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渾金」的成語故事和用法
魏晉時期,在文學上有名氣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40歲才當上官,在京城任尚書吏郎,他很敬重有才學的嵇康,因工作調動想推薦嵇康去接替他的位置,可嵇康不愿。后來他為吏部尚書,啟用嵇紹。王戎盛贊山濤是沒有琢磨的璞玉...
成語故事「任勞任怨」形容什么意思
春秋時期,晉國相國趙盾想出走他國,趙穿知道后就率200衛兵把晉靈公殺了。太史在朝廷大事冊上寫“秋正月,趙盾在桃園謀害了國君夷皋。”趙盾叫太史改,太史不愿意。趙盾覺得大人物要任勞任怨,于是自我解嘲只有于心無愧就行...
關于“代人捉刀”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生性多疑的曹操在會見匈奴的使者時,為了顯示他的威武形象就讓一表人才的崔季珪裝成他接見,自己則扮成武士提著刀站在床頭。會見完畢就命間諜問匈奴使者對魏王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說床頭捉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見猶憐」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晉朝時期,大將軍桓溫平定蜀地,娶李勢女兒為妾。桓溫老婆十分忌妒,知道后立即前往蜀地李的住所,拔刀像要殺了她。看見李在窗口梳頭,姿貌十分端莊秀麗,神色自若,慢慢地向桓妻走來,桓妻丟下刀說:“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
「同類相求」成語故事的俄語翻譯
西漢時期,賈誼認為商朝末年的伯夷與叔齊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是有氣節,孔子為他們樹碑立傳,認為有德行的人會為名節而死。之所以孔子會為他們樹碑立傳呢?是因為同類相求,道德相同的人才會心心相印...
成語故事「人事代謝」形容什么意思
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襄陽鹿門山,40歲到長安考進士未遂,只好再度過隱居生活。他渴求一官半職而不能如愿,心中有懷才不遇之感在《與諸子登峴山》詩中體現:“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與「潘郎車滿」相似的成語故事
晉朝時期,滎陽中牟人潘岳(人稱潘安)長得十分漂亮,文才出眾,20歲就進京城洛陽做官。他經常乘坐華麗的車子到郊外去打獵。一路上被許多婦女圍觀,就連老太婆也爭著往他車上投擲果品表達愛慕之情,每次回來都是滿載而歸...
成語「鐵杵磨針」的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走著走著,在一個...
「涅而不緇」成語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遭到排擠后,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先后在衛國、宋國等沒受到重視,在赴晉的途中,子路勸他不要去投奔趙鞅這種小人,孔子相信自己是君子,會“磨而不磷,涅而不緇”,不會玷污自己的名聲的...
「金迷紙醉」的成語故事
唐朝末年,朝廷十分腐敗,皇帝過著奢華的生活,給昭宗治病的御醫孟斧經常出入皇宮,見識了皇宮的豪華。戰亂時,孟斧流浪到四川居住,把他的屋子內所有家具都貼上金紙,人們說到他的房間休息就會金迷紙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