadd【成語解釋】:指貪圖安逸享樂等于飲毒酒自殺。同’宴安鴆毒’。 【成語詞目】:宴安鳩毒 【成語拼音】:yàn ān jiū dú 【拼音代碼】:yajd 【成語解釋】:宴安:貪圖安逸、享樂;鳩毒:喝毒酒自殺。安樂就象毒藥。指貪圖享受就等于喝毒酒自殺。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河間王劉德文言文翻譯
漢書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原文】
孝景皇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皇帝。栗姬生臨江閔王榮、河間獻(xiàn)王德、臨江哀王閼。程姬生魯共王余、江都易王非、膠西于王端。賈夫人生趙敬肅王彭祖、中山靖王勝。唐姬生長沙定王發(fā)。王夫人生廣川惠王越、膠東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憲王舜。
河間獻(xiàn)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xué)好古,實(shí)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shù)之人不遠(yuǎn)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xiàn)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獻(xiàn)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皆經(jīng)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學(xué)舉六藝,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shù),造次必于儒者。山東諸儒多從而游。
武帝時,獻(xiàn)王來朝,獻(xiàn)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余事。其對推道術(shù)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
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麗以聞,曰:“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于鰥寡。”大行令奏:“謚法曰‘聰明睿知曰獻(xiàn)’,宜謚曰獻(xiàn)王。”子共王不害嗣,四年薨。子剛王堪嗣,十二年薨。子頃王授嗣,十七年薨。子孝王慶嗣,四十三年薨。子元嗣。
元取故廣陵厲王、厲王太子及中山懷王故姬廉等以為姬。甘露中,冀州刺史敞奏元,事下廷尉,逮召廉等。元迫脅凡七人,令自殺。有司奏請誅元,有詔削二縣,萬一千戶。后元怒少史留貴,留貴逾垣出,欲告元,元使人殺留貴母。有司奏元?dú)堎\不改,不可君國子民。廢勿王,處漢中房陵。居數(shù)年,坐與妻若共乘朱輪車,怒若,又答擊,令自髠。漢中太守請洽,病死。立十七年。國除。
絕五歲,成帝建始元年,復(fù)立元弟上郡庫令良,是為河間惠王。良修獻(xiàn)王之行,母太后薨,服葬如禮。哀帝下詔褒揚(yáng)曰:“河間玉良,喪太后三年,為宗室儀表,其益封萬戶。”二十七年薨。子尚嗣,王莽時絕。
【譯文】
漢孝景帝有14個兒子。王皇后生孝武皇帝(劉徹)。栗姬生臨江閔王劉榮、河間獻(xiàn)王劉德、臨江哀王劉閼。程姬生魯共王劉余、江都易王劉非、膠西于王劉端。賈夫人生趙敬肅王劉彭祖、中山靖王劉勝。唐姬生長沙定王劉發(fā)。王夫人生廣川惠王劉越、膠東康王劉寄、清河哀王劉乘、常山憲王劉舜。
河間獻(xiàn)王劉德在孝景前二年被封王,研習(xí)學(xué)問喜歡古代的事物,凡事追求弄清事實(shí),求得正確的結(jié)論。從百姓那里得到善本書,一定為他們好好寫一份給他們,(然后他自己)留下那份真本,又拿出給黃金和絲綢賜給他們來招徠他們。于是全國各地有道德學(xué)問的人不遠(yuǎn)千里(來獻(xiàn)書),有人有先祖的舊書,大多雙手捧著來恭敬地獻(xiàn)給獻(xiàn)王,所以(獻(xiàn)王)得到的書很多,與漢朝廷相等。這時,淮南王劉安也喜歡書,(但是他)所招徠的人大多是浮夸巧辯的人。獻(xiàn)王所得到的書都是古文書寫的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這一類的,都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及其解釋之作,是孔子的弟子這一類的人所著。他的學(xué)問標(biāo)舉六經(jīng),(門)設(shè)立了《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習(xí)禮樂,廣受儒術(shù)教化,對儒學(xué)之士的禮敬很周全。太行山以東的很多儒士大多追隨他與他交游。
