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不識一丁」
“不識一丁”的成語故事:
唐朝幽州節(jié)度使張弘靖的部將韋雍和張宗厚經常在一起喝酒,那時天下太平,邊關沒有戰(zhàn)事,這些將士沒有事做。他們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練武不如練文,你們能拉滿兩石的弓,還不如識一個字”。由于“個”與“丁”接近演變而成一丁是什么成語
不識一丁 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出處: 明·胡應麟《詩藪·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呂安所為題鳳,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識一丁。” 未識一丁 丁:“個”的訛字。不認識一個字,指沒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識丁”、“不識一丁”。 一丁不識 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出處: 《舊唐書·張弘靖傳》:“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不識一丁是指什么呢?
不識一丁是說這個人不識一個字的意思,請。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不識一丁成語出自哪里啊?
不識一丁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shí yī dīng,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出自 《舊唐書·張弘靖傳》。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一丁不識是什么意思,一丁不識怎么解釋,一丁不識...
一丁不識?[ yī dīng bù shí ]?
釋義
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出 處
《舊唐書·張弘靖傳》:“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近義詞
不識一丁?目不識丁
反義詞
學富五車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目不識丁的意思
目不識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mù bù shí dīng ]
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出 處
宋·洪邁《容齋俗考》:“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謂祖《唐書》。”
例 句
原來~的他,經過兩年學習已經可以讀報紙了。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不學無術 一無所知 不識之無 不辨菽麥 一丁不識 胸無點墨一竅不通 不識一丁 目不識字 才疏學淺
反義詞
識文斷字 精通文翰 學富五車 博覽群書 學貫中西 兩腳書櫥如椽大筆 滿腹經綸 鑿壁偷光 著作等身 舞文弄墨 著作等身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村夫不識一丁 愚者豈無一得 是什么意識?
即使是目不識丁的山野村夫這樣愚笨的人,也會有可取之處。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大家?guī)兔ο胂耄欢∈裁匆馑?/b>
(1).一個成年男子。《宋書·孝武帝紀》:“制 荊 、 徐 、 兗 、 豫 、 雍 、 青 、 冀 七州統(tǒng)內,家有馬一匹者,蠲復一丁。” 唐 白居易 《新豐折臂翁》詩:“無何 天寶 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2).《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三》:“ 竇蘋 《唐書音訓》云:‘丁恐當作個。’予嘗以 竇 說雖當,而無所據(jù)。偶讀 孔毅父 《續(xù)世說》,引 宏靖 曰:‘汝曹能挽兩石弓,不若識一箇字’,乃作此箇字。因知箇誤為丁,無可疑者。”“丁”與“個”形近,故誤。后因謂不識字或學極淺陋者為不識一丁。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一折:“睜眼苫眉捻髩須,帶包巾一頂,系環(huán)絳一付,怎知他不識字一丁無。”《明史·王瑞傳》:“文職有未識一丁,武階亦未挾一矢。”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新淦筆工》:“妍媸能否惟在上所使,此筆區(qū)區(qū)正其比;我生識字僅一丁,眼前所見徒 毘陵 。”(3).一枚釘子。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二》:“《雷公炮炙論》云:‘以桂為丁,以釘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不識一丁”擴展: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成語字數(shù):四字成語
成語解釋: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近義詞:目不識丁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英文翻譯:not know one's ABC
成語謎語:最大的文盲
造句:而云古無類書,此真一丁不識之無知妄作也矣。(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
成語簡拼:BSYD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用法:不識一丁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文化水平低。
成語注音:ㄅㄨˋ ㄕˊ 一 ㄉ一ㄥ
反義詞:學富五車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讀音:bù shí yī dīng
成語出處:明 胡應麟《詩藪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呂安所為題鳳,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識一丁。”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