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旁若無人”
戰國后期,衛國人慶卿(荊軻)到處游說六國抗秦,遭到趙國的輕視,就去燕國,結識了樂師高漸離,他們志趣相投,經常在一起喝酒唱歌,唱到高興時,時而狂笑,時而相對痛哭,好像這世界上只有他倆,旁人都不存在似的。燕太子丹在田光的引見下,勸說荊軻去刺...
「碌碌無奇」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要向楚王求救兵,想帶二十名門客,只得十九名,毛遂自薦參加,在與楚王談判陷于僵局時,毛遂按劍上前,迫使楚王立誓與趙國聯合抗秦。事后毛遂譏笑同去的那些門客庸庸碌碌,靠別人才辦成事...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相關的成語故事
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看到朝政腐敗,奸臣當道,預感到潛伏變亂的危機,他借送朋友入蜀之機寫下《蜀道難》這詩揭示現狀:“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克己奉公」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祭遵,字弟孫,東漢初年潁陽人。祭遵從小喜歡讀書,知書達理,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 公元24年,劉秀攻打潁陽一帶,祭遵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下吏。后隨軍轉戰河北,當了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中,他執法嚴明,不循私情,為大...
關于“轟轟烈烈”的成語故事
宋朝時期,抗金英雄文天祥在為唐代罵賊不屈而死的忠臣張巡廟題寫《沁園春》的詞中寫道:“罵賊張巡,同心許遠,皆得聲名萬古香。后來者,無二公之節,百煉之鋼。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轟轟一場。”充分歌頌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氣...
描寫「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魯平公準備任用孟子的學生樂正子主持國政,孟子喜出望外,公孫丑問孟子樂正子真的很有本事嗎?孟子說他論本事、見聞與知識等都不如你,他的長處是對人很好,他不會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多人聚集在他身邊,能治理好國家...
「取長補短」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成語故事「挺身而出」形容什么意思
唐朝初期,皇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妒忌秦王李世民的威望,聯合密謀要殺害李世民。李世民得到密報,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出其不意殺死李建成、李元吉。他們的部下率軍攻打玄武門,守將敬君弘挺身而出,英勇殺敵,最后壯烈犧牲...
成語「斷鶴續鳧」的故事
傳說古代有個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鴨子和白鶴在水里啄食嬉戲。他發現鶴腿長,野鴨的腳桿很短。他想這樣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們捉來,砍下鶴的一截腿桿接到野鴨的腳上,這樣他們都不能走路了...
「囊螢照讀」的成語故事和用法
晉代車胤從小就好學不倦,但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因此浪費晚上的時間他覺得十分可惜。在一個夏日的夜晚,他見室外到處飛舞著螢火蟲,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幾十只螢火蟲吊在書本的上方,借著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