漢武帝時,獻(xiàn)王來京城朝覲,進(jìn)獻(xiàn)雅樂,在三雍宮回答策問三十多件事。他回答談?wù)f其儒術(shù),說得很到位很深刻,言辭簡約旨意明晰。
被封王二十六年去世。中尉常麗將此事報(bào)告朝廷,皇帝下詔說:“獻(xiàn)王立身端正行為謹(jǐn)嚴(yán),溫厚仁愛恭敬節(jié)儉,醇厚敬順愛護(hù)下,智慧明達(dá)洞明時勢,對鰥寡之人特別照顧。”大行令上奏:“《謚法》上說‘聰明睿智稱為獻(xiàn)’,應(yīng)當(dāng)謚曰獻(xiàn)王。”(他的兒子)共王劉不害繼承了他的爵位,四年后共王去世。(共王的)兒子剛王劉堪繼承了爵位,十二年后剛王去世。(剛王的)兒子頃王劉授繼承了爵位,十七年后頃王去世。(頃王的)兒子孝王劉慶繼承了爵位,四十三年后孝王去世。(孝王的)兒子劉元繼承了爵位。
劉元娶了原廣陵厲王、厲王太子及中山懷王舊姬廉等做夫人。甘露年間,冀州刺史張敞上奏(揭發(fā))劉元(謀反),此事(被武帝下令)交給廷尉(處理),(廷尉)逮捕召問廉等仁。劉元一共威脅七個人,令(他們)自殺。主管官吏上奏請求誅殺劉元,(最后朝廷)詔令削除(他)兩個縣的封地,一萬一千戶的封戶。后來劉元怨恨少吏留貴,留貴翻墻逃跑,想告發(fā)劉元,劉元派人殺了留貴的母親。主管官吏上奏說劉元?dú)埲瘫┡暗谋拘圆桓模荒芎芎玫毓芾矸鈬鴲圩o(hù)封國的百姓。(于是皇帝)廢掉了他改封他為勿王,安置到漢中房陵。過了幾年,犯了與妻子若一起乘坐朱輪車的罪,怨恨若,(加上)又答問不敬,(皇上)令(他)自行割掉須眉。(后來)漢中太守請求(皇上)廣布大恩(免去劉元的罪),(正好)病死了。被封王一共17年。(他死后)封國就被廢除了。
(封國封號被廢)五年后,成帝建始元年,又封劉元的弟弟上郡庫令劉良,這就是河間惠王。劉良學(xué)習(xí)獻(xiàn)王的德行,(他的)母親太后去世,嚴(yán)格按照葬禮安葬。哀帝下詔褒揚(yáng)他說:“河間王劉良,為太后服喪三年,是宗室的表率,增加給他萬戶封戶。”二十七年后去世。(他的)兒子劉尚繼承了爵位,王莽時封號被廢。
【注釋】
1、共:讀作“gōng”。
2、易:《謚法》:“好更故舊曰‘易’。”
3、于:言其行為遠(yuǎn)德,故謚“于”。于,遠(yuǎn)也。
4、賈夫人:即賈姬。
5、王夫人:王皇后之妹。
6、河間獻(xiàn)王德:劉德,字道君。
7、修學(xué):治學(xué);研習(xí)學(xué)業(yè)。晉葛洪《抱樸子·勗學(xué)》:“蓋少則志一而難忘,長則神放而易失,故修學(xué)務(wù)早,及其精,習(xí)與性成,不異自然也。”宋張師正《括異志·樂大卿》:“光祿卿樂公滋,性沉厚,少年修學(xué)時,嘗就祖母寢榻前燈下看書。”
8、好古:喜愛古代的事物。《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畏榮好古,薄身厚志。”宋曾鞏《與孫司封書》:“以閣下好古力學(xué),志樂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賞罰善惡為職,故敢以告。”魯迅《熱風(fēng)·隨感錄四十二》:“自大與好古,也是士人的一個特性。”
9、實(shí)事求是:本謂弄清事實(shí),求得正確的結(jié)論。后多指從實(shí)際情況出發(fā),不夸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漢書·河間獻(xiàn)王劉德傳》:“河間獻(xiàn)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xué)好古,實(shí)事求是。”顏師古注:“務(wù)得事實(shí),每求真是也。”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綜理者,皆未嘗少越于舊法之外,惟其實(shí)事求是,而不采虛聲。”清葉名灃《橋西雜記·趙甌北汪龍莊考史之法》:“二君于學(xué),皆能實(shí)事求是,可為考史之法矣。”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九:“我覺得,總經(jīng)理過分謙虛了。我們對待問題應(yīng)該實(shí)事求是,不要客氣才好。”
10、善書:好書;善本書。
(1)好書;善本書。《漢書·河間獻(xiàn)王劉德傳》:“(德)修學(xué)好古,實(shí)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
