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糞土」相關的成語故事
“朽木糞土”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宰予很會說漂亮話,起初孔子很喜歡他,以為他一定會有出息。可是不久孔子就發現他經常不來上課,派人去找,發現他躲在房間睡大覺,孔子知道后很傷感地說:“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不能粉刷。”朽木糞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
gyjslw.com
庸庸碌碌過一生,朽木不雕難成器。的意思。
玉不雕不成器,石頭還是石頭。人不奮斗不努力,就難成有用之才,只能活一天算一天混死了算,也叫庸庸碌碌一輩子?
gyjslw.com
朽木有哪些含義
直譯為腐爛的木頭,比喻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 有個成語叫“朽木不可雕”,出自《論語·公冶長》: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意思是: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又說: “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 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變。
gyjslw.com
關于朽木的成語
1、盤木朽株
成語拼音:pán mù xiǔ zhū
成語解釋: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
成語出處:《后漢書 循史傳 孟嘗》:“盤木朽株,為萬乘用者,左右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眾之所貴。”
2、木朽不雕
成語拼音:mù xiǔ bù diāo
成語解釋:朽:爛;雕:雕刻。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上進,不可造就
成語出處:《九州春秋》:“夫木朽不雕,世衰難佐,將軍雖欲委忠難佐之朝,雕畫朽敗之木,猶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
3、朽木糞土
成語拼音:xiǔ mù fèn tǔ
成語解釋: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4、朽木死灰
成語拼音:xiǔ mù sǐ huī
成語解釋:枯干的樹木和火滅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任何事情無動于衷。
成語出處: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噓,安能到此。”
5、枯木朽株
成語拼音:kū mù xiǔ zhū
成語解釋:朽:腐爛。株:露出地面的樹樁。枯朽的樹木。比喻老弱無用的人或衰微的力量。
成語出處:漢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故有人先談,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gyjslw.com
‘朽木不可叼也’是什么意思?
朽木就是爛了的木頭,不可叼也就是不可以用嘴叼,朽木不可叼也就是爛木頭不可以用嘴叼。You Know?
gyjslw.com
朽木的詳細解釋
1、腐爛的木頭。
①《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②漢 桓寬 《鹽鐵論·殊路》:“今 仲由 冉求 無檀柘之材, 隋 和 之璞,而強文之,譬若雕朽木而礪鈆刀,飾 嫫母 畫土人也。”
③宋 梅堯臣 《睡意》詩:“且夢 莊周 化蝴蝶,焉顧 仲尼 譏朽木。”
④《花城》1981年第2期:“地板上堆著幾件式樣古老的樟木箱籠,上面的描金圖案早已斑駁難辨,露出朽木的原色。”
2. 比喻不可造就的人。參見“ 朽木糞土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涂炭。
3. 日本動漫死神中女主朽木露琪亞簡稱gyjslw.com
朽木是什么意思?
朽木:腐朽的木頭朽木人生:像腐朽的木頭一樣的人生,是對某種人生的一種否定
gyjslw.com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是什么意思?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意指這個人無可救藥了,不要抱過多的期望也不要對其過多的責備,因為這是對牛彈琴!
gyjslw.com
成語“朽木糞土”擴展: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成語注音:ㄒ一ㄡˇ ㄇㄨˋ ㄈㄣˋ ㄊㄨˇ
成語用法:朽木糞土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英文翻譯:rotten wood and worthless soil <useless stuff>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讀音:xiǔ mù fèn tǔ
造句: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如朽木糞土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
成語解釋: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
近義詞:朽木糞墻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簡拼:XMFT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