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知己知彼」的成語故事
“知己知彼”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著書《兵法》,認為使敵人舉國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個國家就要差一些。要善于運用計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百戰百勝還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過戰斗而使敵人屈服才高明知己知彼的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秾O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必敗的份兒了。摘自gyjslw.com
知己知彼是啥意思
【解釋】: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自】:《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br>【譯文】:知道自己怎么想的,也應該知道別人是怎樣想的,作戰百次也不失敗。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明察秋毫、了如指掌、知彼知己、心中有數、自知之明
擴展資料
【反義詞】心中無數
【解釋】:指對情況了解不清楚,心里沒有底。
【出自】: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心中無數,說:‘象這樣小事,你自己斟酌去辦,用不著向我請旨?!?br>【近義詞】不知所措、束手無策、一無所知、不知所錯、不知所以
【反義詞】胸有成竹、胸中有數、心中有數、胸中無數、指揮若定、了如指掌、如數家珍摘自gyjslw.com
知己知彼下一句是什么
《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闭詆yjslw.com
知己知彼 與知彼知己 有什么區別
知己知彼:對對方和自己都很了解,可客觀分析對方和自身的優缺點。熟悉對方,便于自身處事做決斷。知彼解己:對方對自己很了解,知道的很深很透徹。摘自gyjslw.com
怎么知己知彼?
這個問題可是個大問題。無論是知己還是知彼,都是非常難得事情。古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人們大部分是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自己。知人者智,自知之明。所以,無論你能做到那個都是了不起的。除了多接觸,多觀察,多思考,多共事,然后驗證查看,實在也沒有什么特別好的辦法。摘自gyjslw.com
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己者,( );不知彼,不知己,( )
孫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貽。”(《謀攻篇》)
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都有危險。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著作總結了春秋以前戰爭勝負的許多經驗,具有樸素辯證法觀點,是兵家必讀之書,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
擴展資料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于《孫子兵法》之中。
何謂“知己”,知勝有五,對自身條件的嚴格審查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好客觀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軍事優勢何在,以此進行謀略和戰術安排。
何謂“知彼”,知彼即對敵方的力量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敵人的優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因敵謀略,采取不同的應戰方案。所謂“知己知彼”即為了“運籌于帷幄之中”,以“決勝于千里之外”。
政治斗爭中,進行的雙方必定都各有優缺點。要贏得競爭對手,特別是集中爭取選票的過程,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里,也在任何一個時候是可表現。對于對手,要充分了解他的缺點,以進行目的性的攻擊,或者制造機會讓對手出錯,以此戰勝。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摘自gyjslw.com
成語“知己知彼”擴展:
成語注音:ㄓ ㄐ一ˇ ㄓ ㄅ一ˇ英文翻譯:know yourself as well as the enemy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日文翻譯:おのれを知り彼を知る
近義詞:了如指掌、明察秋毫、自知之明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解釋: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對方(彼:他人;對方)。
錯字糾正:己,不能寫作“已”。
成語謎語:單線聯系
反義詞:心中無數、不得要領、霧里看花
成語辨析:知己知彼與“了如指掌”有別:知己知彼側重于形容了解雙方;“了如指掌”側重于形容了解一方。
成語出處:元 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但上陣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戰千贏?!闭詆yjslw.com
造句:對付敵人,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成語用法:知己知彼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成語讀音:zhī jǐ zhī bǐ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簡拼:ZJZB
俄文翻譯:знáй противника и знáй себя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