(2)巧于文章。《漢書·貢禹傳》:“亡義而有財(cái)者顯于世,欺謾而善書者尊于朝。”
(3)指擅長書法。《太平御覽》卷七四九引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充從兄咸亦善書。”《南齊書·王僧虔傳》:“太祖善書,及即位,篤好不已。”宋陳師道《后山叢談》卷一:“善書不擇紙筆,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4)舊謂以因果報(bào)應(yīng)等勸人為善之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一回:“我就把這本書奉送,請先生設(shè)法代他傳揚(yáng)出去,比著世上那印送善書的功德還大呢。”瞿秋白《論大眾文藝·普洛大眾文藝的現(xiàn)實(shí)問題》:“一切寶卷說書小唱……沒有一本不是變相的所謂‘善書’,宣傳那些最惡劣最卑鄙可恥的中國 禮教和果報(bào)觀念。”姚雪垠《長夜》二八:“那些留著長發(fā)的‘善人們’常常用悲哀的聲音對群眾唱讀‘善書’,警告人們。”
11、真:正。這里指正本。
12、金帛:黃金和絲綢。泛指錢物。《列子·說符》:“元君 大驚,立賜金帛。”《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皇太后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后漢書·南匈奴傳論》“而單于驕踞益橫,內(nèi)暴滋深”唐 李賢 注:“ 世祖 二年,令中郎將 韓統(tǒng) 報(bào)命賂遺金帛,以通舊好。” 清 陸嵩 《贈龔藍(lán)生照琪大令》詩:“賊如再來集我民,結(jié)以金帛喻以誠。”
13、繇是:由是。于是;從此。繇,通“由”。
14、道術(shù):道德學(xué)問;文章道德。這里指有道德學(xué)問。
(1)道路。《莊子·大宗師》:“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正誤·道術(shù)》:“途之大者謂之道,小者謂之術(shù)……莊周以江湖對道術(shù)而言,則直指為道路無疑矣。”
(2)指學(xué)術(shù),學(xué)說。《莊子·天下》:“后世之學(xué)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陵夷至于暴秦,焚經(jīng)書,殺儒士,設(shè)挾書之法,行是古之罪,道術(shù)由此遂滅。”宋王珪《除皇伯祖承亮檢校工部尚書制》:“曾無車服珍寶之玩,固有詩書道術(shù)之明。”梁啟超《新民說》十一:“中國惟戰(zhàn)國時代,九流雜興,道術(shù)最廣。”
(3)治國之術(shù)。《呂氏春秋·任數(shù)》:“桓公得管子,事猶大易,又況于得道術(shù)乎!”漢張衡《四愁詩》序:“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雰?yōu)樾∪耍家缘佬g(shù)相報(bào),貽于時君,而懼讒邪不得以通。”宋司馬光《稷下賦》:“然而諸侯未服,四鄰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術(shù)之淺薄,未足以稱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學(xué)問;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賢良之人,尊賢而好功道術(shù),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賞,下得其萬民之譽(yù)。”《韓詩外傳》卷二:“夫治氣養(yǎng)心之術(shù),血?dú)鈩倧?qiáng)則務(wù)之以調(diào)和,智慧潛深則一之以易諒,勇毅強(qiáng)果則輔之以道術(shù),齊給便捷則安之以靜退。”漢荀悅《漢紀(jì)·文帝紀(jì)上》:“逐去邪人,不使見邪行者,皆選天下端士,孝弟博聞有道術(shù)者以衛(wèi)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5)道教的法術(shù);方術(shù)。《后漢書·張楷傳》:“(張楷)性好道術(shù),能作五里霧。”晉葛洪《神仙傳·魏伯陽》:“魏伯陽者,吳人也。本高門之子,而性好道術(shù)。后與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宋孔平仲《孔氏談苑·麴生》:“葉法善有道術(shù),居玄真觀。”明馮夢龍《邯鄲夢·酒館求度》:“據(jù)著道術(shù)呪符,便雞犬也都堪度。”清吳騫《扶風(fēng)傳信錄》:“蓋仲仙亦嘗述附云之名于可覲,并稱其有道術(shù)。附云謂仲仙嘗得真人寶印,故能如是。”
15、奏:進(jìn);進(jìn)獻(xiàn)。
16、率多:大多。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貢舉》:“楊綰為禮部侍郎,奏舉人不先德行,率多浮薄。”宋王讜《唐語林·文學(xué)》:“虔(鄭虔)所焚稿,既無別本,復(fù)更纂錄,率多遺忘。”清施閏章《重刻<何大復(fù)詩集>序》:“風(fēng)雅遞變,義歸正始,率多清明廣大,一唱三嘆之遺音焉。”章炳麟《革命道德說》:“以成事驗(yàn)之,通人率多無行。”
17、浮辯:浮夸巧辯。《漢書·河間獻(xiàn)王劉德傳》:“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顏師古注:“言無實(shí)用耳。”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第八篇:“聚淮南者,則大抵浮辯方術(shù)之士也。”
18、古文:指秦小篆以前的文字。
19、先秦:言秦之先。即秦代以前。
20、經(jīng)傳:儒家典籍經(jīng)與傳的統(tǒng)稱。傳是闡釋經(jīng)文的著作。
(1)儒家典籍經(jīng)與傳的統(tǒng)稱。傳是闡釋經(jīng)文的著作。《史記·太史公自序》:“六藝經(jīng)傳以千萬數(shù),累世不能通其學(xué),當(dāng)年不能究其禮。”《漢書·劉歆傳》:“時丞相史伊咸以能治《左氏》,與歆共校經(jīng)傳。”《后漢書·延篤傳》:“又從馬融受業(yè),博通經(jīng)傳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師。”
(2)指有威性的著作。晉張華《博物志》卷四:“圣人制作曰經(jīng),賢者著述曰傳。”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清水》:“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jīng)傳。”鄭觀應(yīng)《盛世危言·交涉》:“游歷名目,不見于經(jīng)傳,今始有之。”
21、說記:解釋經(jīng)的著作。《漢書·河間獻(xiàn)王劉德傳》:“獻(xiàn)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皆經(jīng)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
2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
23、論:編著;編纂。
24、六藝:指六經(jīng)。
25、被服:感化;蒙受。
(1)指被褥衣履等服用之物。《史記·孝武本紀(jì)》:“ 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宋蘇軾《上呂仆射論浙西災(zāi)傷書》:“雖室宇華好,被服粲然,而家無宿舂之儲者,蓋十室而九。”周而復(fù)《諾爾曼·白求恩斷片》八:“于是組織了一個疥瘡醫(yī)療組,先把病人被服,枕頭,洗凈消毒。”
(2)感化;蒙受。漢陸賈《新語·無為》:“民不罰而畏罪,不賞而歡悅,漸漬于道德,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漢書·禮樂志》:“是以海內(nèi)徧知上德,被服其風(fēng),光煇日新,化上遷善,而不知所以然。”顏師古注:“言蒙其風(fēng)化,若被而服之。”《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淵亦恐遠(yuǎn)不可恃,且貪貨物,誘致其使,悉斬送彌、晏等首”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臣被服光榮,恩情未報(bào),而以罪釁,自招譴怒,分當(dāng)即戮,為眾社戒。”明張居正《宜都縣重修儒學(xué)記》:“延及齊民,亦無不被服于德教者,此其轉(zhuǎn)移化道之機(jī),蓋有不言而風(fēng)行者矣。”
(3)負(fù)恃;信奉。《楚辭·離騷》:“澆身被服強(qiáng)圉兮,縱欲而不忍。”漢王充《論衡·案書》:“《新語》,陸賈所造,蓋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觀。”清陳康祺《郎潛紀(jì)聞》卷六:“公獨(dú)潛究性道,被服洛閩,力踐精思,與世殊軌,亦豪杰之士矣。”
(4)穿著。《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被服羅裳衣,當(dāng)戶理清曲。”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三:“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采芳藿。”《宋史·王全斌傳》:“京城大雪,太祖設(shè)氈帷于講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視事,忽謂左右曰:‘我被服若此,體尚覺寒,念西征將沖犯霜雪,何以堪處。’即解裘帽,遣中黃門馳賜全斌。”
26、造次:倉猝;匆忙。
(1)倉猝;匆忙。《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后漢書·吳漢傳》:“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dá)。”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又天居自高,龍鱗難犯,在于造次,不敢盡言。”元朱庭玉《梁州第七·妓門庭》套曲:“有幾多說不盡人不會的偏僻,風(fēng)流,是非,造次不容易。”孫中山《上李鴻章書》:“竊維今日之急務(wù),固無逾于此四大端,然而條目工夫不能造次,舉措施布各有緩急。”
(2)指善辯。《漢書·王莽傳上》:“雖有賁、育不及持刺,雖有樗里不及回知,雖有鬼谷不及造次。”顏師古注:“鬼谷先生,蘇秦之師,善談?wù)f。”《三國志·蜀志·馬良傳》:“鮮于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北史·房謨傳》:“少淳厚,雖無造次能,而沉深內(nèi)敏。”
(3)須臾;片刻。《后漢書·寇恂傳》:“且耿府君在上谷,久為吏人所親,今易之,得賢則造次未安,不賢則秖更生亂。”《魏書·禮志四》:“治身不得以造次忘,治國庸可而須臾忽也。”宋陸游《示子孫》詩:“學(xué)須造次常于是,道豈須臾或可離。”景耀月《長歌行》:“目成造次非相謀,含宮咀徵何悠悠。”
(4)輕率;隨便。《宋書·建平宣簡王宏傳》:“驅(qū)烏合之眾,隸造次之主,貌疎情乖,有若胡越。”唐韓愈《學(xué)諸進(jìn)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海》詩:“人皆譏造次,我獨(dú)賞精。”沙汀《困獸記》十八:“老教師還連說帶笑,附帶向她描述了一番那次臨時會議的詳細(xì)經(jīng)過,主要是田疇的魯莽造次。”
(5)指輕率隨便之事。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四折:“這公事非同造次,望相公臺鑒尋思。”
27、三雍宮:辟雍、明堂、靈臺。
28、道術(shù):指儒術(shù)。
29、指:通“旨”。
30、曰:李慈銘云,“曰”字上當(dāng)有“制”字。制,令,一般特指詔令。
31、端:直。
32、治:理。指周到謹(jǐn)嚴(yán)。
33、甘露:漢宣帝年號(前53-前50)。
34、敞:張敞。
35、迫脅:逼迫、威脅。
(1)逼迫、威脅。《史記·呂太后本紀(jì)》:“趙王餓,乃歌曰:‘諸呂用事兮劉氏危,迫脅王侯兮強(qiáng)授我妃。’”《后漢書·南匈奴傳》:“南單于安國,疎遠(yuǎn)故胡,親近新降……右部降者,謀共迫脇安國,起兵背叛。”宋岳飛《奏乞進(jìn)駐淮甸札子》:“近忽傳淮西軍馬潰叛,酈瓊等迫脅軍民而去。然事出倉卒,實(shí)非士眾本心。”蕭軍《羊·職業(yè)一》:“新的嗆嗽迫脅著我,不得不暫時蹲下身子。”
(2)局促;困厄。《莊子·山木》:“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郭慶藩集釋引李頤曰:“不敢獨(dú)棲,迫脅在眾鳥中,才足容身而宿,辟害之至也。”《荀子·臣道》:“迫脅于亂時,窮居于暴國。”清侯方域《徐作霖張渭傳》:“作霖慷慨意氣丈夫也,烏能郁郁溷迫脅乎!”
(3)迫窄;狹陋。漢劉向《新序·善謀下》:“夫橫行則中絕,從行則迫脅。”《文選·張衡<西京賦>》:“狹百堵之側(cè)陋,增九筵之迫脅。”李善注:“以九筵為迫脅,故增廣之。”呂延濟(jì)注:“迫脅,迫窄也。”
(4)附著。
36、少史:即小吏。
37、殘賊:殘忍暴虐。
(1)殘害。《詩經(jīng)·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廢為殘賊,莫知其尤。”鄭玄箋:“言在位者貪殘為民之害。”《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往者秦為無道,殘賊天下。”明劉基《鈞天樂》:“骨肉自殘賊,帝心至仁能不憂?”
(2)殘忍暴虐。漢袁康《越絕書·吳人內(nèi)傳》:“紂為天下,殘賊奢侈,不顧邦政。”《資治通鑒·漢高帝九年》:“建信侯謂冒頓殘賊,不可以仁義說。”嚴(yán)復(fù)《<原強(qiáng)>續(xù)篇》:“殘賊之政,雖成必害。”
(3)指兇殘暴虐的人。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暖燠熟多》:“桀,天下之殘賊也;湯,天下之盛德也。”唐高適《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宋蘇舜欽《論五事》:“昔圣人惡殘賊之害良民也,故明設(shè)嚴(yán)刑,大張憲網(wǎng)。”
(4)毀壞。清周亮工《書影》卷十:“一二市猾,勾黨開采,青山白石,悉遭殘賊。”
38、房陵:縣名。今湖北房縣。
39、髠:同“髡”。本指剃去毛發(fā)。后成為古代剃發(fā)之刑(或剃眉須)。
40、庫令:官名。主管收藏兵器之武庫。
41、服葬:安葬;舉行葬禮。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宴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
宴的成語
:
饕餮盛宴、宴安鴆毒、朝歌暮宴、海宴河清
宴安鴆毒
[yàn
ān
zhèn
dú]
基本釋義
比喻耽于逸樂而殺身。
出
處
《左傳·閔公元年》:“宴安鴆毒,不可懷也。”杜預(yù)注:“以宴安比之鴆毒。”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豈宴安鳩毒,懷祿而不變哉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怎么可以喝毒酒自殺一樣的貪圖享受,迷戀爵位、利祿而不思考改變呢??這句話經(jīng)常用來作為勸誡別人不要貪圖安逸享樂否則就如同喝毒藥一樣慢性自殺。例句:直至桂軍發(fā)難,邊隅震驚,始知宴安鴆毒之不誣。 ——孫中山《報(bào)告陳炯明叛變致本黨同志書》擴(kuò)展資料:豈宴安鳩毒,懷祿而不變哉現(xiàn)在演變?yōu)橐粋€成語叫做宴安鴆毒。宴安:貪圖安逸、享樂;鳩毒:喝毒酒自殺。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宴安鳩毒,不可懷也。”? 意思是,??貪圖安逸享樂等于飲毒酒自殺,不可迷戀。后一句話出自《三國志·魏書·鐘會傳》“豈安酖毒,懷祿而不變哉?”意思是怎么可以喝毒酒一樣的貪圖享受,迷戀爵祿而不改變呢?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宴開頭四字詞語
宴安鴆毒 [yàn ān zhèn dú]
生詞本
基本釋義
比喻耽于逸樂而殺身。
出 處
《左傳·閔公元年》:“宴安鴆毒,不可懷也。”杜預(yù)注:“以宴安比之鴆毒。”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晏安鴆毒 死于安樂 燕安鴆毒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帶安的成語
『包含有“安”字的成語』
“安”字開頭的成語:(共80則) [a] 安安穩(wěn)穩(wěn) 安步當(dāng)車 安邦定國 安不忘危 安邦治國 安常處順 安常履順 安車蒲輪 安常守分 安常守故 安常習(xí)故 安堵樂業(yè) 安堵如故 安分守己 安分守已 安份守己 安富恤貧 安富恤窮 安富尊榮 安分知足 安國富民 安國寧家 安故重遷 安魂定魄 安家落戶 安居樂業(yè) 安家樂業(yè) 安家立業(yè) 安良除暴 安老懷少 安樂窩 安眉帶眼 安民告示 安內(nèi)攘外 安貧樂道 安貧樂賤 安貧守道 安如盤石 安如磐石 安然如故 安如太山 安如泰山 安若泰山 安忍無親 安然無事 安然無恙 安時處順 安神定魄 安生服業(yè) 安室利處 安身立命 安身樂業(yè) 安生樂業(yè) 安適如常 安身為樂 安身之處 安身之地 安土樂業(yè) 安土重舊 安土重居 安土重遷 安危相易 安危與共 安心定志 安心樂業(yè) 安心樂意 安心落意 安閑自得 安閑自在 安于故俗,溺于舊聞 安于盤石 安于現(xiàn)狀 安營下寨 安于一隅 安營扎寨 安坐待斃 安枕而臥 安之若命 安之若素 安宅正路
第二個字是“安”的成語:(共34則) [a] 安安穩(wěn)穩(wěn) [b] 不安其室 不安于室 不安于位 [c] 長安道上 長安居大不易 長安棋局 長安少年 [e] 邇安遠(yuǎn)至 [g] 各安生業(yè) 茍安一隅 [j] 久安長治 居安慮危 居安思危 居安資深 [l] 呂安題鳳 [m] 民安國泰 民安物阜 [p] 平安無事 [s] 神安氣集 少安無躁 少安毋躁 [t] 偷安旦夕 [w] 問安視寢 問安視膳 [x] 心安理得 相安無事 相安相受 [y] 宴安醙毒 晏安醙毒 燕安醙毒 宴安鳩毒 宴安鴆毒 燕安鴆毒
第三個字是“安”的成語:(共35則) [b] 保國安民 [c] 除暴安良 床上安床 存亡安危 床下安床 [d] 定國安邦 [f] 富國安民 [g] 高枕安寢 高枕安臥 [j] 計(jì)將安出 濟(jì)世安邦 濟(jì)世安民 濟(jì)世安人 [l] 樂道安命 樂道安貧 立國安邦 立命安身 樂天安命 樂退安貧 立業(yè)安邦 閭閻安堵 樂業(yè)安居 [q] 寢不安席 [r] 攘外安內(nèi) [s] 守道安貧 守分安常 [t] 頭上安頭 [w] 臥不安席 [x] 習(xí)故安常 [y] 燕雀安知鴻鵠志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z] 坐不安席 治郭安邦 治國安邦 治國安民
“安”字結(jié)尾的成語:(共40則) [b] 變危為安 [c] 踧踖不安 長治久安 [d]動蕩不安 [f] 覆盂之安 [g] 國富民安 茍且偷安 國泰民安 [h] 惶惶不安 惶恐不安 [j] 局促不安 踨蹐不安 雞犬不安 居無求安 [l] 六畜不安 六神不安 [m] 買靜求安 [n] 忸怩不安 [p] 盤石之安 磐石之安 [q]寢食不安 去危就安 [r] 人不自安 入土為安 [s] 食甘寢安 隨寓而安 隨遇而安 隨寓隨安 [t] 忐忑不安 [w] 物阜民安 [y] 一路平安 燕幕自安 遠(yuǎn)至邇安 一枕槐安 [z] 竹報(bào)平安 擲果潘安 坐立不安 坐臥不安 轉(zhuǎn)危為安 惴惴不安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形容劇毒的成語
晏安鴆毒【拼音】: yàn ān zhèn dú【解釋】: 晏:安逸;鴆:傳說中的毒鳥,用其羽毛泡酒,有劇毒。指貪圖享樂等于喝毒酒自殺。【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宴安鴆毒,不可懷也。”【舉例造句】: 晏安鴆毒,滿盈所宜敬忌。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君子有所思行》【拼音代碼】: yazd【近義詞】: 宴安鴆毒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宴安鴆毒”擴(kuò)展: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成語結(jié)構(gòu):緊縮式成語
繁體成語:讌安鴆毒
造句:直至桂軍發(fā)難,邊隅震驚,始知宴安鴆毒之不誣。孫中山《報(bào)告陳炯明叛變致本黨同志書》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出處:《左傳 閔公元年》:“宴安鴆毒,不可懷也。”杜預(yù)注:“以宴安比之鴆毒。”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注音:一ㄢˋ ㄢ ㄓㄣˋ ㄉㄨˊ
成語用法:宴安鴆毒作賓語、定語;用于勸誡人。
成語讀音:yàn ān zhèn dú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簡拼:YAZD
英文翻譯:Living at leisure is like drinking poisoned wine
成語字?jǐn)?shù):四字成語
近義詞:晏安鴆毒
成語解釋:比喻耽于逸樂而殺身。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wǎng)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